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说他做不上来 12 岁孙子的数学题目?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

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王文湛公开批评校外教育机构,认为这些机构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存在问题,甚至“误人子弟”。他认为这些机构过早、过度地灌输一些超前的、拔高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基础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个人经历的佐证: 在表达观点时,王文湛教授提到了一个非常具象的例子——他自己的12岁孙子。他说孙子学习了很多校外机构教的“超前”数学,但当他让孙子做一些他认为更基础、更根本的数学题目时,孙子却做不出来。这被他作为一个例证,来说明校外机构的教学存在方向性问题。

多角度的解读和看法:

1. 对校外教育机构的质疑(王文湛教授的出发点):
“拔高”与“超前”的争议: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不落后”,会选择校外培训班。但培训班为了吸引生源和证明教学效果,常常会教授一些超出当前年级要求的知识点,甚至一些在未来才会接触到的内容。王文湛教授认为这种“拔高”和“超前”并非真正的数学能力提升,而是可能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牢固,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忽视基础与思维训练: 教授的数学,应该是一种严谨的逻辑训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校外机构只是简单地教授解题技巧和套路,而没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数学原理、推导过程,那么学生可能只会“做题”,而不会“思考”。王文湛教授的例子可能就是说明,孙子掌握了某些“技巧”,但遇到需要运用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的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功利化教育的担忧: 这种“拔高”和“超前”在很多程度上是为了应试和升学。王教授可能看到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担忧这会扭曲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也可能导致“应试能力强,但科学素养弱”的现象。
“做不上来”的象征意义: 孙子做不上“爷爷认为更基础”的题目,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功不足”。即使学了再多的“招式”,如果根基不稳,也难以应对真正的挑战。

2. 关于“12岁孙子做不上题目”的细节和解读:
具体题目是什么? 这是关键但缺乏细节的部分。我们不知道王教授的孙子具体做的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如果题目是基本的逻辑推理、定义应用,但孙子因为习惯了套题而不会: 那就印证了王教授的观点,说明校外培训可能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的掌握。
如果题目是王教授作为大学教授的“高阶”理解视角,而孙子尚未到那个阶段: 这也可能存在争议。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孙子在校外机构学到的知识,也许他的学习路径与王教授的期望不同。
如果题目是孙子在校外培训中没有学到的内容,但王教授认为12岁孩子应该掌握: 这就涉及到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能力和学习重点的判断。
孙子的个例代表性: 一个孩子的个例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接受校外培训的孩子。教育是高度个体化的,每个孩子的基础、兴趣、学习方式都不同。但作为一位资深教授,他用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经历来表达观点,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讨论。

3. 校外教育机构的回应和行业现状:
“鸡娃”现象的产物: 校外教育机构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焦虑和“鸡娃”现象的直接体现。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培训机构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
教学方法的差异: 并非所有校外机构都如王教授所批评的那样。很多机构也注重基础和思维培养,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可能更灵活、更具吸引力。但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以“应试提分”为唯一目标,忽视本质的培训。
可能的回应角度: 校外机构可能会辩称,他们教授的内容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教学特点来设计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他们也可能认为,教授一些超前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一种方式。

4. 对普通家长和学生的启示: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 家长在选择校外培训时,应该更注重机构的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而不仅仅是宣传的“提分效果”或“超前”。要了解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平衡校内与校外: 校内教学是基础,校外培训应该是补充和拔高。两者不能相互否定,而应相互促进。过度依赖校外培训,可能反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注孩子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或功利性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学习者,而不是题海战术的“机器”。
重新审视“基础”与“超前”: 王教授提出的“基础”可能更多是指数学概念的严谨性、逻辑的连贯性。而“超前”则需要区分是真正的思维提升,还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堆砌”。

总结来说,王文湛教授的言论代表了对当前教育生态中一些倾向的深刻忧虑。 他用一个亲身的例子,形象地揭示了过度、不当的“拔高式”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学生可能掌握了大量零散的、未经消化的知识点,却失去了对数学核心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他的批评并非否定校外教育本身,而是指向那些“误人子弟”的培训方式。

