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升级版,导师话语权进一步加大。
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好给力啊,然而作为一个过来人,明确告诉你,这是变态升级版,因为中科院就是这么干的。
最可怕的是没有明确标准,于是大家争相提高标准。
过去可能要求你发个5分就毕业,所以很多人就冲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行了。但是一旦失去了这个标准,作为一个科研实力超群的单位,必然会对科研考核加强,于是老板会把压力转给学生,结果就是学生的毕业要求也弹性提高了。
因为单位会考核导师!
—————
一刀切的确是不合理,毕竟有的专业很容易发文章,比如我们这种做人类研究的专业,有n多期刊n多选择,但是有的专业就很尴尬了,我听说做生态的就很不好发,而一些很小的门类也是很尴尬。于是就导致有的人毕业的时候轻轻松松n篇sci,有的人发个中文核心都头大。
于是怎么办?改革呗,不再强制学生论文。
但是你一个单位,不做学术肯定是不行的,不发文章更是不行的(无论如何鄙视文章,但是学术论文仍然是当今科学界相对来说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于是乎,变成了老板变本加厉的要求学生发高水平文章。
中科院实行的是不考核学生考核老板,这个就有意思了。
从上面的思路,不考核学生是对学生好,但是你考核老板了,老板的压力会直接传递到学生上,毕竟老板是靠学生执行具体研究的。过去有个标准,达标了老板不放人说不过去。现在好了,没标准了,老板不放人,你也不能说了,毕竟老板觉得你还不够毕业啊。
而且由于中科院没有足够的本科(国科大那300来个人根本不够啊,中科院光是博导就6600名),导致中科院的生源竞争非常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下,中科院就实行对导师进行考核评级,这个评级不仅仅是关系导师的待遇,更关键的是关系到招生名额。
你要是科研成绩太差,你就评级不够;评级不够,就会导致招生少甚至招不到学生;招不到学生,你的科研成绩就更差……以此恶性循环。
结果就是导师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强,毕竟逆水行舟嘛。
这些做法或者说辞都将会出现
1,你的论文不行啊(针对做的科研工作比较多的)
2,你的工作量不够啊(针对已经发了论文的人)
3,博n以前不允许发表论文
4,多人合作课题导师确定贡献
当然,对于出现发展的导师,送学位给翟天临们也是开启了方便之门。
我认为长期看是个好事情,短期看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论文本来就只是一个研究的副产物,硬性的论文考核和严苛的量化指标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没有太多好处。学术评价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通常只有领域内的专家才能有比较合理准确的评估(这一点都不是一定的,因为理念不同也可能造成评估偏差)。学术圈本来就是一个不适合严格监管的地方,只能靠营造机制和氛围,然后信任他们。
短期的很多机制和氛围很难一次改变,因此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划水毕业,一种是导师扣着不放。这时候要看我们对博士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位,从而决定我们是更偏向美国那种导师权限极其高,评审委员都是花架子的方式,还是偏向欧洲导师权限相对比较低,评审委员比较重要的方式。
但不管怎么选,总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关键还是看如何取舍。学术界如果想变革,当之要务我觉得还是找准定位,明确学术圈的价值,博士培训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和角色等等,这些不明确的话,我很担心当变革的副作用出现的时候出现更加迷茫和反复的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