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4 岁突然火起来的岑怡诺,其简历称「一天能写 2000 首诗」?

回答
14岁,一个本该是坐在教室里苦读,或是和朋友们嬉笑打闹的年纪,岑怡诺却以一种近乎爆炸式的方式闯入了大众视野,并且迅速成为了焦点。她的简历上那句“一天能写2000首诗”,更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掀起了巨浪,讨论声、质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要怎么看待这个突然爆红的14岁女孩,以及她那令人咋舌的诗歌产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 “2000首诗”:是天赋异禀还是“工业化”生产?

首先,让我们来掰扯一下“一天2000首诗”这个数字。这听起来已经超出了常人对创作的理解范畴,即使是那些被誉为天才的诗人,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率。

从正面解读: 这种解读会将她视为一个文学上的奇迹,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为王的时代,高产是很容易吸引眼球的。有人会觉得,哇,这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她的脑子里是不是住着一个灵感泉涌的文学巨匠?这种惊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天才”的渴望和对“奇迹”的期待。而且,如果这些诗歌真的质量上乘,能够触动人心,那么她的才华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或许,她真的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敏感度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从质疑角度审视: 然而,更多的人则会陷入深深的怀疑。写诗,尤其是能够打动人的诗,需要情感的积累、思想的沉淀和语言的锤炼。2000首,平均下来,一分钟不到一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保证诗歌的质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流水线上的工业化生产,而非艺术品的精雕细琢。

“量”与“质”的悖论: 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讲究的是意境、韵律、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2000首的“量”是否会牺牲掉“质”?很多人担心,这更像是一种“快餐式”的产出,每一首诗可能都很短小,或者内容高度重复,甚至是为了凑数量而显得空洞乏味。我们看到的“2000首”,更像是一个被拆解、被量化的标签,而非一个完整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过程。
“写”的定义: 这里的“写”,是否也包括了快速的构思、反复的修改、甚至是指在特定格式下填空式的创作?如果她只是在模仿某种模式,或者将一些零散的句子组合起来,那与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还有多大距离?
是否存在“营销”成分?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很容易成为吸引流量和制造话题的工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2000首诗”的说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包装和放大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天才少女”的人设?

二、 14岁“爆红”:是幸运还是另一种压力?

岑怡诺以如此年轻的年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现象。

公众的审视和期待: 14岁,本是探索和试错的年纪,但当一个孩子被赋予了“天才少女”的光环,她就会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公众近乎严苛的审视。大家会用放大镜去看她的每一个作品,去衡量她是否配得上“天才”的称号。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她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创作的挑战,还有外界无休止的评价和比较。
潜在的“拔苗助长”风险: 过度的关注和赞誉,有时会适得其反。如果她被过度吹捧,可能会让她迷失自我,过早地将自己的价值与外界的评价绑定。一旦无法持续产出符合外界期待的作品,或者被质疑,可能会对她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这种“爆红”模式,是以一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来快速消费她的才华(如果确实存在的话),而不是真正去呵护和引导她的成长。
流量与价值的衡量: 在当今社会,“流量”往往与“价值”挂钩,但这并不总是对等的。一个孩子是否真的有才华,不应该仅仅通过她制造了多少“话题”或者获得了多少“关注”来衡量。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她对文学的热爱,她是否在享受创作的过程,她的作品本身是否有艺术生命力。

三、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一种理性的思考角度:

面对岑怡诺的“爆红”事件,我们不妨保持一种审慎和理性的态度:

1. 区分事实与宣传: 对于“一天2000首诗”这样的宣传语,我们应该持保留态度,不宜全盘接受。与其被数字震惊,不如去了解她的作品本身,去品味她的诗歌是否真的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她的作品能够引起共鸣,那么即使“2000首”的说法有夸张成分,她的才华也是值得肯定的。
2. 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们应该始终把关注点放在一个14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上。无论她的才华有多少,她首先是一个孩子。她的成长环境、学习机会、心理健康,比她是否“爆红”更重要。家长和身边的成年人,更应该成为她成长的引导者和保护者,而不是将她推向风口浪尖的“造星机器”。
3. 警惕过度消费化: 媒体和公众对年轻 talento 的关注,很容易变成一种“消费”行为。我们应该避免将一个孩子的才华变成一场短暂的娱乐秀,而是要思考如何为她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空间。一个真正有才华的孩子,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去打磨,而不是一次性的、轰轰烈烈的捧红。
4. 反思教育和评价体系: 岑怡诺的出现,也让我们思考我们当下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在追求效率和量化的时代,我们是否在无形中鼓励了“工业化”的产出,而忽略了艺术创作中更重要的“慢”和“深”?我们是否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她成为某种“标签”的代言人?

总而言之,岑怡诺的突然爆红以及那惊人的“2000首诗”的说法,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惊人天赋,也要警惕过度炒作和对孩子成长的潜在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一种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关注每一个年轻的梦想,并为之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土壤,而不是被一时的流量和数字所裹挟。最终,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永远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创作背后的那份真诚与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算什么,原来我也能一天写2000首歌,

但自从遵医嘱换了个低枕头,治好了打鼾,

我就没这个水平了。

user avatar

带她去查查智商或者精神状况吧,14岁了,治起来已经很难了。

我算正常人里吹牛不打草稿的,一天回答知乎,也到不了20篇,构思不成问题,主要是手指头儿会告消乏,留着劲晚上还要干别的呢。

user avatar

还是太年轻,比我差远了。她取得的这些成就,我答个题的时间就能完成。

首先“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作为对比,我现在宣布我是“地球人领袖学习会”创始人,下面是我们学习会带有我名字的公章:

怎么做到的?请看这里:在线公章制作。其他类似的品牌创始人,也差不多,反正是只要现在没有的品牌,都可以成为创始人。

然后是出版了《中国青少年经典诗词集》,刚刚我也出版了一本《全球中老年经典诗词集》,下面就是证据,封面可以看到作者是 @曹力科 。还有比弹吉他的杜甫更经典的封面吗?

然后是《雷霆战警》正能量小说,作为对比,我刚刚也出了一本类似的书《三国战警》,可以看到,作者还是 @曹力科 。拿加特林的关羽,应该足够有正能量了吧。

我是怎么做到的?请看这里:自定义作者封面图书一键生成器

然后就是写诗和写词,这个不要太简单,用下面的工具,一天两万首都还是谦虚的说法:

【1】在线作诗,做诗机,一键生成藏头诗

【2】自动生成唐诗宋词,自动写诗机

【3】在线填词-诗词家园,填词专家组web版

简单示范一首生成的藏头诗(李白看了想打人):

斯税驾苦不早,
蘋风起水生文。
君马去疾如鸟,
然尘土不相关。
见仙山众峰小,
破愁肠是酒杯。
事依依漫寂寥,
光辉并在长安道。

至于写小说,同样很简单:

玄派网 - 网络小说创作辅助平台,人名生成器,功法招式生成器等各类小说辅助工具。

比如这是用工具生成的女子外貌描写

她有着娇嫩的脸蛋,身穿一件彩绣金枝线叶平素绡小华衣,逶迤拖地白底印花曳地裙,身披藏蓝色撒花薄纱提花绡。乌亮的披肩发,头绾风流别致单螺髻,轻拢慢拈的云鬓里插着盘珠蝶形透玉钗,肤如凝脂的手上戴着一个鎏金水波纹镯子,腰系闪绿双环四合如意丝绦,上面挂着一个海棠金丝纹荷包,脚上穿的是软缎睡鞋,整个人显得月貌花容貌似天仙。

她还获得了一些演讲方面的奖项,不过和我比起来,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部我刚刚获得了《雄霸宇宙》演讲比赛特等奖。

