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 352 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如何理解这一宣布?对中美贸易有哪些影响?

回答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调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重要动态,涉及多方面背景和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政策逻辑、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潜在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逻辑
1. 关税调整的周期性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2020年,美国对约2000项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2022年,又对另外2000项商品加征10%关税,覆盖了从电子产品到农产品的广泛领域。2年,美国政府可能出于经济压力或政治考量,选择阶段性豁免部分商品,以缓解贸易摩擦对美国国内产业的冲击。

2. 豁免商品的分类与选择
豁免的352项商品可能集中在以下领域:
制造业产品:如半导体、机械部件等,这些商品对美国科技和制造业有重要依赖。
农产品:如大豆、牛肉等,美国农业部可能认为这些商品对国内农民至关重要。
消费品:如电子产品(手机、家电)等,豁免可能旨在维持美国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关键原材料:如稀土、锂等,美国可能希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3. 美国国内经济与政治考量
经济压力:美国通胀高企、供应链脆弱,豁免部分商品可能旨在降低进口成本,缓解企业压力。
政治平衡:拜登政府可能试图在“去风险”与“维持经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避免过度激化与中国的冲突。
对华谈判的铺垫:豁免可能为后续双边谈判(如2023年中美经贸磋商)创造空间,推动双方在关税、技术合作等议题上达成妥协。



二、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1. 短期影响
美国贸易逆差缓解:豁免关税可能使美国从中国进口的352项商品成本降低,短期内可能减少美国贸易逆差,但需结合其他关税政策(如对华加征关税)综合评估。
中国出口压力:中国可能因豁免商品减少而面临部分出口需求下降,但整体出口结构仍受美国对其他商品的关税限制。
美国国内产业受益:豁免商品可能降低美国企业成本,尤其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制造业(如汽车、电子)有利。

2. 长期影响
贸易摩擦的缓和:豁免可能被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灵活性”体现,可能促使中国在技术合作、市场准入等方面做出让步。
中美贸易谈判的契机:豁免可能为双方在2023年后的经贸谈判提供谈判空间,例如解决技术封锁、知识产权等问题。
全球供应链调整:美国可能通过豁免政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时加强与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合作。

3. 对中国的影响
出口结构调整压力:中国需调整出口结构,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拓展欧洲、东南亚等市场。
技术合作与竞争:豁免可能促使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与美国展开更多技术合作,但同时可能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压力。
国内产业支持:中国可能通过政策支持本土制造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同时推动“双循环”战略。



三、潜在趋势与国际影响
1. 中美贸易政策的“动态平衡”
美国可能通过阶段性豁免政策,避免过度激化与中国的冲突,同时保持对华战略威慑。未来可能继续调整关税清单,形成“部分豁免、部分加征”的政策组合。

2. 全球供应链重构
美国可能推动“去风险”战略,通过豁免政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时加强与盟友(如日本、欧盟)的供应链合作,形成更分散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3. 技术竞争与合作并存
美国可能在豁免政策下,推动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如新能源、5G),但同时通过技术封锁(如芯片禁令)维持竞争。中国则可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拓展全球市场,同时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科技合作。

4. 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挑战
美中贸易摩擦可能影响WTO等多边贸易机制的运行,导致全球贸易规则的碎片化,增加国际经济合作的复杂性。



四、总结
美国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阶段性调整,反映了美国在经济压力与战略竞争之间的权衡。短期内,该政策可能缓解美国国内产业压力,但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仍需通过谈判和合作寻求平衡。对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减少对美国依赖的同时,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创新。未来,中美贸易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在技术、市场、规则等领域的博弈与妥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狠狠地打了那些“加息和美元回流包治百病”的傻缺的脸。

美元回流抑制通胀这种近乎于地球是方的反智言论能流行那么久我是没想到的。

user avatar

所以,国内的小生产商和外贸们,之前你们的美国客户是怎么跟你们说的?

“关税太高,于是必须降价” ?然后你们就接受了是吧?

现在,关税没了,这理由不存在了,是不是就该涨涨价了呀?

不求你涨到加了关税的水平,能比加了关税的价格低几毛钱就好,照样双赢。

哦?不能涨价?否则你隔壁厂该把客户抢走了?

