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和你的印象正好相反,自有实权分封以来,王爷们主要都封在帝国外围。
周朝自不必说,晋齐燕吴楚,各个在异族的腹地。
汉朝初期,南边的长沙淮南吴,北边的代燕也尽是边塞之地,代燕虽然是战国的老地盘,但是汉文帝在太原城可没少与匈奴人唠嗑。文帝之后,汉代的王爷们渐渐失去了权力,也自然不会再有王爷被分封到新占的河套河西及西域。
唐朝虽然没有实权的藩王,但是有类似藩王的地方世袭长官。一是云贵地区,挡不住南诏,干脆就封了出去。著名的杨应龙,就是唐代山西的杨氏过去的。唐代这一做法,也确实为中原王朝保住了云贵。另外,归义军实际上也被唐王朝认证了,只是最后走向灭亡了而已。
大明的王爷们则更是个个戍守边疆,少数封在了内地。
其中宁王已经沾了蒙古草原的边,挡在燕王的外围,韩王制所在开原,挡在了辽王的外围,这是实实在在的东北了。但是朱棣之后,明朝的王爷再次没了实权,自然没机会往再外分封。
韩王朱松表示喵喵喵?
皇爷爸爸都准备把我扔到开原去了,再往外,难道我到斡朵里的老林子去和女真人玩耍?
要知道,洪武后期三万卫内迁,就放在开原卫,这里是地地道道的辽北前线,日常和从北侧入寇的蒙古人打生打死,和东面的女真人相爱相杀。
当然了,到最后韩王也没有真的去开原就藩,明初的辽东形势很糟糕,元朝在辽东的统治崩溃之后,辽东女真各部割据自雄,桀骜凶悍,蒙古人时不时地从辽北突入,威胁整个辽东都司,鸭绿江对岸的高丽人也蠢蠢欲动。开原实在是太危险了。
但是辽王朱植是真的在广宁就藩的,而且明确记载其人熟悉军旅,屡立战功。
……
有一说一,明朝初年,由于我大元前无古人的民政建设成就,山西北部的代郡之地、河北北部和秦陇关中根本就是遍地莽榛,农民估计还没有老虎多,妥妥的都是边境地区好吧。
九大塞王当中辽王、宁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这六位都是顶在最一线直接面对蒙古诸部和女真、西番铁蹄的,其中有不少人的王府甚至扎在内长城外。
而三位老大哥,秦王、晋王、燕王,分别驻节北平、太原和西安,负责为六位弟弟提供后援,每人负责俩。后来两位更小的弟弟韩王朱松和岷王朱楩也都是驻节在边塞。
即便是内地的诸王也时不时地奉诏出塞,到边境要地练兵屯田,比如齐王周王,都干过这活儿。
老朱是真的把自己儿子顶在战争第一线的狠人,老朱家的二代们妥妥的武德爆表。
@风大 可稍息否 说的是很对,但是太复杂了。
有秦以来,分封的目的就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分蛋糕,皇子、贵族集团之间分利益而不是拓展国家利益。
周代及以前,分封是上古时期的氏族政治残留,所以要“分封”,既封也建,当时封建的本质是贵族头衔,有了头衔就有封地,对外征战(包括但不限于向蛮族方向拓展和向小国下手),拓展出来的土地都是你家的(其实就是整个氏族的),是整个中原文化圈拓展生存空间的手段。
有秦之后,家天下,大一统,氏族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天子就不仅是“天下共主”,而是实质上的天下之主,天下所有的资源都是天子的,通过官僚体系进行管理,根本不需要分封异姓诸侯王来拓展/管理疆域,这已经是官僚体系的事情了。
这种情况下,分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赐予,而不是权力的让度,你把宗室贵族和皇子封到鸟不拉屎的地方,这叫啥利益啊?是指望饿死他么?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啊。
封远了,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真搞起来了,反攻回来不得了。
你看,庆亲王乔治贬谪到了华盛顿,恭亲王温莎发配到英格兰,这都惹了多大的麻烦。
让兄弟滚蛋,但要看得住。
封到边疆的藩王会高喊入关啊╮(‵▽′)╭
四面开拓、披荆斩棘✘
直把杭州作汴州✔
艰苦奋斗对国家有利对自己不利,不如入关靖难清君侧呗。梭哈一把,赢了三宫六院,输了宁死也不回边疆去了。
不要说藩王了,现在国家给补贴,大西北欢迎,各位肯去吗?当然不去啊,掏空六个钱包996到ICU也要留在帝都魔都啊。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