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都看起来很丑,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会画,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审美以及技术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古代绘画的“主流”和我们今天不一样。我们现在看画,很多人追求的是“像不像”,喜欢逼真,喜欢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但在古代,尤其是很多描绘贵族女性、宫廷女性的绘画,它们承担的功能更多的是“意象化”和“象征化”,而不是纯粹的写实记录。

一、审美观的根本差异:古典之韵与现代之美

我们现代人对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写实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立体的五官、丰满的嘴唇、高挺的鼻梁,甚至是精致的妆容和发型。而中国古代的审美,尤其是唐宋以前,更偏向于一种“古典之韵”、“含蓄之美”。

丰腴的“健康美”: 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些古代画作中的女性体态偏丰腴。这可不是因为她们胖,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丰腴是健康、富裕、有福气的象征。唐朝尤其推崇“环肥燕圆”,杨贵妃的美就常被描绘成体态丰满。这种丰腴并非粗糙的肥胖,而是有肉感的、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这不够“苗条”,但在当时,这是美的体现。
“风神”与“骨”: 古代画论中常提到“风神”和“骨”。“风神”指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神韵,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骨”指的是造型的结构感、力度感,是骨骼支撑起来的形体美。画家们更注重抓住人物的“神”,而不是刻画每一个细微的毛孔或皮肤纹理。这就导致画面上的人物,可能五官不像我们今天习惯的那么立体,但整体的“气韵生动”却是极高的。
“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似”是形似,但如果完全“似”,就容易流于俗套,失去艺术的想象空间。“不似”则是神似,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然后用笔墨去表达,留给观者品味和想象的余地。古代女性的描绘,尤其是在工笔画中,有时会追求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这也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够“写实”。

二、社会功能与时代背景的投射

古代绘画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很多时候还承担着社会和政治功能,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宜嗔”“宜喜”的面孔: 在许多描绘宫廷女性或士大夫家中女性的画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是程式化的,比如“低眉顺眼”、“含笑不语”。这并非因为她们脸上就没有表情,而是为了体现一种温顺、端庄、符合社会规范的女性形象。古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很高,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的形象在绘画中,也要符合这种“德”的要求。过于个性化、情绪化的表达,在某些场合是不被鼓励的。
集体形象而非个体肖像: 很多古代绘画并非为某个特定个体创作的“肖像画”,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女性群体”或“典型女性”的形象。比如描绘宫女的画,可能画的是一种“宫女的样子”,而不是某个具体宫女的真实容貌。就像我们在描述一群人时,可能会用一些通用的、概括性的词语来形容一样。
文人画的倾向: 很多古代绘画出自文人之手。文人画讲究“逸笔草草”,追求的是笔墨的趣味和个人的抒情,而不是对现实的精确复刻。即使是描绘女性,也可能更侧重于通过女性形象来寄托某种情感,比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像不像”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绘画技法与表现形式的限制

古代的绘画材料和技法,与我们今天也有很大不同,这也会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

线描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非常强调线条的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是表达人物骨骼、肌肉、神态的关键。工笔画更是以精细的线条和色彩取胜。但即使是工笔,也难以达到现代摄影或油画那种高度的逼真感。一些非常精妙的线条勾勒,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
色彩的运用: 古代绘画的颜色来源和现代合成颜料不同,其稳定性、饱和度、表现力都有差异。很多设色的画作,颜色可能会显得比较平淡,或者不够鲜艳,这也影响了我们对人物立体感和生动性的感知。
二维平面与立体感的追求: 我们现代人习惯于看三维的物体,而古代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追求意境和神韵。如何在平面上表现出立体的感觉,古人有他们独特的处理方式,比如通过轮廓、明暗(虽然中国画的明暗处理不像西方那样依赖光影)、晕染等,但这种处理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立体感还是有区别的。

四、历史文献与绘画作品的解读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代绘画,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流传的。有些作品可能是临摹,有些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描述创作的,这些都可能导致我们看到的形象并非原始创作的完全真实面貌。

而且,我们对古代女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画作来的。但我们也要知道,这些画作并非记录了所有女性的生活和容貌,它们更多的是描绘了特定阶层、特定场合下的女性形象。

总结一下,与其说古代画作里的女性“丑”,不如说她们的美,是我们现代人不太习惯,或者说不太理解的那种美。

这种“不习惯”或“不理解”的原因,在于:

1. 审美观的根本差异: 古人追求的是古典韵味、含蓄之美、意象化表达,我们现代人更追求写实、立体、个性化的美。
2. 社会功能与时代背景: 画作需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心理,表达的是一种集体化的、程式化的女性形象,而非个体化的真实容貌。
3. 绘画技法与表现形式: 线描、设色等传统技法,以及在二维平面上追求神韵的艺术理念,与现代人的视觉习惯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一种更开放、更理解历史和文化的心态去看待这些古代画作,也许就能从中发现她们独特的美,比如那种宁静、内敛、含蓄的气质,那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东方古典之美。那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漂亮”,但绝对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的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还是先放一张图:

这两张是古代中国和欧洲医书里的人体解剖图,绘制年份都在1530年左右。这里面不涉及什么艺术追求审美之类的问题,唯求表达准确而已,体会一下绘画技法上的区别吧。

然后是原回答:

因为古人拘泥于写实但在写实方面又缺乏大量的关键性知识。

首先古人的绘画不会出现二次元那样夸张的大眼睛,他的人物在五官大小上一直都保持“正常人”的尺寸,连稍微的夸张也很少见,所以古人还是在绘画上基本还是追求“像”。

比如这张唐伯虎的画


但学过绘画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你没有解剖结构和透视方面的知识你永远画不出一个人样来。偏偏中国古人对美女脸部的理解基本就是“一个鸡蛋上粘着五官”


看着这样的画你能感受到画中的脸是有骨骼和肌肉的,再看唐寅的画。


再说透视,“散点透视”其实就是完全不懂透视的委婉说法,这个也不是我黑中国古代绘画,中世纪欧洲的绘画也是“散点透视”。只是欧洲的画家率先发现了透视的规律。中国古人的绘画不管什么动作都像皮影戏,每个零件永远都只能以特定的几个角度对着你。

就拿头部和胸部来说,像这样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很难在古代绘画中找到。基本古代绘画的头不管怎么转它永远是平视。

就像这张,人物的脸部都是同一个平视四分之三侧然后在平面上旋转,听不懂的和前面的漫画线稿对比一下。

总之,中国古代的画家在绘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探索,但现代的画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中国古代画家好像是骑着一匹赤兔马,你不能说马不好,但它肯定跑不过现在的汽车。

================

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古人是为了艺术追求故意把人画成那个样子的。我建议这些人去看看古代春宫图是画成啥样的,难道那个也是为了艺术追求?

===================

我发现评论区的很多长篇大论真是完美回答了“李约瑟难题”。为虚荣而坚持愚昧,自然不会成为科学诞生的土壤。

====================

评论里某位“美术专业人士”一定说古人画花鸟透视和结构都是正确的,我不说就证明我挑不出古代花鸟的毛病。行吧,我就拿一张图说一下。

这副乳鸭图,被称为“写实功夫是后世画家所望尘莫及的”属于中国古代工笔画的顶级作品。首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鸭子诡异的左眼,鸭子的左鼻孔已经被鸭嘴的隆起给挡住了,这个角度下你居然可以看到它的左眼,鸭嘴比鸭子的颅骨扁平,如果鸭子的左鼻孔被挡住,那么鸭子的左眼会更早被颅骨的曲线挡住,但你却可以诡异的看见它的左眼。再看鸭子的双脚,大小一样,长短一致,画得很精细,但是等一下,从鸭噗的位置和形状来看这是一副俯视视角的图,怎么鸭子的右脚完全没有被身体遮挡?哪怕他是平视,因为鸭子身体不是平的右脚也应该被挡住一部分啊。俯视视角下只会被遮挡得更多。如果没人指出,外行人可能不能注意到这些问题,这就是你感觉“中国古代工笔花鸟没有透视和结构问题”的真像,你没注意到而已。但是“美术专业”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问题只能说你不知道学了点啥。

一开始要我分析透视结构,给他分析以后.....