嗯,行吧,我都感动了。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美国这一波赢麻木了,通过降低关税,买光中国的货物,这样俄罗斯就买不到了。

这样就变相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另一方面让中国和美国利益深度捆绑。

即可以降低国内cpi,又可以变相对俄罗斯制裁 还可以让中国闭嘴。

一箭三雕,美国这一波赢麻木了

user avatar

很多高票都说是因为我国的商品“不可替代性”是主要原因。这是不是主要原因可能还需要讨论,但绝对不是唯一原因。

这种解读,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博弈,对双方战略目的和目标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我上个星期就分析过了——在罗马会议后,华盛顿对中国的策略会在调整。

我国的战略目标,是经济的稳定,民族复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所以我国既不想看到俄罗斯挑战美国和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也不想不断跟不同发达国家陷入无休止的贸易战——说到底,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战争,最后都是双伤的,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全身而退,损失只有大,或者小。为了追求和维护我们自己的目标,我们国家的上层一直在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秦大使上个星期在美国的电视上依然会强调,我国对目前国际秩序维度所做出的贡献和我国的能力(跟很多不太懂国际关系的高票预测的不同,其实秦大使的表现很好,努力也是有成果的,包括现在大家看到的美国政府的重新决定)。

对美国的政策的改变的解读,只做孤立的论证而不是连贯的分析,把原因归于自己产品的无敌,归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热爱,这虽然迎合了民族情绪,但是否认了国家领导层们所作的努力,也讨论的过于粗浅。更是缺少在目前敏感复杂国际局势环境里对美国策略改变的具体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应该会选择跟美国政府进一步合作,加紧对俄罗斯停战的呼吁,这个是一个大趋势,无法改变,当然,具体策略会有调整。中美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缓和。北京和华盛顿方面目前都希望把稳定世界局势,作为一个重点工作在抓。

当然,局部问题,依然会存在较大分歧。多边博弈还在进行。

user avatar

废除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不是可以搞起来了?→_→

user avatar

谢邀

我尝试完整但易于理解的方法说说整件事情,还有相关的评述


关税豁免是怎么回事?

2018年,特朗普正式对我国发起贸易战,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贸易战的主要方式,除了制裁许多我国高新科技公司外,便是使用美国301条款、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进行惩罚性关税的加增,最高25%。

全部301制裁的商品分为四个列表总量四万种,包含了几乎全部中国的出口商品。

但特朗普发现,有两类商品,加征了没啥好处:

1、医疗商品,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大量的口罩、纱布、呼吸机组件等;总量大概99种;

2、美国不生产、但生活急需的商品,比如手提袋、清洁液、电机、塑料制品等等;总量大概549种。

所以,特朗普政府又对部分关税进行了豁免,这些商品就是上面所说的两大类。


重新宣布豁免又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上面所说的豁免,是有有效期的。

医疗商品的豁免,到去年11月到期;而第二大类别的必需品豁免,到20年年底就全部到期了。

正好碰到美国政府换届,本来应该续期的豁免就被耽搁了下来。

换届完成后,开始正式考虑续期的事情。这是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新任贸易代表叫戴琪,美籍华裔、在国内的中山大学教过书、普通话母语级别。

可是目前美国国内这反华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你直接续期就会被骂卖国亲华,所以必须要走申请流程,让大家来申请。于是戴琪就发了个帖子,让商家自己来申请,陈述你想豁免的理由。

同时,她也说了,豁免只有几种情况才可能审批过:这东西只有中国有/这东西加税了对美国损害严重/这东西虽然没啥特别的、但这几年我在争取往中国之外迁移了

简单来说,buy america, 要让你买美国货。


为什么现在宣布豁免?

这原因比较复杂。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审核内容太多了。一共有两千多家企业提交了申请,什么苹果特斯拉都上来凑热闹,苹果表、mac pro、model S都提交了;每个申请的表格都有满满三页PDF内容,光看一遍都要好久;

第二个原因,301调查马上临期了,再不宣布就要没用了。301调查有4年有效期,第一批制裁商品是18年7月生效,到今年7月正好4年了,你现在不宣布、到时候又有新规则,岂不是白费功夫;

第三个原因,美国国内有很大的豁免推动力量。美国参议院去年7月的美国竞争法案2021里,就明确让戴琪制订新的豁免规则,保证美国利益不受损害;而最近美国商会也连续谢了好多封公开信,让两院快速通过相关法案、让戴琪尽快制订规则。美国商会是美国国内最大的商业游说机构,每年游说资金超过后面五家之和。

其他可能还夹杂了政府高层内部PY交易之类,我们平头小民就不知道了。

从549种缩减到352种,其实是一种鹰派的表现;

但续期了豁免,其实又是对鸽派的示好。

戴琪其实也在玩平衡权术。


未来会扩大豁免范围吗?

