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该怼的大家都怼的差不多了
通篇下来,除了大家都提到的一些问题之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有个很突出的个人气质
那感觉就像是
一个肉身活在21世纪但是灵魂还留在20世纪的一位老白男
以前没有这么多女人,没有这么多少数族裔,甚至是中国整体科研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学术圈子里的白男知识分子有的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感
他们是独特的,是高贵的,是凭借自身实力的上位者,是学生眼里的宗师,他们干的是art of science,他们需要师徒传承的文化,需要仪式感和宗教感。
所以他怀念那个时代,甚至以Seebach大佬三十年前的一篇旧闻开始了自己的诸多personal reflection
以前圈子里明明没有这么多女人,以前没有这么多少数族裔,搞的整个行业乌烟瘴气,啊!还有那些个拼命堆砌文章的中国人?
为什么女性科学家和少数族裔可以做我做的事儿?肯定是他们沾了ZZZQ的光!
为什么中国人能在西方期刊文章制霸?肯定是他们学术不端!
总之一句话,他的心里是有一个“我们”的圈子的
并且打从心地里就不认为上面这群“他们”能和“我们”有着一样甚至更高的科研竞争力,能有一样的实力和能力去做一样的行业。
所以他怀念以前的那个时代
怀念那个更加泾渭分明,你我分明的年代,
怀念着那个年代的手艺活儿,以及为这些手艺活儿的失传而痛心疾首。
怀念过去的master-apprentice
以及那个非常integrity的好时光
以上,我非常强烈建议Hudlicky改行研究时光机,回到上个世纪享受学术社区的正直与纯洁性
昨天打开Twitter发现化学圈都炸了!Angew刚刚接受了一篇Tomas Hudlicky的文章,讲述他对于有机合成领域的三十年的发展和看法。这篇文章不仅种族歧视,还性别歧视,且全文结论张口就来、毫无因果关系。真不知道这是怎么被接受的…………
文章的第一张图表示“团科研队的多元性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随后在文中写道提高科研人员的组成多元性(包括女性、少数族裔)导致招聘过程的不平等竞争,这歧视了最优的候选人(暗指白人男性)。
然后上一段的最后指向了备注2,备注2中举例说道在Gordon Conference中,提高参会的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使得男性的科研贡献被缩小……???
文章还有一点说中国的,它说“中国文章增长速度快导致造假多”,但下面Note4的表格里,德国17%的时候他又选择性失明了…… 而且他举例了一篇数据造假的文章,然后直接得出结论中国都造假???
目前,几位Angew的编辑已经宣布辞职,而且Twitter上化学届各位大佬都表示对Angew的失望与愤怒。
今天早上Angew发了一个声明,但是就是一篇车轱辘话,也没有公开具体审稿人是谁,他们要怎么调查等等。
————————
2020.6.9更新
Angew昨日发布最新声明,宣布参与这篇文章的两个编辑已经被停职,且停止使用参与peer review的两个国际审稿人。
但这没有平息科研界的民愤,昨天科研界16位大佬发文宣布退出编委会。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 H.Arnold和W.E.Moerner,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 Jack W.Szostak,有机化学界大佬John F. Hartwig、David W. C. MacMillan、Eric N.Jacobsen等等。
这真是对Angew的一击重伤啊,希望Angew(包括其他杂志)能够从根本上做出改变,杜绝歧视和偏见!
踩了三个雷:
至于学术方面的观点,比如重实验轻理论、喜欢一些需要大样品量的传统表征,只能说是看着烦但是不算硬伤了,很多老派合成化学家持有类似观点。但以上三点完全是欧美政治正确高压线,踩到就是死。再加上作者是个 old white male,那就更惨了……
顺带吐槽一句,东欧白右搞起 white supremacy 才是真的狠啊(作者捷克人 生于布拉格),盎撒人往旁边稍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