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难以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编制、武器的制造工艺、士兵的日常训练、战场上的战术配合、士兵的心理状态以及普通士兵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史书记载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缺乏。这导致电影创作在还原真实感时,需要大量地进行艺术加工和推测。
侧重点的偏差: 传统史学更侧重于政治、军事领导者的功过,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对于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基层部队的运作方式、以及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真实影响等,关注度相对较低。这使得电影在表现战争的“人间烟火气”和个体命运时,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
不同时代的“滤镜”: 即使是史书,也可能带有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立场,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偏颇。例如,对敌方士兵的刻画可能带有贬低色彩,对己方士兵的英勇行为可能有所夸大。

二、 现实拍摄条件与技术瓶颈:

大规模场景的拍摄难度: 中国古代战争规模宏大,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大军的对抗,在现代拍摄中需要巨大的场景调度、人群控制、道具制作和视觉特效支持。
群众演员的组织与训练: 即使使用群众演员,也需要精密的组织和训练,才能呈现出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古代军队形象。而要达到“千人千面,万人万形”的真实感,难度极大。
武器装备的复原与制作: 真实复原古代的刀枪剑戟、弓弩、战车、攻城器械等,需要巨大的投入和精湛的工艺。制作精良的道具不仅成本高昂,也考验着制景和道具团队的专业能力。
战场环境的还原: 古代战场通常发生在野外、山林、城池内外等复杂环境中,如何搭建或选择合适的拍摄场地,并将其布置成逼真的古代战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视觉特效的依赖与成熟度: 大规模战争场面的震撼力往往需要依赖CG特效。虽然我国的CG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表现古代战争特有的金属质感、爆炸效果、箭雨纷飞等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过于依赖特效而忽略真实感,容易导致“虚假”感。
武术指导与动作设计: 古代战争的搏斗方式与现代战争完全不同。如何在保证动作观赏性的同时,展现古代冷兵器格斗的残酷与技巧,是武术指导的巨大挑战。很多时候,过于花哨的动作反而会削弱战争的真实感。
拍摄周期与成本: 大型战争电影的拍摄周期长、成本高昂,对资金投入和制作团队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很多项目可能因为预算问题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制作水准。

三、 艺术创作的挑战与思想观念:

对战争的理解和表现方式:
宏大叙事的惯性: 很多中国古代战争电影倾向于讲述“大人物”的命运,歌颂“英雄主义”,而对普通士兵的个体经历和战争的残酷性、非人道性描绘相对不足。这使得影片缺乏深度和人性关怀。
政治宣传与艺术创作的平衡: 有些影片可能过度侧重于传递某种政治信息或意识形态,导致艺术表达受到限制,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和批判性。
对战争的“浪漫化”或“娱乐化”倾向: 有的影片为了追求商业卖点,将战争场面拍得过于“酷炫”或“好玩”,忽视了战争的真实痛苦和死亡的沉重感,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警示意义。
人物塑造的深度不足:
脸谱化的人物: 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缺乏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角色形象单薄,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缺乏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 战争是极端环境下的考验,人物的心理变化、道德困境、信仰危机等,往往是表现战争深刻性的关键。很多影片在这方面的刻画不够深入。
剧本的逻辑性和细节的合理性: 有些影片的剧本存在逻辑漏洞,例如战术安排不合理、士兵装备不符合时代特征、人物行为动机模糊不清等,这些细节的缺失都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审查制度的影响: 敏感的历史时期和战争场面的表现,可能会受到审查制度的影响,导致创作者在某些方面有所顾虑,从而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发挥。例如,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失败的描写、或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敏感解读,可能会受到限制。

四、 产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 大型战争电影的拍摄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经验丰富的团队,包括场面调度、道具制作、服装设计、军事顾问、特效团队等。这些团队的长期培养和积累是一个过程,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项目运作的风险与回报: 大型战争电影投资巨大,风险也高。很多影视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投资回报周期短、风险相对较低的题材。这导致愿意承担风险、投入巨资拍摄高水平战争电影的项目相对较少。
与国际顶尖制作水平的差距: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例如战术执行的真实性、士兵的动作细节、武器装备的质感等方面,与好莱坞等国际顶尖战争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包括了经验和对历史理解的深度。

总结来说,我国难以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是历史文献的局限性、现实拍摄条件的挑战、艺术创作的瓶颈以及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想突破这些困境,需要:

加强对历史细节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并与电影创作相结合。
在技术层面持续投入和创新,特别是视觉特效和场景搭建。
在艺术创作上,更加注重对战争的真实感、残酷性以及人性的深入探讨,避免简单化和脸谱化。
鼓励和支持更多有志于此的团队和项目,并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

只有当这些条件能够有效结合,我们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让导演和编剧看懂并理解这张图再说吧

user avatar

有些人是不是对古代战争有什么误解。

不去讨论两个片子的战争场面,先纠正您一个历史常识。

事实上,古代围城还真的就是把军队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城下。

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的一拥而上,要在古代这种冷兵器时代,用一句话形容就是: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点五。