会,又不会。

如我所说,马上7月301调查的第一批商品就到期了,届时戴琪很可能会采取新的关税方式,比如我之前说过的关税配额、配额内免税、在超额部分增加关税。

比如,1个亿的商品,我给你5000万的配额,5000万内部分免税、5000万以上的部分继续征税。

你说豁免了吧,好像的确少了点;但你说没豁免吧,好像也的确商品类别没少。



美国赢了吗?

没赢。

美国自己的数据显示,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战让美国人自己承受了每个家庭1200美元/年的成本,相当于每年一次拜登大放水的分量。

然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屡创新高,buy america的实现遥遥无期。

贸易战的主要目标,美国人一个都没达成。


中国输了吗?

没输。

如我之前所说,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完整熬到了美国301调查周期结束。

中国是历史独一份。

诚然,关税对我们的利润空间压缩不小;但因为疫情影响,整体贸易依然保持了高增速,是国内内需不足、房产地震的情况下的顶梁柱。

这个顶梁柱没有被打垮、反而顺利熬过来了,就是胜利。


想到了再更。

user avatar

在疫情期间我国已经取得贸易战优势,建议逐步取消对美出口退税,用省下的钱补贴境内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

中美矛盾有两个关键点,产业链的争夺和疫情对工业效率的影响。

我国守住“动态清零”,贸易战赢面就很大了。

一,分析框架

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主要目标是产业链的争夺

中美两国的产业链结构不同,中国产业链完整,抗危机能力更强

疫情是产业链竞争的关键变量

双方产业链受疫情影响严重程度不同,西方国家维持波段封控,波段生产

流行毒株更替速度加快,打破了原有的“波段生产”,西方国家产业链受影响更大


二,美国疫情降低了工人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60万人离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截至2021年10月,有1亿年龄在18至64岁之间的美国人感染了新冠。研究表明[1],27%至33%的COVID-19患者在感染后数月仍会出现症状。

这意味着3100万工作年龄的美国人(超过工作年龄美国人的七分之一)可能已经或正在经历挥之不去的COVID-19症状。

他们被诊断为"新冠的急性后遗症",或者更通俗地说,是Long-Covid(新冠长期后遗症)。

根据英国数据,超过70%的后遗症患者患病了三个月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已经病了至少一年。

假设3100万新冠后遗症患者平均生病三个月。这意味着在过去20个月中,平均每月有450万人处于虚弱状态。

两项针对长期新冠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时,分别有23%28%的人因没有及时康复而失业。这表明,在任何特定时间,由于新冠的后遗症,可能有大约11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

一些长期新冠患者减少了工作时间而不是休假:根据《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这一比例为46%。这意味着另外210万工人不能全职工作,相当于损失50万劳动人口。

根据现有数据的合理假设,新冠后遗症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可能占全国1060万个未填补工作岗位的15%。

长达数月的劳动力短缺正在给美国经济带来压力。由于人手不足,小企业正在亏损。

来源:

美国一些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40%。[2]


三、美国企业除了劳动力不足,还面临供应链不稳定,零部件断货等等问题,经营压力极大

1.港口拥堵,配件到货时间不可控

3月10日晚间,中远海控(16.060,1.11,7.42%)在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时指出,今年以来欧美主要港口持续拥堵。

根据港口数据报告,目前东海岸及墨西哥湾港口总体增长超过西海岸。这是因为美西港口的拥堵程度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数发货人改变了航运路线,选择避开美西港口。

疫情带来的劳动力缺失依然在影响着港口运营,港口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减少等待船只的数量。西海岸港口尚未恢复,东海岸却传来拥堵隐患。[3]


2.配件不能及时到货导致生产停顿,产能受限,物价快速上涨

由于疫情影响,美国工厂的东南亚供应商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停产,配件供应不足。

据CNH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使公司损失了10亿美元。

在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2]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的一年中,二手车通胀率为37%,而新车价格上涨了12%。[4]


3.高通胀挤压利润


4. 美国工厂产品出厂价受限于”动态清零“的中国,无法充分上涨

2022年1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5]

从产品看,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又增长了13.2%;

观察海关总署提供的118种主要产品出口量发现:2021年前11个月有101种商品出口量比2020年同期高,只有17种低于2020年同期水准。出口数量高过上年的主要产品及其增幅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7.0%、分析仪器22.0%、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26.7%、中央处理部件19.6%、机床28.0%、空调11.6%、集装箱161.3%、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316.4%、乘用车109.7%、紧固件21.1%,这些商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

再看最近两个月的数据:

2022年前两个月,我国出口5447亿美元,增长16.3%;进口4287.5亿美元,增长15.5%;贸易顺差1159.5亿美元,增加19.5%。

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大量工厂因为工人离岗间歇停工,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海外供需缺口,推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一度达到16.7%的历史新高。[6]


