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不养猪?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养猪,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他们就不喜欢”就带过去了,这背后牵扯到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经济模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宗教的因素。

咱们先从生存环境这块儿说起。古代游牧民族,大体上生活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戈壁地带。这地方的特点是什么?水草丰美是相对的,但跟中原地区那细水长流的滋润比起来,那是大把大把的草,但是水却不一定够。

猪这玩意儿,你都知道,那是要喝水的。它不像牛羊马,喝点儿水就能在草原上撒欢。猪爱干净,也需要相对固定和湿润的环境才能生长得好。你想啊,在那种一年四季风沙呼呼刮,有时候一场雨能顶半年旱的戈壁草原上,天天给猪找水洗澡、提供足够的生活水源,这是个大工程,成本太高了。你想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旦水少了,他们自己都得往别处迁徙,哪有精力去伺候一群离不开水的猪呢?

再者,游牧民族的经济支柱是畜牧业,主要是牛、羊、马。这些动物能在草原上找到它们需要的草料,而且皮毛、肉、奶都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马匹更是游牧民族的“交通工具”和“战斗力”,牛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奶制品和肉食。而猪呢?猪食量大,而且对草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它们更喜欢吃谷物、剩饭剩菜,或者在泥地里拱食。这在中原那种农业为主的地区,倒不是问题,有剩饭剩菜,有菜园子可以喂。但在草原上,哪有那么多现成的谷物给你喂猪?让他们去拱地?那可得把草场拱得稀烂,影响牛羊的放牧,这是在要他们的命根子啊。

说到底,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问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高度适应环境的。他们需要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原资源的生存模式。牛羊马是草原上的“王者”,它们能吃草,产奶,产肉,还能提供皮毛,甚至拉磨(虽然在纯粹的游牧区域这不太普遍)。而猪,在草原环境下,投入的产出比太低了,它不能像牛羊一样,一出生就带着一身的“用处”。而且,它们还需要相对固定的圈养环境,这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也格格不入。你带着一群猪跑来跑去,那画面想想就有点滑稽,它们不像马那样能跑,也不会像牛羊那样能吃苦。

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文化和宗教习俗。虽然不是所有游牧民族都有严格的禁忌不吃猪肉,但有些民族,比如一些受到北方草原文化影响较大的群体,确实对猪有一些天然的“疏远”。这可能和早期的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关。你想,如果长期以来,你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肉、奶制品,你就会形成一套与之配套的烹饪和饮食习惯。突然让你去养猪,这不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可能触碰到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比如,有的文化里会认为猪是比较“不洁”的动物,但这块儿的说法就比较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民族也吃猪肉。但总体来说,对猪的接受度,确实不如对牛羊马那么高。

举个例子,你想想,一个游牧部落,他们的全部财产和生存希望都在马背上,都在那片草场上的牛羊身上。猪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个“添麻烦”的家伙,它既不能帮你打仗,也不能带你远行,吃得多,养着占地方,还怕它不适应环境。在需要高效利用每一份资源的草原上,猪确实不太起眼,甚至有点碍事。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不养猪,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而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经济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一些文化习俗,共同决定了猪这种动物,在他们那里,实在不是一个划算或合适的“合作伙伴”。他们更倾向于养那些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原资源,并且与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的牲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猪不会反刍!!!

哈哈哈这是表面原因,核心问题是:猪很难消化纤维素。

ps:马也不会反刍,但是马有发达的盲肠。

纤维素是单糖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而草原里的草主要成分就是纤维素,所以为了消化,食草动物会通过瘤网瓣皱四个胃来消化,主要是里面要和微生物合作消化掉,再经过反刍等,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来消化。

而猪,不能反刍啊,消化草的效率很低!