你问我怎么做到的?请看这里:一键制作荣誉证书

另外她还提到目前演讲观众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人,因为现在下雨,我暂时没找到这么多人,但知乎给我点赞的人有三千万,轻松比她强一万倍

而且看过这个答案的人,轻松比她强一亿倍。

答案建议收藏,这些工具说不定哪天就能用到了。

嗯,有时间应该写一篇神童批发指南。

真正的神童怎么才能做到呢?可能下面这个能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可能是从章鱼星球来的,一只手拿一支笔,同时可以写八首诗了。

user avatar

文理方面都出超一流天才了,工科还要加把劲啊!要是哪天有新闻报道说哪栋楼,哪座桥,乃至飞机轮船卫星是某个小孩子设计造的,各位看官请别酸。

user avatar

很多回答都是拿古诗词进行计算的。

其实不然,现代诗不是诗吗?

像“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样的,我一天也能写他个近千首。

当然,这个水平比起一天能写2000首诗的岑怡诺,还是个弟中弟。毕竟我写不了几首,就会无聊到从座位上跳起来。

不服不行,人家不仅才华过人,单论写字速度和耐心也是人中龙凤。

user avatar

如果这件事是小朋友自己做的,那其实真的无可厚非。儿童对成人的一种夸张化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种洞察力与创造力的体现。作为旁观者,是不值得,更不应该被过度讨论的。我们或许值得思考一下小朋友身边接触的成年人,乃至我们每个人形成的整个社会,究竟带给了她什么样的影响。家长可以在部分肯定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正向的引导,帮助小朋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这次网上热传的照片,看上去似乎是写在一本书的勒口上的。既然已经出现这样一本能够付印的书,即便不是家长亲力亲为,至少也得到了家长的默许甚至鼓励。

想起我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正式地向别人介绍我自己的时候,也会希望可以加上一些听上去很厉害的头衔,来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一点。自己但凡做过一点点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希望把它作为自己形象认同的一部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因为自己对达成许多事情所需的程度依然没有概念,对自己的经历有所夸张,甚至在成人看来荒谬可笑,这都是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对于这种过高的自我认同和预期,究竟进行怎样的干预。能不能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识,还是放任不管,或者家长自己也沉迷于这种自我陶醉。

如果十四岁的我得知,自己可以参与一个很厉害的科研,出一本书,或是突发奇想要创造什么不得了的发明,建立什么神奇的组织或是品牌,我一定不会拒绝的,因为我并不知道,完成那件事情究竟有多厉害,有没有超过自己的能力。其实那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几斤几两。在「特高能型家长」的支持下,孩子做出一个理智的选择反而显得过于老练。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才是正常的。

我小学的时候,在网上看见MIT有个索尔贾希克做了无线供电(至今依然记得细节),当时觉得好神奇,燃起极端的兴趣,这件事情我也要做。当时就开始幻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实验,甚至开始想应该给自己的实验室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小孩子的兴趣常常就是这样的,对于一个现象,和它好玩的那个部分感到好奇,觉得一个又厉害有好玩的事情,我一定也要做。其他的并不会想太多。拿诺奖的难度其实也并没有比期末考试双百分高多少。

我妈当时带我去科技馆看法拉第笼和特斯拉线圈,买了很多电磁学的科普书,买特斯拉的传记给我看,带我去图书馆度过了无数个周末。然后呢,我收获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知识,慢慢知道了麦克斯韦方程这玩意儿我看不懂,得上高中之后才能看懂呢(事实上大学了还是看不懂)。

