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案》,将拨款 520 亿美元「刺激芯片生产」,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案》(U.S. Competition Act)拨款520亿美元“刺激芯片生产”,这是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该法案的影响涉及技术、经济、国际关系、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1. 资金用途
直接补贴:520亿美元中约400亿美元用于支持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包括对芯片制造设备、材料、研发的补贴。
税收优惠:对在美国境内生产芯片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鼓励企业投资本土制造。
研发支持:资助半导体研发,特别是先进制程(如3nm、2nm)和关键材料(如高纯度硅、光刻胶)的开发。
供应链安全:推动建立“去风险化”供应链,减少对亚洲(尤其是中国)芯片制造的依赖。

2. 重点方向
先进制程:支持美国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英伟达、台积电)研发更先进的芯片技术。
关键材料:资助高纯度硅、光刻胶、蚀刻剂等芯片制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制造基地:鼓励在美建立芯片制造工厂,尤其是3nm及以下制程的产线。



二、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1. 技术竞争力提升
推动先进制程发展:美国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英伟达)将获得资金支持,加速3nm、2nm制程的研发,缩小与台积电、三星等亚洲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关键材料国产化:通过补贴推动高纯度硅、光刻胶等材料的本土生产,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

2. 供应链安全与去风险化
减少对亚洲依赖:法案要求美国企业将芯片制造转移至本土或美洲,降低对亚洲(尤其是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如中国对芯片技术的限制)。
建立本土制造基地:鼓励企业在美建设芯片工厂,尤其是3nm及以下制程,形成“美国制造”闭环。

3. 就业与经济影响
创造高技能岗位:芯片制造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力,法案将推动美国半导体行业就业增长。
提振相关产业:芯片制造带动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发展,带动美国科技产业整体增长。

4. 竞争格局变化
与台积电、三星竞争:美国企业将获得资金支持,可能在先进制程领域与台积电、三星竞争,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如AI芯片)形成技术优势。
与中国的竞争:法案可能加剧美国与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的竞争,尤其是中国在5G、AI、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布局。



三、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1. 全球供应链重构
亚洲企业压力:台积电、三星等亚洲企业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美国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后,可能在先进制程领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区域分工调整:美国可能在3nm及以下制程上建立独立制造体系,而亚洲企业可能专注于成熟制程(如7nm、14nm)或特定领域(如AI芯片)。

2. 全球价格与技术竞争
芯片价格上涨:美国本土制造可能提高芯片成本,导致全球芯片价格上升,尤其是高端芯片。
技术标准竞争:美国可能推动基于其技术标准的芯片制造(如ARM架构、x86架构),影响全球技术标准的主导权。

3. 国际关系与贸易摩擦
与中国竞争升级:法案可能加剧中美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竞争,甚至可能引发新的贸易限制(如对华出口管制)。
与欧洲、日本合作:美国可能加强与欧洲(如荷兰ASML)和日本(如日立)在芯片制造技术上的合作,共同对抗中国。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1. 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补贴是否有效:美国企业是否能将资金转化为实际产能,或是否因补贴导致成本上升,影响全球竞争力。
技术瓶颈:美国在3nm及以下制程技术上可能仍依赖亚洲企业(如台积电),导致“补贴”效果有限。

2. 供应链风险
本土制造能力不足:美国半导体产业基础较弱,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大规模本土制造,导致供应链短期混乱。
依赖关键设备:芯片制造仍需依赖荷兰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EUV),美国可能无法完全替代。

3. 国际竞争压力
中国技术崛起:中国在芯片制造(如中芯国际)和材料(如光刻胶)领域持续进步,可能削弱美国的“去风险化”策略。
欧洲与日本反应:欧洲可能加速发展本土芯片制造(如荷兰ASML的欧洲工厂),日本可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五、长期影响与未来趋势

1. 美国半导体产业崛起:若法案成功实施,美国可能在3nm及以下制程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成为全球芯片制造的“新中心”。
2. 全球芯片市场分裂:全球芯片市场可能被分为“美国主导的先进制程”和“亚洲主导的成熟制程”,导致技术标准和供应链格局的长期分裂。
3. 地缘政治影响:芯片技术成为中美竞争的核心战场,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科技领域的“技术冷战”。



