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中药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测试,国内无药效验证直接推广?

回答
关于中药在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以及在国内的推广情况,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科学、法规、文化和历史因素。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为什么至今没有中药大规模通过FDA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这并非“至今没有”,而是说相对西方药物而言,数量极其有限,并且过程异常艰难。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科学理论的差异和挑战:
整体性 vs. 单一有效成分: 西方现代医学和药物研发的核心是“单一有效成分”理论。药物通常被分解为特定的化学分子,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理学都需要被精确解析和验证。而中药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其“复方”和“整体性”。一种中药汤剂或制剂可能包含数十甚至上百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增效或拮抗作用,共同发挥疗效。这使得从中药中找出“单一有效成分”并进行孤立研究,就像把一幅画拆分成单独的颜料颗粒去研究,很难完全捕捉到原作的韵味和意义。
复杂的作用机制: 中药的作用机制往往难以用现代科学的单一靶点模型来解释。它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这使得设计出能够全面反映中药作用的RCT变得更加困难,也难以在“已知机制”的基础上申请审批。
个体化差异: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病症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剂,同一方剂也可能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加减。这种高度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与旨在验证“统一药物对特定疾病的普遍疗效”的标准化RCT设计存在天然的冲突。

2. FDA审批流程的严苛与不匹配:
“金标准”的挑战: FDA对药物的审批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之一,其核心是基于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这种试验设计旨在排除安慰剂效应、研究者偏倚和观察者偏倚,以科学、客观的方式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如上所述,中药的整体性和个体化特点,使其难以完全套用这种“标准模型”。
药物的界定: FDA通常将“药物”定义为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已知作用机制的单一物质或简单组合物。中药的多成分复杂性,使得它很难被归入这一范畴。一些中药成分如果被提纯为单一化合物,并能通过RCT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倒是可能被FDA批准为“新药”,但这也就失去了中药“整体性”的特点。
药典与质量标准: 尽管中国有药典,但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炮制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标准化程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需要高度标准化的药物制剂,这对于复杂的中药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耗时与巨额投入: FDA审批流程漫长且成本高昂,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临床前研究、I、II、III期临床试验。对于大多数中药企业而言,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技术能力,都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和投入,尤其是考虑到成功率并不高。

3. 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悠久的临床实践: 中药的疗效是建立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和医案记载之上的。中医理论体系自成一体,其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逻辑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的“疗效验证”更多体现在经验积累和传承,而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可量化、可重复的统计学证据。
历史的惯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药主要在中国国内市场流通和发展,其监管和推广模式也主要遵循国内的法律法规和行业习惯。将一套完全不同的监管体系应用于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

国内无药效验证直接推广?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但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1. 中药的注册管理体系:
具有历史渊源的经典名方和中成药: 在中国,很多中成药是基于历代经典名方研发的,并且经过了长期的临床使用和经验验证。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原CFDA)有一套针对中药的注册管理办法。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中成药,在审批过程中会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临床研究证据、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药的审评审批: 对于新研制的中药,或者申请作为“新药”上市的中成药,NMPA也会要求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包括III期临床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相较于化药,中药的新药审批标准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无药效验证直接推广”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例如,近年来一些新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其上市前也经历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批。
“双盲对照”在中国的应用: 在中国进行新药研发时,RCT,包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证明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并且在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尤其是一些创新中药和高难度中药,更是采用了这类方法。

2. 市场上的复杂性:
保健品 vs. 药品: 需要区分“药品”和“保健品”。在中国,保健品不像药品那样受到严格的疗效审批,其宣传更多围绕“改善健康”、“辅助功能”等,但不能宣称治疗疾病。
非药品宣传: 有些含有中药成分的产品,可能以“功能性食品”、“养生产品”等名义出现,其宣传内容可能不涉及严格的药品疗效证明,也就不需要通过药品的审批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无药效验证直接推广”的观感。
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有监管,但市场上的中药产品质量确实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产品可能在质量控制、实际疗效上存在不足,这也会影响公众对中药的整体认知。

总结来看:

中药未能大规模通过FDA的RCT审批,主要是因为其整体性、复方性以及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与西方现代药物研发和审批体系的“单一有效成分”及标准化模式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 同时,要达到FDA的严格标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漫长的时间以及高度标准化的技术和质量控制,这些都是挑战。

