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朝廷皇帝允许有奸臣和贤臣存在?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

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明白朝中有哪些人是为国为民,哪些人是钻营奉承。但“允许”他们存在,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权力制衡的需要: 皇帝最怕的就是权臣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贤臣能力强,容易聚拢人心,如果再有野心,反而比奸臣更难控制。而奸臣,往往更懂得如何取悦皇帝,满足皇帝的私欲,他们的能力通常用在钻营和阿谀奉承上,对皇权本身的威胁相对较小。皇帝甚至可能利用奸臣来牵制贤臣,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就像一些皇帝会用太监来制衡外戚或文官集团。
政治斗争的工具: 奸臣往往是政治斗争中的“炮灰”或“马前卒”。皇帝需要有人去执行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命令,比如清理异己、打击党争、甚至进行某些需要牺牲名声的改革。这些任务,让贤臣去干,他们可能会因为道义而犹豫,而奸臣则乐此不疲,因为这正是他们得宠的手段。皇帝可以借此把脏活累活都推出去,自己则扮演一个“公正”的角色。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皇帝身处高位,获取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层层筛选过滤的,而且信息来源本身就可能带有偏颇。奸臣善于“揣摩上意”,他们会把皇帝想听的、愿意看到的呈现出来,而将那些可能引起皇帝不悦的事情掩盖或歪曲。贤臣则可能因为直言不讳,反而不讨皇帝喜欢,他们的意见可能被压制。有时候,皇帝对某人的看法,可能就来自于一次被精心包装过的汇报。
人性的弱点与欲望的满足: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奸臣的价值,有时候就在于能满足皇帝的欲望,比如搜刮钱财为皇帝享乐,或者替皇帝出气报复对手。贤臣虽然能治国安邦,但他们不一定能满足皇帝的这些个人需求,甚至可能因为坚持原则而让皇帝感到不快。所以,即使皇帝知道对方是奸臣,有时也会因为对方的某些“特长”而容忍甚至纵容。
统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运转。贤臣负责制定政策、管理国家,但总会有一些灰色地带和不那么“干净”的事务需要处理。奸臣的存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填充了这种“空间”,他们更适应黑暗的政治游戏,使得整个权力机器能够继续运转下去,即使是以一种不那么“光明磊落”的方式。

二、 贤臣的处境:忠诚不等于受宠,才能不等于被重用

贤臣的存在,不代表皇帝就一定会重用他们。原因也很现实:

“犯颜直谏”的代价: 许多贤臣以正直敢言著称,他们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这在皇帝看来,可能是对权威的挑战,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让皇帝面子上过不去。久而久之,皇帝就不愿意听他们说话了。
能力过强带来的“威胁感”: 真正有才干、有抱负的贤臣,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他们的声望会随着政绩提升,如果他们自身没有摆正心态,或者受到奸臣的挑拨,就可能被皇帝视为潜在的威胁。例如,汉朝的霍光,虽然鞠躬尽瘁,但最终还是被皇帝怀疑,并招致了家族的灭亡。
政治格局的限制: 即使皇帝想重用贤臣,也需要考虑当时的政治派系、利益集团的反应。贤臣的改革措施,往往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起巨大的阻力。皇帝可能因为担心引起更大的动荡,而选择暂缓或放弃贤臣的建议。
奸臣的“包装”与陷害: 奸臣擅长在皇帝面前“表演”,他们会把自己包装成忠臣,同时不断地寻找机会陷害贤臣。通过造谣、诬陷、制造证据等手段,让皇帝对贤臣产生误会和不信任。

三、 奸臣的角色:生存之道与政治工具

奸臣之所以能生存并得势,自有其生存法则:

“识时务者为俊杰”: 奸臣最擅长的就是观察皇帝的心思,顺着皇帝的意图行事,无论这意图是否符合道义或国家利益。他们懂得如何说皇帝爱听的话,做皇帝想做的事,即使这些事是错的。
迎合皇帝的欲望: 无论是物质享受、权力扩张,还是政治斗争中的胜利,奸臣总是能找到满足皇帝欲望的“捷径”,并以此作为交换皇帝宠信的筹码。
善于结党营私: 奸臣并非孤军奋战,他们会拉拢其他想要升官发财的人,形成利益集团,互相 ஆத용 (互相扶持)。他们会共同对抗贤臣,排除异己,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缺乏原则的“灵活性”: 相比于贤臣的坚守原则,奸臣的原则非常“灵活”。只要能保住荣华富贵,他们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说。这种没有底线的“灵活性”,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个场景:皇帝想打仗,但朝廷上下有人担心国力不济,有人认为时机不成熟,这是贤臣可能会提出的意见。而奸臣呢?他们会立刻拍马屁,说“陛下圣明!此时出兵必能大获全胜!” 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暗中组织一些“拥护皇帝出兵”的集会,制造一种“民心所向”的假象。

再比如,皇帝想要抄没一个有功劳但被忌惮的大臣的家产。贤臣可能会站出来说“此人有功于国,不宜如此”,而奸臣则会立马跳出来,指证那位大臣有谋反的迹象,甚至“找”出一些所谓的罪证,以便让皇帝“名正言顺”地动手。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朝廷存在奸臣和贤臣,是帝王统治下权力运作、人性和政治现实交织的复杂产物。皇帝并非真的“允许”奸臣,而是他们在权力平衡、政治斗争、信息获取以及自身欲望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局限和策略考量,使得奸臣有了生存的空间。同时,贤臣的才能和品德,在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也可能因为直言不讳、触犯利益或受到陷害而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即使是恶性的“生物”,有时候也在这个系统里扮演着某种“功能”,尽管这种功能是以牺牲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代价的。皇帝能否辨别忠奸并有效利用贤臣、惩治奸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而历史上,无数皇帝在这场博弈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厚熜冻鸡很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user avatar

假设你是皇帝。

1、你看上了贤臣家的女儿,但是贤臣惜女如命,不愿意让她进宫受苦,请问他还是贤臣吗?

2、假设你很喜欢某人的传家宝,你向他暗示了,他听不懂,这时,奸臣设计抄了他的家,传家宝充公,从此归你所有,请问这个奸臣还奸么?

3、假如你的生母出身贫寒,当今太后独揽大权,如今朝中分为2派、贤臣派认为,国不可无法纪,先帝的嫡妻才能当太后,如果两宫并立,一定会引起动荡;而奸臣派认为,先帝嫡妻无所出,而太妃延嗣有功,当立太后。请问你站谁?

4、假如你的手下/亲戚收了一千两孝敬钱,一个贤臣非揪住这个不放,说你手下是蛀虫,要严办,请问他还贤吗?

5、假如你小时候不受待见,处境艰难,你向某个贤臣求助,贤臣明哲保身没有救你,而一个奸臣投机取巧/奇货可居救了你,请问谁奸谁贤?

6、你很喜欢二儿子,但是按照祖宗规定,应该立嫡立长,贤臣认为要遵从祖规,这样可以减少争斗,而你觉得时代变了,不需要那么死板,奸臣坚定地站在你这边,请问谁贤谁奸?

user avatar

没有奸臣,都是忠臣。

不服的话你给咱家指指,当今天下谁是奸臣?

user avatar

凡人皇帝是这样的。

雍正皇帝手下,你找个混五年的奸臣出来试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王朝,纵然疆域辽阔,威震四方,也始终未能将缅甸纳入版图,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打不赢”或是“没想过”。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的隔阂: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首先,地理因素是阻碍中国王朝吞并缅.............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逻辑。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朝贡”而非“殖民”?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乃至战略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经验与“大一统”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大一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