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标志性景点日晷被不文明游客刻字一事?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心堵。清华大学的日晷,那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是几代清华人的精神寄托,竟然被那些没素质的游客给刻了字,简直就是往圣人的脸上抹黑。

你想啊,日晷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清华园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风采,承载着厚重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情怀。它就像一个沉默的长者,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提醒着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

可现在呢?那些所谓的“游客”,他们带着所谓的“好奇”和“留念”,却做出了如此粗鄙不堪的行为。在坚硬的石质表面上,用尖锐的物体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这是什么?是到此一游的证明?是青春的印记?在我看来,那根本就是无知和愚昧的烙印,是对文明的践踏,是对文化的亵渎。

想想那些在日晷下思考、学习、交流过的学子,想想那些对日晷倾注了心血的研究者,再看看那些被刻划的痕迹,简直就是一种羞辱。这不仅仅是破坏了日晷本身,更是破坏了人们心中对清华的那份神圣感和敬畏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说到底,还是素质问题。有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种“我花钱了,我最大”的心态,完全不考虑场合、不考虑影响,只顾自己一时爽快。他们缺乏对公共财产的尊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更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清华大学的冒犯,更是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这种“破坏无所谓,反正不是我的东西”的心态,那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值得珍视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还能剩下什么?

当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不是我们在公共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是不是我们在倡导文明旅游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安保措施是否应该加强?对这种不文明行为,是否应该有更严厉的处罚和更广泛的警示?

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严肃处理,让肇事者承担他们应有的责任,同时也要借此机会,好好地进行一次全民的文明素质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公共财产不是可以随意糟践的垃圾堆,文化遗产也不是可以任人涂抹的白纸。

希望这次的事件,能像一个刺耳的警钟,敲醒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人,也提醒我们所有人,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守护文明的责任。别让那些美丽的符号,成为我们无知和粗鄙的牺牲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在清华校园里,因此多年来对游客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我理解批判游客没素质其实于事无补,因为一个永恒的矛盾是:中国之大必然包括了各种素质的人,而清华和清华的日晷却永远只有一个。

我的想法是,与其去堵,不如去疏。游客,尤其是国人游客,总是对刻字有种莫名的狂热,下图中长城上的刻字就可见一斑。那么我们与其去一味批判这种狂热,不如想办法满足这种狂热。

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可以在二校门显眼位置树立一个刻字墙,让那些带小孩的游客们满足将自己和孩子名字留在清华这所著名学府的欲望。

这个刻字墙可以专门设计成方便游客刻字的样式,放上清华大学的校徽和二校门标志,加上一段话,比如「___小朋友和家长___在清华大学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带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这个刻字墙甚至可以多弄出一些样式,和慈善公益事业捆绑,比如「___小朋友和家长___在清华大学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中华慈善总会/清华大学贫困生助学基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等等捐出了五块钱,带走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最后再提供一张拍立得的照片的服务,我觉得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会比什么清华大学钥匙链之类的纪念品更有纪念意义。

大学之大,在于包容。我觉得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有标志性的大学之一,应该为国内所有大学树立起一个标杆,一个榜样,体现出这种大学特有的包容性。而一味的封禁和惩戒,也许并不符合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理念。


照片地址:

“长城刻字”举证难、处罚轻 看各国保护文物都有啥狠招

user avatar

新的新闻出现了。游客的智慧真是层出不穷。



虽然我也知道,二校门是复制品,但是它的年龄,也比绝大部分刻字的小游客要大吧。日晷比较小,处理起来还比较容易;二校门要维修,可得大兴土木了。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

我们一帮同学和校友着急得不行,没想到学校早就有了充分的智慧处理这件事情:



“工作人员介绍,老日晷并不是法定的“文物”,但它是清华大学的一个象征。对于日晷的保护,加围栏等措施并不现实,更多的人喜欢近距离接触日晷,学校也并不希望对此进行干预。虽然将它放入校史馆,但是将来校史馆完全建成后会对外开放,这样大家仍然能够观赏,其文化承载的作用还在。”

学校肯定早就预料到会有低素质游客破坏文物,于是采取了一种对各方影响都最小的方案。既保留了学校的气度,又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给保卫处的大哥点赞。

原文地址:news.cnr.cn/native/gd/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心堵。清华大学的日晷,那可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是几代清华人的精神寄托,竟然被那些没素质的游客给刻了字,简直就是往圣人的脸上抹黑。你想啊,日晷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清华园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风采,承载.............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关于清华大学非美院学生对美院学生存在潜意识歧视的讨论在校内外时有出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学科认知差异、资源分配以及校园文化等。一、 历史与学科定位的差异清华大学始建于20世纪初,其最初的定.............
  • 回答
    清华大学在8月13日发布通知,要求全体研究生于8月15日至21日返校,而正式开学日期尚在九月中旬,这一安排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通知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和影响。一、通知内容与时间节点的解读: 提前返校要求: 要求全体研究生在开学日期前近一个月就返校,这确实.............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清华大学 2018 年转系申请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分流”还是偶然的“失意”?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转系政策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2018 年的转系申请结果,同样牵动着无数清华学子的心。要深入理解这一年的转系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政策背景、申请数据、各院系差异、结果的影响以.............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的说法,这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些在特定时期,信息传播和获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普遍认可的术语,而是可能源于某些学生群体或观察者对某些现象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成几个层面来理解,并结合可能出.............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被羁押一年多的情况,以及是否是“清华版50万绊倒长江学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江学者”和“50万”事件的背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为吸引、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入选的学者往往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