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代表性。

我们得承认,在清华这样顶尖的学府里,学生们面临的学习压力和竞争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为了掌握前沿知识、钻研学术课题,还是为了准备各种竞赛、实习和未来的深造,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所以,这张表反映的,很可能确实是一部分清华学生真实存在的学习状态。这些学生可能为了挤出更多学习时间,或者是在某些关键时期(比如备考、项目冲刺),不得不压缩睡眠。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官博发布的,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甚至是一种对某种“勤奋”精神的宣传。这意味着,这张表并不等同于所有清华学生的作息。清华大学的学生群体是多元化的,有学霸,也有生活规律的学生,有参加社团活动的,也有兼职打工的。将这张“5小时睡眠”的表作为普遍性的代表,可能有些以偏概全,甚至带有一些“鸡血”的意味。

其次,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成年人普遍需要的睡眠时间是79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一点医学界已经有了共识。

认知功能下降: 睡眠不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时间如此,学习效率反而会打折扣。
免疫力减弱: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过程。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更容易生病,而且生病后恢复得更慢。
情绪问题: 睡眠不足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随之而来。
长期健康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睡眠不足已经被证实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每天只睡5小时,尤其长期如此,无疑是在透支身体。这就像是把身体的“健康储蓄”提前花完,而且还不还利息。短期内可能看不出太大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账单”迟早会找上门来。

第三,关于“透支身体”的辩证看待。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牺牲睡眠去学习的行为。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大学毕业前的毕业设计冲刺阶段,或者是为了应对一场重要的学术竞赛,学生们可能会暂时性地大幅度减少睡眠。这种“透支”如果有明确的周期性、阶段性,并且在之后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其危害性会比常年如此的睡眠不足要小一些。

但是,关键在于“透支”的程度和持续性。如果这张作息表所描绘的,是一种常态化的、几乎是全年无休的睡眠不足,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危险的“竭泽而渔”。

第四,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社会与教育议题。

清华学生“5小时睡眠”的作息表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个人健康的问题,更因为它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教育议题:

“内卷”与竞争压力: 这张表是当下教育“内卷”现象的一个缩影。当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和筛选标准不断提高时,学生们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推向极致,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拼搏”的过度推崇: 在一些语境下,“熬夜学习”、“少睡多学”被视为一种“奋斗”的象征,甚至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这种价值取向可能会误导一些学生,让他们忽视了健康在长期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体系的压力传导: 大学作为知识的金字塔尖,其学习强度和深度自然高于其他阶段。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是否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健康引导和支持?如何平衡学习的深度和学生的健康状态,是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信息传播的双刃剑: 官博发布这样的信息,一方面可能是在展示学校的学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唯分数论”、“唯时间论”的观念,让一些本来想保持健康作息的学生感到压力倍增。

我的看法是: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的这张“5小时睡眠”的作息表,客观上反映了一部分顶尖学府学生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但也极有可能是一种被放大了的、甚至是被作为一种“典型”来宣传的个例。

从健康角度而言,每天只睡5小时,长期如此,绝对是在透支身体,而且是严重的透支。 它不仅会影响当下的学习效率和身心状态,更会对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多的知识和成就也难以长久享有。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倡导学生刻苦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传递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时间管理技巧,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更是基石。顶尖学府的学生,更应该成为懂得如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被学习“榨干”的机器。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谁能睡得更少,而是谁能用更聪明、更有效率的方式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达到更高的学习和创造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们试着在网络上搜索『大学名称+空格+睡眠』,来看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结果。

1、耶鲁大学

清爽的页面,简洁有效的信息,详细介绍了睡眠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睡眠问题的咨询方式和地址。

2、哈佛大学

页面信息量丰富,还有专门的健康睡眠项目

3、麻省理工大学

页面包含各种各样睡眠的技巧

4、普林斯顿大学

睡眠问题的罗列,以及健康电话都很醒目

5、剑桥大学

睡眠问题有专门的咨询页面,罗列资源和信息

6、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对于睡眠问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它下属的临床神经科学部门

