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Su-35最重要的作用是应急。
2012年末起,中国东、南海域方向的国际安全形势突然严峻,当时中国装备的Su-27/J-11、Su-30等均无法对对手构成优势,这就导致对方有制造军事摩擦的动力,因此当时准备购买2个团48架分别部署在东、南方向。但在16年中国强硬表态后,东面日本暂时安静,目前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南海方向,因此削减了一个团的采购计划。
这个问题反复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正好有空就回答了。
先说结论:中国已经吃透了SU-27
很多人把造飞机想的太简单认为有图纸就万事ok,完全不顾制造业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的行业。
我国SU-27国内组装(J-11)是从大件开始,逐步变成散件。
但请注意,我们虽然获得了SU-27的生产线,但仅有机体部分,剩下的各类产品仍然需要毛子提供的。
以下是引自新华网《中国引进苏27战机始末:购买前空军不堪一击》节选:
“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苏27SK抵达中国广东某基地。同年12月,俄副总理波雷纳科夫访华,与中方正式签下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根据合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
而哪怕获得了的SU-27机体图纸,想要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
讲个举个栗子,忘记在哪看到的但能保证是真实的:
当时在制造SU-27油箱时,因为国内工艺跟不上,有图纸也很难制造出合格的成品。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也有一套解决方案——挂国旗,成立党员突击队,组织技术攻关。
但各位知道最后是咋解决问题的嘛?
我们这一套感动了第二天来上班的俄方人员,人家手把手教我们,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只是国内组装SU-27的一个缩影,早期我们制造的早期SU-27确实存在良品率较低的问题,这跟图纸无关,是整体工业实力不足的锅。
而就算机体制造的再艰难,国内对于俄方这种“掐脖子”行为是有看法的。所以在进行引进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在今天看来有违商业精神的举动:国产化。
在从俄罗斯获得SU-27机体图纸并进行翻译的97年,601所、空军和航空工业总公司开了三次论证会,论证SU-27国产化的方案(时间分别是4月、8月和11月)。
在同年12月,空军和中航工业向总参和国防科工委打报告,想进行SU-27国产化的立项,但这件事情最终没有下文。
时间到了98年12月29日,也就是SU-27国内组装版的0001号机首飞时,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将军和迟浩田将军和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的军委委员曹刚川将军都出席了。期间曹刚川将军在视察沈飞并听取了国产化的想法后,提出了“先描正楷,再写草书”的国产化方针。
空军以此方针为指引,调整了之前的国产化报告后,提交了《SU-27国产化研制总体设想汇报》。其中针对前文毛子的“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这一内容做出了两步走的国产化方案:第一步是机载设备兼容和弹药自主保障;第二步“太行”装机,研制新航电和导弹,实现国产化。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技术会议的召开,比如SU27国产化技术方案评审会和成品协调会等等。
直到2001年,SU-27国产化任务(J-11B)获得立项。
2002年总装备部批复J-11B飞机研制总要求。
2003年12月6日,J-11B首飞。
我相信从上面一大段历程,是能看出国家对于SU-27国产化项目的重视的,而沈飞从J-11B开始,就已经能说吃透了SU-27了。
原因很简单,能让在制造J-8的经验中总结中说出“更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以至于被黑到现在的厂家,却在一个应对台海危机而被空军死抓时间节点重大项目中,做出增加复合材料等等改进。
这还足以说SU-27已经吃透吗?
不信的话,后面在J-11B定型同年,双座版的J-11BS也出现了。这架飞机可没有来自俄罗斯的图纸,但却换上了因保证时间节点而没给J-11B装上的全数字是飞控,而且这架飞机还是J-16的起点。
(目前公认)那为啥SU-35的机体结构比J-16的好?
除开没有经历原始设计到如今改成这样的一系列经验外,我觉得我们造的不够多,再加上J-11系列本来算我们从别人家宝来的孩子了,一起造成了机体结构上确实稍微差一些的情况。
别的不说,各位可以去数数自从苏联解体后,苏霍伊卖出了多少架各种型号的SU-27系列和SU-30系列(其实也是SU-27系列,毕竟曾经编号为SU-27PU),这种巨大的产量背后,所总结出的经验自然更多。
先吃透737好不好,
Mi-26
737
747
777
787
320
380
Il-76
这些东西又不是没有,
有的数量还多得很,
八股文从拆到修不是也吹得样样精通么?
别说飞机AL-31F不是都吹到能自己延寿了咩?
接触737,747这些玩意比Su-27来华还早。
747客机是1980年交付的,
737是1983年,
767是1985年,
757是1987年,
MD-90客机,中国1999年就总装第一架了,
不是某些青年说“瞪一眼就怀孕”咩?
怎么造不出来啊,
打铁还靠本身硬,
问这种问题也是太看得起自己。
把自家那啥C919的水平追上20年前737-400系列再来扯Su-27的犊子好不好?