5.美国企业出现了困局

美国劳动者一方面面临7.9%的通胀压力,一方面面临工资缩水。

根据ECA最新的薪资趋势报告,由于高通胀,预计美国薪金将下降0.5%,相当于每年267.45美元的工资减少。[7]

美国制造业的困难在于:

物流不稳、配件供应不足无法正常生产(工人工资不能停),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出厂价涨不上去,损失大量利润。

四、疫情对美国的影响相当于生产力回退

美国面临30年内空前通胀问题,而导致通胀的原因中,”产业链效率“是主要因素。

如果要准确理解现状,用”生产力回退”这个词更为贴切。

1.物流网络效率下降

运输效率由于缺工下降,可以类比为公路基础设施回退到印度目前的水平。

2.生产效率下降,可以类比为电气时代退回到内燃动力时代

美国西海岸港口14000 TEU大船需要6个工班才能准时卸货,如果只有3个工班,操作效率会大幅下降。

可以理解成美国装卸机械的效率只有中国的60%(中国产业链效率也受到疫情影响)。


五、美国在贸易战中已经处于下风

1.贸易战的关键是产业链

从奥巴马开始就希望通过让关键领域的制造业回流美国,特别是希望通过构建TPP,将中国排除在外,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

特朗普上台以后直接退出了TPP,选择直接与中国开打贸易战,希望通过对中国产品加税等手段,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逼迫相关产业离开中国,特别是希望将这些从中国迁出的产业在越南及印度重新建立供应体系,以匹配美国掌控的全球产业链体系。再寻求机会与中国产业链脱钩,以此来实施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达到孤立和限制中国的目的。[8]

所以,关键问题就是哪个国家能赢得产业链争夺,这个争夺的过程很可能持续10年以上。


2.中美两国的产业链结构不同,中国产业链完整,抗危机能力更强

(1)美国构建的是跨国产业链

美国人口体量不足,难以承担所有工业领域的全部产业链体系,所以就将部分优势产业保留下来,将其余相对利润不高的产业分配给自己的盟友。

例如,美国的农机制造企业多选择马来西亚这样的企业作为橡胶制品供应商。

美国为首的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2)中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苏联援建156个工业项目开始,我国逐渐搞出低配版的全产业链体系,并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发展

  • 我国可以独立生产绝大多数工业品(虽然技术不是最先进的)
  • 全球任何国家的产业链都可以与中国的产业链体系相配套


3.双方产业链受疫情影响严重程度不同

(1)境外产业链维持波段封控下的间歇生产

从南非疫情迭代过程中可以发现,疫情呈现波峰波谷状态,每一次过半人群感染形成“群体免疫”后,现有毒株传播能力下降,疫情能缓和一段时间。

但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出现,引发新一轮疫情。

西方国家在疫情缓和期间持续生产,疫情高峰时间停工。

(2)国内动态清零,受影响相对较小

国内疫情为散发,个别地区停工较短时间,其余地区能全年维持正常生产。


4. 所以“共存”国家和“动态清零”国家之间,生产力水平会逐渐形成代差

在疫情持续影响下,美国产业链的产出下降,但各方面成本上涨很显著。

  • 如果中国也“共存”,全球一起物价暴涨,美国制造业能活下来。从美国制造业老板的角度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50%,物价涨100%才合理。消费者工资基本不变,物价飞涨相当于生活水平快速回退。
  • 如果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产业链效率高,生产成本变化不大。由于国际资本掌握大多数线上线下流通渠道,中国产品出厂价格还能压得住。由于美国市场产品销售价格无法上涨到本地工厂有利润的水平,美国的制造业无法坚持。

如果能维持“动态清零”的局面,我国就有产业链效率优势,可以维持出口高增长。如果境外产业链某些环节的主要企业破产空出市场份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存更加困难,我国产品占全球份额增长还会继续增加。

所以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西方媒体要不断鼓吹中国“共存”了。


5.部分外媒意识到国外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2月9日,《彭博商业周刊》发表评论文章,讨论“世界为什么需要中国的‘清零’政策”。它在承认“清零”政策防止大量死亡病例的同时,强调这还“确保了向世界继续输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肥料等一切产品”。[9]


六、病毒持续进化,疫情前景复杂化

1.病毒通过遗传、突变、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突变是概率事件。新冠属于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0.0001~ 0.000001。

