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0 年起,将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

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

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在信息爆炸、技术革新、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其边界不断拓展。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生产与传播,而是包含了数字媒体、社交媒体、数据新闻、媒介技术、内容创意、舆情分析、公共关系、跨文化传播、媒介治理等更广泛的领域。清华新闻学院可能认为,其学科前沿和研究深度,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深入的专业训练和学术探索。
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快速变化的媒体和信息环境中,社会对具备深厚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敏锐洞察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端传播人才需求迫切。研究生教育更适合培养这类“研究型”、“学者型”或“领军型”人才。本科阶段可能更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基础技能培养,而清华新闻学院希望将资源集中在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的人才培养上。
与国际顶尖院校对标: 许多国际顶尖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其本科阶段的设置可能更为综合或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结合紧密,而专业化的新闻传播训练则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阶段。清华此举也可能是在对标国际一流,提升学科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2. 资源配置与效率考量:
集中优势资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虽然是顶尖学府,但资源(师资、研究平台、国际合作等)始终是有限的。取消本科招生,将更多资源倾斜给研究生培养,可以更好地支持教师进行高水平研究,建设前沿研究中心,吸引更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从而提升学院的整体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生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培养方式与本科生有显著差异。研究生更侧重于独立思考、学术探究和专业技能的精进。将本科招生名额压缩甚至取消,可以使学院更精准地对接社会和行业对高级传播人才的需求,避免在本科阶段可能出现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

3. 国家战略需求与政策导向:
国家对高端智库和研究型人才的需求: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强国战略、信息安全等大背景下,国家需要大量能够深入研究传播规律、把握媒介发展趋势、引领舆论方向的高端专业人才和智库型人才。清华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其学科调整也可能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
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教育部一直在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鼓励高校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清华新闻学院的这一举措,可能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试验性或示范性案例。

二、 可能产生的影响:

1. 对学生的影响:
高素质生源争夺更激烈: 清华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将变得更加“僧多粥少”,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学生,生源质量会进一步提升。对于那些希望在中国顶尖学府学习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学生而言,竞争将异常激烈。
本科生源的流失与选择: 原本可能报考清华新闻学院本科的学生,现在需要转向其他高校的新闻学院,或者考虑清华大学内部的其他相关专业。这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对清华大学的整体吸引力。
人才培养路径的改变: 未来想要进入清华新闻学院深造的学生,其路径可能会更加多元,例如先在其他高校获得扎实的本科基础,再申请清华的研究生。

2. 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学科“研究生化”的趋势: 此举可能会进一步强化新闻传播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化”的趋势,即更强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的、前沿性的学习与研究。
学术研究的深化: 集中优势资源于研究生培养,有望推动清华新闻学院在特定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其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影响力。
可能的学科“精英化”与“小众化”风险: 过度偏重研究生招生,可能会让新闻传播学科显得更加精英化和学术化,对于希望从事新闻实践操作性技能培养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其培养方向与现实脱节。同时,其学科的受众面也会相对缩小。

3. 对高校整体及社会的影响:
清华大学的品牌效应与战略转型: 这一调整进一步巩固了清华作为中国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尤其是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领导力。也可能是在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模式。
示范效应: 清华的这一举措可能会对其他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产生示范效应,引发其他院校关于学科定位、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调整。
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理论上,培养出更多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长期来看有利于新闻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但短期内可能影响新闻行业中低端岗位的新鲜血液供应,需要行业与高校共同思考人才供给问题。

