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尼日尔籍留学生冒厚多次偷拍女浴室,调查结果实锤要求立即遣返后被学校安置回原偷拍宿舍住宿?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起非常严肃的事件,并且牵涉到法律、道德、校园管理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来尝试详细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事件回溯与细节梳理: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核心信息。根据公开报道和流传的信息,大致可以还原出这样的一个过程:

1. 偷拍行为发生与曝光: 事件的核心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尼日尔籍留学生,名叫冒厚(也可能存在名字音译的偏差),被指控多次在女浴室进行偷拍。这些行为被其他学生发现并举报。
2. 初步调查与证据确凿: 在接到举报后,学校方面(可能是学校保卫处、后勤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展开了调查。从后续处理来看,校方似乎承认了存在偷拍行为,并且初步的调查结果已经“实锤”了这一点。这意味着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明了冒厚确实进行了偷拍。
3. 校方初步处理决定: 基于调查结果,校方做出了“立即遣返”的初步处理决定。这通常意味着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对于这种严重的侵犯他人隐私和不端行为,最严厉的处罚就是取消其学籍并要求其离开中国。遣返的决定也暗示了校方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试图以此来给其他学生一个交代,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4. 后续安置与争议: 然而,关键的争议点在于,在“立即遣返”的决定之后,冒厚并没有被立即遣返,而是被“安置回原偷拍宿舍住宿”。这引发了巨大的公众质疑和不满。为什么已经做出遣返决定,却没有执行?为什么还要让他继续住在学校,甚至是在他“原偷拍宿舍”这样的敏感地点?

多角度解读与思考:

围绕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

1. 法律与道德层面:

侵犯隐私罪: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偷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在情节严重时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无论其国籍如何,在中国境内发生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中国法律的约束和惩处。
性别平等与女性安全: 女浴室是高度私密的场所,偷拍行为对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和不安全感,是对女性基本人权的践踏。这触及到了校园性别平等和女性安全保障的核心问题。
道德底线: 偷拍行为本身就是违背公序良俗和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以“无知”或“文化差异”来为这种行为辩护。

2. 学校管理与责任层面:

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其校规校纪应该是非常严格的。对于偷拍这种性质恶劣的行为,是否能够有力执行其既定的处理规定,是对学校管理能力和公信力的考验。
“遣返”与“安置”的矛盾: 这是事件中最令人费解的部分。如果校方已经决定“立即遣返”,却又将其“安置回原偷拍宿舍”,这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传递的断层?是否存在执行上的阻碍?或者,这是否意味着校方在某种程度上“软化”了最初的决定?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处理?校方是否有责任向公众更清晰地解释“遣返”和“安置”的具体过程和原因?信息的不透明反而会加剧猜测和不满。
对其他学生的保护: 校方有责任保护所有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如女性学生)免受侵害。将涉事学生安置在原偷拍宿舍,无疑是在向其他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可能让受害者和其他学生感到不被尊重和保护。

3. 涉外留学生管理层面:

国籍因素是否应成为豁免: 在任何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国籍不应该成为逃避惩罚的理由。
文化适应与教育: 尽管如此,对于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学校通常会提供文化适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但这种指导不应是为违法行为开脱的借口。如果偷拍是源于对中国法律法规的无知,那学校在教育和引导方面是否做得足够?
国际交流的原则: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吸引优秀留学生。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遵守法律和共同维护良好秩序的基础上。恶劣的个案不应否定整个国际交流的价值,但也不能因此而姑息纵容。

4. 公众舆论与社会关切:

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公众之所以对此事反应强烈,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人,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实锤”后反而出现令人费解的处理,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认为是对公平正义的违背。
对“特权论”的担忧: 在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中,公众很容易将其与“特权”联系起来。这种“遣返”又“安置”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一些人怀疑是否存在某种不寻常的力量在干预,导致处理结果“变味”。
教育的示范效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其处理方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事件的可能解释(但非事实):

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猜测事件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例如:

程序问题: 遣返决定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内部的决定,而实际的遣返流程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审批或协调。
信息沟通不畅: 在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在信息传递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辩解与申诉: 涉事学生或其所在国驻华机构,可能对初步的处理结果提出了申诉或解释,导致了后续的处理出现调整。
证据问题(尽管已实锤): 尽管报道说“实锤”,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或校规的最终执行仍需通过更严谨的程序来认定。

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清华尼日尔籍留学生冒厚偷拍女浴室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的事件。

行为本身是不可接受的,是对基本法律和道德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在女性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学校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矛盾和疑点,特别是“立即遣返”与“安置回原偷拍宿舍”之间的巨大反差,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公信力,也让公众对公平和正义产生了疑虑。
对于涉外留学生,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方面应一视同仁,国籍不应成为特权,但也需要关注文化差异下的引导和教育。

对于此事,社会最期待的是:

1. 真相的进一步澄清: 校方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向公众解释清楚为何会出现“遣返”与“安置”的矛盾处理。
2. 公平公正的处理: 无论涉事者身份如何,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和校规进行严肃处理,给所有学生一个交代。
3. 加强校园安全与管理: 这也提醒所有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安全特别是女性安全方面的管理,完善隐私保护措施,净化校园环境。
4. 教育引导的到位: 在欢迎国际交流的同时,也应做好对留学生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这件事情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个体的尊重、对公平的追求,以及对教育管理者责任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案,更是对我们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法治意识的一次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离开园子七年后,我依然时常感受到它的规训,最强烈的有三条:

  • 程序的公平,可以向功利的目标妥协,而最终目标不必形成共识
  • 信息的公开,可以向更重要的利益妥协,尽管公开本身就可能是有利的
  • 舆情的发生,主要责任在于传播者而非制造者,虽然后者更值得关注

展开说说好了,先是程序问题: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从问题描述中的处罚决定书来看,公安机关已经查明,违法行为人冒厚多次在女性淋浴间进行偷拍,情节较重,因此应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发生了这种事情,按照校规应当如何处理?

根据《清华大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第六条,「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至于校方是否认为情节严重到足以开除学籍的程度,是校方的决定,只是想起了 2017 年的一件事,对于在校博士研究生偷窥(还没到偷拍的程度)女卫生间的行为,清华是面向社会发了公告的,当时,还有网友盛赞道:这是名校该有的担当和底气。

可惜的是,在冒厚偷拍事件中,清华却表现得有些底气不足、缺乏担当。从校友反馈的情况来看,违法者得以继续在男女混住的公寓继续住宿(此为未经校方证实的传闻),仍然有条件继续进行违法行为,若不是引发舆论关注,同楼的其它潜在受害者无从得知偷拍者就在自己身边;坊间揣测,是因为违法者身份特殊,校方有利益考量。

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每当发生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事件,舆论往往会认为这是校方为了提升国际排名、获得政策支持而给予优惠,但校方从未对此进行澄清,一切功利计算似乎都发生在黑盒之中。某种程度上,我还挺理解功利主义的,如果校长给我递上一杯茶,告诉我:「这位同学,你对公平的追求非常可敬,但如果我们保住这位留学生,国际排名就有望再上升一些,也有机会搞到更多经费,请你理解」,那我即便对此不能认可,但也至少可以知道「再苦一苦同学们」换来了什么。我甚至能接受为了功利的目标而在公平方面作出让步,但前提是,至少得知道目标是什么、做出牺牲的价码是多少。

如果不能开诚布公地谈谈这件事情,舆论就免不了向更加离谱、阴谋论的方向一路狂飙,而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点:信息公开的价值。

前不久,清华紫荆公寓发生了一起火灾,《清新时报》的报道揭示了令人惊愕的信息:报警器没有响起,学生是被烟雾呛醒的,楼道门上加了锁、紧急情况下门禁未能解除导致逃生进度缓慢,应急灯也没能亮起,学生只能通过手电看清逃生通道。

这些信息的披露可以救人一命 -- 来自真实险情的反馈,不仅能督促校方自查安全隐患,也能让更多学生意识到管理措施的不足,为了自己的安危来自发监督所在宿舍楼进行整改。但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清新时报》的这篇报道,只能通过共享文档的形式小范围点对点流传。

