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战乱时为什么会亲人离散?为啥不一起逃?而且就算分别了又相互知道对方具体在哪里,为啥不能去找?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

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

1. 逃难的现实逼迫: 当战火烧到家门口时,人们往往是仓皇而逃。没有时间去统一规划,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往往是看见哪里有逃生的路,就往哪里跑。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每个人都只能顾着自己往高处爬,谁也顾不上谁。

2. 生存优先下的被迫选择: 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选择,甚至是出于生存本能的本能反应。比如,壮年男子可能被征召入伍,或者为了分散风险,被家族长辈安排去不同的地方求生,或者去寻找更安全的庇护所。年幼的孩子、体弱的老人,他们的逃生路线和能力都不同,可能需要有人专门照料,而这又会牵扯走一部分青壮年劳力。

3. 信息不对称与地理阻隔: 战乱时期,道路被切断,官道甚至沦为战场。河流可能结冰无法渡河,山岭可能被军队控制。即使有心一起逃,也可能因为地理上的巨大阻隔而无法汇合。比如,一个家族的成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村庄,战争爆发时,他们根本来不及相互告知,或者即使收到消息,也可能因为路途遥远、危险重重而无法汇合。

4. 混乱中的误判与分离: 在逃难过程中,人群混乱,喊杀声、哭喊声此起彼伏。父母与孩子、夫妻可能在拥挤的人流中被冲散,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失去了联系。这种“阴差阳错”造成的失散,在古代的动荡年代里是家常便饭。

5. “分别求生”的策略: 有时候,亲人之间即使有联系方式,也未必会选择“在一起”。一个家族可能会有这样的共识:分散逃亡,各自寻找出路,然后在战乱平息后,再设法联系和汇合。这是一种风险分散的策略,避免“一锅端”的悲剧。就像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总有一个篮子可能安全。

即使分别了,为何不能去找?

1. 信息传递的“慢”与“断”: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古代没有电话、电报,信息主要靠人传递。战乱时期,传递信息的人可能走不到一半就被乱兵杀死,或者被山匪抢劫,信件也可能遗失在战火中。即使有幸传递到,也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那时候目标人物早已迁移。

2. “不知情”与“假消息”: 即使你怀揣着找人的信念,你也需要知道对方大概去了哪里。但战乱中,消息真假难辨。亲戚可能说你叔叔去了南方,但实际上他可能因为遭遇土匪而向西逃亡了。这种信息的偏差,会让寻亲之路充满迷茫。

3. 自身难保的现实: 寻亲者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处于逃难中的人,他自身都举步维艰,如何还有能力和资源去踏上遥远且危险的寻亲之旅?他需要食物、需要安全,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去远方冒险寻人,对很多人来说,是奢望。

4. 安全的考虑: 如果你前往的是战区,或者你行动的路线可能经过危险区域,那么你去找人,很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甚至给被找的人带来连累。想象一下,如果你找到了你的父亲,但你们两人都因为被乱兵发现而被杀,那寻亲的意义何在?

5. 经济条件的限制: 即使有人有心去寻找,古代的长途旅行也绝非易事。路途遥远,需要盘缠、住宿、食物。在战乱年代,经济普遍凋敝,普通百姓食不果腹,哪有能力负担这样一次耗时耗力的远行?即使有微薄积蓄,也可能在路上被抢光。

6. “相见不如不见”的无奈: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亲人之间即使有机会相见,也可能因为政治立场、利益冲突、或者战乱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而选择避而不见。比如,一方可能已经归顺了新的政权,而另一方则属于被击败的旧势力,重逢反而会带来新的危险和痛苦。

7. 时间与命运的捉弄: 很多时候,亲人失散后,可能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当你想去找的时候,对方可能已经迁徙到更远的地方,或者已经成家立业,或者已经遭遇不测。时间是最大的筛子,它无情地筛选着人生中的一切。

所以,中国古代战乱时期亲人离散,是一个充满无奈、危险和无数“不可能”的复杂局面。它不仅是地理的阻隔,信息的滞后,更是生存的压力,风险的权衡,以及命运的捉弄共同作用下的悲剧结果。当亲人被战火和时间无情地撕裂开时,许多人只能将思念深埋心底,祈祷着战乱平息后的重逢,但这重逢,往往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互相知道具体在哪里……

这句话太值得吐槽了。

我给你一个农村的地名,在现代社会,不给你地图,不允许导航,让你去找一找看……

能找到才有鬼啊。

古代人大多数离开家几十里,有什么村子什么镇都不知道了,哪有现代人这种地理常识和概念?