从生态学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草原民族必须通过草-牲畜-人这个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草原上,人类是第三营养级。而农业区的人,可以直接农作物-人,第二营养级。也就是说,草原民族能量流动比人多一环节,加之草原远不及农区初级生产力高,所以能量传递效率是第一位的。

我们看看我国草原有蹄类野生动物是怎么分配的:
西藏高寒草原灌丛等: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岩羊,藏野驴,盘羊,白唇鹿。

新疆草原山地等:鹅喉羚,盘羊,西伯利亚狍,北山羊,马鹿,蒙古野驴,普氏野马,野双峰驼。

蒙古高原草原:蒙古原羚,马鹿,西伯利亚狍,盘羊,北山羊等。

这里面,
盘羊的中亚某亲戚驯化成了绵羊,
野牦牛驯化成了家牦牛,
北山羊某亲戚野山羊驯化成了山羊,
野双峰驼驯化成了双峰驼,
普氏野马的远房亲戚驯化成马。
(驯化地不一定在国内)
这里面随便拎出来一个,消化草囤膘能力都好于猪。野猪都懒得进草原。

换句话说,野猪虽然在草原有,但是是依赖林地的。猪能吃块根、块茎、地下菌类、小型动物、植物果实等,能吃淀粉、油料、蛋白质等是不会闲的没事吃没营养消化不了的纤维素的。相反,其他有蹄类食草个个都因为胃中有微生物,反复反刍,消化纤维素能力极强。

牧区的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所以闲的没事不会去养猪,猪物种本身就不适合草原。

当然啦,通古斯人(例如鄂温克)还是会养驯鹿的,不过中国传统上没有野生驯鹿分布,而且驯鹿养在林间,鄂温克能量来源很多依赖于狩猎。


ps根据评论区补充
1.牛羊应该和其它有蹄类比,料肉比很低
2.长角的有蹄类一般社会性会强一些。例如冬季发情角逐领头的,夏季雌雄分群。驯化以后便于管理。
3.猪脚不适合转场迁徙

附一张我在西藏生吃羊肉照

hhhh点个赞再走

user avatar

谢邀,古代草原民族不养猪,是因为养猪真的不经济。

种植和养殖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是为了保证能够有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存活下去最基本的要求。

种植主要是为了获取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养殖主要是为了获取动物蛋白,当我们在考虑是否种植或养殖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成本高于收入,或者比较优势很低,那我们是不会继续下去的。

我是在新疆长大的,爷爷那一辈是从内地农村迁居过来的,在离乌鲁木齐不远的县城,当地给他们分了一块地让他们种,他们也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到我这里已经是疆三代了。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家专门有个院子,是用来养猪养羊的,羊最多的时候有六只左右,猪的数量一直很固定,就是一只。

每年春夏的时候,爷爷隔上几天就会赶着羊去山上吃草,那些羊都很听话,爷爷拿着鞭子在后面赶着就行了,六只羊的队伍里也会有一只头羊,有时候头羊不听话,爷爷就会给它两鞭子。

到了秋天的时候,爷爷会拿着一个大的编织袋子,去树林里装已经干枯的树叶,这是为羊储存过冬的食物,冬天的时候就没草可吃了,所以得提前做准备。

然后到了来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已经长了出来,爷爷就到山上用镰刀割草,圈里的羊就等着这可口的青草呢,毕竟吃了一个冬天的枯树叶了。我爷爷家附近还有工厂,爷爷也在厂子里做工,所以不能像牧区那样把羊放着养,主要还是圈养,然后隔一段时间把羊赶到山上去放风一下。

快到夏天的时候,爷爷还要给羊剪羊毛,把剪下的羊毛放在热水里过一下,然后整个房子里都是羊骚味,羊毛是用来捻线的,这些羊毛线可以用来织毛衣。

羊养肥了,也就该宰了,爷爷宰羊的动作很麻利,等放完血后,爷爷会在羊腿上开一个口子,然后往里面吹气,这样做是为了后面剥皮容易,等把羊皮全都剥下来了,还能看到羊身上冒着的热气,爷爷把羊皮放在小车里,推到集市上卖,我也会坐在小车上去看热闹,走到一半的时候,一位维吾尔族大叔看到爷爷的小车上放着一张还泛着热气的羊皮,就说想花六十块钱买,爷爷很爽快地卖了,那是1994年,当时一公斤羊肉十块钱出头,按照肉制品的相对价格折算,六十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块钱了。

可以这么说,羊的一身都是宝,肉可以食用,毛可以织衣服穿,皮可以做成大衣,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养羊基本能解决最重要的衣食问题。

所以古代草原民族养羊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仅是为了食用,也是为了保暖,毕竟草原经济非常的单一脆弱,没有那么多的物资供应。