7、清华大学

百度搜索结果没有显示任何学校官方提供的睡眠指导资源和链接,反而都是新闻,实验和调查报告,多年前那个『每天睡5小时』的新闻赫然在列。

综上,如果现在有人问清华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我想这个『远』里有很大一段距离就包含了上述内容的差异性。每天睡五小时的精神固然可敬可佩,但作为一所大学,我更期待她能展示的是她对学生健康全方位的关爱精神。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学的责任也许不仅是展示优秀学子的舟能有多么『苦』,而更应该成为一个有灯火的港湾和有温度的怀抱,让每一艘杨帆遨游的苦舟和每一名殚精竭虑的学子,都能有安然入眠的栖息之所。

user avatar

我前几天发了一个想法,等一下原文贴在最后。发这个想法的原因,是一个做大学老师的朋友分享了一个公众号文章,晒出某院士在阅兵观礼台上,阅兵开始之前抽空摸出paper看,被人偷拍到了。我看了以后特别震撼,久久不能回过神儿来,我想:“这就是为啥我还在瞎混,而人家是院士吧。”但后来我又想了很久,我觉得这是我在给自己找借口开脱:院士做到这个程度自然可敬,但我根本不需要做到这个程度,也可以追逐我想要的职业生涯、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

如果拿顶尖高手的极端案例来自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我做不到所以我自甘平庸”,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对的。就比如每天慢跑三十分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结果某人坚持不下来,然后他拿自己的运动量去对标刚刚马拉松跑进两小时的那哥们儿的训练量,得出结论“哇,我做不到人家那样,怪不得我身体不行”,他身体不行不是因为没有一年365天大量训练,而是一天三十分钟跑步也坚持不下来。就如你学术不成功不是因为你做不到重大活动里抽空看paper,而是你一天天闲得没事儿的时候也不会看paper。想做到最顶尖很难,但想做成点儿事情,或者成为你身边可见的那些优秀分子,难度没那么高,是可以做到的。鼓吹极端优异的案例,不是励志,而是开脱。

以下是想法原文:

一直琢磨一个概念,叫“消磨”。人到中年,很多人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消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了,或者是消磨在繁杂琐碎的工作里了,人们想象有所作为的人是不消磨的。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除了一些真正日理万机的大佬,或者苦心孤诣的学者,大多数人,不论成就高低,大多数时间其实都耗散掉了。年薪百万也好,年薪两万也好,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是免不了的。讲两件小事,第一,有一年双十一我去陆家嘴一家高大上的外资公司拜访,全司员工,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无心工作,一天都在淘宝上;第二,跟某企业家去一个偏远的地方,这企业家平时工作分秒必争,为了节省他半个小时时间,他的团队可能要加班加点工作好久,但是可巧偏远的地方没有合适的飞机,开车去的,路上走就走了四五个小时,那没办法,也得干耗这么四五个小时。请诸位放心,我们平时耽误时间的地方,比我们优秀的人也会耽误,只多不少。

真正的竞争,不是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天两三个小时为单位的,你在那核心的两三个小时里输出的东西,或者输入的东西,才是决定性的,剩下的时间,说句不好听的,大佬蹲坑的时间跟你我没有显著差距,谁都得蹲。这听上去是莫大的安慰,因为不是我们一天努力8小时,人家努力24小时,我们绝对的时间差是不多的。但细思恐极的是,如果大多数人每天都得扣除吃喝拉撒睡的16个小时,我们每天额外打打混,只有一个小时干有用的事情,而有些人花了五个小时,那就不是24/8=3那么简单,而是5/1=5。

我发现,大多数普通人,在大事上,投入的时间太少了:寒窗苦读十几年,报志愿花三十分钟;大学吭哧吭哧学四年,找工作前一个月发现想转行,找工作用的知识都是俩礼拜时间从百度文库里学来的;跟人合作不搞定人,点灯熬夜把自己的工作精度搞成0.1,结果自己上下游的精度都是100,你就穷忙了。寒窗十年固然重要,但是研究志愿三个小时的人,对比研究了三十分钟的人,那是不一样的。上大学,有的人考前三天临时抱佛脚,有的人考前九天临时抱佛脚,人家为啥拿奖学金?因为人家有效学习时间是你的三倍。