大多数人只记得自己是xx村,或者某条街,不会像现代人一样,记得是什么省,什么市,什么镇……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

在古代,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联系”这个东西的。在“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任何两个人只要离开了对方的视线,就自动进入了失联状态,直到再次出现在对方的视线里。

每天晚上都回去的家(固定的居所)是每一个古代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坐标和锚点,它维系着家中所有的人和事。

天黑回家,是确认家人都平安的唯一办法。

想知道出远门的家人是不是还活着,唯一的办法也是等他回家。

你出门在外遇到了麻烦和事情,你如果回不了家,你让家人知晓的唯一办法就是托人去你家把消息告诉你的家人,无论你是离家千里还是只有半里地。

你在外面遭遇意外身亡,如果没有被人发现且发现的人恰好认识你或知道你打哪儿来(你身上的路引还在的话),那么你家里的人可能要很久很久以后才会知道你早就死了,或者永远也不会知道。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出远门都要结伴而行的原因,死了好歹有个回家报信的。古代的一次普通离别,即使没有战乱,也有可能是最后一别。

而当战乱一启,开始逃难的时候,你和所有的家人被裹挟在逃难的人群中,哪怕片刻脱离了视线,就进入了失联状态,可能一回头就看不见人了(此刻请参照火车站丢失孩子的情况),而此时作为维系一切的锚点的家已经不存在了,你们没有可以用来碰头的时间和地点,除非巧到再迎头撞见,否则就是永别。


至于说,知道了对方具体在哪里,为什么不去找。

先不说,在古代战乱中逃难失散了还能得到对方消息的可能性有多低,就算是出现奇迹让你知道了家人的下落,这个“具体”能有多“具体”呢?

古代普通人是没有地图的,就算是官府的地图也只标山川大路和城池,出远门是一项专业技能。对于一个你没去过的地方,就算你知道家人就在那里又怎么样呢?古代的“地方”范围太大了而你却连路都不认识。从你得到消息再赶过去可能已经过去了数月甚至更久,在到处充满危险变数的战乱中作为一个只能步行的普通人你能找到的几率微乎其微,反而大概率会把自己的性命丢在路上。

能问出这种问题的朋友,应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吧,出生在手机时代,没经历过只能打座机电话和写信的年代。

记得我小时候听当兵回来的大人说每年退伍的时候部队里都哭的跟生离死别一样,因为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天南海北的战友们退伍之后,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那个年代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以后还会出现手机这种东西,而且每个人都能买的起,甚至能和万里之外视频对话。更想不到以后我们国家的交通会发达到如此程度,天南海北朝发夕至。那时的他们就如同古代战乱中逃难人群里的一个古人,死死抓着身边的家人,生怕一松手,从此再也见不到了。


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射出的箭,飞到了他们当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未来。

他们看不到,却依然尽了全力。

敬畏古人,尊重前人,感谢时代。



我的另一个回答:

一个现代漂亮女性穿越回古代会怎么样?zhihu.com/answer/221846

user avatar

逃难不是大家一起走路那么简单,是死亡率极高的艰辛旅途。

以太平军打杭州时为例,百姓听到消息以后,仓皇出走。

只能走凤山门和候潮门。

人推人,人挤人。

男人挑着辎重,女人怎么办?

小脚,走不动,就雇脚夫挑出城去,价钱是“五六元或三四元不等”,要先给钱。

这是杭州职业人两三个月的工钱。

大略等于你着急出城,出租车司机要价一万六。

刚出城,脚夫就不挑了,着急回去挑新的。

这是大难之时,富人被狠宰的场景。

穷人怎么办呢?

