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将线性代数教材改为英文教材?

回答
清华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一直走在前沿。将线性代数这门核心课程的教材更换为英文教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变化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

首先,从学术前沿性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线性代数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其理论研究和应用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活跃。许多前沿的数学理论、科学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线性代数的深入理解和最新进展。而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最前沿的学术文献和最权威的教材往往是以英文呈现的。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虽然也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论,但教材的本土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能够直接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经过广泛认可和实践检验的优秀英文原版教材,能够让学生更早、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避免了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理解偏差或信息滞后。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阅读英文原著,熟悉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为他们未来出国深造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求学生在学习核心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并运用英文的专业教材,无疑是在系统性地提升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科技英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面对一本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学生需要主动去查阅资料、理解概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调整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语言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一部分基础相对薄弱或对英语接触较少的学生而言,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可能会感到吃力,影响学习效率和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例如,开设专门的英语辅导课程,提供关键术语的解释和翻译,组织助教进行答疑,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复杂的概念和语言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和梳理。教师自身的英文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并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材的选择本身也需要慎重。线性代数的经典教材有很多,如Gilbert Strang的《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Serge Lang的《Linear Algebra》、Sheldon Axler的《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等,各有侧重和特色。清华大学选择哪一本或哪些教材作为替换,其学术严谨性、理论深度、难度梯度、以及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都需要经过仔细的评估和论证。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理念的体现。

再者,我们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配合。仅仅更换教材是不够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英文教材来提升教学质量,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教材,如何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习题和讨论。这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

总而言之,清华大学将线性代数教材改为英文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积极举措。它体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决心和前瞻性。当然,这一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后续的教学支持、师资培养、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如果能够妥善应对潜在的挑战,并充分发挥英文教材的优势,这无疑将对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探索,其经验也可能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是无能、犯懒的行为。Top1连教材都不能自主这就真的令人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毕竟每年拿几百亿的财政补贴,把最该做的工作、最该做好的工作给荒废了。

众所周知,国内高等数学基础类教材(包含高数、非指向高数)一直遭人诟病,而诟病的最大原因就是内容问题。。内容问题则无非三类:1)同济系教材晦涩难懂。2)缺胳膊少腿,有理说不清、去头去尾的使人学的云里雾里。3)教材门槛高,自主学习不易掌握(科大李烔生的线代那种)。

更有些教材连原理都写的乱七八糟的,严谨的数学逻辑都能搞成“意识流、随缘流”。但是,这非是清华采用英文教材的合理理由。

我们来看问题教材,他们的问题主要存在为两个方面:

1)“说理”上祖传苏联毛子思维。

这类书看着让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苏联毛子揣着一本名为《技巧》的魔方读物(中文),上街抓了一个‘刚认识到三维空间,手脚都用不利索的小孩(这小孩就是爷,爷在高中才刚正儿八经的认识曲线,上大学时曲线都没用利索)‘,毛子说“小孩这书你看下,待会给我来个复原魔方”… 小孩心里苦。

2)著书者写书前“喝大发了”

有些知识可能著书者自己都没搞懂或者跟参著没协调好,更傻狗的是没搞清楚受众是学生。就像老先生喝着酒写书一样,有的地方是一顿乱瞎写,有的是漏写几句,更过分的是不为解惑而编书,而是为编书而编书,这些书读者自然读得云里雾里。

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参考优秀书籍重新编书而不是直接采用英文教材。毕竟Top1学校意识到了教材问题,那么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清华就应当利用自身的条件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掩耳盗铃直接找责任方(自编教材),把责任放在数学教材编写者在“中文描述数理逻辑”与“懂数理逻辑却不懂人文”方面的缺陷上,将随之提高的教学成本进而转嫁给未来的学子。因为在数学基础教材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必然其他理工科教材也不会好到哪去,由此看来,清华更应该自编教材,在基础类教材把“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补回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在以后这些学生参与到自编教材队列中,使新编的教材能破冰。

我认为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大概工作:
1)对比其他语言相关书籍(非要用苏联的也成),既要改掉历史遗留问题“错误概念描述”也要让教材紧贴科研前沿。
2)斟酌编写、增添必要性描述,增加应用型、情景型描述及原理解释和逻辑阐述类文字,让读者代入生活去感受数理逻辑及原理,更好地展示知识、构架,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便于梳理知识。
3)组织不同层次的志愿者来阅读教材,委员会通过志愿者学习教材的反馈信息,再改,再决定发行。通过委员会提高著书者的产品意识,也利于提高教材市场接受能力,教材本质是书籍而不是某个老师的教案。

