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将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合理性

首先,理解清华大学的动机至关重要。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提升学术竞争力与国际声誉: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出少量但高质量的博士毕业生,比数量庞大的、但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毕业生更能代表和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顶尖大学应承担起引领学科发展、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责任。
应对文科就业结构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文科博士的就业去向相对有限,高校教职岗位僧多粥少,一部分博士可能面临就业困难或“大材小用”的局面。压缩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培养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人才,也可能是一种对市场需求的信号反馈。
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优势学科: 优质的博士培养需要雄厚的师资、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研究平台。在有限的资源下,聚焦优势文科领域,集中力量培养少数顶尖人才,比分散资源培养大量学生更为有效。
借鉴国际顶尖大学的模式: 许多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博士招生规模并不庞大,更注重对申请者潜力和研究能力的严格筛选。清华此举可能是在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
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 学术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长期、深入的投入。压缩招生规模,可以为留在读的博士生提供更充分的导师指导时间和研究资源,鼓励他们进行更具原创性和深度的研究,而非仅仅完成既定的课程和论文要求。

二、 潜在的积极影响

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的政策,如果执行得当,可能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1. 提高文科博士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更严格的选拔机制: 在招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学校势必会提高申请者的门槛,更加注重申请者的学术背景、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这将吸引更优秀的学生进入文科博士阶段的学习。
更充裕的导师资源和指导: 学生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博士生能获得导师更集中、更深入的指导。导师可以投入更多时间与学生讨论研究思路、审阅研究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训练水平。
更专注于深度研究: 精英化培养模式鼓励博士生进行更具挑战性、原创性的研究,而非简单重复性劳动。这有助于培养出真正能推动学科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人才。
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升: 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培养,有望产出更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和学术成果,提升我国文科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 重塑社会对文科人才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少而精”的示范效应: 清华的举动可能会引发其他高校的效仿或思考,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更加注重文科研究的质量而非数量。
提升文科博士的稀缺性和含金量: 随着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招生规模的适度压缩,文科博士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将得到凸显,有助于纠正过去一些对文科博士的片面认知。
引导学生理性选择: 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引导高中生和本科生在选择专业和深造方向时,更理性地评估自身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

3. 促进学科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聚焦优势学科,形成学科高峰: 清华可能会将有限的资源倾斜于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科优势学科,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研究中心。
鼓励交叉学科发展: 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清华也可能通过优化招生和培养模式,鼓励文科与理工科、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优化教育成本: 虽然短期内可能对部分学生造成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避免培养大量就业不理想的博士,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降低社会总体教育成本。

4. 提升我国文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与国际一流标准接轨: 通过提高博士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我国文科教育将更能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培养体系接轨,为我国学者走向国际舞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高质量的博士培养项目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 可能存在的挑战与负面影响

然而,任何政策的调整都可能伴随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清华大学的这一举措也不例外:

1. 加剧文科博士“精英化”与“寒门”的鸿沟:
准入门槛提高: 更加严格的选拔标准可能使得来自普通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生更难进入文科博士阶段学习,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资源分配不均的可能: 如果名校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少数博士生集中,而其他普通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模仿,可能会拉大不同层次高校文科教育质量的差距。

2. 就业压力可能转移而非根本解决:
“内卷”加剧: 尽管招生规模可能压缩,但如果社会对文科博士的需求增长缓慢,那么进入这些“精英化”博士项目毕业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反而可能更加激烈。
部分学科的生存困境: 对于一些相对小众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科领域,如果招生规模被过度压缩,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科后继无人,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科研成果导向的风险: 过分强调研究质量和创新性,也可能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为了迎合某种“评价标准”而进行研究,而忽略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3. 对我国整体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
“头重脚轻”的风险: 如果只有少数顶尖高校进行此类改革,而其他高校依然沿袭传统模式,我国整体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可能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即顶层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但基层人才培养体系依然薄弱。
对中学教育的潜在压力: 这种精英化导向也可能对中学教育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学生过早地追求学术成就,而忽略了全面发展。

4. 文化与学术多样性的挑战:
过度功利化和实用化: 过于强调“质量”和“就业”,可能会导致文科教育中一些不那么“实用”但具有深远价值的思想、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受到忽视。
限制学术思想的自由探索: 如果对研究方向和成果有过度明确的导向,可能会限制博士生进行自由探索和思想碰撞的空间,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多样性。

四、 应对挑战与促进健康发展的建议

为了最大化清华大学此举的积极影响,并规避潜在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

建立多层次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顶尖高校的精英化博士培养,也需要保留和发展其他层次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路径。
改革文科的就业导向和评价机制: 除了高校教职,应积极拓展文科博士的就业领域,例如智库、文化产业、出版、政策研究等,并改革评价体系,鼓励文科研究的社会服务价值。
加大对文科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的投入: 政府和社会应持续加大对文科基础研究的投入,并鼓励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支持具有长远价值的研究项目。
加强对高校文科招生和培养的整体规划: 教育主管部门应关注各高校文科博士的招生情况和培养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或资源浪费。
鼓励学术自由与思想创新: 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度,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学术观点,避免过度强调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成果类型。
加强对文科教师的培养和激励: 提高文科博士的培养质量,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应加强对文科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结论