只能靠自己。

男人推辎重:

老婆子则挑着小孩:

有的没媳妇,也没孩子,连扁担、箩筐也没有,抱着老妈跑:

长途逃难,地排车是很好的交通工具。

一车把全家人和重要家当都拉上,这是最好的情况了。

但这得是从容不迫的逃生,如果是像太平军围困杭州时那种紧急逃难,车是完全跑不动的。

杭州人蜂拥出城,拥挤程度比春运还春运,脚尖抵着别人的脚后跟。

好不容易出了城,就得过江。

可是船少人多,要价更贵,大部分人被堵截在岸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好巧不巧,下起了大雨。

回首一望,城门又关了(准备打仗),难民们一个个浑身湿透,色如死灰。上船的人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大风刮得小船摇摇晃晃,被大浪掀翻,淹死了不少人。又有谣传(大难时一定伴随诸多谣言),导致人们如惊弓之鸟,拥挤的江边,场面混乱不堪。

人群几番疯跑、躲避。

计死于践踏者半(六成死者中占一半),死于江涛者十之二,死于困顿者十之一,而安稳渡江者则仅十之四耳。

这只是千里逃难的第一步而已。

长途逃难,更是九死一生。

逃难者没有手机,谁不知道要原地等待?男人出去觅食,老等不来怎么办?人群遭受攻击,或惊于谣言,被裹挟着离失了又怎么办?

走散了,等几天都等不着,只能先各自求生。

在求生路上,女人、小孩,往往被拐。

老人往往被活活饿死。

事实上,男劳力可能死得更惨,在战争中,敌对双方,要么拉壮丁,要么热衷于杀戮可能是对方丁壮的男性。

我曾在民国的录像中见过很多次下图的场景,不管是年轻女人还是老婆婆,因为是小脚,走久了,就得爬着。

等待她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那些后来能回到老家重逢的,其实都是战乱中的幸存者。

所谓的“走散”,说话的心里头都明白,有多少已经阴阳两隔了呢?

为什么不去找找?

和《闯关东》里的大儿子一样,他要是想找,一定已经找了,一定一路上很努力地活着。他知道他得活着才能走到地方,才能和家人团聚。五千里,他走到了,实属万幸。

可是,又有多少人,这一辈子就“走散”了呢?

user avatar

战乱时一家人能不分离就不分离,因为全族一起行动都未必能活下几个,分散突围死的更快。迫不得以分开了,只能重回老家,期待团聚。

举一个陕北刘志丹家族的例子,刘志丹祖籍陕西保安县西沟塔村,同治年间敌军来袭,全村300多人大多被杀。刘志丹的曾祖刘存敏带刘家49口人逃到吴起镇北山崖之上的锁阳城寨子,几百名难民靠土炮弓箭据险自守。

结果敌军又至,围攻数月后城寨被破,仅刘存敏兄弟四人以及刘存敏的妻子王氏及刘存敏的两个儿子刘世杰、刘世哲共七人逃出。

这七人逃到陕西靖边县,过了一个月,听说家乡战乱平息,刘存敏的三个兄弟带刀准备返回西沟塔,取走出逃时埋下的钱财。但就是这次分离造成了严重后果,三兄弟在回家途中遇险,一人被匪徒所杀,另一人在逃跑途中被野狼咬死,兄弟三人只有一人连滚带爬逃回靖边。

不久之后敌兵又打到靖边县,刘存敏和幸存的兄弟在逃亡途中被敌军追上杀死。王氏和刘世杰、刘世哲三人仅以身免,一路乞讨到绥德。

后来董福祥部清军经过陕北,刘世杰为报仇参军当了文书,收复宁夏后刘世杰觉得清军同样烧杀敌军民众,觉得心灰意冷,于是脱离军队返回绥德,却发现老母已死。为了活命刘世杰、刘世哲兄弟给不同的地主放羊,二人又分离了。

后来刘世杰攒了点钱,返回保安老家。弟弟刘世哲也返回老家,这才最后团圆。

西沟塔村刘家在这次战乱中死亡96%,幸存者刘世杰生子刘培基刘培基又生子刘志丹,这才有了20世纪30年代一段风云际会,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直到现在。

user avatar

能怎么写的人,一定没有经历过与亲人走散的经历。这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他的亲人把他保护的太好了,让他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到处冒傻气。

user avatar

首先你的前提就是个伪命题。在资讯并不发达,交通也不发达的古代,你怎么会知道对方在哪里?

比如你在山东,你有个亲戚在河北。相距算有200公里。比如河北发生战乱,亲戚过来投奔你。200公里他只能靠走,算他一天走的快走40公里,那得走5天。正当他路上5天还没走到的时候,你这也被波及了,而你并不知道你亲戚家已经出门找你了,你可能又出门找亲戚去了。于是你们就在路上成功错过,当你走到亲戚家以及亲戚走到你家都扑空了……你可能本能会掏出手机来联系一下。问题那时候有手机吗?于是这辈子你们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user avatar

别说古代了, 看看《小姨多鹤》的开头,这是1945年,离现在七十多年的事。

user avatar

分别了知道相互在哪里?

