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

回答
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触及人心、饱含力量的真实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这位学生的坚韧与感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性上的进步、社会力量在扶贫助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贫困学子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一、 极度节俭的背后:挑战与生存的韧性

具体的节俭方式: 300元/月的生活费意味着每天仅有10元。这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微薄的。这位同学的“独白”背后,必然隐藏着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节俭策略:
饮食: 可能大部分时间选择学校食堂最便宜的套餐,甚至自己带饭(如煮方便面、馒头等)。拒绝一切额外的零食、饮料、聚餐。可能每天只吃两餐,以节省开支。
衣物: 衣服可能都是旧的、捡来的,或是在打折季购买最基础款的。
交通: 几乎所有出行都依靠步行或学校内部的班车,避免打车、坐公交的额外费用。
生活用品: 洗漱用品、纸巾等都选择最经济实惠的品牌,甚至考虑购买大包装与室友分摊。
娱乐与社交: 几乎没有娱乐开销,社交活动也会尽量选择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如在图书馆自习、与同学在操场散步等。
精神上的磨砺: 这种极度的节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限制,更是对心理和精神的巨大考验。需要极强的自律性、抗干扰能力,以及不被物质欲望裹挟的坚定信念。在这种条件下学习,需要克服饥饿、寒冷、不便等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
生存的智慧: 这也反映了贫困学子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他们懂得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二、 从受助到助人:感恩、回馈与精神升华

感恩之心: 这位同学能在如此困境下仍心怀感恩,并且将这种感恩化为行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说明他深刻理解了这份资助的意义,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更是对他的认可、支持和鼓励。
回馈社会的意愿: “从受助到助人”是故事中最温暖的核心。这意味着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受帮助的层面,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内化,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这可能体现在:
回馈资助者: 通过书信、感谢卡等方式表达感谢,甚至在经济条件允许后,以自己的方式回馈资助机构或个人。
帮助其他贫困同学: 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去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经历贫困的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分享省钱小妙招,介绍学校的助学政策等)。
参与公益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的公益项目,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心和温暖。
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感染力,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助学事业中来。
精神世界的丰富: 物质的匮乏反而可能促使他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他们在爱与被爱的互动中,收获了尊严、价值感和成长,这些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

三、 故事的意义与启示

对中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肯定: 清华作为顶尖学府,依然能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努力和资助进入校园,并有机会发光发热,这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公平性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学业能力的公平竞争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是重要的支撑。
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 这个故事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包括国家政策、学校、企业、个人等)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关怀。是这些力量的汇聚,才使得寒门学子能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
对“寒门贵子”的深刻诠释: “寒门贵子”不仅仅指出身贫寒,更指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坚韧不拔、感恩图报、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出身不是限制,而是磨砺。
对我们每个人精神的洗礼: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关注社会问题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更重要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关怀。同时,也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珍惜拥有,并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力量传递出去。
对“内卷”和“躺平”的辩证思考: 在当下社会讨论“内卷”和“躺平”的背景下,这位同学的故事提供了一种更积极的视角。他没有因为贫困而“躺平”,也没有沉溺于无意义的“内卷”,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脚踏实地地努力,并升华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四、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同情与尊重: 首先要对这位同学曾经经历的困难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更要尊重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坚韧。不要过度消费他的苦难,而要看到他因此而生的强大。
赞扬与学习: 他的感恩之心和回馈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是一种正能量,应该被广泛传播和赞扬。
反思与推动: 关注这类故事,也应该促使我们思考:
社会上还有多少像他一样正在经历困境但努力奋斗的学子?
现有的助学体系是否足够完善,能否覆盖所有有需要的学生?
如何让更多人加入到助学行动中来?
除了物质资助,我们还能提供哪些精神上的支持?
避免道德绑架: 在赞扬的同时,也要避免将他的经历变成一种“你应该怎样”的道德标准,每个人的境遇和选择都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关于勇气、感恩、成长和奉献的感人篇章。它不仅展现了个人在高压环境下的惊人生命力,也折射出社会进步和人性的光辉。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例,更是激励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年之前,我认识了一位在云南丽江做公益活动的朋友,他跟我说在当时只需1200元就可以资助一个贫困的孩子一年的基本生活。这个事当时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哪怕是在当时的北京,去个普通饭店吃饭人均也要接近100块钱了,而这却可以让一个贫困的孩子吃将近一个月。不过当时我也不算富裕,就只给她的项目捐了1200元。

