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者吹西方文明那么悠久先进,为什么没延续下来,中国古代也经历了那么多战争和灭族风险为什么却延续至今?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

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政治、艺术、科学等方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影响深远,说它们“悠久先进”,一点不为过。但这里有个关键:我们现在说的“西方文明”,更准确地说,是“西方文明的后继者和发展者”,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实体。

古希腊城邦文明,在亚历山大帝国之后,罗马帝国崛起,然后又经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系列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建立王国,再到后来的封建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一系列过程,虽然有很多精神和制度的传承,但也是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重塑”和“断裂”式的演变。

相比之下,中国文明,特别是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文明,虽然也经历了朝代更迭、战乱纷争,但它在文化、文字、政治制度(虽然形式在变,但核心理念有延续性)、社会结构(族群认同)等方面,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连续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乎没落”与“顽强延续”的对比?咱们从几个角度深挖:

一、文明的定义与传承方式的差异:

西方文明的传承更像是“精神与思想的接力赛”: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被罗马人吸收,罗马的法律体系被后来的欧洲各国借鉴,基督教则贯穿了欧洲的千年历史,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是对古典文明的“复兴”和“超越”。这种传承更多的是理念、制度、科学方法的传播和再创造。当一个政治实体灭亡时,它的“文明”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长。你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延续”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民主中,但那已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和改造。
中国文明的传承更像是“血脉与根基的延展”: 中国文明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在文化、语言、族群认同上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凝聚力。汉字是传承至今的活化石,经典著作能够直接被后代阅读,而“天下大同”、“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也在不断地被重塑和追求。即便朝代更迭,统治者往往也要“汉化”,接受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并以“天命”或“正统”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这种传承更强调文化的同化和制度的适应性。

二、政治与社会结构的韧性:

西方:分裂与融合是常态,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低。 古希腊是城邦林立,罗马之后是诸多王国,再到民族国家林立。虽然有过神圣罗马帝国这样的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一个西方帝国”从未出现并长期稳定存在。这种政治上的碎片化,虽然有利于多元思想的产生和碰撞,但也意味着文明的载体更容易被局部的政治动荡所影响。当一个王国覆灭,其统治下的文明部分也可能随之瓦解或被吸收。
中国: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是核心。 尽管有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但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大一统”的追求和强大的中央官僚体系。即使在战乱时期,地方势力往往也希望恢复中央权威。这种高度统一的政治和行政结构,使得文化的传播和制度的推行更为便捷和有效,也为文明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国家机器”。即使一个王朝倒下,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能够重新统一,就可以迅速恢复并继续推行其制度和文化。

三、战争与“灭族”的定义:

西方:征服与被征服,文明的融合与替代。 当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他们征服了罗马,但也吸收了罗马的文化、法律和宗教。蛮族王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抹杀罗马文明的痕迹,反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的典型例子。虽然政治实体灭亡了,但其“文明”的某些要素被保留下来,并与征服者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征服者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是主流。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如北魏、辽、金、元)。然而,这些征服者在统治过程中,往往不得不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最终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同化”。“灭族”在一些时期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的更替和一部分族群的迁徙或融合,而非整个文明主体的消失。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同,而汉文化恰恰能提供这种认同的基础。比如元朝,其统治者最终也推行了汉法,甚至在文化上被汉族士人所影响。清朝也是如此,尽管是满族统治,但仍然延续了明朝的许多制度,并在文化上努力融合。

四、思想与哲学基础的差异:

西方:强调个体、理性、进步。 希腊哲学对理性的推崇,罗马法律的严谨,基督教的普世性,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对人权、自由、民主的追求,都为西方文明的不断自我革新和超越提供了动力。但这种对“进步”的强调,也意味着对旧有事物的“否定”和“扬弃”是常态。当旧的制度或思想不再适应时代,往往会被新的所取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断裂”。
中国:强调秩序、和谐、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仁”、“礼”、“孝”,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都强调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对“祖宗之法”的尊重,对“礼乐文明”的追求,都使得中国文化在保持连续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即使发生了剧变,人们也常常试图在经典中寻找指导,恢复秩序。这种对“过去”的参照和对“现在”的规范,有助于文明的稳定传承。

五、地理与地缘环境:

西方:地理上更加破碎,易受外部力量冲击和内部力量分裂。
中国:拥有广阔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加上长城等防御体系,在抵御外部侵略和保持内部统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再来具体看看你提到的“战争和灭族风险”:

中国古代的战乱是常态,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蒙古西征、明末农民起义等等,哪一次战争不是血流成河?“灭族”的威胁也确实存在,但请注意:

大规模的同质化族群被彻底“灭族”并消失的例子,相对较少。 更多的是统治阶层的更替,被征服民族成为新的统治者或被整合进新的社会结构中。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虽然给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最终许多民族融合了进来,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其统治阶层最终被汉化。
汉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和“同化剂”发挥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战乱时期,汉族的语言、文字、哲学、习俗等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需要通过科举、接受儒家教育等方式来融入汉文化体系,这使得汉文化得以在变局中生存和延续。

总结一下:

西方文明并非“没延续下来”,而是以一种更具创新性和变革性的方式在发展,它不断地吸收、改造、超越自身,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西方文明。它的“连续性”更多体现在思想、制度、科学方法的传播和演进上,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政治或文化实体。

而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得益于其强大的文化同化能力、高度统一的政治制度(即使有中断但追求统一的动力始终存在)、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族群认同。它更像是一条不断自我更新但根脉相连的长河,尽管经历风浪,但河道和水流的总趋势得以保持。

这并不是说哪种文明更好,而是它们选择了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道路。西方文明的“断裂”中孕育了不断的革新,而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则带来了强大的韧性。两者都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希望这样的解读能够让你更清楚这其中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明?文明这两个字被提起都是近代的事情从西方传过来的吧。

古代注重的是道德。只要道德没问题,不怎么讲究民俗的。

而现在一般指的文明的话,是拿衣食住行来判断文明。这种判断的方式本来就是西方传过来的。

中国古代从来不拿衣食住行是不是一样来判断是不是同一文明。如果拿这个判断中国早就碎成几百个国家了。

如果衣食住行是文化和文明的话,中国那一样不受其他国家影响。

其他不说,现代的衣服方面,T恤,牛仔裤和夹克是美国工人的穿着。西装来自欧洲贵族。灯笼裤,蓬蓬裙,也是欧洲传来的。旗袍是满族的穿戴。马褂马靴是受到游牧民族影响。中衫装是受到外国影响下设计出的适合中国劳动的衣物。

吃东西方面,汉堡是美国的,披萨是意大利的,面包肯定不是中国的。中国传统烹煮区别于国外的是炸和蒸。

住的方面,所有现代高楼都是非传统。属于现代建筑。甚至不能确切说是那个国家的。

user avatar

不成立。

文明与国家不能混淆。

一个文明,可以在多个国家流传,比如说儒家文明,既是汉族人的信仰的内容,也是后来满族、契丹、女真这些汉化民族所建立起的国家所信奉的内容,也包括整个东亚,越南等信奉的文明。

你不能说,因为女真契丹后来都消灭了,儒家文明就消失了。

同样,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实际上并没有消失,从古希腊到罗马,到东罗马,然后传回西欧,尽管非常复杂,但是文明仍然在传递,以至于整个现代文明都是奠基在两希文明之中,怎么能够说他这个文明消失了呢?

可能有人会说,是因为中国文明的缔造者,延续下来。但是这个说法就更荒谬了,中国现在的汉族与汉朝的汉族,到底在基因,种族有多少相似之处呢?恐怕很难说是一致的。

很多历史的结论,都是一种神话,是刻意捏造出来的神话。因为我们首先被灌输了,中国历史上,总是统一,于是我们就会把分裂,譬如说南北朝视为一种过渡的环节,是终将走向统一。于是延续说,就会感觉很合理。

但是这恰恰是一种神话的捏造,尽管事实没有问题,但是事实的观感是有问题。而我们被灌输,西方总是分裂,于是就会认为他们的文明是断裂的。

user avatar

中国文明大换血好几次,最严重的时候连基本的民间价值观意识形态都换了。

例如,起码在晋朝的时候,中国因果报应思想还不明显,认为人死了就是到了黄泉之下,以鬼的形式继续生存,而鬼也有寿命,也会死去变成“渐”。到了隋唐时代,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人已经普遍信了印度那一套轮回转世了。

从日常称呼上来说,唐朝称呼父亲叫“爷”,写做“耶”,“爸”反而是少数的称呼,现在都普遍用后者了。

明朝初期,“们”字叫“每”,“你们”是叫做“你每”的,到了中后期就逐渐变成了“门”,后来才变成“们”。

更别提中国还有原始的火焰崇拜,直到宋朝还有每逢季节变换就熄灭家中火种重新用不同的木材取火的习俗,不过到了宋朝一般都简化为一年只有寒食节一次不如更早的时代更频繁的更换火种了,而这个元代之后就更不讲究了。