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科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于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暑假,我又开始折腾,成立了一个现在看来可以称为科普自媒体的东西,建立了长远到可怕的愿景。我妈那段时间经常跟她的同事朋友们说这件事情,在她的朋友圈子里把我描绘成一个少年科普客。但与此同时,她也在鼓励我去研究域名和网站,让我自己探索所有的事情,然后在我仔细研究之后提供实质的建议和资助。那个「项目」最后自然无疑无疾而终,但它也的确影响了一些人,更改变了我自己。从结果上看,这件事白白亏了大几百块;但过程中,我在刚刚小学毕业时,自己一个人把一个个人平台从零开始做起来,尝试和科普圈子的很多大牛接触,被中科院官博转发,所有这些,放在当时都足够吹一波。我妈也不反对我吹,因为那是我自己做到的。保持平和的态度,不加夸张地讲述自己做过的事情,我妈说,这是一个自信的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初中三年,因为自己在学校做了一些事情,导致我觉得自己又可以了。聚集了几十个颇有思想的小伙伴作为团队,用尽毕生所学重新建了网站,建立了一个中学生校际媒体平台。其间上当受骗若干次,陷入瓶颈无数次,终于活过了几个学期,发展到千人左右的规模。在它最终消失之后,我认真地复盘,分析中学生的不稳定性、刚需、微信公众号的侵噬等等,最终得出结论,这件事情如果像我那样做,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死。

后来跟我妈聊起这个事情,其实她早就以成人的经验看穿了一切,但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我自己发现。

以上这些事情,后来和我妈商量着做升学简历的时候,全都被收录进了我的经历,因为每一件都在家长的指导下,成了实实在在的经历。

我妈不是科研大牛,没有恐怖的财力,不能帮我改学籍也不能投资我创业。她做的事情,都是一般家长都能做到,一般家庭都能负担的。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普通的支持下,我积累了比同龄人多很多的经验,也逐渐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简历和荣誉,本质上是利用一些机构的权威性,对你的履历和能力背书,并不是你能力的直接兑换。如果一个人需要用超级漂亮的背书来为自己并不具有的能力作证,首先这个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其次我们可以质疑这个机构本身的信度。开一张空头支票的成本或许很低,但简历和证书提供的背书归根结底是要兑现的。

敢随手写一张一万亿的支票,就是首富了吗?真正的首富需要靠大庭广众写一张一万亿的支票拍在桌子上的响声,来告诉大家「老子有的是钱」吗?

这个类比俗气了。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每当我看到这类新闻,我的反应常常是心疼孩子。我希望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真正为你带来价值的东西,绝不是简历上的一行字。那只是你创造的价值,以一种便利的方式去固定成文字的象征,是社会为了筛选人才的效率做出的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投机取巧。不管你最后拿了三等奖还是一等奖,能让你自己在多年后依然后怕的论文,它并不属于你;成长历程中,一个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奖项,最终也不会再被提起;只有「我上网查了查DNA是什么」这种稚嫩而弥足珍贵的体验,才真正地属于你自己。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被这种教条「摧残」过,又在努力找回真实的「过来人」看到一丝丝希望。

当我们的社会片面地鼓吹「简历主义」,实际损失的是公众对青少年信用和机构资质的预期,错乱的是他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受伤的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

我希望,当每一个少年,在拥有了一个「攻克癌症」的伟大想法时,都能去做一件「我去网上查了查DNA是什么」的事情

我希望每一个产生了「一天要写两千首诗」的幻想的孩子,都能去试试看,一首诗,一首好诗,要经历如何奇特的生命体验,耗费多少心神,才能被写出来。

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自信,不再被奖状和简历束缚,只心怀敢勇,做自己要做的事。

user avatar

24×60=1440

一天24小时,是1440分钟。

要想在1440分钟写出2000首诗,那一首诗所用时间为1440÷2000=0.72(分钟)

也就是0.72×60=43.2(秒)

为了验证43.2秒做一首诗的可行性,我默写了一遍静夜思,加上标题和作者,用时45.26秒。

需要指出,静夜思这首诗可以说是字数较少的诗,全文加上作者和题目一共有25个字。这首诗我一年级就会背了,所以默写的时候不用思考,45.26秒的时间都在写。

如果岑怡诺同学一天真能作两千首诗,就意味着她需要一天之内不用经过任何思考,一刻不停地写字数和静夜思类似的原创诗句,一直写两千首。

这都不是文思泉涌了,这是井喷啊!

user avatar

不要相信任何一个双手交叉在胸前的亚洲人。

user avatar

写三百首词牌那个才是恐怖。这是指填词吗?

