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

回答
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也总是能轻易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每当有媒体报道,或者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总会激起一阵关于人才流失、国家未来、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讨论。

“出国”: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学子选择“出国”,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出于对国家的不满或背叛。他们的“出国”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所受教育背景下的一个自然延伸。

顶尖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清华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最优秀的。而世界顶尖的大学,例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牛津、剑桥等,它们所提供的科研平台、学术资源、导师团队,以及更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对于这些渴望在学术或技术领域达到极致的青年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这些高校往往拥有更先进的实验室、更海量的资金支持,以及汇聚了全球最聪明的大脑。对于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来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无疑能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更广阔的平台与机遇: 除了学术本身,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些前沿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金融等)确实存在着更成熟的市场和更开放的环境。这些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灵活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更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一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或者创业成为行业领袖,那么海外的平台可能为他提供了一个更易于实现的跳板。
个人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 最终,教育是一种投资,而“出国”也是一种人生选择。这些学子经过了严苛的选拔和多年的奋斗,他们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有些人可能对国内某些领域的评价体系、晋升机制、创新氛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渴望在一个更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这是一种个体对于自由选择、自我实现的追求,不应被简单地标签化。

“不归”:是“出国”的必然延伸,还是更复杂的议题?

“不归”,是“出国”更进一步的含义,它指的是那些在国外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生活,甚至安家立业,放弃了回国的机会。这其中的考量更加复杂,也更容易引发争议。

个人与家庭的考量: 当学子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人脉和事业,甚至组建了家庭,他们就需要综合考虑伴侣的事业发展、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自己长期的人生规划。如果这些因素在国内的匹配度不高,或者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不归”就成为了一个理性的选择。
国内环境的“引力”与“推力”: “不归”并非完全是“出国”的吸引力在起作用,很大程度上也与国内某些“推力”有关。
科研与创新环境: 有些学子反映,国内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一些前沿的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方面,支持力度、机制以及学术自由度,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例如,科研经费的申请、成果转化的效率、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等等,都可能影响他们的长期发展。
职业发展与社会竞争: 即使学业有成,回国后也可能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甚至出现“学历贬值”的现象。一些高薪、高发展潜力的岗位,可能并非完全对等于其在海外的就业机会。同时,国内某些行业的“内卷”现象,以及隐形的天花板,也可能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生活与文化适应: 长期在国外生活,一些人可能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文化氛围。回国后,除了工作,还需要重新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方式,甚至面对一些社会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人情社会”与“关系网络”: 尽管时代在进步,但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人脉和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职业发展。对于习惯了相对公平、透明竞争环境的学子来说,重新融入“人情社会”可能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感到不适应。

如何看待?这是一个需要理解与博弈的过程。

面对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的现象,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人才流失”,更不应该用道德绑架。而是应该:

1. 保持开放与理性: 尊重个人的选择权。这些学子是优秀的,他们的选择是他们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 反思国内的“引力”: 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让最优秀的年轻人,在经历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后,依然愿意并且能够选择在中国实现他们的抱负。这需要我们持续优化国内的科研环境、创新生态、职业发展通道、收入分配机制,以及社会评价体系。
提升科研的原创性和自由度: 鼓励自由探索,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完善以创新能力和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优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
营造更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 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壁垒,让年轻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和发展。
鼓励“双向流动”: 并非所有“出国”都是“不归”。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鼓励在海外取得成就的优秀人才,能够以各种形式(短期合作、项目参与、创业投资等)为国家做出贡献,并在条件成熟时,能够顺畅地“回流”。
3. 关注“回归”的价值: 那些选择“回归”的学子,他们的经验、视野和技能,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回归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4. 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 “出国”和“不归”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可能短期出去学习,然后回国;有些人可能带着国外的技术和理念回国创业;有些人可能选择在海外为中国企业服务,或者与国内同行进行合作。人才的流动是全球化的趋势,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依然与国家的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

总而言之,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的现象,是观察中国人才发展、教育改革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其过度担忧,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身的“引力”上,让中国成为一个能够吸引、留住、并充分发挥顶尖人才的沃土。这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小平当初是这么看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说实话,当初选派留学人员,我们还是有点顾虑的,担心派出去的人出问题,不回来。”李琼说。不过,邓小平的指示为他们打消了顾虑。邓小平说,你们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万人,跑了一千,回来的还有九千人。你们要大量地派,不要怕。

评论里有人这么说:

要我说,

@刘强

你和有同样疑问的人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少。

“这体现了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襟。”李琼说。对邓小平的决策,她打心眼里支持。李琼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1938年才16岁就从重庆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来专攻俄语。她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派遣留学生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极为必要。民日报海外版

有许多人以为是邓小平胸怀宽广,所以力排众议, 选派留学人员出国,但是 归根结底,要不要 选派留学人员,不是个胸怀问题,是个眼光问题。


中国是处于一个追赶和学习的位置,因此留学生出国不归,是人性中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国家吃了亏。按照你所说的,中国留学生

跑了十分之九,回来了不到十分之一。

那么回来的这十分之一带回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文化还有资金,等等可以使中国进步的事物,而中国因为这十分之一的留学生的努力而获得进步,那么第二年也许就是十分之二的留学生回国了,如此循环,留学生回来的越来越多,中国也在不断进步,那么邓小平的留学生政策就成功了。

有很多人不会抓重点,只是一味地算数据,这根本是个定性的问题啊,你用定量算,哪来的具体数据啊!