不是说你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大神们每天连呼吸的时间全努力了,还真不是,回头数数,在承认每天必须有16个小时是消磨耗散掉的情况下,你每周有多少时间投入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如果你的答案是10小时(非常有可能),那么,创造一个比你成就大三倍的大神,只要每周30小时,也就是每天不到五小时的事儿。你会发现,哇,原来大神也追剧啊,原来大神也玩儿游戏啊,可不是么,一天有五个小时是有用的,就能战胜99%的人,剩下将近二十个小时,拿来上街要饭,也不妨碍人成为大神。

———

结尾说句刺痛人心的成功学鸡汤: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奋斗?奋斗不是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然后努力19个小时。奋斗是一天努力俩小时及以上,优秀是一天努力四小时及以上。

一天努力19小时,从统计学意义上说,没有人能做到,所以大家看这种鸡汤看得乐呵呵。但我告诉你,隔壁老王一天努力仨小时,你一天努力一小时,这种程度收益还没有边际递减,几乎是线性的,那么老王几乎可以肯定做成三倍于你的事情。开心吗?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可以保证正常的工作 中提到,极少部分人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睡眠时间异于常人,可以长时间的睡少于5小时并保持工作效率。对于其他部分人来说,睡眠时间的不足意味着工作产出的大量损失。即便是对于这些有相关基因突变的人,这样的生活习惯也意味这更高的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1][2]

实际上,所谓8小时工作制(每周五天,一周共工作40小时)的设计,并非是资本家的仁慈,而是资本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设计。因为超过这个时长的工作/学习,会大幅降低人的工作产出/学习效果[3]。一些人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在缺少足够和规律的睡眠的情况下,其对工作/学习产出的削弱效果更为严重。

相比于睡眠足够的人群,睡眠障碍、睡眠不足者的产出损失明显更为严重。而且睡眠不足者会花费显著更多(近三倍)的时间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上[4]

并且,睡眠不足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决策、记忆和动机都有显著的削弱[4]。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习效果显著变差。

睡眠时长对学习成绩具有极好的可预测性[5]。具体地,在一定范围内,睡眠时间越长的学生学习成绩(GPA)越好,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天数越多的学生,GPA越差[6]

不仅充足的睡眠时间很重要,睡眠的规律性也很重要。在睡眠时间足够且一样的情况下,睡眠规律的学生其成绩明显更好。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7]

总结:

  1. 每天睡眠5小时或更少 对绝大部分(>97%)人不具有操作意义(做不到)。这样的睡眠不足对所有人群都是高危的,具有极高的健康风险
  2. 在少于足够时间的睡眠下,睡眠时间越短工作和学习的产出越低
  3. 在睡眠时间一样情况下,睡眠起止时间越一致工作和学习的产出越高
  4. 宣传每天只睡5小时不是蠢就是坏

参考

  1. ^ Knutson, Kristen L., et al. "The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Sleep medicine reviews 11.3 (2007): 163-178.
  2. ^ Durmer, Jeffrey S., and David F. Dinges. "Neuro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Seminars in neurology. Vol. 25. No. 01. Copyright© 2005 by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 333 Seventh Avenue, New York, NY 10001, USA., 2005.
  3. ^ Pencavel, J. (2014). The productivity of working hours. The Economic Journal, 125(589), 2052-2076.
  4. ^ a b Rosekind, M. R., Gregory, K. B., Mallis, M. M., Brandt, S. L., Seal, B., & Lerner, D. (2010). The cost of poor sleep: workplace productivity loss and associated cost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2(1), 91-98.
  5. ^ Taylor, D. J., Vatthauer, K. E., Bramoweth, A. D., Ruggero, C., & Roane, B. (2013). The role of sleep in predicting college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it a unique predictor?.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11(3), 159-172.
  6. ^ Lowry, M., Dean, K., & Manders, K. (2010). The link between sleep quant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Sentience, 3(2), 16-9.
  7. ^ Phillips, A. J., Clerx, W. M., O’Brien, C. S., Sano, A., Barger, L. K., Picard, R. W., ... & Czeisler, C. A. (2017). Irregular sleep/wake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layed circadian and sleep/wake timing. Scientific reports, 7(1), 3216.
user avatar