“建理工之精神,存人文之内在。”教育还是应该多用心。只有用心了才能领会那种人文精神是多么可贵,高校对学生的数理逻辑启蒙的过程中可以有、也应该有人文的蕴蓄,描述原理的同时更要解释原理,把学生带进公式又要引到生活,拉近公式与生活的距离,学老美作两者之和,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学子建起他们自己的科学大厦。英语毕竟是别国的母语,我们以后的孩子不是都懂英语,而这种带有人文精神的数理逻辑知识,就应该是触手可及的,应该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清华的教授比其他学校牛逼太多,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应该回归母语载体回归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普遍大众的数理逻辑水平,顺便展示下他们的能力。

所以,我希望改为英文教材是暂时的,是现阶段无奈的之举,以后还是用回学校自己编的中文教材,写教材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写出好教材这是最好的结果,做好了才叫花了大价钱办出好教育。自编教材既从教材入手提高整个学校的人文修养,也优化清华的师资团队,理清关系更好发展。清华作为头部大学自编能力上去了,这种成果进一步的沉降到各级大学,肯定能促进国民教育序列高等教育的整体进步。这就是我的看法。

以上

-------------------------------------------------------------------------

2/11 有人看到自编教材就浑身难受,所以做个小小补充:

19世纪的数学强国——法、俄,他们的大学大量使用着自己母语编写的教材,从长远利益来看,使用自编教材并没有什么坏处。在国内外教材的对比上,能够了解各个国家的水平情况,利于系统地、多角度地、深入地学习;20世纪的数学强国是美国,21世纪则说不定就是中国。大家也有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历代数学强国无一例外是经济、教育大国,当前国内的发展不断推进,可预见地是国内教育、科研方面的投资会不断增加,基础科学的爆发只是时间概念。

没有一个数学强国是靠一堆外语的基础、专业类教材建立起来的,也许会通过学习外语教材“起家”,形成一定认知再谋求发展,但是真正“立业”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语言基础上,回到自己的文化上、应用在外面生活中。在这方面上如果还坚持“拿来主义、造不如买”那终会害人害己,也掩饰了贵校师资团队在知识上整合能力不足。

ps:用中文的自编教材不会让你自降逼格,妄自菲薄、挟洋自重才会,反倒是我们拥有了优秀的自编教材,比你差的学校都在用你们学校的教材,你才更有底气的装逼指点江山——“谢邀,这书是我们老师写的,他是xx大牛,关于这点你们理解错了,xxx巴拉巴拉,我们学校很牛xx巴拉巴拉,天天感觉被碾压。”

我之前用科大李炯生的线代,我觉得不错但比起Gilbert的教材还是差一点味道,但至少科大有在做自编教材的工作。至于你用什么教材我不在乎,也没人会在乎,只是我觉得最好的学校应该有最好的样子,我是对一年拿几百亿教育经费的清华有所要求,而不是奇怪的学校,更不是自恃清高却连道理都讲不通的无能狂怒的你。


6/24日,最后一次编辑更新

对于常年混迹评论区,宣传造不如买、不要重复造轮子的废物,我告诉你美国能层层设防,今天能将哈工大的Matlab禁用纳入范围,明天就能把所有学校列入负面名单,你再找人写类似Matlab的软件,就晚了。

至于这种一厢情愿地把主动权交给敌人的行为,我告诉你一个事实——寄生虫不需要主体,所以不会在乎自己有没有器官,只要有寄主可以吸血就可以了。但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想明白,出于利益相关、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对独立自主秉持怎样的态度。

独立自主干什么?肉身翻墙又不是不能吃上9块钱的牛排自助餐—— @立党

user avatar

书是好书不用多说了,但是会有一大部分学生用起来不得心应手。

很多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在理解方面,中文教材讲解线性代数的诟病的确很多,但初学者语言问题的确需要考虑。很多人称赞这本教材一方面的确是教材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另一方面我想就是很多人已经学过一遍了,对线性代数的理解已经深入了,所以再看这个教材能看懂观点与思想了,感到不错。