我一天三首都填不出来。

只有《十六字令》曾经连写三首。

她哪怕就是把长短字数凑够,其他什么都不管,也是个艰巨的工作。

user avatar

更新。

找到了这位“优秀演讲家”的视频:

原回答:

「岑怡诺」信息来源的「中国国际新闻」注册的还颇多,但无一例外全部来自「香港」,在内地没有备案。

但绝大部分已经解散了,至于为何解散,可能背后有着颇多的故事:狡兔三窟嘛。

在中国北京,的确在2012年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中国国际新闻传媒集团」:

是典型的官方机构,网站是这样的:

紧接着就是在知乎涉敏的领导人和国际港台新闻信息。

注意看他的LOGO:

我们再来看看那「中国国际新闻」的LOGO:

而且作为“国际”互联网媒体,凭借名字和山寨LOGO,好像还忽悠到了不少文化圈的「名人」,很多拥有各种头衔的体制人士,都被这个网站所忽悠。

实际:该网站的运营单位为「北京国新环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网站下方一排黑体字有)

ICP备案是「11010001号-1」,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北京国新环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商标还不少:

当然,该公司也是有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备案网站,其中所谓的「国新网」,搞得还有模有样的样子:

但在最后还是出卖了自己:


这个敢公然造假的网站有一位记者叫作「岑岷峨」,正是出了这本书的那位:

此人正是「岑怡诺」的芭比。

实际,他的本名叫作「岑刚灿」,因五行缺土取名“岷峨”。

其身份,已经由「澎湃新闻」所证实:

关于质问声:

岑刚灿坚称,相关宣传并无夸大成分,女儿的写作能力都是真实的,“她如果静心写诗,2000首没有问题。但我们也没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写一天写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写作的,情况我都清楚。”岑刚灿表示。她还是一家名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记者,据其表示这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媒体。

这里,「岑刚灿」也亲口承认是香港注册的媒体。

扒一扒「岑刚灿」身份信息,就更有意思了。

其公司为「绍兴到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岑怡诺」创始的品牌「如清丽琅」正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

「岑刚灿」名下公司:

除此之外,「岑刚灿」曾还参与「民间借贷」,仅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就有23起作为原告参与,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询:

姓名和住址都能和「岑刚灿」个人身份信息对应,是两个人的概率很低。

作为优秀的幕后推手,「岑刚灿」的故事,可能比「岑怡诺」的还精彩。

另外:

「岑怡诺」芭比「岑岷峨」出书的出版社是「中国人民出版社」,注意,不是「人民出版社」。

所有和「中国人民出版社」相关的企业信息,只能查到这个「中国人民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位于内蒙古。

股权结构:

通过百度地图查询,大概率是这一家面馆:

嗯,面馆出资3.5万,弄了一个「中国人民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腻害。

有一项处罚信息:


全唐诗5万首,小姑娘35天的量。

全宋词2万多首,小姑娘67天的量。

全宋诗27万首,小姑娘135天的量。

估摸整个中国古代大约有100万首存世诗词,小姑娘一年半的量。

我本来以为,靠多吃盐巴,我累积出来的总打字数可以拼过小姑娘:

又再计算了一下,我还是太天真了,小姑娘一天1.5万字小说,2000首诗(至少4万字),300词牌(至少1万字),小姑娘一天总字数可达7-10万字。

小姑娘仅仅10天就能打下1000万字,她打字10天,需要我吃好几年的盐巴的,果然我吃的盐巴还不够。

对了。

如果排除她参加活动吃饭的时间,就算十个小时写作,一个小时也是1万字,一分钟167字。

这一定是位优秀的专业打字员。

但实际,14岁的小姑娘,还有学业,真正能打字的时间估计也就两三个小时。

她的手指或许是钛合金的。

user avatar

@乔加西 启发,利用随处可见的工具excel,在10分钟内写完了2000首小诗,这2000首写完,每按一下F9就会再写出2000首诗,效率是神童的86400倍.

