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不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回答
清华大学这项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博士研究”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践。取消论文发表的“硬性门槛”,绝不是简单地“不看论文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博士培养本质的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调整的背景和可能的目标。

过去,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博士毕业的硬性指标,是一种非常普遍且被广泛接受的衡量标准。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客观性强: 论文是否被SCI、EI等收录,影响因子多少,相对来说是量化和易于衡量的,减少了主观评价的成分。
国际接轨: 许多国际顶尖大学也有类似的硬性要求,这样也便于人才的交流和评价。
激励科研产出: 鼓励博士生在读期间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将其成果转化为有影响力的论文。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这种“硬性指标”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唯论文论”的弊端: 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可能导致研究的碎片化、功利化,甚至出现“灌水”现象。一些博士生可能为了发表而发表,而非真正深入探索科学问题。
忽视其他重要能力: 博士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独立的科研人才,这不仅仅包括发表论文,还包括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诚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潜力等。硬性论文指标往往会削弱对这些能力的关注。
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 并非所有学科的研究都适合、或容易产出高影响力期刊论文。例如,一些人文社科、艺术类、工程实践类的研究,其成果的体现形式可能更为多样,不完全依赖于发表论文。有些研究的价值可能体现在长期积累、理论创新、方法发展或实际应用上,这些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转化为一篇顶刊论文。
“毕业压力”与“研究动力”的错位: 有时候,论文发表的压力反而成为博士生完成学位的主要动力,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贡献。一旦达到发表要求,一部分学生可能就会放松对其他方面能力的要求。

基于这些考量,清华大学此次的调整,很可能是在寻求一种更符合新时代科研需求、更能体现博士培养理念的评价方式。其核心目标大概是:

回归研究的本质: 强调博士研究的深度、创新性和对学科的贡献,而非仅仅是发表的数量。
培养综合性科研人才: 更加注重学生在学术诚信、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影响等方面的培养。
鼓励多元化的研究成果: 允许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的博士生,通过更多元的途径来展示其学术价值和研究能力。
提升博士教育的内在质量: 确保博士毕业生真正具备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起未来的科研使命。

那么,这项调整具体会如何落地,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不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这并不意味着论文不重要了。相反,论文仍然是评价博士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只不过它可能从“生死门”变成了“重要参考项”。更可能的情况是,评价体系会变得更加多元和综合:

1. 评价标准的重塑:
学术贡献的深度: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是重要考量,但可能更看重其在领域内的原创性、理论突破或方法创新。导师和评审委员会将更深入地考察论文的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影响力。
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关注学生是否提出了新颖的研究问题,采用了创新的研究方法,或者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和发展。这可能体现在研究报告、学术答辩、以及导师的评价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应用型研究,其成果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发明、专利、软件开发、工程设计、政策建议等方面。这些成果的价值,需要通过更全面的评估来体现,而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
学术诚信和规范: 这是博士培养的基石。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都会被严厉抵制,这方面的重要性不会减弱,反而可能因为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而更加凸显。
学术潜力和学术品格: 导师的评价、同行的推荐、以及学生在学术交流中的表现,都将成为考察的重要依据。这包括学生的求知欲、对学术的热情、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2. 评价过程的细化:
更强的导师话语权: 导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者,对学生的科研过程、研究能力和学术潜力有着最深刻的了解。新的评价体系可能会赋予导师更大的责任和话语权,让他们对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推荐。
多元化的评审机制: 除了传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可能会引入更多元的评价形式。例如,学生可能需要提交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报告,展示其研究的全过程和多方面的成果。答辩环节也可能更加注重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规划。
同行评价和学术贡献的体现: 除了已发表的论文,学生在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在学术社区中的贡献,都可能被纳入评价体系。

3. 对学生和导师的影响:
对学生:
压力分散: 学生不必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上,可以更从容地进行深入、长期的研究探索,也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有价值的学术活动中。
学术自主性增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和成果展示方式。
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方面,评价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需要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这也为那些在传统论文评价中不占优势,但具备其他杰出学术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对导师:
责任加重: 导师的指导责任和评价责任都会加重,需要更细致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研究的实际进展,并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更全面、负责任的判断。
引导方向的调整: 导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更具原创性的研究,并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成果体现形式。