六、总结

《美国竞争法案》通过520亿美元资金支持芯片生产,标志着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升级。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美国在先进制程和关键材料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并提升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去风险化”。然而,这一战略的成功取决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创新能力、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全球技术竞争的动态变化。短期内,美国可能在3nm及以下制程领域取得进展,但长期来看,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仍由技术、资本和政策共同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这是怎么了,我作为一个坚定的美帝长期崩溃论支持者和论证者(我有过往的回答记录,绝非忽悠

其实还有更早的专门根据美国中产阶级财富占比和美国公共债务变化百年周期做的分析,懒得找了。)

你说我作为一个坚定的美帝崩溃论支持者,我都看不下去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风气了。

咋回事儿?是不是觉得下个春节之前美帝就亡国了?

唱衰也要讲点基本法吧,虽说唱衰美帝已经成为某种政治正确,但是搞键政,键经,也得有点基本的素养,免得让人看轻了中国的论坛。

问题内容中只提到了台积电,但是不能忘了,英特尔不久之前已经在俄亥俄州开始推动两个新芯片工厂项目,而且是可以接受外部代工订单的那种。

总投资超过1000亿美刀。

俩工厂一期完工之后直接雇佣人员超过三千人,人均年薪13.5万刀。

并且英特尔目前在美帝国内的其他设施全部都要扩大。

英特尔发言人威廉莫斯向The Verge 证实。最初的 200 亿美元投资并不依赖于联邦补贴。

同时承诺约 3,000 个英特尔工作岗位、7,000 个建筑工作岗位,以及 140 家现有的俄亥俄州公司与英特尔作为供应商开展业务。英特尔表示,其工厂的平均年薪将为13.5万美元。

它将在“2nm 及以下”工艺节点生产先进芯片,包括英特尔 18A。

美国政府与其社会经济运作的相关作用模式和我们政府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啥它做不到抗疫清零,而我们能做到的原因。

盯着美帝当前两党两院撕逼以及法案的低效和实施困难就小瞧人家整个社会重构半导体供应链的内在逻辑,那就有点夏虫不可语冰的味道。

美国佬在半导体产业上大量进行研发-设计-生产-代工一体化的重构行动(防守,加深产业尖端护城河),已经开始了。这是由美帝政府法规,地缘冲突风险以及多层次的市场投资行为共同促成的。

当然啦,终端产品的最终成型想摆脱中国,目前看,还是遥遥无期的,不可能的。

正如苹果最终产成品供应链环节,遇到美国政府制裁某家中国企业,那对应办法就是换一家替代的中国企业。

要把一直到消费者手里的终端产成品的全产业链搬回美国?那当然不可能啊!

但是,你们不要觉得美国人是傻逼。美国的国会因为各种斗争,派系,屁股,选区利益问题,最后是经常搞出许多因为斗争需要而呈现出来的傻逼效果或傻逼决定。

但是美国的企业,以及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商业银行,投行,基金的决策者们可不是傻逼,而是精英。

我们的对手有很多很多的精英,必须清楚这一点。

别的我不敢瞎说,拿我熟悉的金融领域来说,美国人在互联网泡沫危机到次贷危机这么多年就一直超发货币。但是通胀从未像这次一样爆发的如此激烈。

还记不记得长期以来一直有人问为啥美帝的M2超发率比中国还低那么多?