这件事也提醒了所有教育参与者(家长、老师、培训机构、学生)需要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科学素养、热爱学习的下一代,还是仅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短期优势。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育的“质”,而非仅仅追求“量”或“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位老先生1984年就转行政了,那三十多岁就不在清华教书了吧。他当年在清华教哪门课,似乎也无可稽考了。

这样的老教授,不会做现在的奥数题,实属正常。一来他有可能几十年不接触数学了,专业知识早忘光了;二来现在的小学奥数题并不是学过高数、线代就能做出来的,有些组合题,如果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做不出很正常;还有一种可能,有些小学奥数题根本就不是数学题,而是脑筋急转弯。

但这位老教授一直强调增加语文难度,降低数学难度,让我十分怀疑他到底在为谁代言。

user avatar

我个人是反感奥数的偏难怪的。但是!


这位老先生水平真是low到一定水平了。

一边注水一边放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不要说工厂里的缓冲水槽全是这种情况了,自来水的水塔不也是这样吗?老先生竟然以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

工厂里设计水槽容量的基本原理,就是一边放水一边注水多长时间放空或注满这种问题啊。

此外,老先生吐槽的另一点,“甲做多少天交给乙,乙做多少天交给丙”并认为工程不能这么干。可实际上几乎所有工程都是这么干的啊。设计方多少天出图,然后设备商多少天供货,然后建设方多少天安装,然后大家一起调试…请问哪一家工程不是这么干的?你不清楚这个问题,你的进度怎么安排?

上次我看的时候,我大清华可还是个工科院校啊。怎么清华教授连最基本的工程常识都没有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现实生活中不常见这些情况,难道鸡兔同笼现实中常见?龟兔赛跑呢?阿喀琉斯和乌龟赛跑,阿喀琉斯现实中有这个人吗?按照这位老先生说的,傻啊!

反对奥数可以,可您老似乎是个高级黑啊。

========

更新:有感于评论区某胡搅蛮缠者。

首先,这位王教授所举的例子1:

老先生似乎有些糊涂了。就像前面指出的,随便一个工厂,但凡是有循环水系统的,这种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设备比比皆是。一个现代化工厂里,这种水罐水槽水池怕不得有几十个。任何一种水库,不论是防洪的、供水的、灌溉的、水电的,哪一个不是这种水池?

评论区某位竟然把这种最常见的情景称作“奇葩案例”。你孤陋寡闻不代表它不是一个工程里最普通的东西。

数学里的应用题,其实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训练学生们数学建模的基础。如果是有一个实用案例并且可以用简单数学模型解决的,那就是好的例题。评论区有人列举三峡库容的计算。这个例子,既符合现实,又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大用途,又符合时事,又有前沿性又足够简单让孩子们可以完成计算。对这样一个优秀的例子,竟然有这样的回复:

那么你告诉我几个人在打飞机项目工作,需要了解伯努利原理?小学生学这些玩意儿有用吗?几个人搞天文学,需要了解人造卫星?小学生学这些有用吗?我们干脆只讨论数学能不能用来买菜好啦!

好吧,你觉得工程实例不构贴近生活。那么:

某村灌溉水库河水流入流量为若干方/小时,灌溉高峰时段灌溉用水量为若干方/小时。若水库容量为若干方,问灌溉高峰期水库可以支持多长时间?

贴近生活不?


小明家的家用热水器,在无人使用时一小时可以蓄满热水。洗澡时一箱热水30分钟用完。现有蓄满的热水,打开热水器的时候同时洗澡,问多长时间热水用光?

贴近生活不?

第二个例子:

老先生得意洋洋地喷了一遍,暴露了他对工程实践的一窍不通。但凡是有点规模的工程项目,哪一个不是甲乙丙丁各方一起完成的?不用说这个例子里这种简单流程,比这个复杂得多的都是常态。质量怎么保证?EPC是吃干饭的?还是监理是吃干饭的?还是质量工程师是吃干饭的?

好吧,你要是觉得工程管理不构贴近生活,那么你家装修呢?

