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著名投资人芒格称:中国在经济繁荣时表现得比美国更明智,如何看待其发言?

回答


芒格(Charlie Munger)作为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其言论通常基于对经济、历史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他提到“中国在经济繁荣时表现得比美国更明智”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警惕可能的偏见或片面性。



一、芒格观点的可能逻辑基础
1. 经济结构与政策稳定性
中国的模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稳中求进”的政策导向,注重长期增长和结构优化。例如,通过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如制造业、科技领域)、稳定就业市场等措施,保持经济韧性。
美国的模式:美国经济更依赖消费驱动和金融市场,但其政策受政治周期和短期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但高杠杆、高债务和贫富差距等问题长期存在。

2. 对经济周期的适应能力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和低增长阶段(2010年后)都表现出较强的政策调整能力,例如通过“双循环”战略(内需+外需)应对内外需求变化。
美国则在经济繁荣期(如1990年代)和衰退期(如2实在2008年)的波动性较大,政策调整可能滞后于市场变化。

3. 对风险的容忍度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政府通过调控房地产、金融监管等手段防范系统性风险,例如2015年股市调整、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政策。
美国则更依赖市场自我调节,但高杠杆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影子银行)可能放大风险,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

4. 长期主义 vs 短期主义
中国政策更注重长期目标(如“中国梦”“共同富裕”),而美国政策常受选举周期和短期政治压力影响。例如,美国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大流行病应急法案”(CARES Act)与长期医疗体系改革的矛盾。



二、可能的误解与局限性
1. 时间维度的片面性
芒格的言论可能基于某个特定时间段(如20002010年)的观察,但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挑战(如房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其“更明智”的结论。
美国在2020年后通过数字经济(如科技、新能源)和消费复苏(如电商、远程办公)也表现出强劲韧性。

2. 经济模式的差异
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制定者更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如国企、私营企业、农民);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经济,政策更依赖市场机制和私有部门。
例如,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内需+外需)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而美国则更依赖全球供应链和消费市场。

3. 风险与代价的权衡
中国在经济繁荣期可能牺牲部分环境质量(如污染、资源消耗),而美国在经济繁荣期更注重技术创新(如硅谷、生物科技)。
中国在2010年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压力,而美国在2010年后面临“去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矛盾。



三、中美经济表现的对比分析
| 维度 | 中国 | 美国 |
||||
| 经济增长速度 | 20102020年平均约6.5%(GDP增速) | 20102020年平均约1.5%(GDP增速) |
| 政策稳定性 | 高度集中(如“五年规划”) | 政策受政治周期影响较大 |
| 风险控制 | 强调“防风险”(如房地产调控) | 依赖市场机制,但金融风险较高 |
| 创新与技术 | 以制造业和“中国制造2025”为主 | 以科技和消费创新(如AI、新能源)为主 |
| 社会包容性 | 强调“共同富裕”(但实际差距仍存) | 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 |
| 全球化依赖度 | 依赖全球供应链(如出口) | 依赖全球市场(如消费) |



四、芒格观点的潜在价值与警示
1. 价值:
芒格可能强调中国在应对经济周期时的政策灵活性和长期规划能力,这符合其“多元思维模型”(如“猴子模型”)中的逻辑:中国通过政策协调和结构优化,避免了美国式的市场波动风险。
中国在2020年疫情后通过“双循环”战略(内需+外需)成功复苏,而美国则依赖消费和金融市场的短期刺激。

2. 警示:
芒格的言论可能忽略中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如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泡沫、环境压力),以及美国在创新和消费领域的长期优势。
经济“明智”并非绝对,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政策目标和国际环境综合判断。