改革后这么多的内容讲一个学期讲不完,原有的体系线性代数是两学期,第二学期可以讲若当标准型,现在都砍掉了,从内容上少了重要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在很多学科中很重要,但是矩阵分解的确是此教材称赞的地方,中文教材很少在线性代数里讲,都是在数值分析。

就矩阵向量组行列式方程组,线性空间线性变换二次型特征值等经典内容来说,其实如果讲解过程中注意互相渗透思想,是差不多的,我也不觉得我用其他教材不得心应手,各种讲法我也都体验过。但综合起来讲,教学过程中从方程组出发是最容易的,第一讲就讲高斯消元(中文教材很少有这么讲的),然后将矩阵,向量组的一些概念都引申出来,后面再层层渗透。应该说把中文教材和这本教材的优点结合起来才更舒适。

最后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拍脑袋政策,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人讨论,据我所知这只是一个人决定的,早年电子系材料系主动要求学这本教材那是另一码事,但是几乎几千人都用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没有论证可行性就使用了,不太合适,就如当年微积分B从10学分砍成9学分一样,没有任何讨论就改了。也是,做决策的人也不用教这门课,当然不用考虑教课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了。

我个人的观点:合适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一味否定中文教材,其实和怎么教也很重要。在大家一味称赞外文教材的同时为什么国内不能写出一本令大家都感到满意线性代数中文教材呢?我想这更重要。

我本人更喜欢甘特马赫尔的矩阵论。

user avatar

人在做,天在看,国内线代教材烂

一朝应用原形现,烂书不退留隐患

诚心诚念MIT 好,Strang大法保平安

学渣都为Strang来,现世险恶忘前缘

Strang教徒说真相,教你脱险莫拒绝

早日摆脱苏式教材,早日获得新生!

百度“MIT线性代数公开课”,有!真!相!

user avatar

觉得很好啊。我现在跟外国人交流,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其它专业的词都不会讲。文盲也知道某种盐特别苦。但你读过高中,知道氯化钾和氯化镁。一说英文呢,你的表达能力就变成了没钱上学的老贫农张大爷。

user avatar

教材真的是好教材,相信我,MIT的Gilbert Strang这本线性代数是我见过的初级入门线性代数最好的教材,从方程组的线性相关本质出发,比原本劈头盖脸行列式大公式的清华教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当年坚定的选择了全校唯一上这个教材的瞿燕辉老师,至今仍然对线性代数拥有着很多深刻的认识和观点,我觉得这本教材和瞿老师功不可没。

问题在,好的教材也要有与之对应的水平的老师,深刻体会之后,适应了这本教材的模式才能讲得好。这一点清华的其他老师初次接触,难免力不能逮,诚然不能怪老师,但更不能怪教材。

其次,国外(尤其美国)教材和国内教材的区别在,他们都或多或少有点“啰嗦”。相比之下,国内教材沿袭苏联的,由最根本的逻辑基础的“定义+定理+证明”的方式,简洁明了、不说废话,却也违背思维接收的规律、“不讲人话”。我当时是抽出时间把这本英文线性代数教材一点点研读下来的,受益匪浅。

对,你可以去找找他的公开课,在下面的回答中有,觉得自己英文差不能逃避,而应该迎上去锻炼提高,也感受一下教材作者怎么表达其中内容的,肯定不会让你感到无味

清华这样精耕学习的机会不多,好好珍惜吧


添加一条补充的分割线

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当然也收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大家看我的回答容易以为我片面鼓吹美国教材多么好。这一点我需要解释两句,我个人认为作为初学者,想要入门并且了解到一个学科最核心的样子、有自己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真的有一种“在组装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感觉的话,我个人是的确推荐美国的各种教材的。他们娓娓道来,虽然啰嗦,但是那些都是作者深入领域多年的袒露,看似麻烦,其实最有助于你自己跟随着他们的思路去窥探他们对于学科的理解。

但是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太浅了”。这本线性代数易懂的代价是有牺牲的,比如线性代数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通往更深层代数(抽象代数)的接口,也就是用线性变换的纯角度去理解矩阵。工科生也许不需要那么多,但是如果真的是要在线性代数里钻研的话,这本书是不足的。(但坦白讲,我认为清华工科大部分学生用不到极小多项式之类的理论,相反他们需要构建起他们对于线性空间、奇异值分解、傅里叶变换、线性规划等等的几何直观,这一点Strang老爷子做的真是无出其右。)