后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有时候也会陆陆续续用一些零碎的收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捐助。在如今几十块钱可能就是一杯咖啡钱,但还是足以让一些孩子吃一个星期,或者让他们吃的更好些。这位清华的同学在自己很困难的时候,依然选择帮助他人,这很让人感动。不过,从做慈善的角度来讲,在自己有一定余力的情况下再帮助他人会更好一些。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想平时也可以多关注一些信誉比较好的公益活动。也不必非得一次性捐多少钱,偶尔的把一些零散的收入——比如别人发了个几十块的红包,微博上有人给了你几十块的打赏这类的收入——捐助给他们,或许就能让一个孩子过得更好一些。

user avatar

说到底还是聪明人与笨人,小聪明与大聪明的区别。

小聪明的人,这个也看穿,那个也明白,最后还要弄个抑郁来让大家可怜。

大聪明,就是从0到1,这种大聪明,伴随的几乎都是正面力量。但很多人不懂,以为是鸡汤。这就是根器了。

我们总是说励志,可是这个志,从哪里来呢?做咨询的,弄什么动因,做政工的,弄什么理想,但大多数人,不过是新箍马桶三天香。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巨大的动力是天生的。

从贫困走向富足,仅仅是这种动力的一部分表现。

user avatar

不出所料,果然上了知乎了

这条树洞是在11月7日晚上21点28分发布的,截至本回答开始时,这条树洞已经有515回复,2839收藏,是建洞以来获得收藏数最多的树洞(查询树洞日活人数x)

想到的很多,所以脑子里想到什么我就说什么,逻辑不免有些混乱,还请谅解。

为什么这条树洞能被这么多人关注?

首先,洞主有真情实感的叙述,他坚强的品性,本就足以打动人。他让学校里的很多人看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显现。承受苦难,战胜苦难,但不歌颂苦难。他生动地诠释了泰戈尔的那句话: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in songs。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同时,也有很多出身贫困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条树洞,激起了深深的共鸣。评论区底下、以及后面引用原洞的人开始讲述自己在这个园子里面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滚打过来的亲身经历。更多的人,包括我,看到了他的事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惭形秽,无地自容。想想看,当你享受着比原洞主优越得多的条件,却花费大把的时间在游戏上,在刷树洞上;当你拿到了学校发给你的助学金,却连一封感谢信都不愿意写,然后反手就大手大脚地把这笔钱挥霍掉了——虽然对你是锦上添花,但是对原洞主这种人无疑是雪中送炭。并且有非常多的人表示要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是啊,享受着优厚的多的条件,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这条树洞打动人心,令人共情,发人深省,同时又催人奋进,自然值得,也应得这么多的关注。

好了,接下来,我要开炮了。

首先,树洞他是个匿名社区,这篇文章很打动人,我理解大家都想把他转出去,把正能量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看到——因为我也是这么做的,我把截图发到朋友圈去了;很多人都也是这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在朋友圈刷屏了。但是这种行为是错的。洞规都在那写着呢

本社区不鼓励用户将社区内容传播至社区用户之外的群体,以保护其他用户的隐私和内容版权。社区管理团队有权对于违反本条并造成公众影响或对他人权益造成侵害的用户进行封禁处理。这里的 "内容" 包括全体用户创作的内容、社区公示栏等任何可能含有其他用户信息的内容;