小明家装修铺地砖。工人甲用四天铺完,乙用六天铺完,丙用八天铺完。甲干了一天后请假,工头把任务交给乙,乙干了三天后,发现进度滞后,工头调来甲乙丙一起完成剩下的工作,问几天可以完成?

者贴近生活不?

你要是这种问题都搞不清楚,连工头都做不了,何谈工程管理?

再说那个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1500年前《孙子算经》里记载的算例。早已经是我国数学教学中的课本内容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截图:

你现在把它当成奥数来批判?立靶子您能不能立得准一点啊?


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数学本不是一个一切都要基于实用的东西。要是您仅想着数学怎么用来买菜,虚数、非欧几何、集合论、数论……等等一切都不可能出现。历史上这些东西的出现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用。是它们先出现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实践、经济实践、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符合当代时事、并且有前沿性的问题,简化后放在小学数学中,让孩子们知道数学在这些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仅仅是因为你将来不在三峡上班就要抵制水库库容计算,不觉得狭隘到极点了吗?你是不是要接着问“解方程对买菜有用吗?为啥要学解方程?”这种问题?

中国古代经典趣题,拿来当成例题,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同时让孩子们了解一下中国数学的发展,有何不妥?

没错,前些时间有一大批低质量的课外奥数辅导,偏离数学思想,追求奇技淫巧。这些网上的例子足够多了。但是您把这些优秀的实例拿出来也喷一遍,是友军还是敌军?

user avatar

二更

八百多赞我也是始料未及的,鉴于评论有些争议,这里解释一下“奥数”、“超前学习”、“学科思维培养”之间的区别。

奥数是竞赛性质的,虽然基于数学能力,但更侧重技巧。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一般人去健身房跑个步、练个上肢、练个腰腹、练个腿都很正常,但如果是专业竞技,那就需要强化到极限,对普通人而言根本不需要,也根本做不到。所以奥数是只适合少数人的,不应该大面积展开。

超前学习从形式上有点像奥数,也是侧重技巧,因为是超前,所以很多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等孩子一时无法解释,因此只能是技巧,强记公式然后套题。所谓超前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理解能力也会慢慢增长,到适合的年龄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国内很多所谓奥数其实是超前学习,小学做中学的题目,中学做高中的题目,仅此而已。所以过度超前学习也是有害的,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生会关注各种技巧(就是视频里所谓变戏法)。可视频中观点的谬误也在于此,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学科思维培养

从形式上,学科思维培养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即“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观点、方法解决问题”,强调的是用已知解决未知。以鸡兔同笼为例,这是4年级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很重要的一个学科思维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些都是已知。好现在知道头和脚的数量,知道鸡2只脚兔子4只脚,就可以建立2个等量关系,鸡头+兔头=头的数量,鸡脚+兔脚=脚的数量,任意设鸡或兔子数量为x方程就能建立。这就叫用已知解决未知。等到初中学生学了二元一次方程后再回头看鸡兔同笼,会知道哦,原来有第二种解决方案。再往下思考会知道,原来当初列一元一次方程时就相当于二元方程加减消元法之后的操作。数学思维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这叫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最后一点,如果只会用二元一次方程解鸡兔同笼,那才是只学了“变戏法”的技巧。

原帖:

这个老头很恶心。

他炮轰奥数,说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适合,没错,但举例用鸡兔同笼和排放水,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回事。这叫偷换概念。

12岁做鸡兔同笼很难吗?不难!

12岁做水池排放水很难吗?一点不难!

事实上没有同时放水和排水的情况吗?水库排洪了解一下。

事实上没有鸡兔同笼的情况吗?云南鸡和猪是养一起的。

而且现实生活中没有就不能出题了吗?薛定谔的猫了解一下。

这老头说自己给研究生上数学,一个大学数学老师如果鸡兔同笼、排放水这种题目都做不上来,那他就是个误人子弟的废物。

可能有人会说,他做不上来的可能不是鸡兔同笼,是别的题目,那为毛不说那道他做不上来的?为毛提鸡兔同笼?

所以,事实就是,他可能连孙子到底做了什么题都不知道,人云亦云用鸡兔同笼、排放水来做为论据(当年韩寒也这么说过,他tm是个高中生,不会是不应该的)。

综上,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