五、结论:理性看待“更明智”的比较
芒格的言论可能反映了他对中美经济模式差异的观察,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经济表现的复杂性:中国和美国各有优势,不能简单比较“更明智”。
2. 政策与市场的互动:中国政策主导型经济与美国市场主导型经济的互补性,可能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3. 长期主义的挑战: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需要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终观点:芒格的言论可能基于对政策稳定性和经济韧性的观察,但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经济模式差异,避免以偏概全。中美经济各有特点,未来可能在科技、金融、环境等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谈到施政风格与制度问题时,芒格表示自己当然更喜欢美国的制度,但是“考虑到中国所面对的独特问题,我会说他们的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更有效,比我们的制度对我们而言还要有效”。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假设世界上每个国家,不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都应当拥有我们这样的政府。我认为这是自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的政府适合我们,但他们的政府也适合他们。”

好遗憾,这么一段话是从一个97岁的老人的口中听到。

上一次从美国公众人物的口中听到类似逻辑的评论,应该还是前几年基辛格参加经济学人论坛的时候。今年,他也98岁了。


大概从冷战结束后,以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美式民主万能论”就弥漫了整个美国,他们坚定地认为是“美式民主打败了苏联”,是“美式民主带来了繁荣”,而没有美式民主,是带不来繁荣的。

你看,拜登上台后最喜欢说的,仍然是“21世纪是民主与威权竞争的世纪,而民主终将获胜”

大爷,21世纪了,还搁着冷战呐。

结果,中国成了最大的特例,用了非美式民主,做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美国人解释不了,然后我们看到了很多很滑稽的现象:

比如福山因为中国的存在,不停给他的历史终结论打补丁,先后加了“法制”和“国家治理能力”;而去年疫情开始后索性说,Pax Americana(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已经结束,放弃了。

比如有很多人跳出来,认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是因为加入wto,而加入wto是美国人允许的,所以中国的经济腾飞是美国人带来的;

又比如,他们既认为中国很强,又觉得中国很脆,所谓一三五崩溃、二四六威胁、礼拜天休息,陷入一种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制度”或“无敌真理”,只有“实践出真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时候美国人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大概中美关系才真的可能缓和下来,真的给世界带来和平。

不过就现在的情况,哪怕真的明白,也只有到了百岁之年、根本不在乎什么党派和政治的人,才能说出来了。

user avatar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深谋远虑的程度。

政府和政府最大的区别其实也是深谋远虑的程度。

user avatar

我去cnn看了下这篇报道,发现芒格的确是打心眼里觉得中国的制度更有优势,至少在解决中国特有的困难方面(例如在解决经济危机、人口问题以及脱贫等方面),比美国的民主制度更有优势。原文为:China "steps on a boom in the middle of it instead of waiting for the big bust," Munger said in an interview. "Of course, I admire that. In that one respect, they are wiser than we are."

The billionaire pointed to China's ability to overcome its overpopulation problem through aggressive steps aimed at limiting population growth.

"You can't do that in a real democracy like ours. They had a problem we didn't have. They needed tougher methods than we could use under our Constitution," Munger said. "They were lucky they had the current system they had at the time they had their population problem."

It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what the Chinese have accomplished in the last 30 years," Munger said.

当然,文中也老生常谈了提到了中国人权问题,于是芒格说:"It's true that I prefer my own system," he said, "but 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China had I would argue their system has worked better for them than ours is for us."

我觉得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而且,作为一个玩弄资本的大资本家,芒格竟然赞成前段时间中国政府打压Alibaba和Jack Ma,认为美国也该对金融进行监管。虽然这言论在美国遭受了广泛批评,但是芒格声称他并不后悔,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原文为:Munger drew criticism over the summer after prais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silencing Alibaba's (BABA) Jack Ma and saying he wished US financial regulators were more like those in China. "Communists did the right thing," Mungertold CNBC in a special that aired in June.

The Berkshire Hathaway executive insists he does not regret those comments. "Regret it? I would regret not making them," Munger told CNN.