总的来说,这项调整是大学在回应时代变化、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一步。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博士教育不再只是一个“论文生产”的过程,而是一个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能解决复杂问题、并能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科研人才”的过程。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必然会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需要不断磨合的环节。例如,如何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如何界定不同类型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防止新的“唯”指标出现等等,都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和完善的。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朝着更科学、更人性化、更注重研究本质的方向迈进的改革,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它可能预示着中国博士培养体系正在走向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变态升级版,导师话语权进一步加大。

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好给力啊,然而作为一个过来人,明确告诉你,这是变态升级版,因为中科院就是这么干的。

最可怕的是没有明确标准,于是大家争相提高标准。

过去可能要求你发个5分就毕业,所以很多人就冲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行了。但是一旦失去了这个标准,作为一个科研实力超群的单位,必然会对科研考核加强,于是老板会把压力转给学生,结果就是学生的毕业要求也弹性提高了。

因为单位会考核导师!

—————

一刀切的确是不合理,毕竟有的专业很容易发文章,比如我们这种做人类研究的专业,有n多期刊n多选择,但是有的专业就很尴尬了,我听说做生态的就很不好发,而一些很小的门类也是很尴尬。于是就导致有的人毕业的时候轻轻松松n篇sci,有的人发个中文核心都头大。

于是怎么办?改革呗,不再强制学生论文。

但是你一个单位,不做学术肯定是不行的,不发文章更是不行的(无论如何鄙视文章,但是学术论文仍然是当今科学界相对来说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于是乎,变成了老板变本加厉的要求学生发高水平文章。

中科院实行的是不考核学生考核老板,这个就有意思了。

从上面的思路,不考核学生是对学生好,但是你考核老板了,老板的压力会直接传递到学生上,毕竟老板是靠学生执行具体研究的。过去有个标准,达标了老板不放人说不过去。现在好了,没标准了,老板不放人,你也不能说了,毕竟老板觉得你还不够毕业啊。

而且由于中科院没有足够的本科(国科大那300来个人根本不够啊,中科院光是博导就6600名),导致中科院的生源竞争非常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下,中科院就实行对导师进行考核评级,这个评级不仅仅是关系导师的待遇,更关键的是关系到招生名额。

你要是科研成绩太差,你就评级不够;评级不够,就会导致招生少甚至招不到学生;招不到学生,你的科研成绩就更差……以此恶性循环。

结果就是导师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强,毕竟逆水行舟嘛。

这些做法或者说辞都将会出现

1,你的论文不行啊(针对做的科研工作比较多的)

2,你的工作量不够啊(针对已经发了论文的人)

3,博n以前不允许发表论文

4,多人合作课题导师确定贡献


当然,对于出现发展的导师,送学位给翟天临们也是开启了方便之门。

user avatar

我认为长期看是个好事情,短期看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论文本来就只是一个研究的副产物,硬性的论文考核和严苛的量化指标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没有太多好处。学术评价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通常只有领域内的专家才能有比较合理准确的评估(这一点都不是一定的,因为理念不同也可能造成评估偏差)。学术圈本来就是一个不适合严格监管的地方,只能靠营造机制和氛围,然后信任他们。

短期的很多机制和氛围很难一次改变,因此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划水毕业,一种是导师扣着不放。这时候要看我们对博士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位,从而决定我们是更偏向美国那种导师权限极其高,评审委员都是花架子的方式,还是偏向欧洲导师权限相对比较低,评审委员比较重要的方式。