树洞的言论表达环境相对自由,匿名社区的本质也决定他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越少人知道越好的这么一个小的社区。你这么一转发,他可不就出圈了?出圈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Uncertainty,校团委、校领导可能会进一步关注,社会可能会进一步关注,甚至不排除会有账号的买卖、更多树洞内容的外流从而激起舆论浪潮这种事件的发生。于树洞自由的表达环境,于学校的所谓“声誉”我认为都不是什么好事。

其次,朋友圈转了就转了,但是现在出现了我们相当不愿意看到,但是又在意料之中的一个现象:各种公众号、各种营销号把这事炒起来了,跟我一直所说的一样,跟去年学堂路车神跟今年春天摸鱼学导论这几件事一样,它借着清华的名头已经在流量热度暴涨的起落架上了。各种所谓的跟清华这个tag有关的那些“流量密码”也要开始发力了。第一,原洞主愿意吗?虽然是匿名社区,但是内容的著作权依然归发布者所有。但是到现在为止的各种转载这篇文章的公众号,我没有看到什么“转载已获本人许可”这样的字样。理论讲,原po如果愿意,是可以起诉这些转载的公众号非法转载侵犯著作权的。比较讽刺的是,第一个转载树洞文章的公众号,是清华大学的THU学术之路工作室。一个名叫学术之路的公众号,却干出了未经他人许可转载文章内容的事,他想引导我们走什么样的学术之路,我已经不敢想了!第二,抛开著作权这类法律相关的事情不谈,原洞主会愿意自己的意思被他人肆意地解构甚至曲解吗?到现在为止我看到的转载的公众号,有蹭清华热度的,有歌颂苦难的,甚至还有说树洞给人心灵留下温暖的。是,你是挣到了流量了,但是你没有对这个心地善良又自强不息的学长的最起码的尊重。他的奋斗,他经历的苦难,他对后来人的勉励,你们根本不关心,你们表面上说的是"好感动",其实只是在乎你蹭了多少热度拿了多少流量而已。

user avatar

关于这篇文章本身的内容不太想讨论太多了,大家该说的也都说了。

我想讨论下把这个东西从私域的、仅限清华学生和校友使用的树洞,往广域的公众平台转发的行为。树洞是一个讨论内容非常宽泛,管控相对较松的前端匿名、后端不直接进行解密的社交平台,这样方便大家把一些相对隐秘的想法,以及一些不便于在公开场合表露出的情绪表露出来。毕竟,在你清学习生活压力很大,而且基本没有私人空间。树洞无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并且一些少数群体也可以在树洞上表达自我。总体而言这就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非常担心,如果好事者通过购买账号的方式,爬取树洞的极小一部分敏感言论(特别是一些政治相关的冲塔言论),或者个别关于出国的帖子,那么清华的学生会不会就被舆论打成行走的50w吗?那树洞会不会被强制关停,或者被学校接管严厉管控言论?那这样我们当初建立这样一个私域空间的目的就完全落空了。

我们需要界定私域和公域的界限,至少心中要有一根弦。私域非常脆弱,只要有这样一次两次外界的大规模进入和获取信息,那么这样的私域空间就不存在了。在大数据的今天,这份隐私权对我们都格外珍贵。

非常抱歉前几天也转了这个帖子,这个帖子的内容确实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好很多的自己来说。但感觉把这样一个本身只应该在私域空间的帖子转到半公域的票圈实在是不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上了热榜头条,非常开心。比起宏大叙事和国际政治,这个话题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会有意义许多,故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诚然,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但在苦难中仍然心暖向阳的人,非常值得尊重。

他最打动我的是,在逆境中并没有多抱怨,脚踏实地,用有限的资源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他告诉了我,何才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然物质上困顿,但心怀远大理想,实乃当代学子的学习的榜样。