总之,我是觉得美国还是有很多人对中国有清楚认识的,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开挂般的表现。可惜,承认中国的制度不比美国的制度差在美国是万万不能的,哪怕承认中国的制度更适应中国的国情也是万万不能的。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的制度一定是最适合全人类的,中国的制度一定是专制的。

个人希望美国人能持续保持这样的政治正确,因为当中国走了正确的路后,美国就会被逼走另外一条路。

user avatar

你不能光捡好听的说啊,他后面还说了,赞扬中国计划生育,控制了中国的人口。

芒格说:“他们很幸运,当他们遇到人口问题时,拥有现有系统。”

反正我听了很刺耳,看了他以前的发言,基本上就是一个口无遮拦的老头,而且我觉得当这种老牌资本家对手夸你的时候,你是不是首先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看看CNBC6月对他们的采访吧:

2004 年 5 月] 芒格:我宁愿把毒蛇扔到我的衬衫前面,也不愿聘请投资顾问。

[2006 年 5 月] 芒格:是的,好吧,我认为他疯了。

[2015 年 5 月] 芒格:你不能和你那个不听话的醉酒姐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

[2016 年 5 月] 芒格:我经常引用沃伦的话,每个人都喜欢它,你走的是高速路,而且不拥挤。

芒格:嗯,沃伦鄙视我的谋生方式,他是对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他拥有比我更好的谋生方式。但他最终说服我,我是在浪费时间。

你要看看他的中国代理人是谁,去看看这个人的历史,最重要的,他买了阿里巴巴的股票!

我就比较喜欢看蓬佩奥的发言,看他大骂又没有办法的样子。

GOOD BOY!我觉听到这样的话我才心安!

user avatar

发现很多国人有这样一种倾向,如果外国人说我们好话,就是你看老外都夸我们了,很多国人还跪久了站不起来,如果外国人说我们坏话,就是白皮不安好心,必欲群起而攻之。

芒格这种级别的老外,说中国坏话的多了去了,也没见谁当回事,一说好话,就是顶着压力仗义执言,怪不得财富密码赚的盆满钵满了,因为就知道你好这口。

就事论事,我不认可他说的这句话,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出现黄金发展期,中国利用四十年的黄金时期,经济总量冲到了世界第二,但人均只是世界中游,虽然有体量太大的因素,但从发展程度看,即使不算老牌西方国家,也不如二十世纪的苏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日本四小龙是一样的,并非什么绝无仅有的奇迹,而且在繁荣阶段,并未高瞻远瞩,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短视行为,留下了两大难题,一是财政支出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即使有土地财政也难以支撑,一旦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财政将出现巨大缺口,二是贫富分化在世界上已经属于较高水平,消耗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使资本和人才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流动,产业升级任重道远,如今连出生人口也崩了,大大降低可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并会陆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user avatar

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希望中美关系保持稳定,不要搞斗争。

只有公知这一个物种天天把中国崩溃论挂在嘴上。

美国还是聪明人很多,至今仍然强大,就是很容易被我们的公知忽悠

user avatar

比美国更明智并不是什么高级的夸奖,因为里根实在是太傻b了,你很难比里根更傻b,后来那几个也不咋地,美实亡于里根。。。

user avatar

达里奥: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2092754067599361

这个视频是达里奥做的,后翻译成各种语言,视频是2014年做的,我很久之前就看过,没看过的小伙伴一定要看一下,虽然简单通俗,但是其实细品有很多值得好好揣摩的地方。

短期债务周期的时候,是可以通过降息等刺激方式的,但是当经济恢复正常的时候,应该升息,一方面抑制经济过热,一方面为未来的降息刺激储备弹药,川宝在位的时候,天天在推特上要求降息,我当时写了很多文字来反对,也是这个原因。

而债务到达一定程度,利率已经降到了零或者以下,根本无法再进行刺激的时候,去杠杆化来临,有一点值得注意:政府和人不一样,人的债务是可以通过节衣缩食,出售资产来消除债务,但是如果政府这么干的话,只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萎缩,资产价值一落千丈,反而债务会加重,大家仔细看看视频的后半段,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原理。