三、 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科断层”的弥补: 学院将如何通过其他方式(如在其他学院开设新闻传播通识课、与本科生进行跨学科项目合作等)来弥补取消本科招生后,普通本科生接触到清华新闻传播领域前沿思想的机会缺失?
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能够承接好本科阶段可能缺失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
新闻传播的实践性与职业性: 新闻传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属性。学院将如何在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中,有效地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能力?是否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不同高校定位的差异化: 并非所有高校都适合走“研究生化”的道路。一些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社会功能更多在于培养面向一线的实践技能型人才。清华的调整不应被简单复制,而应鼓励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差异化发展。
评价体系的调整: 随着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评价体系也可能需要调整,更加侧重于研究成果、学术创新和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总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其在学科发展、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等综合考量下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这一举措旨在将资源集中于培养高端、研究型、引领型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提升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这一调整也带来了对人才培养路径、学科生态以及行业影响的思考。它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在向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实践性,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精英化”风险。最终,这一改革的成效,将体现在清华新闻学院能否持续产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能力的高端传播人才,并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华算是给国内的新闻传播专业开了个好头吧。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也是某双一流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就读的。现在回过头看来,新传专业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博而不精。比如一般院校都将新闻传播的核心技能定为采写编评,但是采什么、写什么、怎么评都是个问题。在对一个法律事件进行评论时,学了四年新闻的学生肯定不如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的深入。经济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科技问题等均是如此。

而我之前在跟国内某知名图书公司的负责人交流时,他们也说他们招聘编辑的标准是最好来自对应的具体学科,而不是编辑出版或者新闻专业的学生。至于具体的编辑能力,他说“能考上985的学生,语文水平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现在有些稍微负责任的院校,会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读双学位,但大多数学校既不具备开设双学位的能力,也不会鼓励学生去读。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把新闻专业教育提升到研究生层次有一定必要,但我觉得新闻以及编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必要等到研究生再学。毕竟研究生的学制比本科生少一年,加上研究室的论文任务也比本科生重一些,时间太短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我觉得在取消本科生招生之后,之前的部分本科课程可以以公开课等方式继续开设,一方面让大家对清华新传专业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清华的优质资源,这对于提升国内新传专业的水平来说是有很大益处的。

以上是好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清华的做法未来能在全国大多数985、211院校推广的话,那就意味着今后新传专业研究生的规模会迅速扩大。硕士研究生尚可进入媒体或者企业机构工作,但博士研究生就业的难度可能会更大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本科教育规模缩减,高校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博士,这对于学科的良性发展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只有清华能做,也是这个意思。

总之希望清华能给国内的新传教育趟出一条路来吧。

user avatar

这样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新闻的本科生一直处在很尴尬的地位,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其实真的在新闻领域做出成绩来的,都是对于某一专业研究比较深入的人,财经新闻有专门学财经的人来写,体育新闻由专门学体育的来写,而学哲学的可以写出比较深刻的理论文章。

相比之下,新闻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知识不足的前提下比起来是没有多大优势的,现实打击真的会让人痛苦。