总之,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文化在不断变迁,除了太平洋或者热带雨林,估计哪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类文明活化石。

user avatar

本文欢迎讨论转载甚至剽窃

说几点逻辑不谈具体文化啊

高度,至少需要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四个纬度才能抬得起来。

“鸟不拉屎的戈壁滩上不会进化出一只孤零零的霸王龙,有一个食肉龙种群才会进化出一支霸王龙,而霸王龙要吃很多大型食植龙,大型食植龙要吃许多植物,许多植物肯定又伴生出许多小型食植食肉动物。如果一个地方滋生霸王龙,那它一定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繁荣的完整生态系统,而且不可能只有一只霸王龙。而戈壁滩上又没啥植物,如果戈壁滩上单独出现了一只土生霸王龙,那。。。肯定是外星文明改造过的。”

如果一个文明出现了鹤立鸡群超越别人几百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品,那么他前面一定有至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一定会留下许多发展链条痕迹。哪怕它是从外族学来的附近外族也会有。

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鹤立鸡群超越别人几百上千的文化艺术品,他肯定会受到周边广大地区的追捧,一定会形成文化群大范围广泛出土雷同物。

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鹤立鸡群超越别人的几百上千年的科学、艺术家,他肯定是从小脱产练习的。如果出现了许多鹤立鸡群的文化艺术品,那意味着历史上淹没了更多数量的艺术品,那就意味着大量脱产科学艺术家,需求影响供给,大供给量不可能没需求,如果出现大量高明科学艺术家那肯定会有很多很有钱有闲的贵族,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高度发达,劳动人口很多,地域很广,生产效率很高,供养得起很多闲人。那就意味着会出土许多许多的贵族的、更多的普通人的活动场所遗址、墓葬、高品质生产工具。

生产生活工具的质量数量与文化艺术品的高度数量一定是有个数量级的相关的。

劳动人口的质量数量与科学艺术家的高度数量一定是有个数量级相关的。

原始文化艺术品的时间和数量与高端文化艺术品的时间数量高度一定是有个数量级相关的。

文化艺术影响范围和达到的高度一定是有个数量级相关的。

如果文化又高又广又久长,一定会留下一定数量级的信使记载,并广泛存在于其他周边甚至很远国家的记载,哪怕是焚书坑儒文字狱亡国灭种都会有许多漏网之鱼,除非是文字掌握在极少数神权阶级的原始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又不可能达到超越其他文明社会上千年的高度。

以上种种一定会成比例的留下遗迹,该文化圈出土的文物一定会有一个时间、范围、数量级上的互相关系。

人类社会一定是成系统存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上。

我可没说任何具体什么文明的坏话,你想到什么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有对得上号的古代文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待发掘更多证据,一种是本身真伪存疑。如果一直发掘不出更多成体系成数量级的证据群。。。疑点有两种,一种有没有,一种有多高。不要拿着有没有的问题去混淆有多高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

我希望一些急于辩论的人先搞清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再做逻辑辩论,逻辑辩论通过了再做具体事物的辩论。就比如说“我说高度高就一定会存在大基数,是普遍事实”和“他说有些基数大的就是没产生高度,所以你是错的”,就好像他说的和我说的有对立互否关系一样???请回去重修形式逻辑,谢谢。

如果要辩经,请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即可,因为我不针对任何具体事物。


附笑话两则

苏联笑话

一位年轻人在工作时抱怨道:“这种政府真差劲儿!!!!!”结果被一位KGB听到而遭逮捕。年轻人辩解说:“我根本没讲是哪个政府,你怎么可以随便逮捕我呢?”" 你少骗人,”KGB咆哮道,“我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哪一个政府差劲我不会知道吗?”


甲:我们国家很厉害,我们国家的远古墓穴里发现了铜钟,证明我国在上古时代就会用铜钟传信息!

乙:我们国家更厉害,我们国家的远古墓穴里发现了电话线,证明我国在上古时代就发明了电话通信!