而在中国国内,中药的推广并非“无药效验证直接推广”。国家药监部门有其自身的审评审批体系,会结合中医药理论、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证据来评价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新药,也要求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只是这个过程、标准和侧重点与FDA存在差异,而且市场上的产品类型多样,也存在一些非药品宣称,可能造成了不同的市场观感。

当前,国际上对于如何科学评价和推广中药的尝试一直在进行。一些研究者和企业正在探索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改良RCT设计、多成分协同作用研究等)来验证和阐明中药的疗效,也有一部分中药(如青蒿素)已经通过了不同形式的国际认可,但这仍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DA是Fuck Death American=干死美国人的简称,特点是对于急需圈钱的大公司的药无脑审批,对造成的大量死亡绝不负责。对民间证明确实有效的药品围追堵截。

当年艾滋病和这次新冠如出一辙。批准临床的药死亡率和医药公司的股价一样上涨。但对有效的药品和医用品坚决查封,绝不姑息。

user avatar

时隔一年多, FDA终究是露出他的马脚,请看下面的回答, 以及评论区那些反对我的人脸痛不痛?

辉瑞与多国政府订的疫苗购买合同遭曝光:抵押银行储备、军事基地等国有资产,辉瑞的做法合理吗? - 知乎 (zhihu.com)

更新: FDA太他妈靠谱了, 辉瑞疫苗才几个月就给批了.


FDA确实很靠谱,只是中国标准的口罩还没通过他们的认证,所以中国的口罩完全没有任何防护作用,我们在草菅人命是吗?


1993年FDA批准上市的兽药rBGH,导致使用过的牛群爆发乳腺炎有25%的致死率.

西布曲明,减肥药,1997年FDA批准上市,2005年研究显示该药会严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010年西布曲明在多国停产禁售.

罗格列酮用以治疗糖尿病,1987年获取专利,1999年FDA批准上市,2007年研究发现使用罗格列酮导致心梗风险升高43%,心血管死亡风险上升64%,之后几年又发现会引起骨折中风等疾病,2010年后被建议暂停或限制使用该药物.

2000年FDA批准吉妥珠单抗上市,2010年因为吉妥珠单抗治疗急性骨髓细胞白血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所以退市.

2003年FDA批准Efalizumab上市用于治疗银屑病.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单抗与一种致死性大脑感染疾病相关,该药于2009年退市.

有很多药退市,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市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上市后才发现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者没有明显的药效.

也就是说FDA并不那么靠谱,不必FDA大样本随机双盲原教旨主义.

只有fda是科学?

为什么非要通过了fda才能说有效?

为什么中药没过FDA,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回答了这个问题背后的动机,他们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因为把FDA奉为圭臬才会引申出来的问题.那么直接回答FDA不是真理就行了.

FDA不通过的原因太多了,如果你觉得一款药通不过FDA就等同于无效,那也相当于宣布FDA是真理,而我已经证明了FDA不是真理,搞清楚充分必要性,这都想不明白还推理呢?

钟南山的中国新冠感染人口预测模型是最接近事实的,但投多个西方顶级期刊都不给过,而很多不切实际的模型却能发表,那么能说明钟南山做的是无效的而那些不切实际的模型是有效的?

有人说我指出FDA有漏洞就是否定FDA全部?滑坡谬误.

你们对中药不也是一样,通不过FDA,所以中药全部无效,是不是滑坡谬误?

问题是你如何证明中药通不过FDA的因素,就一定是中药无效?

我随便列几条中药不通过FDA的可能原因(意思是我也不知道是哪条但都有可能):

1可能中药的实验设计要求不同.

2听说一款药可能需要通过某某期刊发表论文,才能送检FDA,而中药没有.

很多人也努力在做这个,以岭药业不是已经有一款药发表在某个心血管顶刊上了?这代表将来中药通过FDA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申请FDA认证太花钱,就算通过了又因为很多中药没有专利,药厂不能靠此垄断赚钱,可能也是很多药厂缺乏积极性的原因.

4中国自研的西药也没有一个通过FDA,据说是因为实验做得不够严谨,中医实验也可能因为不严谨,导致无法通过FDA.

5在中国上市的药,没有必须通过美国FDA的理由,所以药企并不积极,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其他的可能因素我想到了再补充,总之也就是说,现实因素可能比你想得复杂的多,简单归因为中药无效只能说是智力上的懒惰.

所以你们以不通过FDA攻击中药无效,根本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论证.