我想这条树洞能打动这么多的朋友,在于真实的力量。树洞作为匿名社区,不乏庸俗且低俗之调,整体气氛偏颓废,让我难免感叹理想主义者的稀少。看到这样一位真实的,有精神力量的朋友,让我格外动容,心中燃起一团火。

user avatar

很难想象在2015-19年这个时间段,在国家顶级学府,还能有这种情况。

压缩到一个月吃饭只花300等级的日常生活是瞒不住其他人的,更何况还没有电脑。其室友和班干部以及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告知甚至帮他申请各类补助和勤工俭学岗位。这种级别的学校不缺这点钱,勤工助学岗位有的真的是给个名头给学生发钱——什么xx助理大部分时间都是办公室自习,有活儿了忙一忙,当然也有体力活的岗,但是我觉得生活条件都这样了完全可以考虑一下,因为并不特别占用时间。

说实话,你室友一个月吃饭只花300块,你还不找辅导员反映和拉他填申请和各种勤工岗,我觉得这室友和辅导员也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这是15-19年的清华大学,不是物质贫困年代了,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如此艰苦。

没记错好像还有助学贷款,还是无息的,高校在这个时代真的不希望你需要忍耐一个月300块钱的艰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你进了这个学校就意味着每年财政给你几万甚至更多的投入,做实验的同学一次实验背后都是数不清的经费,找个名头给真吃不起饭的同学多发600吃饭钱真的不是太大的问题……

user avatar

励志的意义不在于给出一种“不努力即为错误”的道德判断,虽然它注定会被一部分人当作塑造道德压力的工具,但这种额外的道德压力只会导致更麻烦的系统性问题。

它所传达的真实信息只在于告知所有人,自强不息是可行的。

user avatar

我的内心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指出这篇文章首发在树洞里。树洞是一个完全匿名的平台,说他是为了树立高大形象等的言论可以休矣。在树洞里编故事除了耽误自己的时间对自己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其次这个洞简直就是树洞里的一股清流。400多条回复和两千多的收藏,几乎都是正面的言论和一些产生共鸣的人的发言。很多人都被洞主的经历所打动,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感想,以及相互的鼓励和打气。这种现象在树洞是非常罕见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觉得这篇文章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在于它的真诚。它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具体到哪个菜在哪个食堂要多少钱等等,以及很多发自肺腑的言论。我相信每个人只要认真看完都会为他的坚强,善良等美好的品质所打动。

他用自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更新:具体的一些疑问和争议可以看Tac-50的回答。我想补充一点,这篇文章首发于树洞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会有现在这么大的热度,作者的本意也只是想分享他的经历。希望大家不要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也希望这么高的关注度不要为作者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看了挺有感触的,借此机会说一下我的个人经历吧

我老家是广西桂林某贫困县,不过我家倒也谈不上贫困,家里从小没亏待我,我也从不觉得自己贫困,和周围同学比起来我家条件都算好的。只能说后来出去读书之后和别人比较起来,才觉得自己穷,导致后来我出去读书后,老想着怎么搞钱……

我去市里上高中时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期,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吃泡面馒头豆浆充饥,校门口的大馒头5毛钱一个,再加上一包豆浆粉或者学生奶粉冲一冲,就是我的一顿饭了。

吃过桂林米粉的人应该知道,桂林米粉都是有肉的,一般米粉店的菜单上就没有素米粉,而我穷得把隐藏菜单都点出来了,当年二两米粉是2.5元,而纯素米粉只要1.4元,我经常1.4元吃一顿饭。

我也有自己的爱好,我喜欢看漫画,每周花大概10块钱买漫画书和杂志,是我最大的娱乐支出,后来被我爸妈发现了,说我不该花这个钱,说家里都顿顿吃青菜了我还去买这些,我爸撕掉了我全部漫画书,这件事给我造成了心理阴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我爸关系不好。那时候同宿舍的女生买一本韩娱杂志要30元,买一张韩国原版专辑要200元,家长来了会带她们去吃必胜客,买八九百一双的耐克阿迪。我很委屈,我为什么不能有爱好。