因此实际上最好不要让利率落到零,并且应该定期的对经济进行调整,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就应该冷却,同时,如果去杠杆化的时候,政府应当和央行进行配合,共同度过难关。这也是视频里面强调的。

对于美国这类国家来说,很显然难以做得到,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罗斯福搞大政府来拯救的,自由经济不管用,我们平时听到的“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不应该插手经济”云云,甚至还有人责怪罗斯福的干涉行为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但是请注意的是,经济理论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经济理论服务的。如果一个经济理论最终走向的是不稳定,乃至于革命的话,说明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

很多经济学家批评凯恩斯只注重短期,凯恩斯说:“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结果这句话也被拿出来反复抨击,但是如果按照某些人的搞法,你连当下都活不下去,谈什么“长期”?

视频里面央行和政府在去杠杆化中的配合,其实背后的隐含就是:央行不可能独立,央行最终是要为经济服务的,当政府需要钱的时候,它总是能够拿到钱,如果你认为不可能,美联储1913年成立到现在,百年的历史了,哪一届美国政府想要钱后没达成愿望的?

从川宝上台,频繁的要求降息,到现在民主党上台后,鸽派中还准备加鸽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选举政治之下,任何想要升息的行为无异于政治自杀,每一任总统都希望在自己的任内经济欣欣向荣,能降息的当然要降息,能加大财政开支的尽量加大开支,这是本能,至于副作用怎么办?我都下台了你问我怎么办?

最近美联储主席的位子之争就很典型,鲍威尔就够鸽的了,布雷纳德比鲍威尔还鸽。通货膨胀都这样了,还要鸽?

像达里奥,芒格这类人,在金融圈子打滚多少年了?什么周期没见过?

其实视频背后隐藏着两个主张

第一,政府的政策应该独立,不应当受到任何政治性干扰,该紧缩的时候紧缩,尽量为未来提供足够的储备,但是在目前的选举政治下几乎不可能完成。

第二是至少在去杠杆中,央行应该百分之百的配合政府。说白了,央行本就不该独立。

后来达里奥还写过关于人类历史朝代的兴衰写了很长的文字,有空大家可以翻翻。

那么回头在看芒格的话,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猜测:所有的国家都会走向大政府。无非是走的方式的如何,越早走,则越能适应,经济中的计划含量会逐渐加重,这是无可避免的,欧洲我不说了,其实美国也是这样,把美国早期的经济和现代美国看一下,非常明显,联邦政府的权力是逐步加大的,这是事实。

未来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还真不好讲。

另外零利率和低利率会反过来压制经济增长是另外一个话题,改天细说。

user avatar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欧美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党派/政客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

比如瑞典,竟然可以说出中国没按照他们设想的民主轨道发展令他们很遗憾。

怎么说呢,我要上图了。

user avatar

别国政府恨不得把GDP推得越高越好,甚至更改统计口径,往数据里注水来吹嘘政绩。

中国政府却自我调低预期,不顾对国内外投资者可能造成的影响,把IMF对2021年中国8%的GDP增速预测下修到6%。

别国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在疫情仍然造成大量民众死亡的情况下,完全放开封锁。

中国政府却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投资及产业可能因为坚持清零政策而转移,出走他国的情况下,坚持防疫政策,把保障民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别国政府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前提下,大规模减税,不惜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来强行刺激经济。

中国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顶着地方政府的对土地财政的需求和地方债务压力,给房地产企业画下三条红线,未雨绸缪,强行挤破房地产泡沫。

别国政府把金融市场作为政绩和粉饰太平的工具,一再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放任各种金融衍生品推出,盲目扩大市场规模,推高股市,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甚至不顾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惜放松对银行的监管,放宽银行对金融市场的投资限制,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埋下伏笔。

中国政府却在全球股市涨声一片的背景下,反复提示金融风险,关闭如数字货币等高风险投资品的交易渠道,控制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业务规模,让银行业务回归本源。

