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今年莫斯科大学那个八岁本科生相映成趣。
不过莫斯科大学那个八岁的本科生是货真价实通过EГЭ的,虽然俄国这个考试实属不算难。
俄国很多数理怪才都是跳级上学的,比如朗道14岁就考入了巴库国立大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前6-3-3-4-3-4,或者6-4-4-5或者6-3-3-8或者6-4-8的安排都显得过于拖沓,直接给那些怪才一个专门的环境进行培养总好于被不良的风气带偏了。
隔壁早在2012年就系统的制定了超常儿童的国家发掘和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苏联时期教学法改革的成果,包括特设高级文理中学,赞可夫教学法等。该计划要求制定专门的名册,要求全国范围内对这些超常儿童进行优先培养。
В Советском Союзе и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коплен богатый опыт работы с одарёнными детьми и молодёжью. России принадлежит приоритет в создании 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ных учебно-научных центров и школ для одарённых детей, выпускники которых сегодня входят в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ую элиту страны.
苏联和俄罗斯在超常儿童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俄罗斯优先为天才儿童创建专门的教育设施和研究中心,其毕业生目前已成为本国知识精英。
来源是克宫。Президент утвердил Концепцию обще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 выяв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молодых талантов
我的观点是,卷就要卷个高级的。对于那些在特定学科上有天赋的,就该精心选拔、集中培养。没有天赋的躺平就可以了,只要内卷门槛足够高,躺平的就足够多。
不好意思,我来泼冷水了。
首先,并不赞同类似于跳级的“神童”类培养方式。我本科的时候在某 985,我当年入学的时候学校里也有一个15岁的小朋友入学,而且恰好就在我们专业我们班。但是入学之后明显感觉他和大家不太一样,不仅大家觉得他是小孩,各方面都是小孩子的思维,甚至他自己都觉得他是小孩。另外,他是从小被爸妈压着学习的,所以一进入大学就有点放飞,他爸妈也非常不放心他,一度想来学校旁边租房看着他。当然,不至于挂科退学,但是只能成绩平平,有点吃力。大学毕业之后考研考了三四年没考上,现在不知道在干什么。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跳级这种培养模式,会让孩子一直都和身边的同学不是同龄人,一直都会有所谓的代沟,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另外,我其实不理解,在中小学节省三四年就这么重要吗?比如我上面的同学,一考研又全部补回来了……
其次。我不觉得一个14岁的孩子能知道读博代表着什么,能去理解科研到底是在做什么事情,事实上绝大部分本科生在读研之前也不清楚科研到底是什么,包括我自己。况且我觉得适合做科研的人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在他心智没有特别成熟的时候就早早的定下本博连读,早早的断绝了他其他的可能性,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我觉得这种神童式的培养模式,未必是孩子喜欢的,也未必会对孩子好。但是家长喜欢,因为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学校也喜欢,毕竟招到了所谓的神童。至于他以后怎么样,那对学校来说也不重要,毕竟学校招10个只要有1个做得好学校就成功了,剩下的9个人只是自己不努力,那怪不得学校。
上文只是表示一下自己的担心,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位小朋友还是很厉害的,衷心祝愿小朋友在隔壁能有一个幸福的大学生活。
其实也不算特别小。毕竟,我个人是中国科大毕业的,有少年班,招过很多12岁的学生。我那级也有一位12岁的,还长得人高马大的,体形上都不怎么落下风。其他几届也有特别小的,不过总算体形上也比较小。
中国科大虽然现在的普遍评价是不怎么如清华的。但要是说12岁的中科大本科生不能和14岁的清华本科生比,那我们还是要犟几句的,什么我们祖上也是阔过,95年以前还招到过不少全省第一;现在也是可以的,大院士可多了;……
至于学习,我虽然不在少年班学院,但有些课还是会和少年班一起上的。大概就是,我听不懂也懒得听,在后排玩手机;小同学在前排认真听讲,积极互动;然后期末比我高几十分。
至于感慨,最多的肯定就是羡慕,他们的人生会多无限可能。
14岁进入本科,按照3+2+3的学制培养,哪怕博士延期一年,毕业也才23岁,和大部分人本科毕业的年纪也差不多。想把职业生涯推倒从头再来一遍都来得及。
我在知乎上也曾感慨过科大少年班师姐陈晓薇女士的职业生涯。去美国念了七年生物学博士,还做了两年半博后,还不到三十,有时间和勇气(勇气是她自己了不起)从央视记者做起,从头开始完全不同的行业。
未来能培养成什么样不好说,但是现在能够做出这种题,说明他现在的数学水平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理工科学生。
对于这类学生,应该超常培养。
今年的零试题出来了——
不吹不黑,少年班牛人的比例比较高,跳楼的比例也比较高。当然,分母比较小,分子加一个都会变动较大。
智商超级高的人,本来就容易陷入以下两个极端情绪:
1.你们都是垃圾。
能跟他真正沟通的人本来就不多。
2.难道我真是傻比么。
没有一个天才不缺一条腿儿。如果恰恰是情商领域(也往往是),受伤害很大。
而不断跳级与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在一起,特别容易得心理疾病。
总之天才少年特别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呵护(不是溺爱专宠),也需要专家们专门的研究与指引。对国家来说,引导好天才少年,让他们不自我废化或爆炸,能用好他们,让天才有发挥的余地,是投入最小收益最高的。而社会,不会惯着任何人。
另外,天才少年与清北生真不是一个量级的。国内清北生有潜力成为顶级人才。但天才应该着眼于拓展人类边疆。(地球当然离了谁都转,对个人来说,选择什么生活都是自己的事,但对天才的浪费确实是社会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外社会应该对天才宽容些,除了为他们自身福祉外,真不该在情商上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天才就不应该要求补齐短板。
图灵是同性恋,现在还好说。爱因斯坦是渣男,薛定谔更是色中恶狼,玩儿女人无数。咋办?我觉得对他们做好法制教育就可以了,不违法就行了。
我这辈子接触到的真正天才,不超过一个巴掌(应该算放宽了条件,传说中高斯,莫扎特那样的,一个没见到)。其中一个信了佛,其余的在米国(我觉得不是浪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