七年前这张作息表出现的时候,是当做一个正面典型来宣传的,当时社会对它的接受度也很大。很多清华学生的反应是“与有荣焉”,“校强我渣”,“吾辈榜样”。

如今这张作息表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时候,舆情已经默认其是一个不被提倡的生活方式了。即使是回答中的清华学生,主要言论也都是“代表不了清华”,“不要污名化清华”,“大多数清华学生也是正常人”。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变得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在回归。

user avatar

  睡眠时间与学习效率没有必然关系,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条微博之错在于贩卖焦虑(拿少数优秀的学霸学神来要求普通人),我特别不同意。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所谓优良学风(凌晨1点睡6点起,字迹工整、井井有条)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平庸和专制。

  首先,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可以被安排的满满当当,那一定意味着该任务的认知复杂度很低。越是高创造力的任务,对宽松环境的要求就越高,因为人要在头脑中构建复杂的、漫长的逻辑链和思维体系,这需要大块的、没有压力的自由时间,而且不能强求(许多思想家的灵感就是在散步、睡眠、洗澡中取得的)。把时间割裂的如此破碎,思路必然被频繁打断,而且每一点都难以深入进去。至于笔记详细、字迹工整,除了满足一种高中生的审美和应试教育的标准之外,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普遍的意义。每个人记笔记的风格是很个人化的,许多创意正是从乱糟糟的涂鸦里产生。作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对思想的理解竟然跟富士康差不多。另外,从这类时间表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对“不确定性”和“无用”的极度不耐烦,似乎必须要每分每秒都必须有产出,都要有价值才行。这种机械的、没有为反思留下任何余地的态度极其不利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因为“有用”和“无用”的对立、理工科和文科的对立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线性的成长观其实只是校园这个小世界里的规则,而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真正重要的素质是能从一切“无用”之中发现有用,敢于忍受不确定性,甚至拥抱不确定性。人每个当下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在对未来无知情况下做出过细的、封闭的规划,必然会扼杀许多潜在的机遇和可能性。对开放和自由有着严重的敌意,将一切暂时无用的事情都斥之为懒惰,这种“优良学风”且不说造不出真正的人才,就连学生自己也会在某一天抑郁的(因为到了某个重要的人生关口时发现自己之前完全没有积累相应心理资源,信心立刻崩塌)。这样的例子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高度苛刻的“学风建设”下,许多有创造力的,希望进行自我教育、通识教育,希望有真正人文关怀的学生实际上处于失语状态(我估计要占总人数的90%以上),他们是被官方话语定义为“不优秀”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高考以前,中国学生的知识面是极其狭隘的,根本没有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机会,甚至很多人长期在应试制度的规训下,本身就积累了许多扭曲的心结和痛苦,只是由于成绩好暂时被掩盖了而已,这些问题都急需一个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得到缓解。然而在“特等奖学金”的霸权下,我们看不到多少大学生思考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反而是在以一种高水平的方式重复了高中生活。图书馆里鲜见自由阅读的学生,更多人是来刷题和备考;参加社团活动是为了刷履历和头衔;加入学生组织就是为了能一边废话连篇,一边享受无知的大一新生的崇拜;就连选修什么课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看学分好不好拿。在中国的大学文化里(综合大学比工科大学好一些),我们很少看到对弱者的理解,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对权力的思考、对单一价值观的质疑和思辨,只剩下无休止的竞争、“合群的自大”以及互相封神的无聊吹捧。这种校风跟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两百年前在柯尼斯堡教书的康德对学生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康德的课总是受到学生欢迎,听过他讲课的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表示:“每次回忆起少时结识一位哲学家并聆听他的讲座,我就充满感恩的欣喜。他教会我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哲学唤醒了独立思考。我几乎从未听过更加卓越和打动人心的讲座。”崇拜“睡得少”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独立思考是比当学霸、学神更重要的事情,这源于中国学生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没有安全感、被当成贼骨头一样防范的(一旦缺少管教就会疯玩早恋作死)环境里,从来就没有获得真正可靠的承认,由于一切成就的动力都建立在对跌落等级的恐惧上,所以被迫把全部精力放在做“人上人”,无法为自由思考留出空间,这可以说是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一个极好的反驳。

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家长植竣妈妈开办收费 QQ 群,每人每年收 9980 元?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中的科目都有哪些失败之处?