毕竟,基本的新闻素质培养起来很快,但是,专业的知识培养起来就很难了。


~~~~~~~~~~~~~~~~~~~~~~~~~~~~~割


谢谢大家的赞同,也十分感谢大家的认可,我很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友善讨论问题,真的,这真的是我的一点拙见。

最后祝大家考上心仪的学校,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聪明的头脑总是相似的,但要恭喜清华迈出勇敢的一步。

公元2000年12月,在新闻一线奋战24年的《福建日报》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芝晓,被复旦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聘任担任复旦新闻学院院长。

黄芝晓老师自己就是复旦新闻毕业的,他当然也知道复旦新闻在全国新闻专业里是数一数二的,但他还是从编辑的专业眼光指出:

如果一个记者如果只有新闻本科学习到的新闻技术,进了新闻行业,上手虽快,但因为在自己所负责的条线领域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很难有独到的见解,也很难成为真正顶级的记者。

虽然也可以在干中学,不断补充自己在行业领域的知识缺失,但和本科系统学习过四年的人相比,根基总是没那么牢靠。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新闻网专业出去的记者,总是被那些本科专业有一定壁垒,毕业之后进入新闻行业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所以他向学校提出方案,建议复旦取消新闻学院本科招生,把名额全部转换给给研究生,不限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新闻专业研究生,这样可以把全国高校培训的本科人才,变成复旦新闻专业的优秀人才。

学校没同意,理由是本科生源质量好,不能轻易放弃。当然,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没说,比如那些原先只有能力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如何处理就很棘手。

2004年黄芝晓老师卸任院长,但每次有机会,他都会再次提出自己的这个构想,一直到2012年,学校才采取了折衷措施——把复旦新闻学院本科改为2+2培训模式,就是所有学生大一大二在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上述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大三、大四学年,再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

我想,能像黄芝晓老师一样想到这一点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像清华这样,能突破各方面阻力铺开实施的,着实少之又少。

看到清华这条新闻,首先就想起了黄芝晓老师,既感念他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更由衷佩服清华从学院到校方的务实精神和改革勇气!

user avatar

谢邀。

资瓷。


互联网媒体不懂互联网,这已经是圈子里老常态了。

手机评测媒体,有几个说得明白堆栈式是什么结构?HiFi耳机评测媒体,又有几个说得清歌尔和瑞声的喇叭单元不一样在哪里?

再说大点,那些虎嗅、36氪、钛媒体之类平台上大谈互联网的,有几个见过App是怎么开发流量是怎么买的?吹瑞幸时,算过铺面租金吗?吹共享单车时,去过天津的单车厂吗?

高第良将怯如鸡。

说白了,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本质以广告为主,大家的内容九成以上靠抄,拼了老命洗那一成人的稿。

所以不要怪码农兄弟们自己圈地自萌,宁愿扎堆在v2ex上,也懒得去看那摊“极客”新闻。

还一个两个都号称要做中国的《连线》,线都不会画,连个蛋蛋啊?


很多专业,单独学施展不开。

例如外语,多数人学了就是一门沟通工具,不是追求深造语言文学的。

二十年前外语人才奇缺,会说一门外语就值钱,月入一狗不是梦;现在你说你只会英语一项技能,想月入一狗,梦里有。

新闻、广告、公关等专业,工具属性非常明显。如果要有效应用,只靠工具本身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学会用刀对厨师固然很重要,但是只会用刀不懂食材的厨师,那不是厨师,麻烦您出门右拐去隔壁五虎断刀门。

所以现实中,很多媒体只能算刀客,拿媒体这个工具砍人挺在行的,要他拿刀做菜能把他憋死。

行业深度屁不会,骂街炒作我最强。


以前我们觉得,高校教媒体的工具知识就好,至于怎么应用,那是社会的事。

一方面这是从前大学生分配制度留下来的一个风气:你以后要在一个单位里呆上二三十年,单位会教你怎么应用的,高校把底子打好就行。

另一方面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特点:高校负责把你打造成一个可以通行于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知识分子。专精这种特征,属于职业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理念。

但是大人,食大便啦。

分配制度已是昨日黄花。通识教育的土壤则是二战后中产阶级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这一环境也在十年前基本消失。

如今高校的本质就是脑力工人的流水线,是全社会最核心的职校、技校、专科,必须要放弃对人本身的培养,转入将人与资本收益紧密挂钩的改造中。

所以高校的学科设计越来越德国化了。


清华或许不是出于这些原因启动改造的,但媒体类院校一定会往这条道路上狂奔。

有的会在本科里就将教育内容职业化、技能化,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干活。这一类广院是经典代表,大一就扛着摄像机绕着定福庄打转了,当年没拍过剪过片子,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广院毕业的。

有的会把新闻、传播这类工具的学习后置,让学生本科先通一个领域,然后再来学这个工具,清华的思路或许是这个,这个稳。

还有的会在研究生层面做高度细化,分出一堆“方向”,虽然这些“方向”多数是高校们自己拍脑袋想的。

总之,既然知识分子技工化是不可逆的趋势,那就老老实实配合这个趋势改造,不要让学生四年六年下来,和路人甲一样还是行业小白。


写到这里,想起昨天和经济观察报的一位朋友聊现在的媒体趋势,我说了一句“媒介即信息”,我俩相视一笑。

希望这个进程中,这些知识不要被稀释得太厉害了。这些知识不能指导你开公众号,但却是知识本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