再来看看养猪,猪这种家畜,其实是杂食性动物,只让猪吃草的话,它是很难长膘的,必须得多种营养搭配才好,就吃的方面来说,猪对吃的东西并不挑,只要是食物它都能吃,我爷爷家养的那一头猪,吃的都是我们家的剩饭,还有我爷爷为它“精心调制”的饲料,反正就是一个盆里,和成糊糊状的东西,猪吃的还挺香的。

我们都听过“领头羊”、“领头马”,但从来没有听说过“领头猪”吧,猪的群体性意识没有牛马羊那么强,所以我们能够放羊放牛放马,但是不能放猪,把猪放出去说不定就跑了。

既然不能放着养,那就只能圈养,养猪就是为了长膘,猪运动的越少,消耗的也就越少,膘才能长的多。

爷爷会在秋天储存枯树叶给羊过冬,但不用担心猪在冬天没吃的,因为即使在冬天,只要有人在,那么猪就不会饿着,可见,猪的生存是非常依赖人类照料的。

如果只养一头猪的话,还是比较好照料的,每天的剩菜剩饭,再加上一些草料,也就够了,但如果养的多了,那就得买饲料了,猪还是比较能吃的,此外还得精心照顾,我一个同学家是专门养猪的,真是要操很多的心。爷爷家吃的猪肉主要还是从市场上买的,养这头猪也是因为养着方便。

小的时候我没有见过爷爷杀猪,估计杀猪比较困难吧,爷爷应该是请人杀的猪。

以上就是新疆这里普通家庭养羊和养猪的特点介绍,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古代草原民族不养猪的问题。

我在开篇已经说过,在草原地区养猪不经济,说的通俗点,就是划不来。

为什么划不来呢?因为在那些地区,养猪的收益成本比要远远低于养羊的收益成本比。

首先,猪是杂食性动物,光吃草是不行的,还得吃饲料,游牧民族每天都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料猪的,养的牛羊都是放养,何必为了吃块猪肉折腾那么多事呢?

其次,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说的通俗点,就是哪里有水有草,那我就迁到哪里,居无定所,一年会变换多个居住点,如果养的是牛羊,那么一边赶着往前走一边搬家就行了。

但如果养的是猪,那就比较困难了,猪的群体性很差,个体性很强,每个猪都有自己的思想,你很难把他们赶着往统一的地方走,而且猪的智商是比较高的,一旦感觉不妙就撒腿跑远了,你追都追不回来。

就算你能把猪一直往前赶着走,到了目的地后你会发现,猪都瘦了一圈,这一趟下来可是损失不小。

猪是圈养的家畜,适合定居民族养,而不适合游牧民族养,从经济效益和养殖条件上看,游牧民族放弃养猪也是必然。

题主又问到,为什么维族人、藏族人也有华夏血脉,却没人养猪呢?

我想说的是,是否养猪跟血脉传承没有关系,而跟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有关,藏族人为什么不养猪我不清楚,可能是因为猪不适应高原的生活环境吧,但是维族人是否真的没养过猪呢?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以为维吾尔族是和蒙古族一样的游牧民族,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维吾尔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在千百年前早已转成了定居民族,世代在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繁衍生息。

在中亚绿洲地带,古时候也是有养猪传统的,只是在伊斯兰教传入后,因为穆斯林忌讳猪肉,所以养猪的才越来越少了,改为了养羊养牛。

在新疆这里,养羊最好的也不是维吾尔族,而是哈萨克族,阿克苏那里的羊,很多都不是本地羊,而是从伊犁那边运过来的,大家的看法是阿克苏的土壤成份不太好,羊吃了这里的草,肉比较膻;而伊犁那边的土壤成份比较好,羊吃了那里的草,肉不膻。

理论上来说,在南疆那片区域,养羊的经济效益比不上养猪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宗教原因,那里养羊的要多于养猪的。

事实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南疆有很多维吾尔老百姓是养猪的,而且热情还比较高。

那个时候正是“破四旧”的时期,宗教当然也在列,有些维吾尔老百姓思想觉悟比较高,积极向新文化新社会靠拢,开始自发养猪,但维吾尔老百姓毕竟没有养猪的经验,于是他们就向周边的汉族老乡请教,学习养猪的技术。