哈哈哈哈哈,装13能力拉满,顺带说一下这副宋代乳鸭图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只要提起中国古代工笔画多半会说到它。

user avatar

我呢,不是纯艺术专业的,是游戏设计专业的。

但是作为美院的学生,我还是选修了一次中国画。

不得不说,当我知道我要画簪花仕女图里面的的胖妹子的时候我还有点觉得不好看

画完我才觉得,我之前真是太狭隘了!我画的这个女儿真美啊,沉浸在女儿的美貌中无法自拔。给你们看一眼我女儿。



反正我是看她顺眼到不行。一点都不丑,谁说丑我打死谁

user avatar

(文字图片均来自微博,只是突然想到这个梗了)

补下全身图好了

————————————————————

央视的《考古进行时》是这样描述这尊石人的“……眼圆睁,嘴微翘,透露着成熟女性特有的谦和……”

啥???


user avatar

在中国这个问题其实一脉相承直到今天的美院师生写实绘画作品,特别裸体画,鲜有美女出现。无他,美女毕竟罕见,不加想象美化(不止画家功夫),能经得住百千万人挑剔眼光的人凤毛麟角。当然和过去相比不论油画还是国画,喜闻乐见的美女确实多一些,但数量仍十分有限且画家成就也不高。

毕竟画家毕竟不同于常人,其女性主题绘画并不以美为高,更非主要趣味了。比如仅女性顾盼之态的生动迷人就不是大部分花瓶脸蛋或魔鬼身材可以具备的,那种女性内在的美才是画家想要传达的意趣之一。

-

中国古代画家的禁忌意识显然强于现代。画家在人物(体)写实方面本就是短板(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回答了),女性主题又有三种羁绊:自己的女人不能给人看,别人的女人只能偷偷一瞥,风月场的女人流传出去损害的是自己的逼格。所以只能生造文人趣味,以引经据典结合流派传承强调一种女人情状或姿态的表达,供文人雅士相聚饮酒赋诗意银。

所以古代仕女图其实不是绘画,而只是诗文意象与文人共情。其中的绘画特征数百年后被浮世绘发扬光大,只是诗文意象与文人共情被替换成更加写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

-

古代写实美女绘画方面比较出色的是,当地出身微末的一些野路子画家,他们专门为有钱人家(非官宦)和大户人家画列祖列宗画像,也有早夭的少爷小姐像,有些画家的名气甚至传至州府范围。这些散落民间的佳作数量难以估计,但写实水平(当然主要是面部五官和全/半身比例)不比西方绘画差,十五六世纪前则秒杀大部分欧洲肖像画。其中不乏美老太、美少妇和美少女。

-

还是那句老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绘画只是小小一个角落。个人看不到的作品不见得不存在,专家不知道的精品不见得很罕见。君不见各大美院中,连故宫藏画都没看过一半的中国美术史教授们,就开始频繁立论、讲座、出版、带博士生了。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拿历代的妃子去比较也未必准确,皇帝的妃子未见得就是最美最漂亮的,历代王宫贵胄的婚姻多是出于权利交易,就算撇去这一层的关系,贵族对妻室的选择标准也更多出于德行而非美貌。而这一部分人才是古代肖像绘画的主要描绘对象。

除了肖像画,其他绘画里的女性似乎也不那么好看,这就主要是古今审美差异了。而且“古”和“今”也并不对等,仅就古代来说,东汉时期的啼妆,南北朝时期的仙娥妆、佛面妆,唐朝的血晕妆、泪妆,五代时期的醉妆等等,审美都是在不断变异,不断发展的。以今度古自然会有些失落。

不过好看的也并非没有,比如钦宗、高宗两帝的皇后长得就还算标致,也就是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审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梅花仕女图》 画的就是仕女点梅花妆的场景


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们现在对于女性的审美是比较图像化的,信息时代嘛。似乎现在流行的化妆风格,其目的都是怎么在镜头面前呈现最好的效果,这样的妆并不适合近距离欣赏,所以男朋友一类的群体更看得惯另一半素颜的样子。但是古代在形容女性的时候,除了“形象”还有“质感”和“意态”,好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类就属于质感,而“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类就偏向于意态,算是GIF格式的美女。

张潮《幽梦影》中有:“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正因为这些多元化的审美角度,所以美女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是一副好皮囊,自然也并不是一个好的图像就可以定义的。古代绘画里的女性形象有的点妆,有的照镜,有的赏花,有的嬉戏,其目的并不是要去表达这个姑娘有多美貌,而是表现承平时节佳人美景的融融情意罢了。

user avatar

有些人,屁股歪了,脑子就不清楚。

非要吹西方15世纪的解剖学。

说个冷知识吧,古代世界解剖学知识最强的两个民族:藏族和蒙古族。而接下来就轮到中原的汉族了。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民族玩天葬。汉族和这两个民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而在十五世纪时候的西方解剖学,停留在公元200年盖伦写的《医经》,而盖伦对人体的认知,来自动物解剖。