中医黑如果有本事,就去一个一个证明排除无关因素,把中药通不过FDA的原因限制到是中药无效为止,否则扯什么FDA啊.

有人可能说,逻辑上有证有不证无的原则,所以中药无效是不需要证明的,其实证有不证无和奥卡姆剃刀一样,只是一种简化思考的方式,并不是必须遵守的思维真理,特别是在医学上,无的证明也是不可缺少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FDA或西方顶刊.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中药靠不靠谱,有没有效,实践已经证明了太多太多,而你们只会视而不见.

把西方循证医学的证据金字塔奉为真理,从而排斥低级证据,为什么必须按照证据金字塔的规则排序?低级证据就不是证据?

其实通过证据金字塔,也等于通过FDA,他们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反正说来说去就是西方那一套,不支持就是罪.

就国家对中医的重视程度而言,国家比你们这些人唯实多了,从不因为证据低级或通不过FDA就排斥中医有效的结论.一点质疑精神都没有的中医黑只会围着几个权威转.

如果国家都跟你们一样,不通过FDA就不用药,我们这次不知道得多死多少人.

有人问连花清瘟的功效如何,

你有心你可以自己去查.我这里简单贴一点我随便搜索的.

连花清瘟的主要配料药材如下,经过研究他们都有有效成分

金银花要有效成分氯原酸
连翘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
鱼腥草有效成分槲皮素
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多糖黄酮类化合物。
红景天的有效成分红景天甘。
然后甘草,麻黄,苦杏仁,这里面苦杏仁苷,麻黄碱都是止咳舒缓的。

然后你是不是想问,那干嘛不直接提炼出有效成分使用,也就是传说中的废医验药?

我查到的信息认为不能废医验药,有很多理由,

1是制造成本,

2是复合效果更好,单用容易产生抗性,

3是现代医学尚未研究透这种组合使用的原理.

连花清瘟的药理现代医学算是摸得比较清楚了,还有一大把的偏方有效现代医学却捉摸不透.

如果能搞清楚中医的理论原理,甚至推陈出新迁移他用,那就是大功一件.

而直接废了中医理论,去对病不对症地抓药,那就是损失惨重甚至原来的疗效都达不到.

再举个栗子,一篇1977年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论文[1],仅用单一的中药方对100位患者做实验,结果只治愈了15人,治愈率15%.

1995年又有一篇研究这个病的论文[2],同样是100例样本,研究者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不同症型体质配比不同的中药,结果治愈69人,治愈率达到69%.

如果废医验药,不按中医理论开药,直接用中药的效果严重打折.

所以废医验药还不可取,要想废医验药还得等现代医学搞懂这种复杂原理再说.


中医代表的是传统医学,西医在语境里就是指现代医学,中医现代化了,也是现代医学,两者是趋同的,迟早要合并的.

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配出的药有效果,而分开使用效果变差或产生抗性,以及同病异症用药不同,还无法解释其原因以及配比规则,所以中医不能废医验药,要等到现代医学能够消化中医这套朴素唯物观下诞生的整体医学理论是如何运作的,才到了中西医真正合并到一起的时候.

现代医学尚未有能力完全吸收传统医学,所以依照循证医学体系建立的FDA,可能也没有这个验证能力,也是一种导致中医药通不过FDA的可能原因.

所以虽然FDA验证体系很强,但也不必唯FDA论.

中医凭什么说有效?

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就是底子.

很多人攻击所谓几千年经验不严谨,证据等级太低,可能都是凑巧,

证据等级低不严谨这我承认,要说全是凑巧那我就不同意了.

我问问你,这个凑了几千年巧的概率是多少?连续掷骰子几千次都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你听过置信区间吧?你觉得中药有效了几千年全靠凑巧的置信区间是多少?

所以中医有效不是猴子打出的莎士比亚.

有人说,上面这套逻辑难道不能套到任何东西上来?喝水喝了几千年所以喝水治百病?

喝水真的治百病?搜搜历史能找出一堆喝水了但治不好的病.

中医几千年有疗效,不是因为时间跨度长就可以说有疗效,而是因为几千年里给出了大量在不同背景下治愈病人的例子,才能说他有疗效,这叫做生活的实践性,也可以说是临床经验.

喝水不符合这个原则,喝水显然不能在各种不同背景下治愈大量病人,如果可以,那也能说明喝水能治百病,但事实是没有.

