真的累了,懒得和人辩论这些东西了,我也不在乎封不封城隔不隔离,随意吧,反正天天居家办公又没有活,躺着拿工资舒服的一批。准备请年假去重庆旅游了,有没有重庆人来说说这个季节重庆好不好玩
相信各位支持清零的人,和我一样,既没有挨过饿,也没有和自己的孩子被迫分开,更没有自己家的亲戚朋友奋战在抗疫一线,所以对我们来说,清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别人家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累死了饿死了也不关我们的事啊,又不是我们导致的。说不准那些都是别有用心的境外人士伪造的呢。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保护好家里人就够了啊,大家说是不是。
其实我也觉得大白们很辛苦,可是也没办法啊,国家有难,就要有人挺身而出啊,在此向他们致敬啊^_^。其实也不是我不想去当志愿者帮忙,关键我这个身体真不行啊,一天睡不好第二天都起不来床了,还怎么去抗疫?要是我身体好我一定去帮忙。那些上百万防疫人员肯定都是身体倍棒的年轻人啊,他们辛苦个一年两年十年八年怎么了,那是他们的工作啊。
放开以后一定会造成很严重的医疗挤兑啊,千万不能放开啊,到时候医院肯定爆满啊,我们穷人又抢不到床位,只能等死。你说别的病我们穷人其实也抢不到床位,也只能等死?这个我承认,以前我在icu上班的时候有的有钱人在icu里能住两年,三年,花几千万,拿icu当宾馆住,等床位不够的时候你能把她撵出去吗?不能吧。但是反正我不管,新冠这个病好可怕哦,可千万不能得。今天早上还看到一篇很夸张的文章,一个医学教授分析了一篇武汉医生的英文论文,里面分析了武汉封城76天里次生灾害造成的额外死亡。武汉封城期间,糖尿病的死亡率上升了66%,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在上海封城半个多月期间,光糖尿病一种疾病就造成了2141人的额外死亡。真的好假哦,我怎么没看到电视上播出过武汉和上海有糖尿病人的死亡呢,他这有点言辞夸张了吧,一定是假的,不可信,一切以国家的新闻为准,官方没播出的一律按fake news处理。而且好好的论文为什么要用英文写?为什么就不能用中文?搞不好又是一个卖国贼,真可恶。后面我再想去仔细看这篇文章,发现已经消失了,一定是文章的作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的把文章给删除了吧,算他还有点良心@_@。
除了坚决地防疫,我还希望国家能严禁烟酒的买卖。因为我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全国一年因为吸烟饮酒导致的死亡是200多万,好恐怖啊,这就是200多万个家庭啊,虽说抽烟饮酒是自愿行为,但国家不能继续放任他们啊,普通人都是愚蠢的,国家需要拯救他们!!!我建议把所有的烟民和饮酒人员集中管控,这些瘾君子也就不要住方舱了,关监狱里就行了,地方不够就10个人20个人一间,反正挤一挤,一两个月就戒完了,结束之后签署再不抽烟饮酒的承诺书,如果再犯就拘留个十天半个月的,然后定期有人员上门抽查,进行尼古丁和酒精的血液检测,如果发现了就罚款!拘留!而且为了防止其他人会染上烟瘾酒瘾,需要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尼古丁和酒精的全民检测,可以采用10人混检降低成本。你们看,采用这个办法每年都能挽救200多万人啊。虽说到时候一定会有从境外走私进来的高价烟酒,但至少99%的人是没机会接触他们的,能开展正常的生活。我相信国家一定不会因为中烟集团每年纳税1.2万亿,茅台纳税300亿就徇私枉法的,毕竟我们国家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会草菅人命的国度,不像欧美那些恶魔国家一样。感恩!厉害了我的国!
你们和洋大人最好先达成统一口径再发言好不好
╭(°A°`)╮
“。。。。。虽然清零政策对新西兰等国而言是一项成功的策略,但是这些国家如今正在抛弃这一做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病毒的变异使传染性更强。如果清零目标被抛弃,这是否意味着这一政策的失败?简单直白地讲:除非你认为拯救生命和保持经济增长是个错误。
说得更深入一点,想想在2020年初,如果每个有能力的国家都采取了清零政策,世界会怎样。无可争辩的是,全球死亡人数会大大降低,因感染病毒而陷入漫长病程的人会减少,经济遭到的破坏会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速度会放慢,至关重要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出现。
在疫情暴发之初,英国等国政府坚称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完全不切实际,因此有必要让它以“可控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两年过去了,我们知道这种政策是错误的。
当下一次出现大流行病时,各国政府应该牢记清零策略,如果可以的话,要共同致力于消灭新威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地采取行动并非易事,但我们必须得学会这样做。”
第一句就错了
“文章指出中国20个月的清零政策大约挽救了100万人的生命”
才挽救了区区100万?拿2022年降低后(还未必)的死亡率,来倒推清零两年少死了多少人?这不扯蛋么。
就拿20个月没清零的美国比就行
因新冠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累计感染人次8000万,只要学过小学数学,都能算得出死亡率到底是多少。
100万÷8000万=1.25%
美国两年感染了1/4人口数量(有重复感染),因为美国的人口密度只有中国的不到1/4,换成我们一开始就不管控,两年恐怕会感染70-80%以上。
(拿美国数据对比,那是看得起美国,人家是第一超级大国,烂也烂的坦坦荡荡。印度的统计数据有意义吗?日本搁那我不统计就是没有他配比较吗?)
那么,比照美国,我们两年会死多少人?
14亿×70%×1.25%=1225万?