别国政府被国内的石化产业绑架,尽管在全球变暖的议题上不断许诺,开空头支票。却不肯真正对国内的能源结构及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动手,切实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中国政府却冒着产业转移,出口减少,失业率上升的风险。搞供给侧改革,能耗双减,逼着高耗能企业离开中国。扩大电动车市场扶持政策,降低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努力履行自己在减碳方面的承诺,为国内大量依赖进口的能源安全问题减压。。

别国政府不断调低利率,用低利率促进企业投资,刺激民众借贷消费需求,盲目推高居民负债率,创造短期的虚假繁荣,为内需消费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

中国政府却在全球各主要央行,一片零利率的大环境下。在政府提出出口内需双循环的经济政策下,仍然坚持稳定的利率水平,对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全面整治,反复提醒民众理性消费,通过征信系统对个人贷款规模加以限制,不肯为了拉动内需,盲目扩大居民负债率。

和世界上大多数政府相比,

中国政府的很多看似逆国际潮流而动的政策,实际都是在未雨绸缪,为国家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种疫苗,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只要肯站在客观的角度就事论事,看清这一点并不难。

那些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横加指责,冷嘲热讽的东西,其实也多半不是真眼瞎。

只是已经习惯了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把欺骗无知,短视的选民当做获取一己私利的手段罢了。

白宫白的就只有那几面墙和几根柱子,

至于每天穿梭其中的那些“人?”就......

user avatar

历史上达到过中国目前工业占比的国家,在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发动世界大战。

把现在的中国不管换成日耳曼还是斯拉夫,哪怕换成日本人,周围的什么太阳后裔恒河之雄早就焦虑的吃不下饭了,更别提那个东南边整天上窜下跳的傻岛。

user avatar

我一直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美国的冷战赢得极其侥幸。

回去看历史像这种自己基本上没有真正付出多么巨大的投入却能靠经济政治力量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情况真的非常罕见,尤其是对手还是苏联。

要知道,美国可是连中国,越南都搞不定的!竟然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搞定了苏联。

这事儿本身就透露着一种诡异。

其实与其说是美国战胜了苏联,不如说是苏联玩儿死了自己。但是这件事在美国人眼里却不是这么看的,他们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完美的,也就是所谓的,“我的努力全靠自己努力”。

有句话说的好,上帝要让人毁灭,必先让他疯狂。很多时候,胜利,财富,名望,并不是好东西。历史上因为运气而占居高位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这哥们多次作为行军大总管去抵御突厥犯边,结果突厥不知道为啥一次都没有正面跟唐军打过,然后这哥们儿非说是因为自己会带兵,突厥人害怕才撤兵。最后还被授左威卫大将军。不知道左威卫大将军是什么级别的,我就说一点,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他们是一个级别的……

薛怀义最后什么下场不熟悉的可以自己去查。

薛怀义的两次胜利,有几分是他的真本事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日的美国从上到下都是迷之自信。这种迷之自信的具体表现就是决策的鲁莽。

何止是经济政策美国鲁莽?美国海湾战争后的一系列战略布局都充斥着随意和任性。现在回头来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都是得不偿失,跟中国冒冒失失开启的贸易战其实也完全没有经过仔细斟酌,这种做了再想,错了再看的方式很显然正在恣意地挥霍着美国的优势。

不需要把美国跟中国决策来做对比,我们只要拿美国自己跟自己对比就能看出冷战的胜利给美国带来了何种迷之自信。

冷战之父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终其一生都对美国灌输甚至强迫他国接受其价值观的做法表示质疑。

凯南都希望推动美国节制其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自我放纵和商业主义的习气,放缓环境开发的速度。他希望美国能在他这样的专业外交家指导下,建立一种精明、谨慎、务实、体面的外交政策。至于美国追求的所谓世界使命,都应以国家自身制度的完善为前提。