但不管怎么选,总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关键还是看如何取舍。学术界如果想变革,当之要务我觉得还是找准定位,明确学术圈的价值,博士培训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和角色等等,这些不明确的话,我很担心当变革的副作用出现的时候出现更加迷茫和反复的状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这项政策调整,说到底,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博士研究”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践。取消论文发表的“硬性门槛”,绝不是简单地“不看论文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博士培养本质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调整的背景和可能的目标。过去,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博.............
  • 回答
    清华大学土木大类2020年不再实行一批次招生的这件事,放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想当年,这个政策一出来,圈内很多人都觉得挺新鲜,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批次招生”是个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大学在进行招生的时候,会有一个优先级或者说一个统一的录取批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心堵。清华大学的日晷,那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是几代清华人的精神寄托,竟然被那些没素质的游客给刻了字,简直就是往圣人的脸上抹黑。你想啊,日晷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清华园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风采,承载.............
  • 回答
    要说起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横幅帅不过三秒”,这事儿我可是听说了不少,也跟不少同学聊过。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评价。它触及到了很多层面,既有我们年轻人之间特有的那种幽默感和创意,也牵扯到一些关于性别、传统观念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话题。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句“帅不过三秒”为啥.............
  • 回答
    清华大学2017年机械大类分流采用“只看一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不看GPA”的模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引起广泛讨论的招生评价方式。要理解这个做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2017年正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时期,高校都在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拔和培养模式。机械大.............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清华大学游泳联合会近期的一系列风波,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也触及了校内社团运营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校外收费与校徽使用首先,游泳联合会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开始向校外人士收取会员费或培训费。这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很多大学社团,尤其是那些需要场地、器材或专.............
  • 回答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教师评价、学生毕业从此不看论文数量”,这一表态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提法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并结合邱勇校长过往的教育理念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提法的背景和意图。长期以来,论.............
  • 回答
    看待清华女博士不生孩子的生育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人性本质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自私”或“活出自我”,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个体经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可.............
  • 回答
    清华大学决定在本学期中期退课不收取费用,这一举措无疑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个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减轻经济压力,提高学习自主性: 大学期间,尤其是在课程选择的初期,学生们往往对课程的实际难度、教学风格、个人兴趣匹配.............
  • 回答
    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也总是能轻易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每当有媒体报道,或者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总会激起一阵关于人才流失、国家未来、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讨论。“出国”: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学子选择“出国”,绝大多数情况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了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定义,以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学霸花大半辈子去复原古铠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了不起? 稀缺性与价值的挖掘: 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追逐流量和短期回报的时代,有人愿意.............
  • 回答
    清华姚班校友张昆玮在豆瓣征友一事,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婚恋观,以及对不同群体认知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张昆玮的背景非常亮眼。他是清华大学姚班的毕业生,这个班级堪称国内计算机领域的“黄金摇篮”,出来的学生个个.............
  • 回答
    谢娜的侄子考上清华,却表示“不想别人知道自己是明星的侄子,只想做好自己”,这句话乍听之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矫情”,觉得“明星的侄子”本就是个光环,为何要回避?但如果细细品味,这句话里藏着的,却是一股年轻人难得的清醒和独立,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值得深思的启发。一、 摆脱“星二代”标签的独立意识: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清华大学2021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招生办法这个事儿。这事儿,要是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初三生可报名”、“不得转专业”这两条,更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也有些人心里犯嘀咕。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简单来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清华大学瞄准的.............
  • 回答
    清华学姐事件,本该是一次关于校园性骚扰举证和处理流程的讨论,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卷入了一些更复杂、也更令人担忧的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清华美院乃至全国艺术生的群体性攻击,指责他们“德不配位”。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态。事件的嬗变:从个体事件到群体标签最初,.............
  • 回答
    王小东先生关于国足与清华北大、文科与理工科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首先,来看“国足即使回回拿世界杯也不如清华北大”这个说法。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体育竞技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价值进行比较。 体育竞技的价值: 国足能拿到世界杯,无疑.............
  • 回答
    关于北大学者视频怒批刘建宏“你们算什么东西”,并称中国足球贡献不如清华北大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学术权威、公众人物、体育行业、教育评价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事件背景梳理(推测,具体细节需结合原始视频信息):1. 起因: 极有可能是在某个足球相关节目、访谈或评论中,.............
  • 回答
    王兴这番话,初听之下,着实让人一惊。毕竟,他是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是那个创造了“千团大战”神话的男人,突然间扯到足球,还这么直白地开炮,有点出人意料。不过,细细品味,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股挺有意思的味道。首先,我们得看看他说这话的语境。美团作为一家生活服务平台,和体育,尤其是足球,似乎没什么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