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谷物怎么脱壳?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

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最直接的脱壳方式莫过于利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拍打和挤压。

晒谷与拍打: 收获的稻谷、麦子等,首先会被摊开在晒场上晾晒。晒干的谷物更容易脱壳。然后,农民会将谷物堆成堆,然后用木棍、竹竿或者特制的拍打工具(比如带有粗糙表面的木板)进行用力拍打。这种拍打的作用力通过坚硬的谷壳传递到谷粒,使其与谷壳分离。有时候,为了提高效率,人们会几个人同时进行拍打,或者将谷物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容器里,然后用工具在外部敲击。
摔打: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将谷物用布袋或麻袋装好,然后用力摔打在坚硬的地面或石头上。这种重复的摔打会使谷壳破裂,从而将谷粒解放出来。尤其是在一些丘陵地区,人们会利用山坡的地势,将装满谷物的袋子用力向下滚,借用重力完成摔打。

二、 摩擦与碾压:精细化的脱壳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拍打可能无法完全脱壳,而且容易损伤谷粒。于是,更精细的摩擦和碾压技术应运而生。

舂米(或舂麦): 这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经典的谷物脱壳工具,也是我们今天依旧能在一些农村场景中看到的传统工艺。舂米主要是利用杵臼。
杵(chǔ): 通常由木头、石头或者金属制成,一端粗重,用于击打。杵有长有短,根据使用者的体力和脱壳的谷物种类而定。有些杵的底部会打磨得更光滑,以减少对谷粒的损伤。
臼(jiù): 通常是石制的圆盆或木制的容器,里面经过打磨,边缘有一定坡度,方便谷物在其中滚动和翻腾。
使用方法: 将晒干的谷物放入臼中,然后用杵用力向下舂击。杵的重量和冲击力将谷壳与谷粒挤压分离。舂击的力度和频率需要掌握好,既要将谷壳捣碎,又要尽量避免将谷粒也捣碎。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进行,不断翻动谷物,确保谷粒能够充分接触到杵的击打。舂米是个体力活,通常由家庭成员分工合作,一人扶着杵用力向下压,另一人或者多人轮流轮流用力向下杵。
升级版——踏碓(tà duì)或水碓(shuǐ duì): 为了解放双手,提高效率,人们发明了更省力的方式。
踏碓: 这是利用人力踩踏杠杆来控制杵的上下运动。通过巧妙的杠杆原理,人们用脚的踩踏力代替了手臂的直接向下杵的力,可以更连续、更有节奏地进行舂打。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劳累程度,也提高了效率。
水碓: 这是利用水力来驱动舂米的。人们建造水轮,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水轮旋转,再通过传动装置连接到舂米的杵上,使杵能够自动上下运动。水碓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大飞跃,它将谷物脱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碓的应用非常广泛。

石磨/石碾: 虽然石磨和石碾更多地用于将谷粒磨成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以起到辅助脱壳的作用。将谷物通过石磨或石碾的挤压和摩擦,可以进一步松动和破裂一些未能完全脱壳的谷壳,为后续的筛选提供便利。

三、 风选与筛选:分离谷粒与谷壳的智慧

脱壳后的谷物,仍然是谷粒、破碎的谷壳、未完全脱壳的谷粒以及其他杂质的混合物。这时候就需要依靠风选和筛选来将纯净的谷粒分离出来。

扬场(扬谷): 这是最经典的谷物分离方法。脱壳后的谷物被放在一个开阔的场地,或者站在一定高度,用簸箕或者木板将谷物抛向空中。由于谷粒比谷壳重,它们会先落下;而轻飘飘的谷壳则被风吹散到远处。这个过程需要根据风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掌握抛洒的高度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在没有风的日子,人们也会利用扇子或者特制的风扇来制造风力进行扬场。
簸箕(簸): 簸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农具,它本身是一个带有边沿的浅而大的竹制或木制容器。人们用簸箕将混合物抛起,同时轻轻晃动簸箕,让轻的杂质和谷壳在空气中被吹散,而较重的谷粒则留在簸箕中。反复的簸动和抛洒,能够有效地将谷粒和谷壳分开。
筛子(罗): 筛子通常是竹制或木制框架上绷着细密的网(如马尾、藤条等)。不同孔径的筛子用于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未完全脱壳的谷粒或者较大的谷壳可以通过筛子被拦截下来,而较小的谷粒则会透过筛孔。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反复筛,可以逐步提高谷粒的纯度。

四、 其他辅助方法

浸泡: 有时,对于一些特别坚硬的谷壳,古人也会采用短暂浸泡的方式,让谷壳吸水变软,再进行拍打或舂捣,会更容易脱壳。
烘烤: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能采用轻微的烘烤来使谷壳变得更加酥脆易碎,方便后续的脱壳处理。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谷物脱壳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革新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拍打,到利用舂杵的挤压,再到水碓和踏碓等机械装置的出现,以及风选和筛选等物理分离方法的巧妙运用,无不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智慧和勤劳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高超技艺。这些方法虽然看似朴素,但在当时却支撑起了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步的改进,都凝聚着一代代农人的经验积累和创新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人吃谷物水稻小麦什么的,怎么脱壳呢,用人手工剥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