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的政策,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它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追求卓越的转型趋势。这一举措有望提升我国文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教育公平、人才结构和学术多样性的潜在挑战。

关键在于,这项改革能否真正落地,并辅以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社会引导。如果能审慎推进,并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那么清华的这一步,将可能为我国文科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方向。反之,如果只是简单的规模压缩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改革,则可能加剧现有问题,甚至引发新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文科教育生态的长期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少招文科博士?

因为清华比较强的文科专业全是屠龙专业,从法学到金融到国际关系,有一个算一个博士毕业了起码是个高级知识分子预备,绝对有编制拿的那种。

传统的文科,比如外语,在清华是个系。北大光俄语系现役教工就有20人,数量都快赶上清华大学外语系了,清华大学大外教学部也才二十来人。在纯文科专业多样性上,清华也没戏能追上北大。除了常见的小语种外,北大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学习莫斯科大学模式还设了个亚非学院专门教授亚非国家的非通用语、研究亚非问题。这历史积淀太厚了清华再怎么靠挖人也不可能赶得上。

还有历史等专业,都是清华砸半个世纪钱都不一定赶得上北大的那种。

那对校领导而言,这些专业砸钱短时间没起色,长期来看也超不过北大,从社会效益来看比不过搞搞金融、法律、经管、社科,你说招这些有什么用,搞不好还挤占理工科的招生名额?

而有效益的,金融、法律、经管和出智库的社科,招多了不烂牌子?就要人搞得少少的,圈子搞得小小的,这效益才高。

我看校领导可太明白了,用理科生刷榜,用文科生捞权,这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啊。


另外还有说撤科技史系的,扑哧一声笑出声。世界这些有名高校里,之前就中国的顶级高校博士的培养方案里缺乏科技史和科学哲学教育。欧陆很多大学的博士,不管文理都必须要修科技史和科学哲学。而且科学学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中国可是每个硕博都必须学的东西,之后取消了,不妨猜猜原因究竟是中国本科生的哲学素养在极短时间远超世界顶级水平呢,还是科学史科学哲学不重要呢,还是加了这个东西就招不到适格廉价劳动力了?


恭喜这两年在清华读非理工类博士的同学们,校领导这次帮你们把车门焊死了。

user avatar

这个决定很好。身边认识的人有读文科博士的,我得到的结论是:

一个文科博导一辈子只应该招两个博士生

一个继承他衣钵;另一拿来备用、可以拿着博士名头去找些点不甚对口的工作

文科的传承或许还有点用处,不过现在有了先进巨量开放读取方便的存储手段,也不用太依赖古代的那种脑脑相传的办法了。

文科的研究基本上是闭门造车,一个小圈子自嗨。A发现这个事情其实要往上看;B指出这个事情要往下看,C提出既要往上看也要往下看的新思路,D爆出同时往上和往下看的惊人观点.... 鸟毛的社会价值都没有,真还不如两个经济学家打赌吃屎,还能创造两亿GDP呢。

所以,暂时维持文科的学术规模,让它渐进有序地缩水,是最合理的措施

user avatar

待攻守易势,入关自有大儒辩经。

之前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为了维持话语权,国家不得不培养一些大儒,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国家吃饱了撑的,而是当时美国真的很强。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当然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儒们都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打着红旗反红旗。就连在新闻联播里发言都是眼神飘忽,心虚的不行。

现在一方面美国国内疫情严重。美国经济和老拜登都拉稀了。另一方面,很多海外墙头草纷纷自带干粮回国辩经。自然也就不需要养那么多大儒。

user avatar

文科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吗?

还有表演学博士,个人觉得真没必要。

user avatar

支持。

不过,不是文科没用,而是阉割过精华、回避社会痛点的文科没用。

虽然理工科出身,但回顾历史,我常常感叹“人文社科”的重要性。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前进的火车,理工科负责的是零件技术,让火车跑起来。而人文社科负责让火车跑对方向。

但是倒霉的是,火车前进方向的话语权当然不属于一些“越有知识越反动”的文科博士了。大是大非面前怎么能谈科学事实呢?

