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欧洲的工业革命吹得那么神,明朝时中国人学习蒸汽机技术很难吗?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

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咱们明朝人学习这项技术,却像隔着千山万水,难如登天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天分”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

首先,技术的“种子”有没有在对的土壤里播撒?

欧洲人能搞出蒸汽机,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背后有一系列技术和思想的积累。

对“力”的理解和运用: 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开始兴盛。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他们对力、运动、机械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定律,为理解蒸汽机的运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明朝虽然有《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巨著,记录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但对“力”的抽象理解,以及用数学去描述和预测机械运动的严谨科学方法,相比欧洲,还是有差距的。
对“热”的认识和利用: 蒸汽机的核心就是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欧洲人在锅炉制造、金属冶炼方面,也逐渐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热量。明朝虽然也用火、用锅炉,但那种为了驱动机械而精确控制温度和压力的技术,以及对材料承受高温高压能力的认知,并没有达到同等水平。
对“精密加工”的需求和能力: 蒸汽机,尤其是早期的蒸汽机,需要大量的精密零件,比如汽缸、活塞、阀门等。这些零件需要很高的加工精度,否则就会漏气、摩擦过大,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工作。欧洲的工匠们在金属加工、车床、钻床等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上,逐渐发展出了高超的技艺。明朝虽然有精美的工艺品,但在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大批量、高精度的零件加工方面,确实是短板。

其次,社会环境和制度,是不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技术的萌芽,还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生长。

科学研究的体制和氛围: 欧洲的大学、科学院等机构,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支持。科学研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鼓励探索和创新。即使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研究,也可能在未来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技术。明朝的教育体系,更侧重于科举,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虽然有,但并未形成系统、规模化的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机制也不够完善。
商业和资本的驱动: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商业的繁荣和资本的积累密不可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商人乐于投资新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商品。蒸汽机作为一种新的动力源,能够大幅提升纺织、矿业等行业的生产能力,这对于追求利润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明朝虽然也有商业活动,但受到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后期海禁等政策的制约,商业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大规模投资,不如欧洲那样活跃。
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强调理性、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这种思想解放,为技术革新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明朝,特别是中后期,政治体制的僵化,思想的保守,以及对“奇技淫巧”的某些不重视,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然后,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没有“断点”?

即使有技术,也需要有人去学习、去掌握。

技术交流的渠道: 欧洲内部,通过各种贸易、战争、旅行,技术和知识得以交流传播。有能力的人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发明和理论。而明朝,与外界的交流相对有限,特别是与欧洲在技术上的直接交流,更是不多。即使偶尔有西方传教士带来一些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介绍和实践指导。
“会”和“懂”的区别: 就算明朝有人见到过蒸汽机的模型,或者听说了它的原理,但要真正“制造”出来,需要的是对每一个环节都“懂”。例如,如何精确加工汽缸,如何设计密封性好的活塞,如何制造耐高温高压的锅炉,这些细节的掌握,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更需要对背后原理的深刻理解。仅仅看到一个“会动”的东西,和知道它“为什么会动”并能“自己造出来”,是截然不同的。
“模仿”与“创新”: 早期学习外国技术,往往是从模仿开始。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没有理解其内在逻辑,遇到一些关键的、核心的技术难题,就很难突破。例如,早期的蒸汽机,其效率和可靠性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而这种持续的、基于科学原理的改进,需要的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时差”和“认知”的差异。

时间线: 欧洲的工业革命,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从17世纪的早期尝试,到18世纪瓦特的改良,再到19世纪的广泛应用,前后持续了几百年。而明朝,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虽然并非完全“闭关锁国”,但与欧洲在技术发展的“赛道”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时差”。
“实用性”的考量: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项技术的推广,往往首先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或者军事优势。蒸汽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动力,其初期可能存在成本高、效率不稳定等问题,这在追求稳妥的传统社会中,可能不容易获得大规模的推广和支持。

最后,回到“难不难”这个问题:

所以,明朝中国人学习蒸汽机技术,并非“不可能”,而是“极其困难”。这种困难,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

