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本不是多几个大牛,少几个大牛,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建立一个靠谱的同行评价体系,至少能够避免劣胜优汰,以及怎么能让年轻人安心搞研究。请已经成名的大牛过来,可能反而导致资源向少数几个方向过度倾斜,比如过去的几何分析,这种过渡倾斜对该方向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毕竟很多重大突破都需要结合不同方向的知识和工具,比如当年资源向几何分析过度倾斜,大批尖子生都拜入老姚门下学几何分析,结果Alexandroff、Gromov、Perelman、Burago那套度量几何的理论,当年中国人就几乎不懂,当然也不可能对解决Poincare猜想有啥关键贡献。现在花大钱把Birkar请来,会不会导致这种结果,值得观察。其次,自己拿菲尔兹奖和让学生拿菲尔兹奖是两回事。当然有科研大佬教学生很强的,比如Kolmogorov、Gelfand,但是科研搞得好,带学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大有人在,甚至包括Newton和Poincare这种人物。相反,自己没拿什么大奖,但学生教得挺厉害的人也有,比如Delone,带出了Shafarevich、Alexandroff、Vinogradov,但自己只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总之不算是最顶尖的数学家。根据数学族谱的信息,Birkar一共带了两名博士,其中一个Joe Waldron,2016年毕业的目前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但另外一个Xu Yanning,曾经拿过IMO银牌,但毕业直接quit去了巴克莱银行。总之,他带学生的水平不好说,但至少目前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即便他带学生水平不错的话,首先数学系不是所有学生都学基础数学,学基础数学的学生不一定适合学代数,学代数的不一定适合学代数几何,学代数几何的不一定要学双有理几何,如果是学分析、学概率、学微分几何、学动力系统、学科学计算、学组合等等其它方向的学生,Caucher Birkar在剑桥还是清华,和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另外一方面,我要对跃跃欲试想进入代数几何领域的学生泼点冷水,代数几何固然是现代数学的核心领域之一,但目前这个领域涌入了太多的年轻高手,所以据我所知,好些年前,巴黎高师数学系就已经开始劝阻学生过分向代数几何领域内卷,劝学生多往分析、概率、动力系统等方向发展。但另外一方面,这个方向出论文速度较慢,教职又有限,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的教职评价体系下,这个方向非常吃亏。如果你在北清华五等靠前的大学或是中科院找不到教职的话,跑到下面的一般学校去找教职的话,就会非常吃亏。因为那些学校搞不好让你和搞偏微分方程的人比论文数量,这怎么可能比得过呢?要知道以前甚至发生过这种事,华北某老牌985工科大学数学系有人因为吴宝珠拿菲尔兹奖的时候论文数量少,认为吴宝珠是大水货,不如该校的普通讲师。
至于对于某些心急火燎,希望看见中国变成数学强国的人,我必须要劝一句,数学强国靠得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只有多个方向都有很强实力,整体水平足够高的国家才能算是数学强国。打个大家同意懂得比方,你现在把C罗归化成中国人,中国足球队能算是世界强队么?中国能变成足球强国么?更何况Birkar在数学界的地位还达不到C罗在足球界的地位,撑死也就是坎特、格列兹曼这个级别。
————————————————————————————
有人非要拿美国来说事,我就得说道说道。美国是遇到二战,整个欧洲被打烂,然后大批欧洲数学家去逃难,这才能够靠一波移民变成数学大国。但即便如此,今天美国想从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这些老牌数学大国大规模挖人也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了,毕竟通常情况下,没有谁喜欢背井离乡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搞研究,除非是老家实在混不下去了。相反,重视挖人,而不重视培养的美国数学,目前明显后继乏力,2000年后已经没有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获得菲尔兹奖,等到苏东剧变以后跑到美国的那批东欧和苏联数学家全部退休,美国还是不是数学超级大国可都两说了。而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二战这种机遇,当然也不可能依赖移民来建立数学强国。尤其是科研经费的总量就这么多,你把钱都投去挖大牛了,还有多少钱用来养活年轻人?至于说到中国足球,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球迷被劝退更多的是因为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黑哨和假球横行。至于归化解决不解决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归化了,问题解决了么?不健全体制,不狠抓青训,靠几个归化球员有什么用?再回到数学上来,现在美国数学在衰弱,但德国正在重新崛起成为数学超级大国,那么德国是怎么起来的呢?当然,苏东剧变以后有一些苏联数学家跑到德国,但数量远少于美国,特别重量级的也就是一个Yuri Manin,但德国数学崛起并不是靠这些人,而是靠自己培养的人,如Faltings、Scholze、Floer、Stefan Muller等人,这种做法,才是值得中国学习的。总而言之,美国不是中国可以学习或者值得学习的榜样,相反像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这样,完全靠自己培养的数学家撑起场面的数学强国,才是值得中国学习的榜样。与其把钱花在请几个成名大佬作秀,不如把钱花在提高年轻研究人员的待遇、提升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数理特长中学等培养尖子生的培养系统、建立专门的科技文献翻译机构这些事情上。
放一条他得菲尔茨时候BBC写的新闻头条,人家拿了菲尔茨还这么恶心人家,是人肯定都想run吧……
正好又有这个机会,那肯定run了。
好事是好事,但是内心也有很多担忧的地方。
清华这种世界一流的学府运行制度不是很了解,但是蛮多外国友人在普通的中国大学过的不怎么样。申请课题拿不到,写论文没时间,学术团队不好组,很多朋友开玩笑的抱怨:在中国研究一些教育类、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只有团伙,没有团队。团伙就是一帮人聚在一起就够了,比如XX团伙,团队是有分工,有合作的,你做一个part,我做一个part的,或者我们交叉进行。但是很多大学教师的合作意识较为有限。
一般来说,中国大学的机制是资源和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样年轻教师们反而拿不到,中国的年轻教师的研究资金都不够,更别说老外了。况且很多老外在为人处世上,跟中国管理团队的理念似乎并不那么一致和匹配。
当然,也许我身边的案例样本有限,或者大部分的外籍教师在中国高校都是开心的。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