原因在于美帝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尽管可以大力扩张,却无法强制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跟随扩张。因而缺乏货币直接投放引导路径。

过去那些年,美帝的私人银行,商业银行在扩张货币投放上一直谨慎得很,所以通胀一直没干起来。

这次碰到全球化供应链出了大毛病,然后又搞起了直接发现金的凯恩斯流派终极必杀技——“直升机撒钱战术”,才爆出了这么大通胀。

我之所以说这个,是希望你们明白,美国政府的决策,和美国金融,商业巨头的决策,是两回事。

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行,不会因为联储一声令下,就赴汤蹈火。美国的优秀企业做出长期决策也不是看国会的一点蝇头小利就做。

美国商界对半导体产业的这次格局重塑,总的来看,战略战术上都倾向于继续巩固增强其在集成电路最尖端领域的优势。

尤其是芯片的设计-制造产业一体化上,继续加深护城河。

英特尔现在连代工都要做,再加上把台积电拉过去,以及处于美帝实际掌握之中的三星。

这样最尖端的制造部分,美帝要产能+成本规模优势双杀。

这是在做护城河,不是要把一直延续到最终电子消费品终端的所有产业链都吃掉。

就算美国政府喊这种口号,美国商界最多也就是当国会山的老爷们是傻逼而已。


事实就是,国会的老爷们并不傻逼,只是困于系统原因表现出来有时候傻逼,官僚,低效。

但是你们千万不要以为美帝企业巨头的决策层,给他们融资的金融圈子的精英,都是傻逼。美帝这次半导体产业的格局重塑是有着深谋远虑的规划,科学的思路的。有这功夫在这里吹水嘲讽,不如多去看看英特尔自己的发布会是如何阐述这次大工厂规划的好了。

最终结论是,美国人这个法案,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的一系列行动,是在防守。

尤其是把台积电工厂带去美帝,让英特尔开始做代工,扩产投厂,本质都是在防守。

进攻战略以期消灭中国在电子消费品产业链里的份额还带回美国去,那根本是天方夜谭,人家也没傻到这么想。

在经济领域是中攻美守,这个是基本判断。但是你们也别太得意了,美国这个法案和最近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美帝在经济领域的防守策略,最起码是靠谱的,防守战术是正确的。我觉得他们最近这一系列操作,一点都不可笑。

user avatar

单独的520亿美元只是开胃小菜,填不饱肚子。可美国对于芯片竞争的大席才刚刚开始。后面一道道大菜都会上来。

去年韩国做了一个十年期的芯片基地建设规划,为了应对中美的竞争,韩国将投入4500亿美元用于芯片产业发展(多数是企业投资,韩国政府通过低利率贷款,补贴,减税,人才培养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

美国整体投资肯定会远大于韩国。

但芯片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都在东亚,美国投入的资金又不够把这两者迁到美国。所以实际效果可能还不如韩国。

至于我国,还在慢慢补课,先把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芯片产业投资这节课补好。

user avatar

谢邀

近期(1年内)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距离通过和生效还很远;而哪怕通过了,也是5年以上长期的影响了,分摊到每一年给到的钱并不多


参众两院两个法案大PK完才可能通过

这个“美国竞争法案”的全名叫做:“美国创造制造机会、技术卓越和经济实力法案”,英语首字母组合起来正好是“COMPETES(竞争)”,所以简略叫做“美国竞争法案”。

这个法案是众议院民主党高层提出、前天在众议院刚刚过半通过(220-210)。

而相对应的,还有一个竞品版本是参议院提出的、去年5月在参议员通过的版本,叫做“2021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USICA)”。它之前的名字估计大家比较熟悉,叫做“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

两个法案PK后决出一个最终版本,才算可以通过。

虽然这俩法案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投资科技产业、增加对华优势、改变美国贸易策略,但两院目前对于COMPETES和USICA有不小分歧,短时间里要统一的可能性不高、通过的概率就更低了。

就目前两院里的撕裂程度,我觉得今年内能搞定就很好了:参议院版本本身在众议院里就受到了广泛质疑、所以让众议院提出了自身版本;众议院版本要在参议院里拿到60票以上,也很困难,否则拜登的BBB法案就不会难产了。

美国现在的民主就是这么地没效率,就算是提升美国高科技竞争力、遏制中国崛起这种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提出到法案通过没有两三年也是搞不定的。