与之相对应,那个被称为“黑衣策士”的班农则更像是一个地痞无赖。

战略大师亨廷顿更是指出

针对“医治民主痼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有更多的民主”这一观点,亨廷顿就当时的美国指出,使用这样的方法无疑等于火上加油。恰恰相反,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首先,民主并不是一个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普遍适用的办法。如果一所大学任命教师需要征得学生的同意,这可能是一所比较民主的大学,但不会是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其次,民主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通常需要某些个体和群体某种程度上的冷漠和回避。这也是使民主有效地发生功用的条件之一。简言之,民主不足和民主过剩皆不可取,要义在于走向民主的平衡。

民主需要节制,看看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美国简直就是反贼。

还有那个促进中美建交的基辛格,称毛泽东为哲学王。是的,这在这个时代需要也很不政治正确。

今天听听班农,彭佩奥,哈里森,布林肯的讲话,真的乏善可陈。美国失去了谨慎,失去了耐心,失去了谦卑,这是早些年面对苏联不曾有过的。

胜利有些时候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太容易的胜利。

今天基辛格,查理芒格这些真正经历过二战和冷战的人都谦逊而克制,而只经历过冷战的人却嚣张跋扈,刚愎自用。

面对深度嵌入全球化的中国竟然还指望用冷战的手段来重复胜利。简直就是荒唐!

美国何止是经济,今天的美国从军事到经济到科技都拿不出任何一套完整的战略。疲于奔命,按住葫芦浮起瓢,看不清形势,下不了决断,定不了计划。

但是还是要感慨一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超级强国,血真厚啊!

user avatar

其实夸人是有几种不同意境的。

一层说白了就是舔:

人家米国的空气就是香甜,人家米国就是。。。

基调就是今生做精神米国人,来生托生条狗也要做米国狗。

二层的实质是借外来和尚的经表达对国内现实的不满。

这个咱们中国人也熟,经常德国工匠,日本工匠,米国孩子,欧洲孩子,日本孩子更是一圈儿又一圈儿绕地球好几圈儿了,归根结底是利用一下人们对外来和尚的崇拜。

这方面米国也熟,基本思路是敌人都那样儿了,我们还这样儿,这不找抽么?

于是我们的教育从一坨Shit, 变成了一年毕业几十万工程师的STEM恐怖。从几年后崩溃,变成了兵棋推演年年让米军吃瘪:国会老爷们,该变了该增加经费了。

三层的意思自然是真实的借鉴。这种情况一般会就事论事,一般会优缺点都认真说,一般也不会公开谈。这层意思在中米双方都稀缺得如三条腿儿的蛤蟆。中国这边儿是忍不住的带有舔意,米国那边儿是忍不住的带有居高临下的不屑。