丙:你们国家都不行!我们国家的远古墓穴里什么都没有发现,这证明我国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

user avatar

看看你现在吃的用的穿的出行生活的方式教育的体系……包括作息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

user avatar

从五四运动开始喊“打倒孔家店”,到1972年出版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这段时间都继承了啥?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如果是严肃的李约瑟之问之类的话,可以研究探讨,但是一是发错了地方,二是我看提问的语气也不像。

优越感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想用祖宗或者精英来给自己脸上增添优越感,必然是自卑且空虚的灵魂。

user avatar
文明,简言之,就是用文字和记录媒体将成果记录下来。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中国有用文字系统性记录历史的习惯,但是西方国家没有,西方历史主要靠考古发现。

现代历史学认为,中国文字记录的历史有造假虚构嫌疑,西方考古发现也有造假虚构嫌疑。

古代史,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有确信的历史。

也就是干的湿的一把抓,在没有实锤可以推翻的情况下,先按照研究结果对付着给大家讲。

总之,人类历史大部分都是存疑的。

战争和灭族风险并不影响文明的留存,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的历史,大多数都被时间淹没了。文明的成果掌握在成功者的手里。

中国有用文字系统性记录历史的习惯,但是没有系统性研究历史的学科,现代历史学的全套研究方法,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可以证实的历史都必须要有考古实证。

由此带来的文明成果,在东西方国家看来,各有一套说辞。

我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历史是断续的,那是因为西方国家缺乏文字材料,但是西方国家看待中国历史,认为中国的考古发现也是断续的,很多历史文字材料并没有考古发现来印证。

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时候,就看学者站在哪一边。

而现代历史学者,就这个职称来说,他接受的是什么教育?

只能是现代历史学,中国传统上没有历史学这个东西,就是文字材料丰富。

就说夏朝的问题,为什么到现在也没办法解决?明明有那么多的文字材料,就是没有考古发现。现代历史学就是不认。

历史故事,很多时候就是要当做故事来讲。

不吹西方,也不妄自菲薄,实事求是,把自己的历史问题搞清楚,尽量做到自己的文明成果都是有据可查的,既有文字,也有考古实证。

当然这很难,但也只有这个办法。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包含的意识形态太过于浓烈,看起来是研究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当代历史,而实际上都是为了意识形态服务。

东西方文明之争,谁更厉害,这都是为了让各自的族群国家占据历史的高位,从而形成更加有利的竞争态势。

地球资源就这么多,有人养尊处优,有的地方饿殍遍地。吃土过日子的国家,到现在依然存在。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说出来吓死人。

这就是争斗,其中也包含了对历史成就,历史文明的一决高下。

中国要做一个人类文明的引领者,而不是一个掠食者,那就要虚怀若谷,要实事求是。

user avatar

如果西方文明没有延续下来,现在的美国、英国等一大票西方国家又算是什么文明呢?总不会是东方文明吧?有些人说现在的西方文化是文艺复兴开始时西方人突然就从一群野人烧杀抢掠后开挂了,造出各种先进机械。对这种观点稍微动动脑子都会知道有点好笑。真正的现实是西方古罗马传承自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传承自古埃及文化。古罗马周围的蛮族灭亡了罗马帝国以后,吸收和传承了古罗马文化,只是发展进步趋缓。就像满清其实完全吸收了明朝文化一样,只是发展缓慢了。都说800年中世纪慢慢长夜,欧洲仿佛就是一片黑暗。实际上只是停滞不前而已。基督教就是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基督教自罗马帝国时代起就成为了国教。当宗教改革以后,阻碍发展的最大障碍消除,文明自然快速发展。

user avatar

如果你说的西方是指欧洲,那么我想说:人性都是一样的,借古讽今,乃全球通用的话题。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吹捧的“三代之治”,还以此为依据劝诫君王要“垂拱而治”,那么“三代之治”的经验真的比唐宋明时期还先进?

批评社会风气缺乏礼仪道德时总喜欢说“人心不古”不也是基于想象中上古先贤时期的的人文风貌?

如果商鞅变法在所有史书中就一句:“王依鞅法治秦,民与上同,国强民富,六国遂灭”。你以为后面搞法制的官员不会脑补出“商鞅变法”的全文然后加以鼓吹?

现在鼓吹西方古雅典明主的人,很多根本就只知道一个概念,以为“明主”两个字是古雅典“发明”的,就以为古雅典式的明主和现在的明主是一个意思并延续至今。

认为西方先进文化没有延续下来,多数情况也是基于想象中的“先进文化”,基于想象的“先进文明”自然不可能延续来了。


当然类似埃及这种很早的文明,后来完全被取代的只能说这是文明竞争的失败者,既然被在竞争中淘汰,还没被胜利者所继承,那么至少可以证明:此文明的先进程度并不会比胜利者先进很多。