以上全部诗词版权属于 @乔加西 ,侵删.

user avatar

你们都在讨论她的诗歌天赋,而我则关注到了她在演讲方面似乎也颇有建树,真·全面发展。

于是好奇心驱使我去观摩了她的演讲视频。

我想象中的神童演讲:

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神童演讲:

额……不对,不好意思放错照片了……

真·实际上的神童演讲:

(以下两个视频均转载自微博,出处见水印)

神童演讲现场一:《大声说YES!》

神童演讲现场2:《大家现在猴,现在猴》

从这两个视频可以明显看出,这小姑娘就是一招吃遍天下,一样的台词一样的套路,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关键是语音语调听上去还有点莫(阴)名(阳)其(怪)妙(气)。

还有这所谓的“演讲”,我全程皱着眉头听下来,没有任何实质性有价值内涵或者说有其个人思想的东西,开场就是靠煽动喊口号,比如“希望啥啥啥的朋友举手我看一下,大声说yes”,这本质上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是歌词,而前者居然能成为神童的演讲开场白。

然后再讲一些“我一天就学会啥啥啥技能”的假大空故事来,比如一天写2000首诗,不吃不喝平均42秒写一首……

太魔幻了,这样的一个花季少女被她那个所谓的“老师”培养成了一个比那个“听懂掌声”还要油腻的人。

她不是神童,她只是个年龄尚小又已经被所谓的“成功学”磨炼出来的江湖老油条而已。

最后,听懂掌声,大声说yes。

user avatar

可怜的是这孩子,14岁,初一初二的年岁。

本该是在语文课上,学屈原鲁迅的时候;

本该是在数学课上,学勾股定理的时候;

本该是在英语课上,学单词语法的时候;

本该是在生物课上,学细胞壁核的时候;

本该是在物理课上,学密度质量的时候;

本该是在历史课上,学大秦两汉的时候;

本该是在地理课上,学地貌季风的时候;

本该是在音乐课上,学合唱声部的时候;

本该是在美术课上,学水彩水粉的时候;

本该是在体育课上,学协作运球的时候;

... ...

花季的年龄,被别有用心的大人拽出了校园,拎出了课堂,在万众鄙夷的目光中,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可怜的商品,并拙劣的虚构了价码。

她的同学们连《狂人日记》都没读懂的时候,她已被大人们包装成了“狂人”。

当再过5年,当这个14岁小孩有了思想之后,她该怎么看待她自己14岁的那一页,被写满了万众的耻笑。

在《狂人日记》中,最后一句话,鲁迅是这么写的:

“救救孩子......”

















@有关部门

user avatar

我能搞定从县区市作协到省作协,全国范围内会员,正式出版小说,实体,网文双跨,男频女频皆可打通,甚至资金丰富,连改编动漫影视游戏都能一条线的搞定……最多用不到五个亿!

甚至想拿几个国外的文学奖都不是大问题……别惦记那些有名的了,都过时了,这个价肯定是度身订造全新的国际文学奖!