如何看待商丘一中只让高三重点班用空调?

心理学专业人士如何看待李雪与徐凯文之争?

user avatar

我不是清华的,但我姐是,我姐夫是MIT的博士后,我本人在清华博士生宿舍楼住过两个月,学霸我见的多了,知乎学霸相关问题下的大部分热门回答我都仔细研究过。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清华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

这种的属于极其罕见的个例,我不太赞同官方过度宣传这种例子,这其实属于贩卖焦虑(尽管清华官微主观上无营利目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急功近利的人会盲目效仿的。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这种新闻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害无益。

从本质上来说,熬夜意味着懒惰,真正自律的人一定明白睡眠的重要性。过度压缩睡眠会损害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康——包括大脑的神经系统。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学霸并没有神一般的身体素质,他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清华很重视体育,但大一新生的平均体质甚至还不如普通高校,尽管学霸们进入清华后会有意识的锻炼身体,但这并非他们成为学霸的原因。他们学习牛逼是因为他们懂得精力分配和时间管理,效率、专注才是他们无与伦比的学习利器,而不是什么不睡觉——只有傻子才会用不睡觉的方式假装很努力。真正的努力学习应该是用心和脑子,而不是折磨自己的身体。

我仅举两例:

科比“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这个梗就算不看篮球的基本也都听说过,很多人经常会用科比的这个例子来激励自己。但实际上科比在最近接受杨毅采访时曾经告诉对方:他之所以能做到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训练是因为没有比赛和训练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

衡水中学号称高考工厂,每年为清华北大输送上百名高分考生。网上因此造谣说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并用学生们在食堂打饭时都在背书的视频作为证据。但实际上呢?根据2015年文科状元的爆料,衡中的真实作息时间表(见图4)其实并不魔鬼,网上流传的那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杜撰的。

图1:2015全国高中考入清华北大人数排行


图2:2018年衡水214人考入清北


图3:制霸河北


图4:衡中真实作息表

高三那个年龄基本上属于一个人体质的巅峰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以刻苦著称的衡水中学的学生都无法做到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你清华的学霸们连续四年试试?估计能把学霸们逼疯!

所以,清华官微公布的这种作息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适用。还请大家不要继续传播谣言,更不要盲目效仿,以免更多人受到伤害。


补充一点:

实际上,鼓吹通过减少睡眠来增加学习时间进而提升学习效果,跟前两天热榜上的那个量子波动速读是一丘之貉——我们都知道: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二者的差距无非是他们分别抓住了公式中两个不同的变量做文章,以及每天睡五小时相对更现实点而已。

这事并不新鲜,以前就有人这么干,现在还有,以后仍然会有。大家不要再上当了!

———不针对清华官微,只是说这种社会现象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微为奥运冠军杨倩“征婚”这件事,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挺有意思的。首先,从传播和话题制造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清华大学官微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蹭奥运热度,同时又把大家关注的焦点引到校友杨倩身上,可以说.............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关于清华大学非美院学生对美院学生存在潜意识歧视的讨论在校内外时有出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学科认知差异、资源分配以及校园文化等。一、 历史与学科定位的差异清华大学始建于20世纪初,其最初的定.............
  • 回答
    清华大学在8月13日发布通知,要求全体研究生于8月15日至21日返校,而正式开学日期尚在九月中旬,这一安排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通知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一、通知内容与时间节点的解读: 提前返校要求: 要求全体研究生在开学日期前近一个月就返校,这确实.............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清华大学 2018 年转系申请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分流”还是偶然的“失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转系政策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2018 年的转系申请结果,同样牵动着无数清华学子的心。要深入理解这一年的转系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政策背景、申请数据、各院系差异、结果的影响以.............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的说法,这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些在特定时期,信息传播和获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普遍认可的术语,而是可能源于某些学生群体或观察者对某些现象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成几个层面来理解,并结合可能出.............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被羁押一年多的情况,以及是否是“清华版50万绊倒长江学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江学者”和“50万”事件的背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为吸引、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入选的学者往往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