而就算通过了,520亿分摊到几年里,能起到的效果也不那么乐观。


再说说COMPETES和USICA的主要区别。

1、对华301条款。

是的,又涉及到我国了。

美国18年开始对华301调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清楚,四批次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也是中美贸易战的标志性事件。但有些商品是美国必须的,所以美国人开了一个豁免商品清单,一共500多种;而这个豁免在前年12月就全部过期了。

所以参议院版本里,希望尽快恢复豁免,但不希望增加商品豁免清单,认为这是对华软弱。

而众议院不一样,节前144个两党众议员跳出来说1%的商品太少了,要加,最好是给自己游说的公司都加进去。

所以在COMPETES里只字未提301条款。

就这事儿,估计就要争个半天了。

2、境外投资审查

众议院版本里增加了一个“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设立一个“国家关键能力委员会”,审查美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时的问题,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服务、测试、管理、投资。

理论上,如果你被认为是“国家关键能力”,你所有对外投资都会受到限制。

你们猜,这是针对什么国家和什么行业的呢?

参议院版本里也有类似的竞品法案,但限制更多,不用被认定为关键能力都可以。

啊,美式自由贸易,你死的好惨啊。

3、反倾销/反补贴

众议院还新增了“2021消除全球扭曲市场以保护美国就业法案(名字真tm长)”,加大对认定的倾销/补贴的调查和惩罚力度。

主要是针对钢铁等行业,只要认定你是倾销和补贴,之后你所有的订单都会被自动列入反倾销和补贴调查的清单。

啊,WTO,你死的好惨啊。

user avatar

我也不评价,它这事儿能不能做得成,还是最终又成了一个薅羊毛的局。

我纯就是觉得,都这年景了,过去两年的各种工具都浪用成如此了,动用 “区区” 520亿的财政工具,竟然还要走一遍标准立法流程。就像极了,飞田新地的姑娘们,每次工作前,都还要先跟你 “谈个恋爱”,就颇为可爱而魔幻。

可能这就是依法治国吧。我劝你好好学习。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的前提条件是,在老戈1988年之前的三年里,砸了2000亿卢布搞技术升级和改造,最后一个响都没听到,啥也没做成,倒是导致了财政危机。那之后老戈才开启了其精神病改革模式。

按照大致汇率换算,米国怎么也得砸个五六万亿美元下去,还是啥也没做成,那时才会真正开始“定体思”,开启真正的改革……

user avatar

其实我倒是觉得,这对中国和美国来说,也许都未必是坏事情,竞争的可预见性结果是可以推动两国的科研共同发展。虽然问题标题给的是《美国竞争法案》刺激芯片生产,但是《美国竞争法案》内容很多,看了一圈答案,之前回答的知友似乎并不了解这个法案,并没有抓住重点,而是被新闻影响——我建议英文基础较好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因为芯片生产只是 Division A(全称为: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iors/chips for America fund,一),

如果看下去,很多行业,工业,研究都被包括进来:

Division B(二) 是研究和创新(Research and innovation),包括:

1.Department of energy science(能源),

2.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国家技术标准),

3.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国家科学基金)

4.Bioeconom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生物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5.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拓宽科学研究动力)

Division C(三)energy and commerce(能源和商业)包括:

1.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技术交流)

2.consumer protection and commerce(用户保护与商业)

3.energy

4.Medical product supply chain improvements(医疗产品供应链)

Division D(四)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美国海外事务

1.Investing in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竞争投资)

2.Investing in Alliances and Partnerships(伙伴投资)

3.Investing in our values (价值投资)

4.Investing in our economic statecraft (经济战略投资)

5.Investing in a sustainable future(可持续性发展投资)

Dvision E: 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reform(五,监督和改革)

Division F: Committee on homeland security(六,国家安全)

Division G: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七,财务服务)

Division H: Committee on natural resources(八,自然资源)

Division I: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九,司法)

1.subcommittee on cou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net(知识产权保护)

2.subcommittee on antitrust, commerci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反垄断)

3.Immigration provisions(移民规定)

Division J: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labor(十,教育和劳动),包括

1.National Apprenticeship act of 2022(实习学徒制)

2.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基础和初高中教育)

3.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

4.Impact Act(影响法案)