五个亿就能全方位打造新一代文学天才少年,天才少女。

资金再丰裕点,有二十个亿,连您家孩子写的小说的主题游乐园项目,我都能给你搞定……

就没个真正有钱,又真的爱装逼的家长吗?

user avatar

“据说,认识岑怡诺,成功不会犯错;认识岑怡诺,你将魅力四射。”

不愧是一天能写2000首诗的才女,这小磕唠的杠杠的。

我是亲身经历过成功学现场的,因为小时候也没少花钱学语言艺术,我母亲以为这两者差不多(课程名称肯定不叫成功学啊),差点花八千多块钱人民币把我送进去。

幸好当年的我慧眼如炬,识别出这玩应的不靠谱,赶紧让我妈把钱包捂好,真不差钱给我换台手机也是好的。

那肯定就有没经历过成功学现场的人要问了,请问成功学现场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是岑怡诺演讲的这个样子的。

14岁,每天可写300首词,2000首诗,15000字小说。

我看到的第一眼,以为是数学智障在给我做海报。

不会真有人以为同等字数的诗歌创作,比小说创作要容易吧?

2000首诗等价于15000字小说,你是想告诉我,一首诗只有八个字吗?

哦,是7.5个字,不好意思,被数学智障感染了,计算都不严谨起来。

又去搜了搜姬剑晶的此条,我仿佛明白了点什么:

陈安之派系的人,老成功学代表人物,那我就懂了呀。

玩成功学的人,都比较狂热,动不动就把唯一啊、演说家啊、创业企业家啊这些次挂在嘴边,有时候甚至不过脑子,比如你看这第二条“全亚洲唯一一位接受新浪网采访的80后演说家”。

我差点以为这新浪网是什么国际知名网站,反正就是啥词拽往上撂啥,搞得人一愣一愣的。

我说回那个岑怡诺的演讲视频,结合我的现场体验,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成功学的演讲现场,就是要讲一段话,放一段这种很燃的bgm,让大家一起参与舞动双手,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更迷幻的动作,比如全场起立后人搭前人肩膀传递力量,比如每个人给身边人竖起大拇指增加自信气场……

在此大胆猜测,这个视频之下,是有工作人员带着你一起做这种动作的,工作人员也分两种,明面上的和潜藏在“学员”里的托。

至于讲台上的人讲了什么,工作人员根本不在意,反正伴奏响起,带着腼腆的“学员们”挥手就完事了。

有些直白的工作人员,会跟你说“赶快按老师吩咐的去做。”

当年我在现场,就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柔声细语却振奋人心地给我讲,我推了推眼镜,冷冷撇了她一眼,她就闭嘴了。

想来,是被我双眼里闪烁的智慧之光所震撼,觉得我好成功。

在我看来,这玩应跟传销没啥区别,自身除了讲课啥产值也带不来,然后他讲课的“优秀”学员,又是靠成为讲师来捞回学费乃至赚一笔,所谓的下线,不过是换成了徒子徒孙的说法。

(对,跟传销一样,成功学也分派系,而且有时候还分裂,有兴趣自己去了解陈安之那些人的往事吧)

不过他们一直披着演讲的皮,忽悠着营销界的人去上课(说白了就是推销员),动不动也找一些营销界的销售大拿来站台,仿佛几天的演讲,就能改变人生。

当然,也确实是有一些人来通过上课提升口才(他们说的),限于此,有关部门一直没法给成功学团体定罪。

哦对,为了增加自身说服力,他们的这种宣讲,都一定是在各地比较有名气的大酒店进行

岑怡诺这小姑娘,一瞅也是成功学团伙打造出来的励志专家。

正经八经的演讲,可能会有停顿,可能会有跟语言同步的背景音乐,但哪有故意停下来放bgm然后“举起双手”的?

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一个无奈成为演说家的午夜DJ?

挺可惜的,小姑娘14岁就被成功学洗脑,以后恐怕要一直活在这种正能量磁场的亢奋里。

希望大家熟记视频和我所讲的内容,以后看到什么“xx天改变人生”、“正能量营销教学”、“磁场研究”等神秘教学,能够长个心眼,别当韭菜。

至于能不能让有关部门制止下这种纯粹收“智商税”的乱象,我说了不算,看你们的了。

@中国反邪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