十五世纪后,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天才般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人家明明叫莱昂纳多,达芬奇实际上算是私生子蔑称了)开始了对死人的鼓捣,同时安德烈·维萨里也开始了巨著《人体构造》的编写,也就是某个号称中国画一无是处的人举例的:

但是这个阶段,中国解剖学是优于西方的,虽然画的屎。

只是中国也受制于文化禁忌,最终没有将这些知识物尽其用。中国先贤探索解剖学的路程一点也不比西方人简单,有人死前的遗嘱是让家人偷偷给自己解剖了,由女儿主刀。用大家灵活的小脑筋想一下,这在古代是什么人伦惨剧。

在科学上走错路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你看西方解剖整的这么好了,后面应该挺厉害吧,200年后快活王还是硬生生被放血放死,死之前还不忘对医生说:麻烦你们了。医生很感动,又放了四品脱。

回到艺术这边来,我先反对一波,中国画不追求像的地摊理论。没什么好遮掩的,中国画一直追求像。民间会以对活物的影响来表达画的像,专业的会以各种技法来达到画的像的水平。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所以中国画也追求像,但是缺少了将解剖学应用到绘画上的这一步,导致到达巅峰后,始终未能突破。其实这个状况,东西方大家难兄难弟,乌龟别笑鳖好吧。

基于教会神权统治下的西方,没有解剖学,更勿论用在艺术上。于是

谁还不是个der

当然画的好的也有

这脸脖子表情,你非要说西方画行,东方画不行,你开心就好。

在西方中世纪艺术走向结束,开启文艺复兴的时候,东方过去那种追求像的画也走到的尽头,我说句暴论:古代工笔画在宋朝之后就停止发展。至于为什么是宋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

但是一种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在中国。

文人画(士大夫写意画)

其实这玩意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兴盛于宋元,至于原因嘛,那就是政局的动荡,政权的更迭···

这玩意真叫不追求像,直书胸中沟壑,而这才成为了东方画作后续的发展方向,这玩意,四个世纪后西方印象派勉强够上(印象派来自前印象派大师威廉透纳对学生说的:去画你的印象吧)

大家创作理念都不一样,搁着比个啥比。

所以古代中国画的女人为啥丑,大家都丑,不止中国画丑。

tips:世界史近代始于1453 中国史近代始于1840 ,这种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画到1840年前,硬要用不要脸的方法,朗师傅带来的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画结合后产生的新四不像,完爆西方古代画好吧。

对了再反驳一下该问题下一个叫赵刚的说中国散点透视就是没有透视。

首先,必须要承认散点透视没有严格的透视关系,但是散点透视不是没有透视,而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手轴的观赏方式的。在缓缓打开卷轴的时候,能够在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重点可以看,而不是整个画面只有一两个透视点的画法,所谓移轴换景,这种美术方式,也运用在中式园林的修建中,而这种美术技法或者理念属于已经属于现代美术范畴了。

这是清明上河图,五米多,不用散点透视,等于五米多的画卷,有五米是不在焦点的散碎玩意儿?

user avatar

如果您是对中国传统人物画非常热爱、非常执着,那确实须要了解一下。

如果不是的话,其实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


这个事很难说清楚吧。所以下面可能会语无伦次,莫怪!国画本就不怎么讲逻辑。



下面所说的内容 只限于是人物画,不涉及古代肖像画。

因为肖像画可能存在着一些古今审美差别的问题,而人物画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国画的欣赏是长久的事,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欣赏传统人物画中的仕女部分之前,必先要对传统人物画有所了解。

相信在欣赏传统人物画时,同样也会遇到“人物看起来很别扭”的问题。


如果对下面所说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会缓解您的疑问。


穿插一个内容,可供您日后参考:

传统人物画发展轨迹中的重要阶段【粗略版】

(战国之前存世人物画太稀少,暂时先不计)

【战国---南宋】 “古典、半古典人物画”【这一段是传统人物画最重要的部分

【五代---元】“禅画”

元---赵孟頫开创的“古意小像”(部分为肖像作品)

元代民间人物画(例如永乐宫壁画)