你当是现在么,顺着高德地图就找到地儿了?微信再发个定位?


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媳妇的姥姥,十几岁时候是从山东逃难来的。直到现在老太太都快90了,山东口音还是难改。

当时姥姥逃到东北,和家人失散了。路上遇到个不到十岁的男孩,也是逃难过来的,和家人走散了。姥姥见那孩子可怜,就收留了他,彼此姐弟相称,一块相依为命。

等后来解放了,才算过上消停日子。至于寻亲?这姐弟一个都没寻到,真说得上举目无亲了。就以彼此为亲人。

之后各自成家,姥姥嫁给姥爷后在辽宁扎根,舅老爷在吉林结婚成家了。但姐弟俩关系没断,以前写信,后来打电话,还跟亲人一样。

user avatar

战乱期间逃难基本三件套;

乱兵、饥民、豪强。

乱兵:毫无秩序和荣誉感的军队是非常可怕的,有足够威胁他人的武器,如果有一两个人带头组成小团体,那就是虎狼一般的东西,啥都敢抢,啥都敢吃。

饥民;一种是自己饿到受不了,会卖掉亲人换口吃的;二是饿到极点啥都敢吃(含亲人);三是自己人基本死绝之后抱团起来光路上所有东西,犹如蝗虫。

豪强;古代每逢战乱,就是豪强们发展的好时机,灾情或战乱初期放贷盘剥;中期低价购买灾民中的优质人力;后期弱一点的结寨自保,强一点的藏身团练乡勇。

一般来说,能在这三轮中保持不失联不离散的,有资格作为网文傲天流主角。

国内情况近的可以参考《一九四二》,远的可以参考《聊斋志异》、《三言二拍》。

国外情况可以参考《乱世佳人》、《为奴十二年》、《被解放的姜戈》

user avatar

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

虽说题目条件限定是“古代”,但我看这部电影里的情况与古代也没有本质区别,就拿来作例子了。


1942年,河南大旱,发生饥荒。

延津县西老庄村被灾民组成的土匪打了劫,粮食被抢光,也成了灾民。

村民只好出走逃荒,汇入灾民大军,浩浩荡荡向陕西方向行进。

出发时,地主一家有地主老范(范殿元)、地主婆、女儿星星、怀孕的儿媳妇、长工栓柱。星星有一只小黑猫,路上她一直抱着。他们乘马车出发,车上藏着粮食和银元,栓柱还拿着一杆枪,这些足可以让他们一家待在村里熬过灾年,但由于村民都逃荒,老范的儿子也在之前的混战中被打死,只靠老范一家几口不可能抵挡土匪再来打劫,同时老范也怕村民忍不住也来抢,所以才装作逃荒的样子出来避人祸。

瞎鹿是老范的佃户,他家出发时成员还包括瞎鹿的娘、老婆花枝、一对儿女留保和铃铛。

刚上路不久,栓柱因“私藏枪支”的罪名被所谓的“战区巡回法庭”抓走,地主老范拼力争取,才赎回栓柱,但无奈枪支被“法庭”没收,老范家自此失去了自卫的武器。

灾民跟撤退的军队挤在一起。路遇日机轰炸,士兵趁火打劫,把老范家的马车拉走,车上的银元和粮食也一并被抢走。

混乱之中,星星被一个伤兵扛起来要抢走,栓柱拼死保护加上第二轮轰炸来袭,才夺回了星星。

瞎鹿的娘被炸死。

两家人勉强上路,老范没了马车、银元和粮食,沦为真正的灾民。

某天夜晚,两家的男人们去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那里偷驴,驴惊跑了,瞎鹿和栓柱就分头追。瞎鹿追了很远,发现路边有几个溃兵在杀驴煮肉,瞎鹿说驴是他的,双方争执起来,一个溃兵用枪托猛击瞎鹿后脑,瞎鹿倒下,死在热锅里。