要知道百万人iuc床位数美国是中国的7倍
人均医疗支出美国是中国的17-20倍(不同年份口径)
每百万人呼吸机拥有量美国是中国近10倍
而重症没有呼吸机,危重没有icu,都会转化成死亡率,而随后还会带来医疗系统崩溃,财政崩溃,这个死亡数字甚至还要翻倍。
所以清零两年,至少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开头就扯蛋,文章不用看。
香港大学相关分析:
在隔离期间,两名病例住在同一层,房间对门隔着走廊。2名隔离人员同时(或相近时间)开门的机会,是拿放在各自门口的食物。在极短的开门时间内,Omicron仍有可能穿过走廊,通过空气传播。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
香港大学研究称,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光滑表面上可带毒传播7天。
感染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后主动就诊的周期从5~7天延长到10~14天。
自 2010 年以来,美国每年与流感有关的死亡人数为 1.2万 至 6.1万 人,住院人数为 14万 至 81万人。在美国,奥密克戎的日均感染人数高峰期曾达到80多万,死亡人数在1月25日前后平均一天就超过2300人;住院人数平均每天约为15.5万人。
截至2月22日,日本第六波疫情中,新冠死亡人数接近4000人,已经超过了德尔塔引发的第五波疫情。
国内的数据基本是在医疗系统没有承受巨大压力下得出的,与放开管控比可能偏低;国外目前的新增数据,是在大量人口已经感染过新冠的前提下得到的,直接挪到中国头上,也会偏低。
儿童罹患率升高,与既往新冠病毒野毒株和德尔塔病毒株相比,发热和消化道症状较重,转阴时间延长。
《柳叶刀》研究指出,无论是感染奥密克戎还是德尔塔,10岁以下儿童的入院风险一样。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指出,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后住院率是德尔塔感染高峰期的5倍。
本轮香港疫情中一四岁男童于2月9日发烧,11日昏迷后送往医院后即宣告死亡;一三岁女童2月12日求诊,15日晚离世。
新加坡至今为止没有12岁以下儿童因为新冠去世,2020年中国内地最早四万多例病例当中,9岁以下患儿一共有416人,无一例死亡。
截至2022年2月20日,内地还有3388万老年人没有接种新冠疫苗,其中80岁及以上未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为1023万人。
按照香港的相关数据,如果内地也解除管控,1000万80岁以上老年人将会因新冠死亡约120万人,2400万60~80岁老人也会死亡约40万人,合计160万人。
即使完成接种,8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死亡率还是有2.5%。
伦敦生命科学市场分析公司Airfinity预测,在奥密克戎的浪潮中,中国大陆可能有超过100万人死亡。
西方国家躺平之后,许多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会难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同时我们要知道,北欧国家医疗挤兑时候的icu运行率,都没有国内一些医院平时的运行率高。
在已经躺平的韩国,消防、医疗等社会必须人力接连确诊,不少消防人员已经从“三班倒”变成“两班倒”,医院急诊室关闭、手术推迟事件时有发生。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供轻症患者使用的不少止咳药、退烧药等出现紧缺。
香港18所公立医疗机构每隔15分钟,更新、播报急诊“等候时间”。3月20日13时数据显示,广华医院等候时间长达8小时。
如果内地放开,必然会出现大量医护的感染、病休、病退,也有可能很多医护人员因为压力过大而辞职,到那时,透析病人无法透析、急病重病救护车迟迟不到、隔离的婴幼儿得不到照顾……
躺平之后,欧美会认为中国做得好?
坎迪斯截肢前
坎迪斯截肢后
新冠病毒与血栓并发症风险相关,可能会威胁肢体活力,严重的甚至会有截肢的风险。空姐坎迪斯感染新冠病毒后三段肢体和半只脚都被切除。
有关专家指出,轻症患者也有可能患上 ALI 。根据21 名因新冠感染出现严重血栓的患者的数据,38%的新冠症状为轻微,47%为中度。有报告称康复者也可能患上 ALI 。
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数据相对不足,我们无法获得奥密克戎对感染者的长期影响。
世卫组织指出COVID-19长期影响是严峻却被忽视的重大问题,要将研究对象从住院患者拓展到非住院患者。
咱不讨论该不该动态清零。
咱就来说说这个通讯作者陈继明。
下面四张图清清楚楚告诉你他是干啥的。
佛山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中心-青岛农业大学,从他的履历不难发现,他是个兽医,具有多年研究禽流感疾病防控的经验。
我建议题目修改一下,起码从我查到的资料来看,陈继明明显更资深,专业性更强。
一作和通讯作者都是陈继明,根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一篇新闻报道,陈继明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特聘教授。显然,陈继明在这个写给Nat Med的编辑信件中的地位要比清华大学生科院的Yi-Qing Chen重要。
“陈继明教授是我院特聘教授,国际动物流感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流行病学监测室主任,禽病监测室(国家禽流感专业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动物重要病毒病监测、预警、防控工作。”
我也去清华大学生科院的网页查了一下,Yi-Qing Chen不在现在的教师页面上,在清华自己的学者搜索中也找不到。Yi-Qing Chen是谁,既往做了什么工作,学术地位如何,目前不太清楚。Pubmed上搜索的话,明显能看到有三个Yi-Qing Chen的人,与陈继明合著的有两篇。除了Nat Med这篇,还有一篇:
有一点可以确定,Yi-Qing Chen和陈继明都是做流行病学的。他们的意见,是值得在学术角度上讨论的。有趣的是,这两篇文章都被同一个基金支持,即High-Level Talent Fund of Foshan University (No. 2021003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可能提问的人觉得陈继明在梅斯医学的新闻报道中的头衔没有什么话题性,就忽略了身为国际动物流感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动物流行病学监测室主任,禽病监测室(国家禽流感专业实验室)主任的陈教授,单独把清华生科院教师名录(现阶段)都查不到的Yi-Qing Chen在题目中提问了。
当然这工作应该是梅斯医学的编辑来做好,而不是看新闻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