大部分突变让病毒失活,少量突变会让病毒活下来并具备新特性。

自然感染、疫苗产生的抗体,特效药都会对病毒形成选择压,很可能培养出耐药性


2.病毒突变速度在加快

  • 随着感染人数持续增加,病毒在持续突变,基因组越来越丰富
  • 基因组越来越丰富,重组产生全新毒株概率增大

多种毒株互相重组产生全新毒株的概率在加大。


3.疫苗的工业化周期可能赶不上毒株更新周期

病毒突变速度没有到上限,而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2021年12月表示,针对BA.1的疫苗将在2022年3月才能开始工业化生产。

由于BA.1占比迅速提高,人群普遍产生对BA.1的抗体,所以BA.1毒株已经开始走下坡路。[10]

BA.2 已经开始取代BA.1,成为新的主流。


4.新毒株致病性不一定更低

最近有人说,Omicron症状比Delta轻,所以得出新冠越传播越轻的结论。

但从进化树上看,Omicron和Delta完全没有亲缘关系,Omicron不是Delta的后代,得不出病毒进化后致病性减弱的结论。

实际上Omicron的毒性比祖先B.1.1高。

如果出现了高传播性,高毒性毒株,则可能出现医疗挤兑问题。

2022年03月2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奥密克戎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个变异毒株,病毒会继续变异。“但愿新的变异毒株,其威力会越变越弱,更像流感病毒。但也有可能的是,传染性更强以及更危险的毒株会出现,就像德尔塔毒株一样。倘若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能需要倒退,再次收紧防疫措施。”[11]


5.所以,疫情对产业链的压力还在持续,国际经济形势大概率继续复杂化

(1)美国粮食减产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春小麦占该国小麦总产量四分之一。2021年8月,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美春小麦产量将同比下降41%,其中美国小麦年产量最高的北达科他州受干旱影响近期减产严重,小麦产量只有往年40%左右,美国小麦整体供应水平面临八年来最紧张状态。[12]

菲律宾商业镜报》(Business Mirror)2月2日报道,美国是软白冬小麦最大出口国,约80%出口到国外,亚洲是最大买家。受炎热干燥气候影响,本季美国软白冬小麦减产37%,价格同比上涨了50%以上,导致农历新年期间蛋糕饼干的价格飙升。根据Commodity 3的数据,最近软白冬小麦的价格从一年前的每吨298美元飙升至454美元。[13]

(2)俄乌冲突影响了乌克兰春耕,同样导致粮食减产

(3)粮食减产很可能影响境外经济和社会形势

而如果社会形势不稳,则工农业生产会受到进一步影响。


七,建议

1.坚持“动态清零”,保证产业链尽量少受到疫情影响

迅速扑灭境内疫情,恢复生产效率。密切监控国际疫情情况,减少疫情输入机会。


2.可以考虑有步骤的取消出口退税

如果实现”动态清零“,我国的第二产业能全力生产,则我国有产业链效率优势,生产成本较低。美国产业链不正常,不得不进口我国商品,税收成本都由美国人承担。

而我国并不掌握对美出口的主要渠道,且境内生产商、出口商内卷严重,利润下跌。

我国可以取消对美国出口退税,从而将这部分资金截留下来。

取消退税不但可以弥补财政的不足,节约的资金还可以用于补贴国内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



3.中美双方必然会在各个领域继续较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对军事战线、外交战线、经济战线、国际舆论战线、国内舆论战线的种种困难,只有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才可能胜利!

参考

  1. ^ https://health.ucdavis.edu/newsroom/news/headlines/studies-show-long-haul-covid-19-afflicts-1-in-4-covid-19-patients-regardless-of-severity/2021/03
  2. ^ a b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9ufHC1dFY
  3. ^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3-11/doc-imcwiwss5453214.shtml
  4. ^ https://thedailycable.co/02/09/finance/394871/why-the-world-needs-chinas-covid-zero-strategy/
  5. ^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354917
  6. ^ https://m.yicai.com/news/101119244.html
  7. ^ https://ftnnews.com/other-news/42882-us-salaries-to-decrease-in-2022
  8. ^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202A039VD00
  9. ^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2-08/what-china-s-covid-zero-policy-means-for-world-supply-chains-and-inflation
  10. ^ https://outbreak.info/location-reports?loc=USA&dark=true
  11. ^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78037
  12. ^ http://www.zqrb.cn/finance/hangyedongtai/2021-08-14/A1628898186964.html
  13. ^ http://news.foodmate.net/2022/02/619946.html
user avatar

很多人搞错了因果关系!