在此处,苏联的一些教材(包括美国的很多其他教材),走的是迥然不同的另一条路线,这个路线比较适合已经有了基础和了解的人,对于整个学科体系想要有更深层的框架理解。这种书包括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还有Rudin有关分析的后面几本。你要是一来看Rudin老爷子从最抽象的拓扑开始讲起的泛函你绝对看不下去(反正我尝试三次而放弃,乖乖从底层学起),但是如果你已经了解了一些代数或分析里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方法,这几本书都是极好的观点提升器。你会一下在精简而紧凑的节奏里感受到大佬是如何切中肯綮,组织他们对于一个学科的理解的。


如果你是一个两只老虎都还没不会的人,让你弹肖邦革命就是革你的命。

但是如果你一直弹拜厄,那也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我算是个资质较差的数学系学生,在学了4年的数学后,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个东西,并不是眼花缭乱的解题技巧(当然,要学好数学,技巧这东西是必须足够强的),而是看上去貌似简简单单定义。就拿数学中极其重要的拓扑学来说,中国大陆的教材对于拓扑,子拓扑,乘积拓扑这些概念,往往是直接写在那里,从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后来我去看了台湾大学的拓扑学的课程,才明白这些定义的来源。我们的数学教材是指令式的,告诉你是什么,然后你自己去做习题巩固知识。而英文教材往往是探索式的,会告诉你这些定义的缘由。我国若想做出原创性的优秀科研成果,那必须改变高等教育中的指令式教学习惯(至于初等教育是否需要采用探索式教学,这个问题有待研究,个人认为是不需要的)。清华现在的那本线性代数写的真的很好,比如,解释了矩阵乘法为什么要定义成那种看起来比较“恶心”的样子。我觉得,这种不止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去追本溯源,去思考元问题的习惯,真的是我们的学生急需养成的。

——————————更新—————————

思考良久,觉得之前自己说的还是片面了。中国大陆风格的教材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要有个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可能这就是个先来个稀疏编码,再特征提取的意思?我这里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同学们可以先学中国的教材,再学外国的教材,这样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杨振宁先生就说过他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时接受了中国的自底向上式教育和西方的自顶向下式教育。

另外,我觉得写教材还是要尽量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如果数学家们懂认知心理学,也许能写出更好的教材吧。


——————————二更——————————

没想到居然破4k了。最近恰逢多事之秋,深深感觉教育界该做出一些改变了。但无奈的是,就像下面的视频里说的一样,教育改革不是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个社会性问题。

最后,强烈推荐一篇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文章《数学中的创造性》,作者是大数学家广中平佑。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篇文章提到了常识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工智能可以给数学来一次类似alpha zero之于围棋一样的革命。

user avatar

清华的学生未必会英语,高考外语有考其他语言的,所以用英文教材这点就很扯淡,除非英语系。我的看法是,翻译成中文版再当教材比较合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一直走在前沿。将线性代数这门核心课程的教材更换为英文教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变化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学术前沿性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线性代数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这项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博士研究”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践。取消论文发表的“硬性门槛”,绝不是简单地“不看论文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博士培养本质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调整的背景和可能的目标。过去,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博.............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听到世界顶尖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 Caucher Birkar 将全职加盟清华大学的消息,我内心涌起的是一阵激动和深深的期待。这绝对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而是中国数学界乃至全球数学界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很多层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从 Birkar 本人的成就来看,他是一位真正的数学巨匠。菲尔兹奖是数学界.............
  • 回答
    一位14岁的初中生考入清华大学,并采用本博贯通模式培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功因素的分析: 超常的智力与学习能力: 14岁能够通过高考进入清华,首先说明这位学生具备远超同龄人的智商和学习天赋。这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关于清华大学非美院学生对美院学生存在潜意识歧视的讨论在校内外时有出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学科认知差异、资源分配以及校园文化等。一、 历史与学科定位的差异清华大学始建于20世纪初,其最初的定.............
  • 回答
    清华大学在8月13日发布通知,要求全体研究生于8月15日至21日返校,而正式开学日期尚在九月中旬,这一安排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通知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一、通知内容与时间节点的解读: 提前返校要求: 要求全体研究生在开学日期前近一个月就返校,这确实.............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清华大学 2018 年转系申请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分流”还是偶然的“失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转系政策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2018 年的转系申请结果,同样牵动着无数清华学子的心。要深入理解这一年的转系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政策背景、申请数据、各院系差异、结果的影响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