有些二极管要注意,FDA有缺点不好用=FDA没用?

???

这种论证都看不懂?

不过忽然发现,他们也是这么看中医中药的,中医有缺点=中医没用.

我再详细解释一下.

有些人觉得FDA是真理,那我就举反例,假设FDA是真理,真理不会出现问题,但通过举反例发现,过了FDA的药在现实中也会出现问题,于是导出真理会存在问题的矛盾,所以FDA不是真理.

FDA不是真理意味着,不管通过的,还是没通过的,都不能绝对证明一款药有效或无效,FDA只能保证按照它的大前提用药的有效性,就是他在实验环境中的有效性.

什么才能证明生活中的有效性?只有生活实践可以检验真理性,因为实践的意义和边界都大于实验,

FDA的实验,就是控制变量受限的实践,只能检测大前提确定下的药效,在任何超出他实验控制变量的环境里,他的有效性就有待商榷.

更不用提用充分条件去推必要条件,即有些人认为的通不过FDA等价于无效.

三段论中,如果大前提为假,或未知,那么结论就可以任意真假,很多中医黑根本看不懂这个意思.

为什么?

演绎推理只能在已知的知识下继续推理,比如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循证医学的常规做法是先做动物实验,无害或有效了,再做人体实验,

那么如果动物实验出现问题的东西,就不会代入到人体试验阶段,也就是我们无法从这个动物-人体的演绎过程得出人体有效而动物无效的药物或相关的东西.

比如,举个例子,巧克力对狗神经有很大的伤害,稍微多一点甚至能致死,那么巧克力就不可能通过动物实验,也进入不了人体实验,但是我们从日常实践可知,适当的巧克力对人体无害.

当然,你换一种实验动物可能也可以通过巧克力测试,但我们可以假设有一种药,只对人类有效,却对所有动物都无效.

那在演绎推理的框架下,因为动物实验都过不了,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循证医学的方式发现这种药物,我们只能通过大前提更加宽泛的生活实践来认识这种药.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77年和95年的两篇论文,因为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而出现治愈率的巨大差异,这也是FDA的大前提(单一用药实验)法无法考虑到的因素,也是一个中药通不过FDA的可能原因,我们也只能通过临床经验接触这种技术.

不可否认,循证医学比较严谨,能通过层层检验的药物,大概率都是高效药物,但是也难免存在漏网之鱼,存在通不过FDA,但又有效的药物,这是演绎推理的局限性决定的,

所以我们不能仅凭持循证医学理念的FDA来认定一款药是否有效,至少还要考察临床经验.

理论和实践

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叫做实践经验.

这种实践经验,是很多科学技术领域的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只有投入生产才能学到的,实验环境根本达不到这种复杂度.

很多公式,方法,技术,我们没搞明白是什么原理,也难以证明,但他就是有用.

理论和实践之间,有很大的鸿沟,要靠经验来填补,所以我们会笑话物理学研究鸡研究的是真空中的球形鸡,那只是实验室里的完美对象.

生活中我们养鸡肯定请教禽畜专家,虽然都遵循物理规律,但显然后者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更有效.

低成本的有效,是科学技术追求的第一目标,比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不是因为前者更加正确,这只是一个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已,而是因为日心说的计算量更少,才被当时的科技人员接受,

又比如机器学习的最近大火,他能解决很多传统模式识别不能高效解决的问题,但本质是如何运行的?看知乎上的业内人士讨论也知道,调参数都是炼丹,不停地试错得出的经验总结.

为什么用这个参数,为什么这么调,原理并不非常清楚,这时候中医黑怎么不出来攻击机器学习是跳大神了?因为实践有效是科学技术追求的第一目标,如果跳大神有效,那我们也会追求.

回到中医话题,在实践中,中医对一种药物,对什么体质的人能治什么病,得出的经验总结和规律,就是中医理论,这种规律不一定是本质性的,但他至少是有效的.

比如旧收音机坏了,敲两下又好了,是一种规律总结,但不是本质性的,当然,这个比喻可能太low.

中医理论整体是相联系的,也就是中医有一定的推理空间和预测能力,而敲收音机是个孤立行为,如果要把敲收音机行为理论化系统化,那也可以建立一个敲收音机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收音机哪坏了,往哪敲,多大力,用手还是脚,能敲出什么效果,哪些情况敲了没用,都得有一些解释,才能建立类似中医理论的敲收音机理论,不过现实是敲收音机常常就是敲两下完事.