明代浙派人物画

明---唐寅、陈洪绶人物画

明清小像(部分为肖像作品)

清代人物画(这里面还能分很多)

欣赏以上任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需要多种审美度向的支撑。因为他们在画风上、形式上、立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对立,而这些对立又是能相容在一起的。


谈一下国画:

国画是“图画”,首先是“图”,或者说是“文(纹)”,然后才是“画”。

什么是图?: 河图、洛书、太极图等等等等。举一些实例

新石器时代彩陶:

新石器时代黑陶上的刻画:

新石器时代玉器:


后代的“图画”,只是在“图”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细节、增加了质感,但是“图”的“模板”基本是不变的。

这个“不变”,是迂腐守旧吗?

简单来说,这个模板拥有“简易”的特性,因其“简易”,所以可以容纳任各种风格,可以融入各种思想,可以适应各个时代。

西方许多当代艺术,用的就是类似的模板:


可以思考一下:

传统人物画真的只是为了再现吗?

有没有可能像上图那样,目的不是为了再现,而是在传达着别的什么呢?


上图:东汉 李冰之像


国画画面中所有可见因素,可以说都是含有意识的开关、代码、数据,其中含藏着众多信息。

引用一下宗白华:

“中国的人物画 系一组流动线纹之节律组合,其每一线都独立的意义与表现,以参加全体点线音乐的交响曲。”


***

顾长康(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的“三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三毛”与画面中其他因素互相配合,画面效果因此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再引宗白华:“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


***

“如在镜中游”

“初学词求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格”与“调”,

二维平面有其律则、格律(当然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有千万种)

律则所展现的,都是心、脑、眼、身体、手臂、手掌肌肉、笔、笔毫等协调配合、各自归位的结果。

律则显现 即是全画面

这就要说到国画的实践。了解传统人物画,最好的方式是实践。

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软笔

写字与画画用的是同一种工具 讲究“以书入画”

谢赫《古画品录》云:骨法用笔

再引三段宗白华有关“骨”的解释:

一、“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

二、“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是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形象内部的坚固的组织。因此“骨”也就反映了艺术家主观的感觉、感受,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下笔就是一个判断。

三、“骨气”与“用笔”的关系。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毛笔有锋,有弹性。无论诗点,是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与面(那是图案),不是平的点与面,而是圆的,有立体感。

以上对“骨”稍微阐释了一下,其实“骨”还不止于此。


*** 临摹

没用毛笔体会过人物画的过程,几乎不可能理解传统人物画的“理路”

不摹古不知

看似呆呆的一笔

其境界有多么开阔


*** 在观察与创作中印证古画


学习国画人物,必观察真人(照片与视频不行)

临摹、研究过许多传统人物画后,再去观察形形色色的真人,会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发现

会由衷感叹:

古人刻画面部之法

诚不欺我!


在尝试、创作中去印证古画,是一项漫长、艰辛的工程

现代人会尤其艰苦(就像现代人学写古诗、词、曲,光熟悉古韵就要好久)

所以现在八十亿人 做这个的几乎没有。


印证古画大约分两种:一、经历一番;二、真正完成

所谓的“经历一番”之后,就会大致上知道:朝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实践,绝对是有结果的。

“经历一番”与“真正完成”天差地别。

真正完成,下笔就是《尚书》中描述的境界: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练成的人不可能拿这个去画时下流行的美女。练到一半也不可能去画。


中国山水画不从固定角度刻画物象,中国人物画同理,其观察视角也是流动的。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在论及李成“仰画飞檐”的问题时,就提出 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面,是不成画的。

举一个例子:

敦煌莫高窟285窟主室东壁菩萨像


此图 上嘴唇与下嘴唇都不是一个视角观察的到的,何况别的

可以参考以下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297261859024896



眼睛观察到的三维世界中的内容,不能直接“拿到”二维的画面中去,需要进行“转译”。


一般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人物面部,经验到的多是色彩、光影(形状稍后提及),体积是触觉的经验,并不是视觉的经验。

按照现在美术高考那一套,直接写生,素描、速写、色彩,都不能将对象画得很像,更画不“美”。

为什么?因为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比如速写半侧面,脸上并没有一根鼻梁线、鼻翼线等等,其实都没有,只是浑然一体的体积,找哪根都不对,又找哪根都行,因为其他的线要对此进行调整才行,不做相应的调整,一定错。

可以做个实验:

将人的面部,拍照,什么角度都行,洗出来,用透明一点的纸张盖在照片上,将眼、耳、鼻、唇、发等等用钢笔、黑笔或铅笔都勾下来,最后会发现,竟然不像照片里的人。

为什么?