两家等好几天也不见瞎鹿回来,只好继续上路。途中,老范儿媳妇生下一男婴,儿媳妇觉得逃荒路上不可能养得活,就说掐死得了。老范坚持要留下,给取名叫留成。

儿媳妇没吃的喂不了婴儿,星星只好忍痛把心心念念的小黑猫交给栓柱杀掉煮肉。

儿媳妇产后出血多,又受了风寒,加上一路上忍饥挨饿,很快就去世了。地主婆抱着婴儿留成凑上去,想趁尸体还热着再让他吃口奶,老范瞬间崩溃。

灾民大军到达洛阳城下,被告知洛阳没有被划入灾区,因此不会救助灾民,更不会放灾民入城。这时,地主婆已不堪饥饿而死。老范说,死了好,少受罪。已经听不出他是在自我安慰还是羡慕。

妓院老板冒充被服厂经理,在灾民中招募年轻女子,包吃包住,还能换五升小米。星星饿不过,要把自己卖了,老范说简直是辱没先人,咱家都是买人,何时卖过人。但终究拦不住星星,星星端着换来的小米给了老范,算是女儿最后的孝敬。

失去丈夫瞎鹿的花枝已经养不活儿女,也排队卖身。妓院老板看她年龄有点大,还领着两个孩子,说什么也不要。花枝实在没法,就跟栓柱在老范的见证下,借着洛阳上空年三十儿的炮仗,拜了天地。这样,花枝就可以把儿女托付给栓柱,把自己卖给了人贩子换小米。

老范抱着留着,栓柱带着花枝的儿女,两家继续赶路。好不容易趁乱搭上了火车,去往陕西。灾民们挤在车厢顶部,栓柱一觉醒来发现儿女不见了,可能是夜里被别人挤掉了,就要下去往回寻找。他刚跳下列车,突然想起花枝卖身换来的小米还留在车厢上,再去追火车,已然追不上了。

火车开到潼关,被当地军队拦下。陕西已经接收了太多灾民,也快成了灾区,这趟车必须开回去。

灾民们一听,赶紧跳车逃跑,军队又阻拦。千辛万苦到了陕西,老范发现怀里的留成因为好久没吃奶,早已夭折了。

栓柱一路回去找儿女,此时河南已被日军攻陷。栓柱因在路上捡了个军帽戴着,被日军当做军人抓走。日军从他身上搜到一个小风车玩具,这是逃荒出发时瞎鹿做给儿女的,也是现在花枝在栓柱心里唯一的念想,栓柱奋力争夺,被日军杀害。

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范,开始从陕西往家的方向走,与万千灾民擦身而过,要完成最悲惨的逆行。

归途中看到路边一个女娃在哭她倒毙的娘,老范认她做孙女,爷孙二人一路回去。

十五年后,这个女娃长大嫁人,生下了电影原著小说作者访谈的对象。他对原著作者说,打记事起,就没见他娘流过泪,也不吃肉。或许,所有泪和肉,都已在那时流干、咽下了吧。

十六年后,花枝的儿子留保在洛阳找到了花枝,但铃铛下落不明。

星星在洛阳被卖到妓院,二十年后,有人在宝鸡见到了她,她给老家捎了钱,却不愿再回老家,也不愿见到认识的人。



你说,两大家子人,从出发到回去,这一路上怎么就一个一个没了呢。

user avatar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
……
太安中(302-303),并州饥乱,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
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宁)驱匿之,获免。
勒于是潜诣纳降都尉李川,路逢郭敬,泣拜言饥寒。敬对之流涕,以带货鬻食之,并给以衣服。
勒谓敬曰:“今者大饿,不可守。诸胡饥甚,宜诱将冀州就谷,因执卖之,可以两济。”敬深然之。
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诸胡于山东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时年二十余,亦在其中……既而卖与茌平人师欢为奴。
……
初,勒被鬻平原,与母王相失。至是(311),刘琨遣张儒送王于勒。

《晋书•载记第四》

……
永兴(304-306)中,与勒相失。后刘琨送勒母王及季龙于葛陂,时年十七矣。

《晋书•载记第六》

这个故事就很直白:

四世纪初山西发生了大饥荒,石勒一家从山西中部的上党郡向北逃荒,在山西北部的雁门郡发生了某件事情,导致石勒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男丁与家庭分开。