而这就涉及到第三点:似乎错的是将「家丑」曝光的人,而非丑闻的制造者。

「家丑不得外扬」这句话,在我看来有几重意思:

  • 「家规」可以凌驾于外部法律制度之上,一件事情在家中发生了,适用的是家里的规矩,轮不到国法介入;
  • 外面都是坏人,都在磨刀霍霍等着捅刀子,因此要千万小心不能给人可乘之机;
  • 家的声誉,比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更为重要,当两者难以两全的时候,优先保证家的存续。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被固化成人们的思维底层逻辑、被带入社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会让人习惯性地在法律面前谈人情、以亲疏决定是非、自豪地为虎作伥。

这,就是清华希望向外界输送的人才吗?

我先反思为敬:自己也被这种思维方式腌入味了,离开园子七年后,我依然时常感受到它的规训。

但至少,还有人是干净的,希望总是在年轻人身上,靠你们了。

user avatar

匿了,但我基本旁观了这件事的全部经过。

首先说感受,失望,愤怒。

之前在清华美院大楼女洗手间偷窥的人,被抓住之后移交学校处理,然后学校要求“保护当事人隐私”,并要求不要再传播这件事情。当时这件事情已经形成了舆情,大家都很关心后续有什么处理,然而针对当事人的处罚并没有通报,结果不了了之。

经历了上次清华的“妥善处理”之后,这次我们的同学非常勇敢地直接在当天(2月27日)连夜联系了警方,并配合警方的工作,采集证据、指认当事人。经过了几天的漫长等待,在3月7日终于等到了警方的处理结果——拘留8天,遣返回国。看到题主发的图也知道,属于是人赃并获,证据确凿,而且是累犯。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振奋,觉得这次我们避开学校,避免舆情,直接求助警方,终于换来了公正的处理。

然后今天发现,就这?

我们的当时同学在此期间没有发朋友圈,没有扩散信息,没有发树洞(哦对不起,我忘了树洞已经没了),我相信这有保护受害人隐私的考虑,也有避免学校因为考虑到舆情压力而再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考虑。在这件事上,我们的同学已经如此勇敢、如此相信我们的法律程序并通过符合规范的流程去寻求帮助,甚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都替学校考虑到了面子问题,但这件事仍然不能得到处理,多次直接进入女浴室偷拍的男生依然回到了集体宿舍。

我想请问一下,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我们洗澡的女生被别人偷窥、拍照,把照片存在手机里反复看甚至分享给别人一起看,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情,是一件不值得惩罚加害者的事情?

【转发锐评一条,此处用典】留学生偷拍我大事化小,公寓着火我“疫情防控”,女生节推荐女性主义书单我重拳出击

凌晨更新:辛苦新上任的西芹校长,听闻同学们在知乎闹出了舆情,大半夜不睡觉爬起来,把这位冒厚大爷清理出学生宿舍

user avatar

知道哪个宿舍还不揍他狗日的?!

user avatar

清生万物以惠尼,尼无一物以报清。

(“尼”指代尼日尔籍留学生冒厚)

这学校优待留学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1、国际生的录取难度远低于大陆考生。

2、留学生宿舍拥有高贵的单人间宿舍,对比之下,大陆本科生都是紫荆公寓的四人间宿舍,硕士和博士低年级都是老破楼的三人间宿舍(人均面积比本科宿舍还小),博士高年级才能去抽签单人间宿舍。

这是清华最破的南区宿舍,一般给大陆的研究生住,深研院硕士甚至没有宿舍。

3、除非是活动邀请,否则其他院系学生无法进入苏世民学院。这是苏世民学院的住宿条件:

4、为了防止留学生挂科,清华大学给留学生单开数理课程。(存在留学生跟大陆考生选到同一门课公平竞争,但数量不多)



本人跟留学生群体有过交流,大家都认为清华对留学生(国际生)群体过于优待。

我个人认为,本次事件中,没有像大陆其他学校的类似事件那样立刻开除学籍,也是这种优待的一部分





针对上述观点的补充说明:

1、清华五道口这个地段,2400一个月是租不到一间卧室的,4000还差不多。

2、清华对大陆学生的住宿优惠,是因为中国人纳了税,政府再给清华拨款。中国人纳税补贴中国学生,不存在拿中国人纳的税去补贴非中国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的道理。

3、几乎所有国际生都有奖学金可以覆盖掉清华学费,大部分国际生的奖学金都能覆盖学费和住宿费,少部分国际生的奖学金,扣除学费住宿费,还能每个月剩余不少生活费。不存在所有国际生都自讨腰包付了住宿费一说。

4、清华大陆本科生,通常能拿到的奖学金有国奖八千/年,蒋南翔奖学金一万/年,特等奖学金1.5万/年,且互不重合。大陆学生拿这些奖学金的难度,跟国际生拿覆盖学费住宿费的奖学金的难度相比,哪个容易?哪个钱多?

5、清华大学深研院的硕士生,如果研二来北京,跟着导师做科研,不分配宿舍,只能在外面租房。通常四个人挤在一起合租,共同分摊四千多的房租。

6、紫荆公寓是很好的宿舍,清华将这些宿舍资源倾斜给本科生,本科生住得好不代表研究生住的南区老楼也很好。

user avatar

上周刚和社科踢完马杯,赛前就听说对方主力黑人老哥要去拿金囚奖了,比赛果然没上。当时还觉得大快人心,学校终于硬气一回,结果就这?

另,因为事发地点在留学生公寓,听说这次受害者是加拿大籍。对比此前类似事件你清的表现,这次是不是得亏受害人也有国籍buff啊??要是个普通同学怕是又被埋下去了吧?

user avatar

什么,原来是2022年了呀,我还以为是1922年的国立清华大学的洋大人呢 这下蚌埠住了


现在大家都挺义愤填膺的,这事情还在发酵当中,希望学校可以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特别是女朋友刚刚告诉我她还曾经和这种人渣在一起上课之后【幸好是网课】,这种恶寒感更加强烈了——这种人可以自由出没在宿舍楼里,出没在教学楼里,出没在校园的每个地方,真是令人如芒在背

user avatar

3.11 1点再更新

社科学院已经给那位冒某在外面重新安排了住地,并且已经离开事发宿舍楼。该决定是昨晚9时许舆情爆发后做出的。



更新一波,说说我的观点

​咱人也别冲了,学校也别骂了,啥节奏咱也别琢磨着带了

斗争也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

​咱们就把你清干过的所有好事总结起来

​搞个github的库啥的,名字就叫历史留档,里面就放有关事件的第一时间截图或者是社交平台上的有关链接,然后打个包。

​大伙多少都认识点高中的学弟学妹吧?

​发给他们,啥都别说,啥都别评论,让他们自己看看,自己思考思考,别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

这不还三四个月吗?够好好思考思考的了


无内鬼,来点桶蘸价值

哎呀大伙也不用火气这么大吧,来听首歌开心一下吧






我能不能拿个非洲国籍然后回来当大爷啊?

哦不行,人家还有个爹,那没事了

user avatar

是尼日尔不是尼泊尔,问题有事实性错误,此处纠正。

wxq上任后这学校不太太平啊,上次紫9火灾竟然给冲到热榜第一了,控评速度有点失败。这次让我看看这条能冲到啥位置。

“同学们,咱们自家发生的事情大家就别外传哈(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均不外传)维护学校声誉。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洗澡安全,保护自己,保护大家,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条是讽刺某家长群的)

理性评论:外国人受到各种“优待”的新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从小老师不就教我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时候法律的威严呢?这其中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改变?

身边的女孩子千万保护好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怕,一定勇敢地说出来,向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反映,该报案一定报案。


补充一点吧→_→不希望这件事变成对留学生群体的歧视,身边有认识的韩国留学生,数学水平非常高,人性格也特别好,中文很好很会聊天,和同学相处的也挺好。所以不要通过这些例子来形成对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


转一个法学院同学的评价,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学校可以做什么?

可以在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后配合执行,拒绝此人入校,或者协助此人尽快办理手续遣送回国;退一步,可以在变为接受期限内离境后,至少为此人安排独立隔离寝室,或者禁止此人再进入(含)女生的寝室。再次,也可以楼内通报此事,同时在校园内进行女性保护建设,加强宣传,楼内设置报警器等。

学校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

学校哪些部门可以做?