豁免关税,其实不是对中国供应商豁免,而是对美国进口商豁免。

美国进口商发订单过来,我们一般有两种价格:包税价、不包税价。

包税价,就是我们自己出口到美国本土市场,自己去美国通关,供应商又不是傻子,报价当然要加上美国的关税,还有运输成本。

不包税价呢,就是美国进口商来中国采购,运输、通关都是美国进口商自己处理,那我们报价就是报一个产品价+包装价+运输价。

无论是哪种,无论关税有多高,最终都是美国进口商买单,美国进口商将关税再乘以一个利润率卖给美国消费者,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现在的根本问题,就是这个关税增加后,美国进口商能不能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找到性价比更高、质量相当、供货稳定、交期更快的替代品?

单纯便宜没用,质量、产能、交期有时候比便宜还重要。对于美国人来讲,买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贵几美元,真不是个事,但能不能抢在圣诞节和黑五前大批量铺上足够数量和稳定质量的iPhone和电脑在美国各个角落,比便宜几美元重要得多。

这也是为何美国增加25%的进口关税,苹果、HP、戴尔等进口大公司,仍然没有将产业链迁出中国的计划。因为将供应链迁走到哪里?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缅甸?非洲?貌似没有一个是靠谱的。

问题太多,比如电力供应是否充足、交通行不行(港口、公路、空运、铁路)、劳动力素质、政府法规、供应链是否完善、政治稳定性等等都是问题,都会影响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准时上市,能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品质水准。目前来讲,即使关税成本增加25%,上述国家仍然没有一个比中国有竞争力的。

目前来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比较短的行业,还是有外流的可能,比如服装鞋帽行业,确实有很多订单流失到越南。原材料方面,越南仍然依赖中国,从中国进口过去,用廉价人工加工成服装,再出口到美国,完美避开了关税影响。

实际上,很多越南服装厂就是中国老板过去开设的。

但是,如果涉及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就非常难了。富士康在海外布局多年,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因为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东南亚,找不到大量技术成熟的技术工人,手机、电脑就很难保证品质和产量。

user avatar

没有想到这个答案能引发大量的讨论。这里面确实有些一线人员的反馈,他们有的支持我的想法,有些也说了实际的困难。这都没有问题,我也希望无论是何种立场,大家都能够尊重事实和倾听别人的想法。但是我很反感的就是人身攻击,我在知乎经常被人攻击的就是就你这水平还是个博士,你本科就是个野鸡学校吧。真的,我连反驳的兴趣都没有,只想对喷。


美国CPI的涨势导致的赦免选择。这两年出口商并没有利用好疫情情况下独有的世界工厂位置,而是本着宁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精神拼命内卷,放弃获取超额利润。最终结果就是土老板们不赚钱,996的工人也不赚钱。反观欧美奢侈品品牌疫情下开始抬价炒作,反倒销量不掉,赚的盆满钵溢。

土老板的劣根性导致在出口抬价方面不积极作为,反倒是被上游原材料的提价压缩了利润空间。工人朋友们这么累,钱赚这么少,我高兴不起来,我的国没那么厉害。

真正不满意的是没有利用疫情这两年的优势建立起更有利润空间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更有话语权。这导致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等话题。如果我们的工厂工人是劳斯莱斯、劳力士、台积电的工匠,是傻子才去送外卖。

user avatar

说点容易理解的。

美国的意思就是低端的、便宜的不赚钱的东西你中国快给我,不然我国内要断货了;

中端的有利润我需要的,把利润与我分成了,我让你进来;

高端的、高利润的我要把你压死,不让你活。

————

点评一下:便宜要占尽,坏事要做绝。

user avatar

其实是原来豁免的549项只续了352项。

user avatar

为了保障美利坚人民的利益,保护美国贸易战的成果。

建议中国升人民币汇率,让美国再次伟大。

Mega!!!

user avatar

中国人要好好反思一下,卖给美国人的东西是不是太便宜了?人家宁可降低关税认怂,也不愿意从狐朋狗友那边找替代品?

user avatar

我看到好多人说美国人扛不住了。我倒是不这么认为。

豁免549项待定产品中的352项。

该规定将适用于2021年10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进口自中国的商品。

但是在2019年就启动了相关排除程序。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日前发布公告,称将自10月31日起对中国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清单产品启动排除程序。自2019年10月31日至2020年1月31日,美国利害关系方可提出排除申请,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的可替代性、是否被征收过反倾销反补贴税、是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或与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相关等。如果排除申请得到批准,自2019年9月1日起已经加征的关税可以追溯返还。

回忆一下贸易战。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之后,川宝依据301调查,对来自中国的1300余种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主要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医药、机械等行业的产品。