中医理论若真如敲收音机这么简单,现代医学也早就能解释吸收了,事实也表明,中医理论还是挺复杂的,是带规律性和系统性的经验总结.没错,也就是说,存在可能不涉及本质的,基于经验的但又有效的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只不过为了方便抽象说理,以及时代的认识局限,运用了阴阳五行作为这套体系的外壳而已,阴阳五行中与实践冲突的结论谬误会被修正,就像并非所有的数学结构都有物理的同构对象,但数学并不会因此而无用,只是一种借助表达的工具罢了.

阴阳五行不是中医理论的根本,他只是一套方便推理的符号系统.

中医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认识规律,所以,疗效才是中医的根本.

中医的现代化工作,有一部分也是阴阳五行的现代科学语言翻译工作,我们要给中医和科学以时间.

最终我发现陷入了一个怪圈,

要想FDA的循证医学认可中药的有效性,必须修改大前提,按照中医理论设计并通过实验,

要想FDA按中医理论设计实验,就先要跟FDA证明中医理论是有效的,不然浪费时间,

要想证明有效,实践经验已经说明有效,但中医黑又只认大样本随机双盲,所以中医必须先过循证医学,

都说了循证医学不等价于真理,玩啥呢??


谣言与反驳:

  • "中药上市不需要临床实验"

这是不准确的表达,可以算作谣言.

实际上规定中只有经典名方不需要临床实验,因为经典名方经过的验证太多了,不需要重复实验,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不需要,相关新闻一查就有,这个造谣的源头恰恰是nature这种牛逼刊物旗下的nature news搞的.

经典名方的研究论文数不胜数,所以不需药临床试验.我还查了一下2017年11月发布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审批受理审查指南(试行)》,其中明确提到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审批需要提供临床试验文件,所以别造谣了.

  • "中药伤肝,马兜铃酸高度致癌,而大量中药含有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分多种类型,不是每一种类型都致癌,不是每种马兜铃科植物都含马兜铃酸,用药的根部马兜铃酸含量极少.

如鱼腥草不含马兜铃酸,含的是马兜铃内酰胺,而且还恰好不是致癌的马兜铃内酰胺I型.

如细辛取自根部,马兜铃酸含量极低甚至难以检测,而且其使用受到了严格管控.

在意识到马兜铃酸的致癌性后,2003年中华药典已经排除或严格限制了含能致癌的马兜铃酸的药物,此后的中国的肝癌发生率有所下降.

与马兜铃酸相关的医疗事故有"龙胆泻肝丸"事件,其中就是使用了含致癌型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导致,换成不含马兜铃酸的木通后,事件才解决.

与其说中药有毒,不如看看西药的毒性,

下面是中医黑经常引用的一个统计数据,他的内容是各类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其中占比排名第一的是中药+保健品(26.81%).


图片来源[3]

中医黑们看到这个数据就高潮了,看!近三成药物性肝损伤的来源是中药,中药是不是有毒害人?

那问问中医黑们,剩下73.19%的药物性肝损伤来源是什么?

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抗感染药+精神药物+激素药物+心血管药+消化药物+呼吸药物+骨骼药物这些西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总占比高达52%!整个中药+保健品都比不过,而你们还在这宣传中药危险?

然后国内媒体大肆跟进宣传这个荒谬的结论,所以我不相信中医黑是没有组织的.

马兜铃酸真能导致肝癌?是时候拿出“硬数据”说话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墨胎说】说起中药毒性事件,它比鸿茅药酒严重多了。。。(03)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 "小柴胡颗粒导致间质性肺炎"

小柴胡颗粒本来用于治疗肝炎,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了日本做的现代医学临床验证的认可, 上市后却爆出间质性肺炎事件.

这一是因为当时的宣传中声称小柴胡颗粒可以长期服用,误导消费者没病乱吃药,滥用药,二是因为当时日本并不按中医理论配药,只按现代医学的思路,凡是肝炎都推荐小柴胡颗粒,而实际上小柴胡颗粒只治疗一种症型的肝炎,也导致了滥用(这里就体现了废医验药的不可取),最终酿成大祸.

如今涉事企业已经被整改重罚,而小柴胡颗粒仍旧可以在中国日本销售,足以证明小柴胡颗粒本身并无太大问题.

