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流传的不良或禁锢了人们思想行为的习俗至今仍在遵循?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根深蒂固,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即使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这些习俗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是会以一种“路径依赖”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就像河流在固定的河道中流动,即使水流的方向或大小改变,河道本身也会继续影响水流。
文化认同与身份构建: 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遵循这些习俗,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是“我们是谁”的表达。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人会更加珍视和维护传统的习俗,以对抗外来文化的冲击,增强民族凝聚力。例如,春节的各种仪式,不仅仅是节日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
教育与代际传递: 家庭是习俗传播的主要场所。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遵循的习俗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代际传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将这些习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学校教育虽然也在普及现代知识,但家庭的文化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二、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维系

宗法制度的遗留影响: 中国古代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强调家族、血缘和等级。许多习俗都源于此,例如孝道、尊卑有序、祭祀祖先等。即使现代社会不再是严格的宗法社会,但家族观念和亲情仍然是重要的社会纽带,这些习俗在维系家族关系、凝聚家族成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逢年过节回家祭祖,就是对家族根源的追溯和情感的维系。
人情与礼仪的社会润滑剂: 很多习俗与人情往来、社会礼仪相关联。例如,送礼、请客吃饭、拜访长辈等,虽然可能带有功利性或形式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缓和人际关系、建立社会联系的作用。在人情社会中,遵循这些“规矩”有时是融入群体、获得他人认可的必要条件。
集体主义的社会心理: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许多习俗之所以被遵循,是因为它们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不遵循可能会被视为“另类”,受到排斥或孤立。这种集体压力促使人们在行为上趋同,以保持社会和谐。

三、 心理因素与情感需求

安全感与确定性: 熟悉的习俗能够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遵循一些固定的仪式和模式,可以让人感到生活有秩序、有根基。例如,在某些特殊时期,通过祭祀或特定的仪式来祈求平安,满足了人们对未知和风险的心理应对。
情感寄托与仪式感: 许多习俗与情感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思念和希望。例如,婚礼的许多环节,虽然繁琐,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和仪式感;扫墓祭祖,满足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情感需求是人性的一部分,习俗恰好提供了表达和满足的载体。
从众心理与社会认同: 如前所述,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当大多数人都在遵循某种习俗时,个体更容易受到影响而随波逐流,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四、 经济与利益的驱动

某些习俗的经济价值: 一些传统习俗已经演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例如,与节日相关的消费品(如月饼、粽子、年货)、传统节日活动(如庙会)等,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利益反过来又会促进这些习俗的延续和发展。
潜在的利益交换: 在一些情况下,遵循某些习俗可能是一种隐性的利益交换或社会资本的积累。例如,在某些人情往来中,遵循特定的礼仪或送出符合习俗的礼物,是为了在未来获得对方的帮助或支持。

五、 禁锢思想行为的习俗之所以延续的特殊原因

对于那些被视为“不良”或“禁锢思想行为”的习俗,其延续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往往与权力结构、社会控制和思想意识形态相关:

等级观念与压迫性结构: 一些习俗,如对女性的束缚(如缠足的遗风虽然已绝迹,但其思想基础仍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过度的孝道压力、对个人自由的限制等,往往与古代的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等社会结构紧密相关。这些习俗在历史上被统治阶级或既得利益者用来维护其地位和控制社会。即使现代社会倡导平等,但这些观念的残余会通过家庭、社会习俗等方式继续存在。
思想控制与愚民政策(历史角度): 在某些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会利用和强化某些习俗来控制民众的思想。例如,强调等级秩序、忠君思想等,这些都会渗透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尽管现代社会强调思想解放,但一些根深蒂固的被动接受的观念仍然难以根除。
对“根”的执着与过度保守: 有些人对传统的执着可能演变成一种过度保守,将所有传统都视为珍贵,不愿意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改革。他们可能认为,不遵循传统就是“忘本”,是对祖先的不敬。这种心态使得一些不良习俗得以延续。
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改革机制: 即使有部分人意识到某些习俗的不合理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批判机制,或者个人力量难以对抗强大的社会惯性,这些习俗便难以被改变。

举例说明: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残余: 尽管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和女性教育,但一些家庭或社会观念中仍然可能存在对女性过于注重外貌、家务而忽视其学业和事业发展的倾向。这背后可能与历史上对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有关。
“为尊者讳”与信息不透明: 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可能演变成对权威的盲目尊重,导致对错误或不公现象的掩盖,不利于信息公开和监督。
过度的孝道压力: 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可能因为工作或生活选择与父母的期望不符而承受巨大的孝道压力,甚至被指责“不孝”。这反映了传统孝道中可能存在的个人服从于家庭的倾向。
对“面子”的看重: 这种对外部评价的过度在意,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攀比、浪费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传统社会中人情往来和集体评价压力的体现。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流传的许多习俗至今仍在遵循,是因为它们: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
在维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家庭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情感寄托和仪式感。
在某些情况下,与经济利益或社会资本的积累相关联。