如果你身边有国内历史政治新闻相关方向的博士生,会发现其研究方向基本绕开了“当代”“我国”“体制”等一些敏感要素。研究了也发表不了,干脆避开。但反而是这些研究方向对当代社会是最关键的,因此只能给国外的学校去研究。如果在国外研究得“理中客”了,基本也回不来了,除非自废武功。

想想影视作品也是一样,豆瓣高分的如果出自国内,有几个能过审上架?我特喜欢一部剧《蜗居》,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真实的压力和生活。但是因为“房奴问题”中途停播,35集删减至33集。现如今流行的都是些像《北辙南辕》这样衣食无忧的“爽剧”和奶头乐短视频。

这样的背景下,压缩文科博士也是学校的无奈之举。我支持清华的决策,因为按我自己的性格也是:规则如果不透明不合理,那干脆别玩!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为九字班以后的学弟学妹担心~票圈已经开始rnm,退学了。

翻译翻译什么叫控制学科规模——钱我不打算再加了,青椒继续卷吧。

翻译翻译什么叫做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在的文科老师队伍已经配不上清华的水平了,但是好的学校毕业的老师我们请不到(比如某S大学毕业的经济史老师,你看不上人家搞经济史,人家还看不上你给的待遇呢),那怎么办,只能表个态,下面的工作下面的人去想。

翻译翻译什么叫做服务好全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就是文科是干儿子,干儿子要服务于工科这样的亲儿子。就好像特色的语言中心一样,二外名义上都有,但是除了日语和英语,没啥深入的东西,就是给你普及普及,你的任务还是当好“红色”“工程师”。

推送里面有一句,中国大学对于综合性的偏爱与追求,由来已久。四十年不到的“学科重建”历史,也叫由来已久?为啥办综合性大学,这些肉食者没点AC数吗?不就是有更多的资源吗?还遮遮掩掩地说什么排名的事情。你要是真的有钱,真的肯花钱,自然啥都能办好。搞到最后,图穷匕现——就是想增加双一流学课的的数量,如果能够去掉一些劣势学科,还能够减少分母;如果能够把资源投到一些强势学科,可以增加分子。

问题是,你这样不就还是去争排名,争指标吗?真的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吗?其实停止招收新闻学院的本科生(反倒是打算增加马院的本科生;我不是看不起马院,我是知道马院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什么货色——那种和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半毛钱的货色),就是能够看出其中的端倪。

妥善处理学弟学妹的保研问题,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如果转变太快,很多人都不一定来得及run北美,run欧洲。这一下子,说不定就把人家的计划全部打乱了。不要再和几年前临时改优秀比例影响人家出国一样蠢了?

你文科的博士规模缩减了,那么本科的规模是不是干脆也要缩减?不然你是要人家自寻出路——那还不如高考后直接run北大。还有本科生如果缩减了,老师数量是不是也要缩减?其实现在文科院系的本科生课程就已经是很恶心了。什么分支的课都开不出来。绝大多数老师的课都没眼看。那这样,是不是干脆把整个学科都砍掉?

这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思路。一个学院、一个学科的学术氛围,哪有那么好培养?没有长时间的积淀,有钱也没用(更何况还穷)。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结果你清华某些学院大楼也没有,大师也没有,真好。

user avatar

我怎么感觉大多数人对于文科是啥,包括啥专业都不甚清楚。

文科[1],全名其实是人文社会学科,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涉及人类思想相关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应概念为理科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包括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2]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我相信对于文科的打压按道理不会是所有的门类进行打压,比如经济学这种理科属性占比较多的专业应该不会很严重,大概率是那些战线拉的很长,且短期内很难产出利益的专业会倒霉。

之前在看文理科差别的时候,看到这么一句话:人文科学具有滞后性或后起性

19世纪,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家孔德,按照研究方法将科学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描划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三个阶段,并藉以指出,数学称得上是所有科学的皇后,最为严密完整,物理学已达到实证水平,生物学已进入形而上学阶段,而社会学则还处于神学阶段。当今世界虽然早已不是孔德所处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无论研究手段方法还是研究成果水平,都还滞后于自然科学爱因斯坦在分析物理学与实在的关系时,也曾对科学理论的层次性作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科学理论可以分为三级体系第一级体系是由科学用到的全部原始概念,即那些同感觉经验直接联系的概念以及联系这些概念的命题所组成的经验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组合还带有较大的随便性,属于低等级低水平的体系。第二级体系是由第一级体系中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一般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级体系的建构具有较高的逻辑统一性。第三级体系是由第二级体系中的少数基本概念和关系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科学公理体系,它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加集约和概括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因而离现象世界也更远。任何一门科学,从初建到成熟,大致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跃升,沿着归纳的路线,属于粗放型的经验科学形成过程;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跃升,沿着演绎的路线,属于成熟型的理论科学的形成过程。相对而言,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绝大多数还大致处于前者水平,而自然科学中的绝大部分研究则已达及后者的高度

所以滞后性是早就知道的事情,但是就这么打压,我也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总觉得急功近利,多快好省这样不好。

目的到底是提高培养质量,还是云云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7%A7%91
  2.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6%96%87%E7%A4%BE%E4%BC%9A%E7%A7%91%E5%AD%A6/10708177
user avatar