【聊本草】废医验药?喝中药致人死亡?国际上赫赫有名的“日本小柴胡汤事件”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中医为什么没落了

大量老中医通不过现代医学的从业资格认证,无法行医治病也无法传授知识.

中医的根是疗效,而不是什么阴阳五行千年传承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行医实践,疗效就无法得到保障,技术也无法进步,再这样下去,将来势必衰微,更不要提与西医相辅相成.

论中医为什么沦落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因为缺乏专利意识,以及自信心,中医一边被国外黑,一边被国外抢注专利.

【我的国283】900种中药被外国抢先申请专利,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药!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相关资料:

中医对银屑病的治疗,西医说无法治愈,但中医说能治愈多数.
是否存在一种只有中医能治好而现代医学对其无可奈何的疾病?

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有效
如何看待钟南山院士认为中药对新冠肺炎有效?

以岭药业发表在美国最顶尖的心血管杂志JACC上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如何看待连花清瘟海外爆红成为「抢手货」?

现代医学为了解释中医原理而提出的"等效成分群"概念
中药的治病原理是怎样的?

针灸通过经脉控制体温的技术烧山火/透天凉,
【纪录中医】烧山火&透天凉(中) 得其真传?或仅得其皮毛?(陆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本文还在施工中.


下文必读,推翻了好几个谣言.

在中医的保护下,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平均寿命不长?(12000字)

参考

  1. ^1977年论文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ZY197701006.htm
  2. ^1995年论文 https://wenku.baidu.com/view/17b0a3171ed9ad51f01df2fd.html
  3. ^来源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9)30364-6/pdf
user avatar

美国现在是感染百万,死亡八万,FDA又有何作为?就西医来说,两国均有西医,我国肯定比不上美国;之所以抗疫比美国成功,如果不归功于中医,那就只能归功于专治毒菜了。

是继续坚持你的科学,继续死人,期待什么奇迹,还是看看中国人有什么别的办法,选择权在你手上啊特朗普。

user avatar

行业内人士。说句公道话,就FDA的严格水准,和CDE、NMPA相比,属于五十步笑百步,谁也别笑话谁了。比以前的CFDA当然要强不少

不管欧美药企,药品几乎都是率先通过FDA上市申请,原因不是FDA多严格,能多么论证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只是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如是而已。全世界药企都盯着美国市场,那是一个市场容量比中国更大的地盘,所以全世界药企才都盯着FDA,所以FDA知名度才高的。EMA会因为药品的疗效无法超越已有药品而拒绝适应症上市,O药K药也不例外,而FDA基本海纳百川了,你见过哪个外企原研药适应症是中国上市了但是FDA没上市的?据我所知目前好像只有罗沙司他这一例。

至于FDA没有通过一款中药,简直再正常不过了。何止是中药,中国药企原研的任何产品,除了泽布替尼,好像还没有通过FDA审批的,过批的只有仿制药。以前的CFDA过批的药品非常非常多,但医改后的CDE和NMPA可以理解为完全不同的机构了。

总而言之,FDA不是真正严格的机构,真正的严格应该看EMA。不光是中药,中国本土研发的原研药就极少极少有在美国过批的,除了已经获批的泽布替尼,目前在FDA临床阶段而且有望过批的几款产品中,就包含有一个中药,具体是哪个涉及商业敏感性就不多说了。

挂一个死缠烂打的人,脾气暴躁已拉黑。

好像很多中医粉给我点赞。本人不是中医粉,也不是西医粉,本人是自己的粉丝。信的只有基于充足信息合理推断的结论。

为了划清界限,我决定补两句刀:

生产中药注射剂的厂家,不说100%,99%都是傻叉。

没有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且价格居高不下者,祝原地爆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药在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以及在国内的推广情况,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科学、法规、文化和历史因素。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至今没有中药大规模通过FDA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这并非“至今没有”,而是说相对西方药物而言,数量极其有限,并且过程异常艰难。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中国至今尚未诞生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游戏,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历史、技术、人才、市场、文化以及全球游戏产业的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发展与基础薄弱: 起步晚,基础薄弱: 相比于欧美和日本,中国游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早期,游.............
  • 回答
    你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编程语言中的基础数据类型里,通常找不到一个叫做“分数”的独立类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计算机底层如何处理数字,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分数”的理解与计算机的实现之间的差异。首先,让我们想想我们生活中是怎么理解“分数”的。一个分数,比如 1/2,它本质上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
  • 回答
    中国在国际奥数竞赛(IMO)中长期保持压倒性优势,但至今无人获得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现象,背后涉及数学教育、研究体系、学术发展路径和国际学术生态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奥数与菲尔兹奖的本质差异1. 目标定位不同 奥数(IMO):是面向中学生的数学.............
  • 回答
    关于游戏在中国至今仍未被“正名”这个话题,确实触及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细致地聊,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一、历史遗留的刻板印象与“洪水猛兽”论这绝对是游戏在中国“不正名”的根源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尤其是电子游戏,在中国社会大众的认知中,它和“玩物丧志.............
  • 回答
    要说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老问题,而且即便在1962年那场战争之后,这个问题依然像块甩不掉的膏药,牢牢地贴在中印关系上。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打了一仗,怎么着也该有个结论了吧?但事实远非如此,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得弄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1962年.............
  • 回答
    中国在引进苏27系列战机后,虽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歼11系列、歼15、歼16等型号,但要说“吃透”苏27,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这里的“吃透”并非指单纯的仿制,而是指从设计理念、技术细节到实战运用等全方位的掌握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首先,我们得承认,苏27作为.............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
  • 回答
    吴谢宇案,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案件,其发展至今,依然让人感到一丝不解和困惑。并非说他“至今没有办法捉到”,事实上,吴谢宇最终还是落网了。但如果你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他逃亡的这段时间里,迟迟没有被警方抓获,或者说,为什么他能够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经络:身体里看不见的通路,科学至今难以捉摸提到“经络”,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针灸、按摩,这些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医疗方式。但经络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为什么现代科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等领域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却始终没能找到它确切的“实体”?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难题和认识的鸿沟?经络:古人.............
  • 回答
    B2“幽灵”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弹,这两样都是冷战时期乃至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它们都代表着国家力量和战略威慑的核心能力,但为何一个至今无人能仿,另一个却相对普及呢?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难度,更是政治、经济、信息传播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B2轰炸机:技术壁垒如铜墙铁壁要理解为何B2如此.............
  • 回答
    之所以至今没有哪部3D电影的视觉效果能真正“超越”《阿凡达》,这其中涉及的技术、艺术以及当时市场环境的诸多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一个“没做好”就能概括的。与其说没有超越,不如说很少有作品在那个时间点上,能够以如此激进和全面地方式,将3D技术推向了那个高度。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阿凡达》之所以在当时引起.............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至今未能探测到地外文明的信号,这是一个涉及科学、哲学,甚至是我们自身认知的复杂问题。它触及了宇宙的浩瀚、生命的诞生概率、技术的局限,以及我们搜寻方式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1. 宇宙的尺度与孤独的搜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宇宙的巨大。我们目前可观测的宇宙直.............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对西安地铁监控覆盖情况的关切。关于“西安地铁至今没有放完整监控”的说法,这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完整监控”的含义。如果指的是覆盖所有角落,无死角,并且所有画面都可以公开访问,那么在任何一个大型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西安地铁,实现这样程度的“完整”都是极少见的。原因非常多,.............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关于CSS Grid布局的强大和它在前端框架开发中似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基于Grid布局的前端框架”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难以精确定义。CSS Grid布局,本质上是一种用于二维页面布局的CSS技术。它提供了.............
  • 回答
    你说得对,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一个承载了无数读者奇思妙想的庞大世界,至今为止,我们确实没有看到一个完整、贯穿始终的电视剧版本。这确实是个挺令人唏嘘的现象,毕竟“卫斯理”这个名字,早已是华语科幻文化的一个符号。要说为什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我试着从几个主要方面.............
  • 回答
    巴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庞大人口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的国家,其“崛起”之路确实充满了挑战和复杂性。尽管巴西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整体的经济稳定、政治成熟和社会公平等角度来看,其“崛起”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尚未完全实现。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巴西至今未实现其潜力充分“崛起”的原因: 一.............
  • 回答
    阿根廷,这个曾经被誉为“南美巴黎”,经济一度傲视群雄的国家,为何至今未能真正实现其潜力,踏上持续繁荣的崛起之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交织着历史的烙印、制度的困境以及地理与资源的复杂影响。阿根廷的“崛起”之梦,可以说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初现端倪。凭借其肥沃的潘帕斯草原,阿根廷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