之后一两年里加征关税也是梯次进行,逐次加码。

直到2019年10月,才开始逐步进行排除。

2020年,中国对美国相关商品进行减税政策,调整了部分商品关税。

中美谈判,杨洁篪说,你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与中国讲话。

到现在,美国宣布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豁免,我感觉有点聊胜于无,食之无味,弃之有肉。

拜拉稀倒不如把之前加征关税的补回来,全部豁免,才有意义。

user avatar

本来特朗普任内就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多项商品给了关税豁免,不过其中只有549项享受持续豁免,而且在2020年12月底就到期了。

拜登上任之前,媒体都觉得美国民主党没有对中国打贸易战的想法,所以会逐步取消贸易战。结果拜登上台后第一年快到年底了才拿出来个怎么谈中美贸易问题的方向来,让人大跌眼界。

吭哧吭哧弄了这么久,也没有全部豁免,也没有完全豁免。只是549项当中的352项得到了豁免,追溯到2021年10月12日,持续要2022年12月31日。

基本上就是拜登和美国民主党更看重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毕竟关系到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谁是多数党派,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看好美国民主党。

这个352项的豁免在凭2023年会不会继续,会继续多少项,以及中美贸易战未来的走向,都是扑朔迷离。

user avatar

看来拜登位为了中期选举开始四处想招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小,自己选票不保,还是先保选票呗。不过这只是临时、暂时的,长期、未来看还会冲突不断。

一浪高过一浪,现在只是停歇准备,只要中国一直坚持强大自主的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国力,美国就不会罢休,就会一直打压、搞乱。

user avatar

美国不收了

中国应该考虑代收,美国人就搁那想着降cpi呢,反正又不是卖不出去

user avatar

豁免原因一:美国国内商品通胀压力实在太大了。

1、截至今年2月的过去12个月内,美国通胀率高达7.9%,创下40年来最高记录。

2、受俄乌冲突影响,作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量都大幅度下降,天然气、原油、煤炭、小麦、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进一步加大了美国通胀压力。

2021年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原油和凝析油出口国,也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第三大煤炭出口国。
2021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全球小麦、大麦上的出口量总计占全球的比例均超过30%。

3、美国冻结了俄罗斯的海外美元资产,美元等作为优质资产的信用下降,各国都倾向于储备资源等实物资产,导致资源进一步紧缺。

3月13日,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表示,由于西方制裁,俄罗斯央行约6400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中约3000亿美元被冻结,占到了俄罗斯国际储备总额的将近一半。

据《印度时报》3月22日报道,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央行,RBI)行长沙克蒂坎塔·达斯21日表示,印度央行已经将其外汇储备“多元化”,从美元储备分散为不同货币和黄金储备。他指出,鉴于西方国家把冻结外汇储备作为制裁俄罗斯的一种手段,各国可能都要重新思考外汇储备战略。

豁免原因二:中国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实在太强了。

特朗普时期,美国一共对中国375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了关税。500亿的高科技、2000亿美元的可替代商品,以及后面的1250亿。

其实对于美国来说,最后面的1250亿美元是完全不应该加的。因为最后加的1250亿美元商品,涉及的产业链比较多,就算美国对其加征关税,美国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发展起来,而且中国很多中低端制造商品占世界的份额已经高达70-80%,其他国家也没有,最终还必须要买中国的商品。

这样加征的关税就主要由美国的老百姓承担了,所以最终加重了美国的通货膨胀。这一次豁免的商品类型,就是属于1250亿美元商品里面的类型。

在贸易战开始之前,中国每年出口美国的商品大概是5500亿美元。
①特朗普首先对中国发动科技战,对中国约500亿美元的含有工业重要技术的1333项商品加征25%关税。
②随后,特朗普又对中国出口美国价值2000亿美元可替代性比较强的中低端制造商品加征25%关税。
③为了逼迫中国投降,特朗普经过多轮听证会后强行又对1250亿美元商品加征15%的关税。
500亿+2000亿+1250亿=3750亿。拜登政府前期一直继续维持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关税。

中方商务部最新回应:希望美方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

说明我们知道美国是被通胀逼得没办法才取消部分关税的,不是对我们的让步。

美国离不开我们的商品。

user avatar

做出口贸易的要想清楚,这不是美国慈悲,这是因为国家强大,不要感恩错对象。

另外,这时候不是我们求他们,是他们求我们,我们的工业产品又不是没有去处,自己家内循环也需要呢,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提升呢……所以咱们的东西才是稀缺品,得涨价。