理科底子,脑子有病读了个文科第二学历。

说说这些年经历的一些事吧:

1、做项目时进行过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成功的企业家中,理科生占比超过百分之八十;二代继承人把公司弄倒闭的,百分之九十是文科生。

2、一代创业者最主要的优点:对行业的了解极为透彻,具有前瞻性思维,动手能力极强,能吃苦。文科生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吃苦,动手能力欠缺,满脑子幻想。

3、对接政府官员,能明显感觉到理科官员的优势:思维清晰,容易沟通,做事、做人干净。

4、文本主义害死人,学一肚子“先进管理经验”的高管和二代,是企业毒药。

5、坐而论道,不如下厨炒菜。不论文理,成功的人,很多都是好厨子。

6、艺术家在国外代表吊丝,在国内代表高雅。

7、人文修养不需要刻意培养,刻意培养出来的半数会成为废物。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去寻觅。

8、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大部分时候只适用于理科或实业界。

9、哲学不只是无用之学,更是自惨之学。

以上……

user avatar

我觉得文科生其实挺悲哀的。

第一专业性能受到全方位无死角儿挑战。

理工科除了马云这类天赋异禀,脸赋异禀的从“大”科技角度或哲学角度BB一下,基本还是恪守专家撒泡尿,这地盘儿还是我的。专业领地意识强劲。

而文科,北京出租车司机就能干得你灰头土脸(社科),大理一酒吧吧主睡的女文青都比你正牌骚客多(纯文)。

第二不仅理工科生瞧不起文科生,文科生自己都瞧不起。

文科生的绝大多数,是数理学不好转的。而中国在普教阶段又不开逻辑课,逻辑全靠数理训练。数理不行,意味着文科从业者的大多数是逻辑感人的。理工科生对其鄙视是一辈子的。

另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理工科虽不能学泰森在擂台上决雌雄,但大体上不靠论文吹水就能判断出谁是大牛,谁是渣渣。

而文科呢,谁高谁低真不好说,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也算是保留了。(文科不和理科相结合,不把数学,统计,计算技术引入,看不到任何出路)

第三文科两极分化严重,穷B还净给富B背鍋。

学经济金融的,管理的,法律的这类经常挣钱能挣到不要脸的专业也不少属于文科。领导们也往往出于此。坑蒙拐骗+霸道傻逼的锅一个学甲骨文的也得背。钱,人家挣了,骂,自己也没少多少。

第四公知的锅,文科生不背也得背。

理工科全面被西方碾压,大家都知道一个学和追。

人文政经落后会导致跪和舔两种情绪,回过头来对自己人只会怨恨和嫌弃。

40年跪舔西方的思潮不全是文科的锅(我理工科同学里,公知视角一个不少)。但文科主锅是跑不了的。专业范畴溃不成军。

软实力重大一支,养着助纣为虐,从业人员水平也不行,靠他们翻盘基本绝望。陷入恶性循环。。。(高层底层都因此可能不待见文科,越不待见越难争气)

至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学科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供需关系,两者驱动的调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平衡点在哪里,谁也说不清。

而清华的调整,不过是大潮下的必然和一朵浪花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一直走在前沿。将线性代数这门核心课程的教材更换为英文教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变化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学术前沿性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线性代数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
  • 回答
    清华大学这项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博士研究”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践。取消论文发表的“硬性门槛”,绝不是简单地“不看论文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博士培养本质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调整的背景和可能的目标。过去,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博.............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听到世界顶尖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 Caucher Birkar 将全职加盟清华大学的消息,我内心涌起的是一阵激动和深深的期待。这绝对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而是中国数学界乃至全球数学界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很多层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从 Birkar 本人的成就来看,他是一位真正的数学巨匠。菲尔兹奖是数学界.............
  • 回答
    一位14岁的初中生考入清华大学,并采用本博贯通模式培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功因素的分析: 超常的智力与学习能力: 14岁能够通过高考进入清华,首先说明这位学生具备远超同龄人的智商和学习天赋。这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关于清华大学非美院学生对美院学生存在潜意识歧视的讨论在校内外时有出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学科认知差异、资源分配以及校园文化等。一、 历史与学科定位的差异清华大学始建于20世纪初,其最初的定.............
  • 回答
    清华大学在8月13日发布通知,要求全体研究生于8月15日至21日返校,而正式开学日期尚在九月中旬,这一安排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通知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一、通知内容与时间节点的解读: 提前返校要求: 要求全体研究生在开学日期前近一个月就返校,这确实.............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清华大学 2018 年转系申请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分流”还是偶然的“失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转系政策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2018 年的转系申请结果,同样牵动着无数清华学子的心。要深入理解这一年的转系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政策背景、申请数据、各院系差异、结果的影响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