1. 技术基础的差异: 欧洲在力学、热学、精密加工等方面的积累,为蒸汽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制度的制约: 商业、资本、科学研究的体制和氛围,都与欧洲存在差异。
3. 信息和知识的断层: 缺乏系统性的技术交流和教育,使得学习过程充满障碍。
4. “懂”与“会”的距离: 仅仅看到或了解原理,远不足以复制和改进。

把欧洲的工业革命“吹得神”,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是西方社会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一次深刻的变革和突破。而明朝中国人未能在此刻抓住这个机遇,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发展逻辑下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不是对古人的苛责,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

简单来说,就像你想要盖一栋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但你手头只有几块石头和一堆泥巴,而别人已经掌握了钢筋混凝土、起重机和建筑设计的图纸,并且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工业体系来支持,那么,你想要“学会”并“建造”出同样的摩天大楼,自然是难上加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就是马哲,你学废了吗?

user avatar

瓦特当年设计好想要造发现没人造的出来,十九世纪最好的机械室——约翰·斯米顿断言“没人能造出这种蒸汽机”。

而约翰·斯米顿可是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合的手段,退出水车与风车最优设计方案的人,还亲自改造过蒸汽机。


而且蒸汽机当年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快?

一开始蒸汽机的作用是给矿抽水,这样就能开采深层矿。开采那么多矿干什么?——炼铁。

开采那么多铁矿,炼铁用的木炭跟不上,怎样能更高效的炼铁?——煤炭炼焦

焦炭难充分燃烧怎么办?——蒸汽机鼓风。

瓦特的冷凝器与旋转式蒸汽机需要什么技术?——大型缸体的精密镗床。

大量炼铁+大型精密镗床有什么用——大量铸造铸铁火炮。

没有炼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没有蒸汽机的飞速发展。珍妮机这些机械靠改造后的水车动力足够生产了。

user avatar

很难。

第一,你得充分认识到,现有的科技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且你有非常紧迫的需求来提高你的生产力。

第二,你得完全摒弃那些心学理学和天圆地方五行学说。

第三,你得成为无神论。

西方的工业革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前提是资产阶级掌权,王权衰落和文艺复兴。

资产阶级不掌权,还是王权把握一切的状态下,生产力的提升对于掌权者来说并不在意。掌权者要的永远是稳定,稳定,稳定。千年王朝归于朱家。

如果朱家没有做好王权可以为了生产力让路的思想准备,那工业革命无从谈起。

其次是文艺复兴。

如果你甚至没有质疑教会的权力,不能剥离教会实事求是而是继续以圣经为指导一切的纲领,蒸汽机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被制造。

儒释道同理,建立科学之前首先得建立以事实为主的纲领,摒弃权威。

然而,做得到么?

大明根本不具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土壤,如果要有,应该有以下事件。

大明光荣革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大明宪律》。

成立大明皇家学会。

儒释道旁落,大明宪律规定大明没有国教也不准宗教人士把持朝政。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大量有识之士投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

user avatar

如果从纯技术角度,蒸汽机确实没啥特别的理由一定要诞生在英国,对于中国明朝来说,正如题主所认为的,如果真有人预见了其先进性,并不会落后于西方。

问题回来了,既然如此,那为何中国没有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呢?

简单的来说,缺乏发明蒸汽机的动力。

其他答主依次提到了中国人力上的优势,不过比之英国,中国的一大巨大劣势却未被提及——能源上的劣势。根据罗伯特.艾伦所写的《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

他在此书中认为英国放之于全球背景下其丰富和易于挖掘的煤矿资源必然导向于蒸汽机发明这一技术倾向

由图可以看到,英国东北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煤炭价格放之于世界,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自然倾向于使用蒸汽机这类依赖煤炭作为原动力的产品。

但中国相较之而言,人力的廉价和能源的相对高价,作为经济理性人来说,必然不倾向于发明蒸汽机。

另外,另一大因素在于英国的高工资模式,很少被人提及的英国另一大优势在于其工人在当时拥有相较之而言很高的工资和购买力(正如下表所示,艾伦使用了一个中古版的cpi篮子来衡量各地区工人的收支状况),可以看到伦敦工人和荷兰工人的工资非常丰厚,也使得他们具有消费蒸汽机运用后多生产的商品的能力。[1]