当年美国打贸易战,一来赌的是中国会屈服,有机会吃掉我们发展的成果,结果中国从上到下都没有妥协,不给它机会;二来是赌产业链会转移、可替代,把越南、印度培养成新的“世界工厂”……然而事实证明了中国全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这美国就和渣女一样,你老求着她、舔着她、顺着她、那就被她pua了。

你得硬起来,爱爱爱,不爱滚,不要打扰老子学习锻炼。

你看伊朗冲他们射导弹,炸他们领事馆,他们把伊斯兰革命卫队剔出“恐怖分子”名单了;委内瑞拉马杜罗一直反美,现在美国承认马杜罗合法地位,而且上门求合作了;中国在贸易战中一直不让步,结果美国豁免关税了,宣布中兴“无罪”了。

信不信再过两年,美国就要主动把华为、大疆等企业请回去,把英特尔、高通的芯片送过来?……说不定到时候不需要了。

这才哪到哪儿啊?

所以,真的需要“战略定力”啊。

user avatar

好的开始。

中兴官司打赢了。

制裁新疆相关官员,是制裁不给签证。

部分商品降低关税。

这是一个修复关系的表示。

中国的承诺是给俄罗斯正常贸易,但是不给武器,俄罗斯也没说要中国武器,

让俄罗斯莽出去,中国的统战价值就体现出来的。

前几年中美贸易战的时候,我就说要苟住。

美国管理世界,总有刺头往外跳。

这个100多年前英国是一样的。

当年美国崛起,英国直接出兵,封锁都干过。

但是,美国不主动挑战。

英国事情就多了,布尔战争一打就消耗巨大。

一战打完了,就剩帝国的架子了。

二战打完,美国才正式把英国赶下去。

中国苟住,美国在衰落过程中,要挑战美国的势力多了去了。

现在是俄罗斯。

俄罗斯这边打完对抗,现在发石油财的中东国家不会跳吗?

美国内部就那么消停吗?

美国GDP超过英国后,还是苟了好多年。

中国GDP还没超过美国呢

user avatar

当产能供给存在充分竞争时,增加一个国家的关税意味着利好其他竞争者,同等商品可让利空间更高,竞争力就越大,这也是美国贸易战的其中一个手段,也能加速制造业迁出我国。

当特殊情况下,只有特定的经济体可以提供稳定产能,增加此国关税要么是产能供应国内卷相互竞争压价,要么就是把关税的成本变成需求端的通胀,疫情冲击下两种情况均有。

贸易战时期,我国的应对措施是政策压低人民币汇率,适当的贬值,给出口企业挤出利润空间,应对关税吃掉的利润和竞争力。

随着疫情的冲击,我国最初防疫效果非常显著,保证了连续多年坐稳世界第一大制造业产出国的位置,相对比国外产能收到冲击严重,我国成为最稳定的产能供应国,加上美国的大规模印钞,商品供给下降,货币供应增加,必然导致较高的通胀,在缺乏竞争时,加关税最终只会恶化美国内部的通胀。

我国虽然吃下了大量的通胀输入,但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总体还是表现出通缩的趋势,传统经济危机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当然可以通过允许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把通胀输出去一部分,但内需问题依旧是老大难。

所以本人的多篇文章的结论,中美现阶经济相对依存度高,美国缺商品面临内部高通胀,我国缺消费面临产能过剩,如果双方的关注点都是经济状况和稳定,那么必然是合作大于冲突,直至美国找到新的廉价产能供应方,或者我国内部分配改革进展顺利,内循环得以建立,就看谁先不需要谁。

详细讨论参考之前的文章王克丹:疫情窗口期下的中美关系

user avatar

这才哪到哪,昨天赏你一个中兴今天豁免一点关税(他自己还得利),就想翻篇了?

要有战略定力,来跟我大声复述一遍中美关系核心问题是啥,刚打完电话怎么就记不住呢,除了这个其他都是小恩小惠。

user avatar

诶,罗老师,别这样别这样


附赠推特名画

user avatar

那咱们就按之前的价格加出口税,毕竟“涨价了你也买说明你承受得起”

user avatar

消费者加关税压制消费总量,想逼血汗工厂降价。

可是血汗工厂实在是降不下去了,内部劳动强度大到很多人过劳死。

物价不断上涨,消费者扛不住,只能让步,算了算了。取消关税。

user avatar

你说减就减啊。哪项减免,哪项就对应涨价,有本事别买。

天津外交部谢峰给舍曼划下的三道红线:不阻挠政体,不阻碍发展,不破坏统一。

这三条不做到,就免谈取消贸易战。

三条做到了,还得加钱,再聊别的。

user avatar

中国出口商毫无声息,并不把已经涨了xx%的价格回调。


真。赢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