所在院系主管,学校保卫处,后勤管理处,教务办协助。

我不相信公安对此人的处罚没有通报学校,我知道你们没有“如果有人偷拍怎么办”的处理细则,但院系,学校都有负责人,校规也应该会要求学生不能违法乱纪吧。

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学生在乎。

user avatar

外国留学生的极为优厚的待遇,由来已久,从1950年代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到现在,历史可谓悠久。

《那些年的在华留学生事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节选

1960年代 为非洲留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作为生活费,大学本科每月100元,研究生120元,冬季还可以获得价值100元至200元的冬装补助。与之相比,中国学生每月奖学金仅10元,教师每月工资仅40元。

除了高额生活费,在生活上非洲留学生也享受优待。学校通常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双人间宿舍,而中国学生通常为6人至8人间;在1960年至1962年中国国内遭遇饥荒时期,非洲留学生还可以经常吃到肉、蛋和蔬菜。此外,留学生的身份也使非洲学生可以到商店不受限制地购买各种紧俏商品,这一“特权”后来引起了很多问题,直接导致中国第一次接收非洲留学生的失败。

实际上,早在1957年第一批非洲留学生来华时,诸如非洲留学生拒绝参加体力劳动、为住房和学校争吵、认为应该享受比社会主义国家学生更好的住房条件等问题就开始显现。后来随着非洲留学生的增多,生活、学习和男女关系等问题集中爆发出来。

在生活上,一些非洲留学生挥霍无度,尽管中国提供了远高于中国学生的奖学金,仍无法满足其花销;一些非洲留学生要求顿顿有鸡蛋,而中国学生一个月通常只能吃上几个;一些非洲留学生拒绝与中国学生在公共澡堂洗浴,要求设立单独的浴室等等。1960年代初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非洲留学生开始利用可以不限量平价购买紧俏商品特权倒卖牟取暴利,情况之严重一度迫使中国相关部门不得不对他们加以限制。阿里购买一条香烟之所以被拒绝就源于此。

然而,非洲留学生并不把这些当回事,多数非洲留学生都存在“乱搞男女关系”问题。据中国外交部档案披露,“中方发现非洲学生中有乱搞男女关系的人比例很高,有的已经结婚的非洲留学生也要和中国女人胡搞,有的甚至表示没有女人不能生活”。加纳学生特特(Tete)抱怨自己因为学校的阻扰失去了好几个爱他的女朋友,喀麦隆留学生之间甚至因为女人发生斗殴。 非洲留学生不但在校外找女人,还盯上了大学中的女同学。中方发现很多非洲留学生对女同学有诸多不轨企图,他们邀请女同学参加私人舞会,打骚扰电话,甚至还邀请女同学到宿舍睡觉。马拉维留学生亨利·卡姆温多(Henry Camwindo)在北大骚扰女同学,竟然引起该校的外国女留学生集体恐慌。