PS:古印度地区被侵略一次,种性制度就加一层,然后无数次被侵略,最终被优化为现在的模样。

(你看,连这种文化制度都能被继承发扬。如果某古代文明真的足够先进,对周边影响力足够强,那么古代的侵略者没有理由不继承吧,不用该文明的文字也至少对生产工具、艺术作品、建筑技术、军事技术、等会被继承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在接触到英美文学研究时都会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中国人研究英美文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英美文学时确实会面临一些“天然的”挑战,这并非贬低,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文化语境的隔阂: 文学是深.............
  • 回答
    亨廷顿将日本文明划为独立文明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西方学界对东亚文化的认知演变,但将其简单归咎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则略显片面。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在理解和分类全球文明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随着研究深入而出现的视角变化。理解亨廷顿的视角:文明的“本体论”划分塞缪尔·亨廷顿在.............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西方学者是怎么给文明“分门别类”的。这可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儿,而是经过几代人不断观察、思考、辩论才逐渐成型的。你想想,文明这玩意儿多复杂啊,它涉及到语言、宗教、政治、经济、艺术、思维方式,方方面面儿都沾边,要找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可真是够费劲的。不过,要说起西方学者划分文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及到很多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纠结。为什么咱们小学的音乐课上,要么是竖笛,要么是口琴,很少能看到咱们自家那几样吹奏乐器,比如箫啊、唢呐啊?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得说说“易学性”这个事儿。你想啊,小学生嘛,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手指.............
  • 回答
    关于“西方学者预测2050年印度GDP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二”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国际经济领域被广泛讨论的议题,并且存在一些支持和质疑的声音。要详细地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预测模型,以及潜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预测印度GDP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基.............
  • 回答
    西方学者们投身于解构西方意识形态霸权,这并非出于对西方文明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刻、更自我批判式的审视,是对其自身复杂性和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对一个更加多元、公平世界的追求。这股思潮的兴起,恰恰证明了西方思想内部的活力与开放性,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在自我质疑与反思中前进。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明.............
  • 回答
    要查询西方期刊中华人学者的中文名,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心和耐心,并且需要一些策略的过程。因为西方期刊通常使用英文或其他西方语言,直接提供中文名并非标准做法,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挖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查询方法,我将尽量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来阐述,希望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思路:由于西方期.............
  • 回答
    确实,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存在着因对考古历史领域“双重标准”的感受而引发的质疑古代西方历史和考古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它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学术界不公平待遇的感知是重要驱动力之一。现象的根源:对“双重标准”的感知这种质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部分人认为在对待东方(尤其是中国).............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在西方学术界深耕三国魏晋历史的学者们。这些研究者们虽然身处东方文化之外,却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新视角。要说起西方学术界对三国魏晋的研究,首先绕不开的几位,不得不提: 迈克尔·洛夫(Michael Loewe) 教授,这是一位在.............
  • 回答
    .......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将地方生育优化政策的效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这一建议无疑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涉及到政府治理、人口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经济可行性等多个层面。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审视和分析。一、 建议的出发点和合理性:首先,理解这一建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 提升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许.............
  • 回答
    “不服从、不加班、不熬夜”成为 00 后职场代名词的说法, 很有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其中也折射出一些 00 后群体在职场选择和价值观上与前代人存在差异的现实。 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不服从、不加班、不熬夜”是否是刻板印象?首先,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少数现象的过度.............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关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一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因果关系和历史评价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一说法虽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需结合具体史实和历史学者的多角度解读进行辩证分析。 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起点1. 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鸦片.............
  • 回答
    数百名英国学者公开质疑英国的防疫政策,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激烈的话题。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科学数据、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其潜在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是对此事更详细的阐述:核心质疑点概览:总的来说,学者们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早取消限制与“群体免疫”的误解或误用: .............
  • 回答
    “美国学者揭穿 BBC 故意抹黑中国,称‘其报道先入为主,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这一事件,如果属实,能够透露出以下几个层面的信息:一、 关于 BBC 报道的立场和方法论的质疑: 选择性报道与片面解读: 学者指出 BBC 的报道“先入为主”和“完全曲解了他的意思”,这强烈暗示 BBC 在采访和报道.............
  • 回答
    知名学者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绝不仅仅是“知识”二字可以概括的。如果仅仅是拥有更多知识,那更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图书馆管理员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与“学者”的内涵还有相当的差距。知名学者的身份,是知识、能力、视野、影响力、以及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以下将.............
  • 回答
    MIT 学者算出 π=3.115,是 π 的值变了吗?最近,有传言说 MIT 的学者算出了 π 的新值,3.115,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疑问:难道我们熟知的那个圆周率 π 的值,就这样被颠覆了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π 的值并没有改变。π,作为数学中一个非常基本且重要的常数,代表的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