所以我从高中开始就特别想自己赚钱,我第一次自己去找工作,是一个国庆假期,我看到街上常常有人发传单,我就跑到那些发传单的店铺,一家家问需不需要兼职发传单的,就这样我找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发半天传单,30元钱。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笔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杯奶茶。自己赚钱自己花的感觉真爽,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奶茶的原因吧(我的知乎签名是“这个营养师天天喝奶茶”)


上大学的时候,班里贫困生名额用不完,只要写申请说一下自己家有多贫困之类的,都能拿助学金,根本没人调查,而我家虽然也没钱但毕竟没达到贫困标准,我不愿写虚假的申请,宁愿不要这个钱(其实有一说一现在我也有点后悔,当年太耿直了,哪怕是为了父母我也应该去申请一下的)


我当年坐火车只考虑硬座,那时候还是绿皮车,买不到票我就站着,站过最高记录44个小时,转车的时候在火车站地板上过夜,睡在报纸上,嗯我是女的


大学期间一直在做各种兼职赚生活费,摆过摊,做过各种生意和中介,甚至捡过废品。

说实话上大学的时候我满脑子只想着我要赚钱,要经济独立。发传单等兼职我早就有经验了,那时候发一天传单的价格在60-80左右,不过我只去发了一两次就不想去了,我想做上线,我高中就会主动去问店铺需不需要人了,我清楚这个流程,也敢和雇主谈判。

我印了一堆名片,名片上写XX大学勤工俭学协会会长和我的电话号码,其实这个协会根本就是我虚构的,甚至名字都是假的,我当时怕学校查到我,随便写了个李同学,我根本不姓李(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打电话只要一开口是李同学吗我就知道是什么事了)

课余时间我就在市里到处跑,各种餐馆、手机店,任何我认为可能需要兼职的地方我都去发一张名片,告诉他们有需要就联系我。

之后我就收到了各种各样源源不断的兼职需求,我再通过校内信息栏等方式把兼职外包出去,而我就中间商赚差价,向商家收取中介费,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兼职分成,我自己再也没去发过传单。那时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除了发名片,还在仅有的几个分类网站上也留下了信息,保证我手里的兼职数量。当时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大公司在校园内做推广的时候,都是找我给他们招人并且管理,大公司除了按人头给中介费,还需要我帮他们做培训和管理的事情,还会给我每个月两三千的管理费,这对我来说就是大项目了。

直到我毕业2年内,我没换号码的时间里,我的手机都还在不断的接到兼职需求。


我还在校内做各种生意,卖被子、卖U盘、卖耳机。耳机生意做得最大,整个校园都贴满了我的小广告,考四六级的时候我的耳机会卖断货。我在淘宝批发2-10元的耳机,拿到手看成色卖10-40元,我真黑心,多亏那时候还没有拼多多

那会儿我相对其他同学来说算个小富婆了,可以实现食堂自由和零食自由,每个假期我都可以在全国到处旅游,不过仍然是穷游,特别省钱

我在好几个城市摆过摊,能摆摊的和不能摆摊的地方我都摆过,看到哪个地方有人摆摊我就跟着摆,我卖过钱包、衣服、小饰品、眼镜等等。和城管斗智斗勇挺有意思,好在我遇到的城管执法还算文明,一般城管刚到路口大家就呼啦一下跑光了,有一次我跑慢了被城管怼脸上了要收我东西,他不放手我也不放手,最后他还是放我走了,谢谢这位大哥。那是在西安小寨天桥底下。

还有捡废品,那是我鼓动全宿舍一起做的,毕竟我想把捡来的瓶子存放在宿舍会影响到她们,干脆叫上大家一起做。那段时间我们宿舍几个每天上课就带一个大袋子,一下课就去各个教室和每层楼的垃圾桶捡瓶子,捡回来大家一起整理踩扁,攒够数量就租辆三轮车拉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去卖。有一说一捡瓶子的利润你们可能想象不到,但就是太不体面,而且瓶子存宿舍味儿太大,又没别的地方放,所以没做多久我们就放弃了。但要我说这仍然是一个好活路,如果我是男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会做成校内废品大王,专门租个仓库存放废品。