因为排列起来的士兵的杀伤力是远高于一窝蜂的散兵涌上去。

就拿亚历山大大帝这部电影里,这样把大象半包围,有高有低的攻击,看起来画面是很好看。要知道当时亚历山大时代的长矛就是削尖的木杆。

实际上对大象这种皮糙肉厚还披着铠甲的动物作用是

所以亚历山大针对战象采取了一种“盾墙”的方阵。

在这一阵形中,每名士兵以侧面朝向敌人,将自己的盾牌倚在前面的人的后背,向前推挤,形成一致向前的长矛密林。

这才是亚历山大在希达斯佩河对阵波鲁斯的象军所运用的队形。

为什么现在军队文化还是用方阵来展现战斗力,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整齐方阵的确是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但如果表现在电影中,画面就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战争片都会为了画面进行艺术加工。

战争片是艺术创作,和实际的战争相差得永远是十万八千里。

实际战争永远是无聊、枯燥和残酷的。

集群对冲绝不会是冷兵器时代里常态的作战方式。

古人在武器装备有限的情况下,对人类团队的运用比我们想象更高明。

这是罗马人的作战体系:

由上到下,分别是

三线兵、成年兵、青年兵和轻装步兵。

不同的战况,进行调整和排列。

即便是集群对冲也并不是像电影里展现的一拥而上,更像是车轮战,一波接一波。

其次,早在古埃及时代,军队对战就是复合型的军种搭配。

战争不是斗兽棋,不存在什么骑兵克弓兵的固定游戏规则。

任何兵种的运用都是根据实际战场需要,而不是根据对方是什么兵种。

就以刚才说的亚历山大应对象军。实际上,就战象本身来说,投掷兵器直接击毙驾驶战象的士兵是最有效的。

按照你的“游戏规则”,就是弓兵克战象。

但实际操作就会造成战象失去控制,造成两方军队的伤亡。所以用长矛形成盾墙驱赶,甚至直接杀死大象,更加稳妥。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不但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御。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战斗图形是这种

比起兵种,战争中的指挥官看的更多是地形、布阵和进攻趋势等等。

还是以亚历山大的军队为例,有一只被称为艾格玛(agema),就是先头部队。按照你的说法,它应该是骑兵,但实际上这只军队中,我们已知的就有持盾卫队、伙友步兵以及骑兵,它的兵种是多元化的。

即便是骑兵,在亚历山大的时代里,也有负责进攻的披甲重骑兵,负责抵御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前哨骑兵等轻骑兵。

即便是弓兵,也未必都克骑兵。拜占庭打法兰克时,弓兵是压制住了骑兵。可在古希腊的兵种中弓兵的运用就发挥很小。在春秋战国时期,弓兵一度是步兵的分支。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

战争不是电子游戏,它没有所谓的固定规律,一切战争规律都是发展的。

回到主题,战争片就是艺术创作,和实际情况本来就相差甚远。

在战争片里发现战争奥义,可不可能?

可能,某管理员都能从《三国演义》悟出兵法,世界上有什么不可能?

只是对于普通麻瓜的我,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喜欢看战争片,选择去读书了解更多。当然我只是一个爱好者,了解的也只是皮毛。

总而言之,战争片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当然就有不同的派别和风格。只有派别的不一样,哪个更对你的胃口。

就冷兵器时代战争题材来说,中国古代战争片拍得的确是不错的。

——原文——

你确定吗?

我国古代战争电影拍摄得还不够高水平吗?

中国古代战争电影已经是我国少数小有名气的文化产品。

我国群嘲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IMDb也有7分。

多少外国人是通过《英雄》知道张艺谋的。

更别说我们隔壁的日本对三国电影的热爱。

比起那些狗血爱情片,中国古代战争片真的算是我们文化产品中仅次于功夫片的拳头项目。

作为战争片爱好者,我得说。

古今中外,拍得好的战争片大多数都不是古代的。

《勇敢的心》和《影子武士》已经是其中翘楚,但你也应该发现这两部电影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传记电影,或者传奇片。

战争只是故事背景,并不是故事的重点。

西方的特洛伊战争已经被搬上屏幕无数次,每次效果并不理想。

都是阵前两将互搏,你要说裸男就是比骑马小将好看,我能说什么?

都是城门叫嚣,你要说两轮就是比单骑更好,我能说什么?

这能看出啥阵法,咱也不好问,咱也不好说。

古代战争本身就是比现代战争难出彩是事实。中国已经算是玩出花,玩出仪式感,甚至玩出新高度了。

对比一下,你会觉得国师在古代战争拍摄上不但不输,而且高出很多。

战争场面上,中国古装片真的没输过。

这是胡玫的《孔子》中围城。

这是《天国王朝》的围城。

如果你就是觉得盾牌比戈矛更好看,我能说什么?

古代战争的拍摄手法和古代战争使用的冷兵器有直接关系。

大多数冷兵器的使用就注定只有近身搏击,才有杀伤力。

弓箭、弩弓和投掷机已经是极限。

所以,拍摄古代战争片,无可避免地都有拍摄两将近身互搏的桥段,展现出战争的杀伤力,要不然就会显得很弱。

这和导演喜不喜欢功夫没有关系。

中国古代战争片在国际影视市场来说,算是很有口碑的存在。

我们觉得难看得要死的《孔子》在IMDb都有6.2的及格分。

user avatar

拍古代战争电影,道具,美术,要花多少钱,还有特效。没个八到十亿估计拍不出来。

这么投资出来的片子票房要是投资的三倍才能挣钱。

谁愿意投资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