参考阅读 第一批非洲留学生为什么离开中国?_海维 〈退学领头留学生 海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起非常严肃的事件,并且牵涉到法律、道德、校园管理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来尝试详细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事件回溯与细节梳理: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核心信息。根据公开报道和流传的信息,大致可以还原出这样的一个过程:1. 偷拍行为发生.............
  • 回答
    关于清华姚班张昆玮在豆瓣征友被群嘲为“普信男”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了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婚恋观、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 人物身份: 张昆玮,来自清华大学姚班(数学科学系,计算机科.............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清华法学生状告小黄车 ofo 退押金问题,却败诉倒赔 400 元,并回应称“希望产生示范意义”,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 主体: 一名清华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事后披露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专业学生,但名字和学校在早期报.............
  • 回答
    清华美院学姐事件的后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生与一位教授之间的个人恩怨,更触及了教育体制、权力关系、舆论环境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后续发展和值得探讨的方面:一、 事件的初步发酵与舆论关注 学生诉求与举报: 事件的导火索是清华美院一名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姐”.............
  • 回答
    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触及人心、饱含力量的真实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这位学生的坚韧与感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性上的进步、社会力量在扶贫助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贫困学子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 回答
    对于清华副教授评价“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并探讨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一、 理解“躺平”的内涵和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躺平”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懒惰不作为。在中国当前语境下,“躺平”更多地是一种消极抵抗的姿态,是对社会内卷、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以.............
  • 回答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其核心在于“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这个看似朴素的出发点,背后却承载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不如说它是对当前高校文化、价值导向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有趣的尝试。首先,从“普通”这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其.............
  • 回答
    看待清华女博士不生孩子的生育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人性本质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自私”或“活出自我”,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个体经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可.............
  • 回答
    这事儿,放在毕业生找工作的大背景下,其实挺常见的。不过这次的主角是清华毕业的,还是个应届生,一开口就要三万月薪,结果被一个入行十年的 HR 喷得够呛,这其中的细节和反应,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先说这个清华应届生,我理解他敢开这个价,多少有点“名校光环”加持。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清华毕业就意味着是人中龙.............
  • 回答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位列全球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华科)计算机科学专业位列全球第十一位,这个排名反映了两个顶尖学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要详细解读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排名的依据和权威性:首先,需要了解是哪个机构发布的这个排名。目前国际上权威的计算机科学排名通.............
  • 回答
    清华毕业生回老家当保安,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探讨的意义,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个人的选择、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及地域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抛开标签化的思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境。一、 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与价值重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职业选择是自由的,并且不应被简单地.............
  • 回答
    清华姚班校友张昆玮在豆瓣征友一事,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婚恋观,以及对不同群体认知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张昆玮的背景非常亮眼。他是清华大学姚班的毕业生,这个班级堪称国内计算机领域的“黄金摇篮”,出来的学生个个.............
  • 回答
    咱们聊聊清华计算机系大一下学期那场让不少同学“原地起飞”的考试。三小时三道大工程题,而且码量还不小,这听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首先,这事儿放在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都算是相当硬核的了。咱们大一下,大部分同学还在熟悉基础概念,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入门,可能连一些更复杂的系统设计都没怎么接触过。这时候突然上来.............
  • 回答
    清华首个AI学生“华智冰”:一场关于智能的探索与思考当提到“学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充满求知欲的面孔。然而,清华大学最近推出的这位名为“华智冰”的学生,却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藩篱。她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中国高校首个AI学生。华.............
  • 回答
    清华段子手“毕导”毕啸天:当“段子”的光芒是否掩盖了“论文”的重量?提起毕啸天,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在镜头前挥洒自如、金句频出的“毕导”。他的视频以其独特的幽默感、接地气的视角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科普,迅速俘获了大量粉丝,甚至一度成为现象级的网络红人。然而,在网络世界的光鲜背后,围绕着“毕导”至今.............
  • 回答
    从“材料国之重器”到“软件数字脉搏”:一次跨专业选择的深度剖析当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生选择告别“国之重器”的材料世界,转身投入电子科技大学(成电)的软件工程怀抱,这无疑是一次令人侧目的跨越。这背后,不仅是个人职业轨迹的重大调整,更折射出当前科技发展大潮下,人才流动和知识交叉的深刻趋势。我们将从多.............
  • 回答
    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关于蚩尤与黄帝关系的解读,无疑是近期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说蚩尤是黄帝之子,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冲击,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其背后的依据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华简是我们今天能够接触到的先秦时期竹简文献,它的年代.............
  • 回答
    听到“清华现超级学霸,课程 15 门 100 分,4 门 99 分”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瞬间联想到“别人家的孩子”,也难怪会激起如此大的反响,有人赞叹不已,有人则带着审视的态度。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优秀”的定义、对于教育的期待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赞叹声背后:对极致追.............
  • 回答
    说到清华理工男“宵衣旰政”发布的求偶视频和妹子们的反应,这事儿可真是够火一把的,从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就能看出来。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挺现实的东西。“宵衣旰政”的视频,怎么说呢?先说说这位清华的理工男,网名叫“宵衣旰政”。我个人看了那个视频,第一感觉就是,嗯,挺有想法的。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