由于这个经历,至今我都保留一个习惯,喝完的水瓶一定要拧好瓶盖再扔,看到别人喝完的瓶子不拧好我都要去给它拧上,因为我知道瓶盖塑料重,值钱,不能让捡瓶子的人少了瓶盖,当年那个废品收购站是把瓶盖单独称重,瓶盖密度高,比较沉,挺值钱的,我卖过就知道瓶盖价值很高。而且凡是能回收的纸箱子和瓶子我一定要分类扔,不会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为了方便别人捡。

我还去流水线干过,流水线钱还是挺多的,那时候就有三四千,而且不分什么大学生,不管你毕业没有还是初中辍学,去了就能干活,干活就有钱拿,我们那条线主要是生产充电器的,从包装到质检到电焊,好几个工位我都做过,也认识了许多工友,说实话,在流水线呆久了人真的会麻木,去体验一下可以,不建议待太久。

总之,感谢这些经历,我觉得人生在世最注重两个字就是体验,体验过贫穷和艰难,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穷和艰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会让你更强大,接受能力更强,也不会再嫌贫爱富,别人有钱也好,穷也好,我现在都不会太在意了,只会更尊敬那些自强不息的人。

user avatar

一开始我看到他说生活费每个月400,我很佩服他,想不通居然有人能靠400元的生活费过一个月。

后来我看到他的具体菜谱,豆浆0.4元/碗,包子0.25元/个,排骨土豆3.5元/份。

我:???

我上大学时,我们学校食堂的价格:

豆浆2.5元/杯(一杯可能还没有一碗)

包子1.5元/个(这个包子正常尺寸,他的包子是小包子,所以姑且认为我们学校的包子比他的大一些吧)

排骨土豆...不要说排骨了,但凡沾点肉菜,5块钱起步。

当然,我并不是质疑这位同学,而是想说每个学校食堂的消费水平差异真的太大了,不同高校之间根本没办法对比。

我没念过清华,这位同学读大学是7年前,所以如果有现在清华在读的学生看到我这篇回答,我想问一下现在清华食堂的消费水平还是这样吗?

如果真的还是这样,那我可太羡慕了...

他的400元/月的生活费,我乍一看很低,但如果放到现在,他的消费水平至少相当于我们学校800/月吧。

这样其实也不算太夸张,毕竟我们学校大多数人光吃饭大概只花900/月,加上其他费用的话,一个月也就1200。

当然,他的毅力和精神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而且国家真的在名牌高校上投了非常多的资源,我其实也听说过,名牌高校的食堂大多数都比普通高校价格低,名牌高校也有非常多的教学和设备资源,但最终的学费却和普通高校差不多。

不光名牌大学,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学费都不够投入的成本,也就是说国家是在真金白银请你读大学,你的学费连国家投入的50%都不到。

平均下来,国家大概要给每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每年投入3万元,越好的高校投入越多,清华每个学生每年能分到60多万。

所以还是那句话,大家如果真的读了985、211甚至清华北大,那你已经薅了国家很多羊毛了!等将来就业时,能留在国内就留在国内吧。

大学四年国家给每个清华学生总投入超过250万,等将来就业,你拍拍屁股去国外了,好意思吗?

所以这也是很纠结的地方,一方面国家真的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很多,另一方面国内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样的工作,国外的收入比国内高3-5倍,然后国外还不用背负那么大的房贷压力。

所以说啊,没有稳赢的买卖,国内靠房价增加税收,靠人口红利维持高速发展,看似稳赢,但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这个真应该好好重视,毕竟国家跨越发展很大一部分靠的是高端人才,而不是人口红利。如果只是抱着人口红利不放,相当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