Division K. Matters relating to trade (十一,贸易相关)

1.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贸易调整援助)

2.Improvements to trade remedies laws(贸易救济法调整)

3.Import security and fairness act (进口安全与公平)

4.National Critical capabilities review(国家能力审查)


整体来说,内容比较多,随手翻译了一下,并不准确,只求大概理解。其实整个文件都是可以自由下载的,公开可见。其实里面可以讨论的内容有很多很多——比如江湖传言说美国直接修改了移民法案,针对STEM里的部分博士,和有钱的公司老板,新法案后可宽松移民,在美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我没有仔细看这个文件,不知道真实性是否如网络所言)。但如果是真的,这种法律的发展,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诱导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资本流入美国。我比较担忧的是,我国并不是一个鼓励外来移民的国家,且最近知乎上排外情绪严重,很多国外人才已经离开,目前这种情绪越演越烈,网络战狼针对内部开始升级批判,逐渐转向国内的人比如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这些风气不太利于国家上层的高科技人才回流的意愿。

我开头说未必百分百是坏事的原因是,在美国加快投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正常的情况下,我国也会相对应的提高预算,调整发展,也可以视为竞争关系中的科技竞赛。

此外,有兴趣很推荐看下原文——我觉得对研究这方面,比如国家政策学的学者,应该还是可以有较大的启发。法案相对比较完善,各个方面都有所讨论。

再一次强调,如果视美国为竞争对手,需要全方面的了解你的对手,需要看到他们的长处,也要分析他们的弱点。曲解和误解对手的行为,最后只会给自己造成伤害。

user avatar

光是这个法案的问题我就回答过起码三四次了大概,横跨估计也有半年了。当然,可能不是这个法案,不过也是520亿美元:

这不,观察者半年前的报道。

英特尔的工厂预计2024年建成,还有一段时间。


但是还是那个判断,如果美国无法避免中国实现7nm,那么后续就算建成了工厂,利润率也不好保持。有落后的替代品和没有落后的替代品,议价不太一样。也许7nm碰上intel18a其实最多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晶体管密度,这个差距基本上和14nm到7nm的差距差不多,尽管有代差,但是联发科g90t和麒麟810的差距还没到无法直视的地步。

这样的投入能不能建立届时的商业模式,还是个问题。加上面积换性能的操作,在商业上是可以成立的。

不过那是美国人要操心的事情。

user avatar

没啥用,又是一个分赃协议,这不没多久就要中期选举了吗

还有一堆民主党议员联合商界要求拜登取消对华25%的川普关税呢

芯片问题是1.最大市场在中国。2.主要产能都在中国炮口下 3.制造业回不去美国,除非放弃美元霸权,MMT之下只能将产业链进一步外移,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是个寂寞。

所以真想搞的话,对美国来说

美国新建芯片生产基地 (×

大陆收台时美国派特工炸掉台积电 (

user avatar

美国虽然跟中国有经济摩擦,但是生意还是要做的。你看看你自己的手机,不是苹果就是高通。别说联想小米,连华为都买的到美国芯片。

而且本来就没有什么科技安全可言,台湾毕竟又没有解放。合着你们以为新竹的台积电是国资委在管?

中美要做生意的,不可能硬脱钩。总不可能造了芯片在家里当乐高。

而且你买台湾制造的芯片和美国制造的芯片有啥区别?台湾有钱了可是真金白银的在买飞机导弹。美国再怎么虎,也不会只把枪口对准中国。台湾可是每一颗子弹都对着大陆。

再说真要是芯片生产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本土,只怕美国还会跑去制裁台湾。这事美国真干的出来。

反正暂时也改变不了芯片业的生态。芯片制造重心搬到美国去,真不是件坏事。台湾越没有价值,对大陆来说越是好事。

总之,我认为短期来看这对中美来说都不是件坏事。

user avatar

以前,台湾的企业很愿意来大陆。

把财产放到大陆的枪口后面安全呢?

还是把财产放到大陆枪口前面安全呢?