而对于那些“不良”或“禁锢”的习俗,其延续则更与历史遗留的压迫性社会结构、思想控制的惯性、以及社会对传统过度保守的态度有关。改变这些习俗需要持续的社会进步、教育普及、思想解放以及批判性反思的文化氛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那是肯定的。

但也有许多看起来源远流长,其实凭空捏造,都没那么几年的破习惯,也莫名其妙成大多数人讲规矩,是“虽然也说不清楚,但按着做没错,也不会得罪人”。

有些人刻意强调传统规矩,是可以借此得利益。这就不好多说了。


还有一部分人,对传统规矩有了感情,很热爱守规矩,看不起不守规矩的,其实是出于两种心态:

A 这规矩跟我许多年了,我对它有感情了。

B 我守这么多年规矩,你不守,我不白守了?所以非得维持规矩不可!


于是乎,什么乱七八糟的规矩,只要说是传统,上头有老人提倡,身边有不好得罪的熟人照做,那就照做吧——为什么不查一查书,确认一下这传统是否靠谱?这就有点挑事了,很少人乐意了。

“大家都做的,一定就是传统。”

在一个重视经验与群体习惯,不那么重视理性思辨、文字记录,不提倡特立独行的氛围里,按传统办,总不会出错。

user avatar

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文化就是各种各样的规范,比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东西很少有科学依据。

从个体来看,你本来是自由的,但人必定要是社会性动物,你离不开这个社会(不是你离不开某个人),而你要想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份子,必然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并且承认这个群体的运行规则,也就是文化习俗,这是你被接纳和被当作一份子的必然要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你看起来没卵用的习俗规范其实就是你被承认是这个社会一份子的投名状,也就是说,你要是不遵守这些,那你就不是我们群体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文化习俗是就是一个群体的特征,你没有这些特征,你就不是群体一员。

user avatar

有些人单纯的把自己不喜欢的都视为“不良”,进而鄙视尊循的人,卻不去探讨那个时代需不需要这些习俗。

说穿了,时代不同造成的观念不同。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几样,确实都是要的,但不至于“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有部分讹传,有部分因循,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一样,一件事情,根本不愿意去记原理,只想得到一个最简单粗暴的结论,就有了以上的禁忌。


正月理发死舅舅

清初士人:现今不得已剃了发,为表达思念旧国的情绪,每年都有段时间拒绝理发吧!

清初群众:好!

清代中前期群众:咦?为什么正月不能理发呢?

其他群众:不知道,肯定有讲究!

士人:思旧!

群众:死舅?

士人:嗯。

普通群众转发:@大威天龙 转发 @臀不鲁水图塔:我县大儒李先生解释了正月不能理发的原理,正月理发会死舅!望周知。

清代中后期,讹传已成,正月不理发,理发死舅舅。想理发,就年前理,不要等到年后。正月剃头匠也不营业,由清至民国,再到建国以后,都是如此,直至二零零零年以后才逐渐打破这种禁忌。


除夕洗澡

除夕洗澡,又叫洗邋遢。

现在的人可能不了解以前的人,以前大多数普通群众(尤其是北方的),到了冬季,两个月才洗一次澡,当然也有爱干净的,两周一次。我小时候就经历过这段岁月,一是因为洗澡还要花钱,二是确实麻烦,直到脖子以下全是灰才去。过完年,初一要拜年,初二、初三,一直到初六甚至正月十几,都要出远门(一般是方圆几十里内,就算远了)走亲戚。澡堂子也不营业,你年前不洗干净,准备啥时候洗?

除夕洗澡仅存在于小部分地区,一般都是选临近过年的某天即可。

现在洗澡都方便,不用讲究那个。但深究原理,还是一样的,重要场合,见人之前,不能搞得太邋遢。


初一不扫地

初一不扫地,最开始就是一种误传。

初一是要扫地的,在拜年的人来之前扫,但人来了你不能扫。

扫地是逐客的意思,成语有“扫地出门”。

相当于现在主人不待客,却老看表、看手机。

同样的,广大地区一般在腊月二十几送完神以后,临近过年的几天,开始进行最全面的大扫除。用意是“干干净净过年”。

家来客人前,总要把屋里凌乱的东西收一下,如果客人很重要,就打扫得更为彻底。


不妨推演一下,“古代流传下来的不良禁忌”,也有现代版本。

比方说大力关车门,在以前是一种认真、负责的体现,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车门关不上。

现在不是了,成了没素质的表现。

近几十年,社会发展太快,已经到了一代和下一代之间都有群体性隔阂的年代了。从“车门要用力关”,到“关车门要温柔”,道理没有变,人也没有变,是时代变了。我们应该探究如此做事的原理,既不能为恶习找借口,也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毕竟,谁又敢说“看到好文章要双击手机屏幕”会不会被下一代批判为“恶习”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