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什么朝廷不组织官军到领国抢粮来缓解国内的粮荒?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解决”那么容易。

一、 政治和外交的严峻后果:

战争的代价: 组织官军跨国抢粮,本质上就是一场战争。即使是邻国,双方也并非吃素。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旦开战,粮草、兵力、后勤补给都是巨大的挑战。胜利的可能性难以保证,而失败的后果,比如被邻国反攻、边境失守、国土沦丧,对已经饱受饥荒之苦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导致政权覆灭。
国际关系和道义: 即使是古代,各国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外交准则和国际秩序。公然侵略邻国抢粮,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破坏外交关系,引发国际谴责。这不仅会失去潜在的盟友,甚至可能招致多个国家的联合制裁或攻击。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会极大地损害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地位。
内部的不稳定: 强征壮丁、调动大量兵力出国作战,本身就会抽空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加剧本已严峻的社会矛盾。如果战事不利,将士伤亡惨重,必然会引发民怨沸腾,甚至导致大规模的哗变和起义,让朝廷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 军事和后勤的巨大障碍:

“抢”的目的并非“解决”: 即使官军能够成功进入邻国“抢”到一部分粮食,这也很难称之为“解决”饥荒。古代的物流体系极其落后,大规模地将粮食从邻国运回国内,尤其是在交通条件恶劣、战乱频仍的情况下,是一项极其艰巨且成本高昂的任务。抢来的粮食可能在途中就被截获、损耗,或者因运输问题无法及时送达灾区,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兵力不足且难以集中: 面对国内的饥荒,朝廷最需要的是稳定的军队来维持秩序,镇压可能出现的暴乱。如果把大量的精锐官军调往邻国作战,国内的治安就会出现真空,反而更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内部动乱。而且,中国古代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分布广泛,要迅速集中一支能深入邻国作战的强大兵力,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急需粮食的灾民来说,可能是漫长的等待。
“抢”的效率和数量: 即使能进行掠夺,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大部分邻国自身也很难有大量的剩余粮食可以被轻易掠夺。国家的财富和粮食,绝大多数都掌握在普通民众手中。大规模的掠夺意味着要对邻国的大量村庄、城镇进行搜刮,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引起邻国的强烈抵抗,进一步扩大冲突。

三、 经济和资源考量:

“抢”不如“买”或“借”: 相比于冒着巨大风险进行掠夺,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购买”或“借贷”粮食,虽然也需要付出代价,但其风险和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邻国经济发达,有粮食盈余,购买或借贷是更稳妥的方式。朝廷可以动用国库中的黄金、白银、丝绸或其他物资来交换粮食,这虽然是“花钱”,但在政治和长远利益上,是更明智的选择。
国内救灾的优先级: 朝廷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国内的危机。一旦决定跨国抢粮,意味着要将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国内救灾转移到对外战争上。这必然会延误对国内灾民的救助,加剧人道主义灾难,这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考量中,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以邻为壑”的短期性: 即使真的能抢到一部分粮食,这只是短期缓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饥荒问题。饥荒的根源往往在于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社会经济问题等,掠夺性的行为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原因。

四、 伦理和民心:

“王道”与“霸道”: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强调“王道”,即以仁德、礼义来治理国家,争取民心。组织官军对外掠夺,明显属于“霸道”范畴,有违“仁政”的理念。一旦推行,将极大地损害皇帝和朝廷的形象,失去民心,为后续统治埋下隐患。
“天命”观念: 中国古代统治者相信“天命”,认为自己的统治是得到上天认可的。对外发动无端战争,尤其是在本国饥荒之时,会被视为“失德”之举,有悖天理,可能导致“天命”转移,王朝覆灭。

那么,朝廷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饥荒呢?

当中国古代发生饥荒时,朝廷会采取一系列相对温和且更为实际的措施:

1. 开仓放粮(賑灾): 这是最直接的救灾方式。朝廷会调动各地的常平仓、义仓、社仓等储备粮,向灾民发放。
2. 减免赋税: 对受灾地区免除或减免当年的赋税,减轻灾民的经济负担。
3. 发放钱物: 除了粮食,也会发放棉被、衣物、种子等救灾物资。
4. 鼓励生产: 动员灾民积极参与生产自救,提供种子、农具等支持,帮助恢复农业生产。
5. 兴修水利: 投资兴修水利工程,从长远上解决水旱灾害问题。
6. 移民安置: 将灾民迁往未受灾或相对富裕的地区,进行安置。
7. 户籍管理和统计: 详细登记灾情和受灾人口,以便更精准地分配救灾资源。
8. 外交购买或借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通过外交途径从周边友邻国家购买或借贷粮食。历史上,中国也曾有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以解决国内危机的记录。
9. 调集边军转运: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调动边疆驻军的部分粮草,但通常是将这些粮食通过陆路或水路运往前线,以维持边境稳定,而不是用于大规模的对外掠夺。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朝廷不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是因为这种行为的政治风险、军事成本、经济损耗以及伦理道义上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短暂利益。它并非解决饥荒的有效手段,反而极有可能将一个已经陷入危机的国家推向更深的深渊。古代统治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维护统治稳定、争取民心、并具备一定可持续性的救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邻国更穷。一年里头,北边的定期来几次大规模抢劫,南边的不定期来很多次小规模抢劫。那些少数民族的抢劫,教课书上没敢写,怕破坏团结。-------- 所以,不用去看,就知道他们那边没啥油水。并不是说,华夏民族有多高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误导性,或者说,它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实并列起来,试图得出一个看似有力的结论,但实际上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咱们不妨就这几个点,一层层地掰开了聊聊。首先,“世界前六条长河里有两条在中国”。这话说得没错。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黄河,这通常是被列为世界最长的几.............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