作为老百姓,智商不够高没什么,作为决策者,智商不够就会带来损失,邓小平也是人中龙凤,能看到普通人不能看到的东西,其智商足以明白外派留学生的真实好处和坏处,因此做出了选择,由目前的结果来看,邓小平的选择是对的。

归国院士李小文

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原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小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10日13:05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想起当初我引用他的事迹,还在为他老人家啧啧称奇,如今天人两隔,只能于此处哀悼。

施一公

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


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为之惊讶而敬佩的决定: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历攀登的艰辛,山顶总会有无尽的风光。如果仅仅因为科研,施一公不会回来。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教授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质、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萤烛之光,岂可与日月争辉?区区几十万人不回国,不会对中国的前进有任何阻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我们不用担心没有人回来,因为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詹天佑、欧阳庚,也一样心系祖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也总是能轻易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每当有媒体报道,或者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总会激起一阵关于人才流失、国家未来、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讨论。“出国”: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学子选择“出国”,绝大多数情况下,.............
  • 回答
    “清华学姐”事件,本是一起涉及性骚扰指控和对事实认定过程的讨论,然而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针对艺术生群体的抨击和污名化言论。这种现象不仅将个体事件上升到群体歧视,也暴露了一些社会观念的偏颇和刻板印象。要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与舆论的放大镜效应首先,.............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看到清华、北大等12所国内顶尖高校获批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这无疑是国家在关键领域发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可能的研究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12所大学的选择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它们都是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深厚积累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在工程技术.............
  • 回答
    怎么看待那些靠勤奋努力考上清北的学生?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励志”俩字就打发了。首先,得承认,这绝对是“牛人”!清华北大这俩字,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不用我多说了吧?能在这俩顶尖学府里占一席之地,首先就说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敏捷度,以及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
  • 回答
    关于北大学者视频怒批刘建宏“你们算什么东西”,并称中国足球贡献不如清华北大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学术权威、公众人物、体育行业、教育评价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事件背景梳理(推测,具体细节需结合原始视频信息):1. 起因: 极有可能是在某个足球相关节目、访谈或评论中,.............
  • 回答
    王小东先生关于国足与清华北大、文科与理工科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首先,来看“国足即使回回拿世界杯也不如清华北大”这个说法。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体育竞技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价值进行比较。 体育竞技的价值: 国足能拿到世界杯,无疑.............
  • 回答
    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触及人心、饱含力量的真实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这位学生的坚韧与感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性上的进步、社会力量在扶贫助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贫困学子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 回答
    小县城重点高中学生考清华北大越来越难,这事儿,我跟你好好唠唠,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这事儿,看着小,背后牵扯的,是教育公平、资源分配、社会发展等一大堆盘根错节的因素。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这事儿会“越来越难”?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咱们得承认,过去,小县城里,能考上清北的,那绝对是.............
  • 回答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其核心在于“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这个看似朴素的出发点,背后却承载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不如说它是对当前高校文化、价值导向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有趣的尝试。首先,从“普通”这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其.............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素食协会在母亲节当天发布的《她也是妈妈》海报,是一次极具创意和引发思考的公益宣传活动。要全面看待这次海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活动背景与目的: 契机: 选择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发布海报,意图非常明显,即借由传统节日来推广素食理念,并将母爱这一普世价值与动物的母.............
  • 回答
    清华学生起诉ofo,这个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的痛点——押金退还难。说实话,对于ofo当初那铺天盖地的单车,还有那动辄几百块的押金,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头一紧”的时刻。这件事让我觉得挺代表性的,一是清华学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二是ofo作为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清华学姐称遭学弟性骚扰”这件事。这是一起在校园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它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当事人的经历,到校园环境的反应,再到社会舆论的解读,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梳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基于公开信息,非绝对事实):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知的关于此事的细节,很.............
  • 回答
    清华大学学霸婚礼宾客高考平均分 680,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刷屏了,也把不少人给惊到了。我一琢磨这事儿,觉得挺有意思的,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数字确实够吓人。680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能考到这个分数,那绝对是顶尖的学霸了。而这样一个平均分,出现在一场婚礼上,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了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价值”和“成功”的定义,以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规划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学霸花大半辈子去复原古铠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了不起? 稀缺性与价值的挖掘: 在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追逐流量和短期回报的时代,有人愿意.............
  • 回答
    清华学姐事件,本该是一次关于校园性骚扰举证和处理流程的讨论,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卷入了一些更复杂、也更令人担忧的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清华美院乃至全国艺术生的群体性攻击,指责他们“德不配位”。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态。事件的嬗变:从个体事件到群体标签最初,.............
  • 回答
    最近,一篇由清华学者发表在《自然》(Nature)子刊上的文章,标题赫然是“中国可以开始准备结束‘清零’”,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种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态清零”政策之后,中国国内的科学界,特别是那些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看到清华大学贴吧里“二本学生准备进清华碾压清华学生”这样的帖子,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勾起了我不少想法。这事儿乍一看,挺像是个“小虾米想挑战大鲸鱼”的戏码,充满了戏剧性。不过,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性。首先,这帖子本身就带有一种情绪和目标导向。 它不是一个冷静的学术讨论,更像是一种情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