这件事的一个可能的版本是,西晋官方在雁门关设置了关卡拦截这些北上逃荒的胡人,收集奴隶货源。石勒参与羯族部队冲破了西晋官方的拦截并且留下来参加了阻击。

不然没道理中年妇女(石勒母王)和十岁男童(石虎)能北上跑到大同,二十岁小伙却只能南下跑回上党。

这很可能是部族主力通过了拦截,但阻击部队被打散了。

石勒跑回老家,老家的地方官北泽都尉也在干这个行当,想去投奔纳降都尉,结果这回没跑了,被东瀛公司马腾的捕奴队捕获。

卖到了冀州。

永嘉五年石勒率军耀武宁平、击破洛阳、屯于葛陂、虎视江左,干死一大票西晋贵族,彻底打出了统战价值。

于是刘琨巴巴得凑上来套近乎,把石勒还剩下来的亲族(共计两人)送回来团圆。

得到了这样的回应:

事功殊途,非腐儒所闻。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

晚啦。

user avatar

这问题,也就是太平年间的人才能问的出来,何不食肉糜我倒觉得是好事。

讲一个真实的事情吧,就我们家的。

我们东北老家吧,其实熟悉东北人的都知道,大家没几个坐地户,全都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只是大家时间和路线不同,其中以山东为最主要源头。

以我父母两个家族为例,我爸爸的祖上来到东北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了,就很接近大家看电视剧闯关东哪个系列电视剧的时间,说到这里顺便安利下《中国地》哪个电视剧就在我们老家拍摄的。

我母亲家族则不同,他们应该是清中期就从山东逃荒到东北了。据家族代代相传记录,当时是山东遭灾,哀鸿遍野,于是选择往北走,都说北边有地,能活人。

选择北上的,只有家里两兄弟(也可能是走到东北的只有这2个兄弟,这部分记录不详),其中一个走到我母亲现在的老家的位置时,觉得已经无法在走了。于是选择了留下,而另一个兄弟,则选择继续北上,我现在估计他可能是想去黑龙江那边。

当时两兄弟承诺,如果往北走的这个未来有一条活路,就回来找这个走不动的兄弟。可惜,据祖上记录,从此再也杳无音信,自此一别即是永诀。

留下来的这个,当时我们那边还算是热河地区?在当地的也没有土地,而且无依无靠生活也很难,只能在村里搭个窝棚,然后给人家当长工,打零工一类。后来取了一个本地人的女儿为妻,就这么算落户当地了。

可惜是逃荒这么久,身子骨彻底亏了,结婚后有4个孩子,为了养活这一家人过度劳累,也早早的归天了。

虽然后来我母亲的祖上老祖母(就哪个本地户的女儿),带着4个儿女,经过努力,竟然发家了,甚至阔绰过一短时间,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里就不多写了。

说这个是想跟题主说明,大难临头各自飞,并不是不讲亲情,而是各自飞,有可能有人能活下去,在一起也可能就死一块了。

分别后即便知道对方在哪里,但是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寻找,很难。那会兵荒马乱有没有什么即时通信工具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分别,就可能是永别。

做一个对比,虽然当初北上的兄弟再也没有音信,但是留下来的这家发达了以后,竟然成功的找回了山东的族系。原来当初逃荒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有一些家族成员选择了坚守,也活了下来。

建国后,两地还保持着联系,包括一些族谱的交流,比如东北老家这边迁祖坟的时候,山东那边的族亲还来了不少人。

所以,有一句话可以好好品味下:宁做太平不做乱世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战乱,对于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一场永无止境的地狱。当刀光剑影充斥着大地,当鼓角之声响彻云霄,他们的日子就如同飘摇在风雨中的残叶,时刻面临着被摧折的危险。生存,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首要面临的就是 生计问题。和平年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土地养活一家老小。可一旦战火燃起,农.............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中,武将的个人武力值,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且极具影响力的因素。但要说它有多“重要”,这就好比问一辆战车的马匹有多重要一样,它很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要素。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而且往往是与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战术思想以及将领的其他能力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咱们先别急.............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争,这四个字承载着数千年的烽火与荣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命运。要勾勒出其主要特点,绝非易事,因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种类繁多,跨度漫长,其复杂性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但如果我们尝试剥离历史的烟尘,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或许能窥见其脉络。一、 战争的根本驱动力:生存、扩张与统一中国古代.............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欧洲古代战争都是几千人几万人的小打小闹,中国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它 过于绝对和片面,未能准确反映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规模和强度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欧洲古代战争规模并非总是“小打小闹”:虽然我们常接触到的古希腊城邦间的战争,或者罗马共和国早.............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改朝换代必损半数人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却又时有发生的规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共同酿成了古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残酷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现代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