照片和真人的相像,来自照片中的各种因素。当删减到只剩下几根线的时候,这时候的形象已经和照片中的形象没有关系了。

而国画人物就是几根线,照着眼睛看到的样子直接画,一定错得离谱。传统人物画画面中的线远比一般速写少。

所以画面上的每个可利用的因素都要经营!充分发挥功效。此则各派不同,各有秘诀。


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国画人物的比例是错的?

来看三张图:

著名的错误比例:


著名画家鲁本斯乏味的素描“东方人物”,这无疑是正确的比例。

如果照着上面的剧照画,那画面结果一定是不堪入目的。


所以完全符合外在物象的比例在国画面前一文不值、不值一提。


古时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事物都是气的积合。国画上的每一根线都是“综合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形体”。

再引用一遍:“中国的人物画 系一组流动线纹之节律组合,其每一线都独立的意义与表现,以参加全体点线音乐的交响曲。”

诗与音乐中的形象有比例吗? 同理,画中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比例。

东、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服饰,都在对 着装后的人体外观比例的进行着改造与调整。

男士西服,算贴身的了,难道没有对人体比例进行微调?

人体比例绝不是只有头身这一对比例。


读画

国画赏析一般从山水画开始,然后再人物画,这个顺序比较有操作性



说也说不清说也说不完 就这样吧~


补充:

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一般来说,真正的名家唱的,都不是“好听”。转换到画上,也是这样,不是在画时下流行的“美”或者“漂亮”。

对这个问题有疑惑,可以先看戏,看看名家与普通演员有什么差距。

user avatar

忍不住强答一番。

抛开工笔画在写实上的局限性,我们来看一张晚清的油画本外销画。

《贵妇肖像》 (图侵删)

当时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盯着屏幕看了她好久。我觉得她很美很美,美到足够打动人心。

我不能确定是真有其人还是画家凭空的杜撰,但是从这幅画出发我们便可管中窥豹,抛开工笔画作为审美载体的局限,感受当时人们对“美人”的看法。我自认为,对美的感受是存在跨越时间的共性的。

(深夜码字,语言如不通顺请谅解。。。。)

user avatar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1. 古今妆容不同;
  2. 画师技术落后;
  3. 审美情趣不同。

有些人说中国古代人像画「重意不重形」,并不完全正确。古代也有特别写实的容像画,只是保存下来的较少,比如南京博物院馆藏的《明人十二肖像册》,其中人物容像也是栩栩如生,看起来就像隔壁的老大爷:

再看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少数民族像册》,画的是当时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是目光有神、髭须齐备,线条勾勒得纤毫毕现:

所以不是古人不画写实的人物容像,只是我们对那个时候的绘画技术知之甚少而已。

user avatar

几百年以后全世界的人都会以为日本人眼睛占整个脸三分之一

user avatar

题主觉得古代男的就吼看了么?


题主真觉得有人做了开内眼角还不顺便去个眼袋?


题主不是真以为这小哥柔韧性就这么好吧?


题主不是真以为男主修了眉还打了腮红吧?


题主不是真以为这俩人眼影画错位置了吧?


题主不是真以为这张图上其实好几个人都是一个爹,遗传了一样的大猪腰子脸?


题主不是真以为主人都比仆从大一号吧?


题主不是真以为古人的头侧面就正面一半大吧?


这样看的话,项羽这脑袋才应该是龙生的啊!






其实丑俊也是小事,最可怕的事情是古代埃及人都只长了侧面没长正面!

又更新了

user avatar

美术课被吃掉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虽然赞颂太平盛世、歌颂帝王将相的画作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更能触及时代肌理、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杰出作品。这些画作如同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底层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其力量在于它们不回避现实,敢于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病灶。要寻找这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说起古代的“烂画”和“业余涂鸦”,这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现在看博物馆里的那些传世名作,都是精挑细选、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自然是极尽精美。但你想想,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是人人都是大师,人人都能画出传世之作的。那么那些技艺不精、灵感突发但未臻化境的画作,那些随手涂抹的草图,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咱们得从.............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