他们不仅努力学习养猪经验,还每隔一段时间写养猪心得体会,给组织上报,让组织看到他们的养猪成果。

他们养猪,但他们不吃猪肉,毕竟不吃猪肉是千百年的饮食传统了,他们会把养好的猪卖给汉族老乡。

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等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宗教思想回流,此后,南疆再也没有维吾尔老百姓养猪了,别说是养猪,维汉通婚的家庭,出门买个猪肉都得拿黑塑料袋包着,就怕周围人的闲言碎语。

就我来看,食用猪肉要比食用牛羊肉经济的多,如果生活条件不好,又想经常吃肉的话,猪肉是最适合的。

前几年的时候,新疆这边的牛羊肉价格飞涨,羊肉最高涨到了每公斤七十多块钱,街边的烤肉也从三块钱涨到了五块钱,新疆人都已经吃不起羊肉了,我有好几个月都没吃羊肉,就是因为太贵了。

而猪肉的价格却没有大变,还是二十多块钱一公斤,想想看,吃一公斤牛羊肉的钱,能买三公斤猪肉,那何必还要买牛羊肉吃呢。

羊肉对于很多维吾尔老百姓是每天的必备食物,价格涨的这么高,他们也是吃不起了,但这也没办法,他们又不能买猪肉吃,也只能买鸡鸭鱼肉吃了。

所以对于当代生活在南疆的维吾尔族老百姓来说,他们不养猪,养羊也很少,主要还是发展种植业,种一些瓜果,还有一些经济作物。

南疆经济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每年都会有各种扶贫项目,前年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去南疆扶贫,除了给贫困户送上米面油之外,还送了两只羊羔让他们养,这两只羊羔一公一母,想让这个贫困户养羊致富,等到几个月后再过去,羊已经没有了,问了之后才知道,那两只羊在他们走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宰了,一只羊做成了香喷喷的抓饭,还有一只羊做成了一锅清炖羊肉。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养羊的周期长,等把羊养大了又要等到半年以后了,而贫困户现在就想吃肉了,米面油都送了,羊羔也送了,现在宰了吃那是最好的。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送羊羔让他们养会被宰了吃肉,那么送个猪仔让他们养可以吗?他们自己不能吃,养大了卖也是可以的啊。

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不现实,你要送只猪仔过去让他们养,他们会觉得你这是在侮辱人,尽管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养过,但毕竟现在的社会氛围跟那时候不一样了,维吾尔族老百姓是断不可能再养猪的。

所以,古代草原民族不养猪是因为在经济上不划算,至于现在那些已经从游牧转为定居的少数民族,不养猪是因为宗教信仰问题。

为了民族团结,猪肉已经不能叫猪肉了,只能叫“大肉”,等什么时候新疆这里的“猪肉”能够取代“大肉”成为主流词汇,南疆这边的养猪产业也就能见到曙光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新开通的新疆故事专栏:

天山下的脚步

user avatar

消灭总不可能是悉数残杀结束的,都是打残了打散了然后涣散搬迁继续繁衍。所谓北方民族靠茶弥补VC是耳食之言。 游牧民族在西北地区能够能够追踪到公园5000年以前,非洲近东更早,那时候有毛的茶阿。。。。 实际上“新鲜”的肉类,奶类都多少含有VC,比如马奶每100g就有11mg。 帆海缺少维生素C是因为没有新鲜食物的原因。肉类腌制品长时间贮存后VC会削减消失。 基本上所有生果、蔬菜,和无毒的草都含有丰厚的VC,爱斯基摩人就爱吃驯鹿胃里的草根。 所谓茶的奇特成效就和指南针一样是吹出来的。。。。。

user avatar

1.关于鹿:部分维吾尔人至今都还在养鹿,但是不是西伯利亚的驯鹿,南疆绿洲广泛存在一种鹿叫塔里木马鹿,一些住在绿洲深处,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半游牧维吾尔人会养马鹿。据了解,蒙古、哈萨克等民族也有养鹿的。

2.关于猪:就我国来说,猪的驯化首先应该是在中原地区,同一时刻,游牧民族驯化了马和羊,这两种动物的祖先原本就是生活高原地区,虽然野猪广泛存在,但其驯化难度高,且猪是杂食动物,羊是草食动物,草原的条件更适合养羊。

第二条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准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