我09年大学毕业入行,有幸参加过SF主导的J11系列包括平台发展型号飞机雷达航电更新计划的尾巴。
当年第一批SU27飞到芜湖的时候,可以说是最接近前苏联国土防空军和空军使用的版本。只拆除一些苏军的机密通讯设备。因为俄方是用本来给俄罗斯军队使用的SU27直接交付给了我们。原因很简单,刚刚分家苏霍伊和各个配套厂家内部都比较混乱。到手以后我们就开始大规模的使用,主要是让尖子飞行员都能摸一摸三代机。这种高强度的使用暴露了一系列飞机机构强度上的问题。由于雷达(包括雷达的冷却和供电系统)和航电系统 模拟电传系统重量太大。飞机不得不进行了复杂的机体重心配平。为了配平又增加了一些死重!为了飞机不超重苏霍伊不得不牺牲一些机体结构强度来减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飞机的机体寿命受到严重影响。而SF在进行SU27的许可组装时发现俄方很多设计参数和实验数据没有给。唯一齐全的就是飞机的装配图,说白来俄方只想让SF做搭积木的活!SF只有一边完成SU27的组装,一边进行SU27的逆向工程。通俗一点说就是把苏联人为了设计SU27机体所做的实验全部重新做一遍。然后根据得来实验数据和部队累积的使用数据及反馈的问题应用在J11B上。因为和J11B配套研制的火控雷达 航电 飞控系统重量轻了很多和复合材料的使用!机体有了结构补强的空间。在J11B的设计和试飞中一点一点的改 一点一点的补!俄国人也在干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是他们知道当初他们削了那里!我们不知道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原始设计图和原始实验数据!
我是搞电子的,飞机设计我不懂。我在这里只是借事实说明一下逆向工程的困难和复杂程度!有人说当时为SF为什么不自己设计一款重型三代机用时间磨就行。还有人说我不会黑话不懂切口!我只想做一下科普让大家都看得懂!
首先这些不涉及技术秘密 第二脱离7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海空军的现状和危机而夸夸其谈对海空军当年两条腿的走路的决策进行否定的人都是耍流氓。
我重点说第二点,分成3点来说!
1、我国空军建国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国土防空作战。海军航空兵维持从海岸线到近海的制空权。保证潜艇能够安全离开基地进入东海南海打伏击。国土防空近海防御勉勉强强,进攻能力基本上就是零!
2、苏联提供的飞机都是腿短航电设备非常简陋高度依赖地面雷达网引导的的前线战斗机(在苏联的体系里就是突击西欧的消耗品)看起来价格便宜 结构简单 很容易就可以把机队规模搞上去。放在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确实是这样!攻守兼备好用!但是我们不行!我们疆域辽阔又有辽阔的海疆!战斗机腿短 我们就要修建大量的机场和与飞机配套的保障设施!航电简陋 我们就要建大量的地面雷达站和大量的通讯保障设施!花的钱费的力,是飞机价值的很多倍!陆地上花钱费力还能勉强解决!海上呢就完全没有办法了!60年代末西方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了石油!好家伙,东南亚各国一下子就冒出来说我们南海诸岛是他们家的!74年一战也没有遏止住着它们的蚕食!为什么呢?因为你既没有舰队区域防空能力也没有大航程可以空中加油的战斗机伴随保护。怕你个鬼哦!
3.我们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愿望,要自己设计制造战斗机但是东风系列绘图板飞机的失败让我们冷静了下来!老老实实的通过仿制J7 研制J8I慢慢培养我们的人才队伍 完善我们的科研生产体系。我们痛苦的用近20年完成了这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的准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改革开放我们有了和近距离西方同行接触交流的机会。其它方面的东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本行。老一辈的雷达专家一看到F16的AN/APG-66多脉冲雷达在看看自己手里208型单脉冲雷达。货比货要扔啊!怎么办!只有从头开始!三代机研发所需要的技术70%都是空白。唯一的安慰的就是复合材料 集成电路方面 模拟电传 数字电传 好歹是有一点基础。(有一些还是航天口的技术积累,因为航天口有一位见过世面又懂前沿技术的大神在坐镇加上航天的优先级很高)可军队等不了啊!那就还有一条路引进加逆向工程大法!军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确保军队将来能有符合要求的飞机用。中型战斗机和重型战斗机都等自研机型的话对于当时经费非常紧张需求非常迫切的军队来说就是在自杀!因为美苏欧三家三代机都大量服役了!军队等不起!
我还是低估了杠精和“找爹”党的威力,一口一个J10的爹是Lavi Fighter!J20的爹是米格1.44!这是多少年的地摊货了!
J10的研发历史,有纪录片等很多资料。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这里只想说一个工业设计的原理!一个产品它像达到它对手产品一个水平的性能。那它采用的技术和设计一定会和它趋近。这叫趋近设计原理。因为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像达到和对手产品相差无几的性能。只有这个办法。F111和SU24 B1B和TU160,相同的性能要求 相同的用途 相同的技术条件的最优选择就趋同设计。J10 台风 阵风 鹰狮战斗机都是三翼面带鸭翼!只不过是鸭翼的耦合距离不一样!它们都是一个爹?笑话!四代机都是带菱形的机头 机身也是有菱有角又平滑过渡 Y型双垂尾 S型进气道设计!?设计师技术人员都是神经病?不是!只是要达到设计性能要求就只能这么做!因为科学!不是因为有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