四层的意思,要么是出于礼貌,要么后面有财富密码,要么就是捧杀。

芒格老爷子的意思,大约是第二层。敌人都那样儿了,我们真是坨shit。

听完后啥反应,估计也有好几层,洒家就不一一列举了。

user avatar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本质,是生存权的基点差异。

中国文明的生存基点是抽象成天地的日月地三星能量循环系统,具备朴素的唯物论。

西方文明的生存基点是具象成神与人之间的交易的物质交换系统,典型的唯心论代表。

上述生存权的基点直接影响社会政治体制、经济行为特征、文化特征。

什么逆周期撒的,就是扯淡,人能战胜大自然和宇宙周期吗?至少目前不行,但是可以做调和。这就是中国文明群体做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芒格(Charlie Munger)作为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其言论通常基于对经济、历史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他提到“中国在经济繁荣时表现得比美国更明智”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警惕可能的偏见或片面性。 一、芒格观点的可能逻辑基础1. 经济结.............
  • 回答
    Target 允许顾客根据自己的性别认同使用洗手间和试衣间,这在美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也得到了不少支持。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包括其对顾客体验的影响、对商业策略的考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讨论。从顾客体验角度: 包容性与尊重: Target 的这项政策,主要是为了让跨性别.............
  • 回答
    2020 年 12 月 20 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的离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美国对中国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缩影,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深远而多维度的。首先,傅高义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以其严谨的.............
  • 回答
    .......
  • 回答
    杰克逊主义(Jacksonian Democracy):一场改写美国政治格局的运动杰克逊主义(Jacksonian Democracy)并非一个由安德鲁·杰克逊本人明确定义和推行的学说,而是指代他在1820年代末至1830年代中期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所倡导和实践的一系列政治思想、政策和运动,深刻地影响了.............
  • 回答
    美国海军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无数的战舰,如闪耀的星辰,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些钢铁巨兽,不仅仅是战争机器,更是国家意志、技术进步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要列举“著名”的战舰,实在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挑战,因为“著名”可以源于它在关键战役中的表现,也可以源于它的设计革新,抑或是它所承载的.............
  • 回答
    要说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国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因为“著名”往往与事件的轰动性、影响力和后世评价相关。不过,如果从造成的影响、公众的认知以及史书的记载来看,有几位人物确实在“叛国”的名义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 (Benedict Arnold)提起美国历史上.............
  • 回答
    很多美国学生都梦想着能进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名校,但现实情况是,这条路并非“容易”二字能够概括。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竞争激烈,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的“学生”指的是那些有志于申请这些顶尖大学的美国本土学生,而不是泛泛而谈所有美国学生。美国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从.............
  • 回答
    余英时教授,这位在东亚人文社科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历史学家,于美东时间 2021 年 8 月 1 日凌晨辞世,享年 91 岁。他的离去,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评价余教授的一生,既要看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也要审视其中可能存在的讨论和争议。一、 学术成就: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余英时教授的学术生涯横跨半个多.............
  • 回答
    聊到日本漫画界,大家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和风格各异的画风。但如果把焦点稍微移开一点,关注一下那些创作了这些精彩作品的漫画家们,会发现其中也不乏有颜值担当的俊男美女。当然,“美”这个东西很主观,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尽相同,但从公众的评价和媒体的报道来看,确实有几位漫画家在颜值上格外引.............
  • 回答
    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我们是谁:21世纪的美国国家认同危机》(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是一本在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的著作。这本书出版于2004年,正值美国经历“9·11”事件后.............
  • 回答
    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近日发表了一番颇具争议的言论,认为中国留学生来美国应该学习莎士比亚的著作,而不是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领域。这番话一出,立刻在美国和中国都引发了热议,也勾起了人们对中美教育交流、科技竞争以及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科顿参议员的这番话并非.............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 回答
    美国是否能够再次“伟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当前现实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上的“美国伟大”:多维定义与阶段性特征1. 经济与工业崛起(19世纪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如铁路、钢铁)和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霸主,19.............
  • 回答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基于历史和政治共识,而非可以通过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决定来剥夺的。以下从法律、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联合国宪章的法律基础1. 宪章第23条 《联合国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
  • 回答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调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重要动态,涉及多方面背景和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政策逻辑、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潜在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逻辑1. 关税调整的周期性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20.............
  • 回答
    如果美国未来借故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债,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金融和政治事件。中国需要从经济、外交、法律、政治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综合应对,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下是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1. 评估和应对冻结风险 分析冻结的合法性:根据国际法(如《联合国宪章》《.............
  • 回答
    关于美国在2022年是否通过“收割国家”来度过经济问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收割国家”这一表述的含义,可能涉及经济政策、国际关系或资源获取等方面。以下从经济政策、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和现实可能性四个层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美国2022年经济背景1. 通胀高企与经济放缓 .............
  • 回答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案》(U.S. Competition Act)拨款520亿美元“刺激芯片生产”,这是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该法案的影响涉及技术、经济、国际关系、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标1. 资金用途 .............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在南海打捞坠毁的F35C战斗机的传闻,以及“美军怕中国抢先”的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从事件真实性、军事技术、地缘政治、国际法和战略博弈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与背景分析1. F35C坠毁事件是否存在? 目前公开信息中,没有权威报道显示F35C战斗机在南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