当前,这个前提是大陆不会对投资者乱来。

你搞1949的没收财产,那谁都不敢来。

大陆相比一些政权不稳的国家,优势也在于此。

大陆对资本的支持一直很给力,所以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给世界工厂打工的人可以把技术经验带出啦创业或者进民族企业。

之前中国没有通信企业,后来朗讯摩托罗拉诺基亚北电合资企业的人不断出来,有了巨大中华。

现在大陆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成本有点高。

更重要的是资本对大陆未来对资本的态度有些疑问。

这个时候,对一些高端产业来说,美国反而有些吸引力。

高端产业赚全球利润,能负担美国的劳动力成本。

赚的少点,比毁于战火或者被没收好。

所以,台积电去美国是有可能的。

当然,大企业都是多边下注,万一大陆没毛病呢?那不是少赚了?

低端制造业不可能回流美国了,除非AI强大到劳动力数量大大减少,且成本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工。

中国现在有产业链优势,应该给资本信心,继续向大陆转移。

台积电来大陆吧,我们和美国谈好了,不封锁不限制,我们绝不没收你。来中国赚得多,

同时,加快AI落地,降低工人生活成本,已经进来的就不要去越南印度了。

user avatar

要是是通过后一周内全额支付,那影响就很大了。

越往后拖,支付得越慢影响就越小。

user avatar

聊这事之前,我们先扯点闲篇!

前几天美国著名的古体诗人“哎呦.马诗客”发了条社交媒体,说金融危机很快就要来了,最早于2022年春季或夏季,最迟会在2023年。并声称,没有多少人可以安然度过这一次的经济衰退。

至于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大家都懂,但是马诗客接下来的操作大家可能就不懂了!

特斯拉表示,今年要加速产能扩张,正在为下一座特斯拉超级工厂选址,其选址结果有望于今年年底宣布。

你看看,一边说今年有金融危机,而且还说没有人会幸免,然后又着急的扩大生产和投资建厂。难道马诗客写诗写糊涂了不知道,美国1929年大危机期间,在不到半年内,美国汽车产量就从50万辆降到了10万辆以下,差一点就全面停产了。离我们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工业的象征通用汽车公司大批工人失业,工厂减产,而后申请破产重组。

如果大家觉得怪,其实还有更怪的:美国科技企业市值疯狂增长,各种巨额并购接踵而至,什么游戏元宇宙(微软以近700亿美元收购暴雪,历史罕见)、芯片(AMD35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等等,为下一轮冲击全球市场做好了所有准备,我看了一下,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特斯拉已经在诸多车型全面使用AMD的芯片……

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临近金融危机,美国市场近期资本家却开始发力,并购异常火热。

其原因就是要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搞点实际的东西,也就是:回归一下实体经济。

这样成本更低,等这些都做完了,美元价格上升,大家拿着的钱就值钱了,这个时候钱不再需要变成更大的直接消费和金融投资性刺激,更多的钱会变成大家的薪水。企业会在研发等领域更大的投入,这个时候雇佣成本降低,因为当紧缩来临的时候,现金更值钱,也就是现有工资反而开始增值。这样美国就有机会在某些落后的领域反超中国!

因此,接下来要研究的,恰恰不是美元的周期,而是实体经济的竞争。

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去看,比如欧盟即将出台《芯片法案》(Chip Act),目的就是吸引“大型芯片项目”投资,要把欧盟的芯片产能占有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30年之后的20%。接下来欧美双双进入了新一轮的实体经济大比拼阶段。

至于芯片本身我觉得恰恰没什么可说的,虽然我们的迭代永远追不上芯片的纳米制程工艺,但纳米基本上已经到头了,后半程就靠创新了……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已经陆续成立了集成电路相关的学院。如果这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起跑线上的输赢没有那么重要,我可以肯定的说,十年后中国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一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除非美国放弃卡脖子了,来麻痹一下中国,中国反而可能会放慢脚步,但问题是,似乎大家已经不再相信美国了,攻克卡脖子技术将是系统性和持续性的。

参考:肖磊:上一个虎年欧债危机爆发,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那这次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