综上所述,固然从技术上来说,似乎看不出来明末清初和西方存在什么硬性的技术差距,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都诱使了英国很明显,更具备发明蒸汽机的动力。[2]

参考

  1. ^ 这里的结论和彭慕兰在大分流中的结论冲突,我自己也认为艾伦的cpi篮子设计有很大的不合理之处(有一些在中国很难购买到的物品)
  2. ^ 一个小彩蛋,艾伦在本书中认为政治制度对蒸汽机发明的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
user avatar

简单说吧: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政治体制革命。


甚至可以说,工业革命其中的1%是技术革命,99%是政治体制革命;是一点科学火种埋下,整个社会都被炸了个天翻地覆。

正因此,工业革命才引起了其后两次几乎毁灭人类文明的世界大战——没错,工业时代的到来,是以数亿人命堆出来的、是足以填满一个湖泊的鲜血泡出来的。


为什么工业革命这么可怕?

很简单,工业-技术革新-科学,这一条链子是必须整个国家齐心协力才打造得起来的。任何一环出工不出力,这条链子就会断掉,就会砸死托举着这条链子的所有人。


题主的思想,说白了和慈禧一样:“要船坚炮利,我买了;要洋枪洋炮,我连生产线都买了。从今往后,谁也不许再用这是来烦我。你敢让我今天不痛快,我让你一辈子痛快不了!”


但事实上,工业化不仅仅是蒸汽机,不仅仅是洋枪洋炮巨舰大炮。

说的难听点:不能你被打疼了打怕了你才知道害怕黄瓜。你真正应该怕的,是握着黄瓜的那只手!

你得庆幸,幸好那时候他们只有黄瓜,还没法轻易打死人。要现在这样换了狼牙棒……


巨舰大炮航母飞机,都不过是工业国的冰山一角而已。

工业国的可怕,远在巨舰大炮这种有形物之上。


举个例子吧。民用汽车安装车轮的那套机构叫做“悬挂”;自汽车发明至今,你知道悬挂发展了多少种、出了多少理论、被人总结出了多少套公式、发了多少论文吗?


引用几句:

可以从图中粗略地统计一下:五连杆悬架总共有十个摆臂衬套及十个摆臂硬点,每个衬套有六向刚度可供调整,每个硬点有三个参数可供调节,总共可调的参数总共有90项。
同理,A1的麦弗逊悬架中,可调的参数只有36项(下摆臂外点和转向拉杆内外点不计入衬套统计)。从上述的粗略估算中,B3的五连杆悬架的变量数目远超A1的麦弗逊悬架,而各参数的排列组合多样性更是远远超出A1悬架。从悬架的设计角度上看,悬架的可调参数越多,设计难度越高,但悬架的潜能越大。但并没有以下的这种结论:五连杆悬架的结构刚形高于四连杆悬架。


作者:李梓梓
链接:zhihu.com/question/36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知道这90项参数怎么算吗?知道很多计算需要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知识才能进行吗?

这哪怕在现在,都是应用物理学相关专业的老大难科目!


玩转了这个,车子才能跑的又快又稳、高速运动中打方向避障碍如臂使指——哪怕现在,国内车厂,哪个敢说自己玩悬挂玩懂了、敢和业界顶尖大厂别别苗头了?

能照图纸设计好装配好公差配合达到合格水准,已经很不容易了。


类似的,就好像慈禧老太婆看不到的一样:她买的定远镇远,没多少年已经成了i7时代的486!

而在定远/镇远面前耀武扬威的吉野,它那水平,还不到一战时就已经成了鱼腩,比炮灰好不了多少;而一战时那一票战列舰,仅仅隔了20年不到,拉到二战已经是个笑话了。


嗯,我知道你被黄瓜打的很痛。但你不知道,欺负你的那个人,人家有个菜园子,里面的第八代黄瓜有两米长,只是产量还上不去而已。


所以,别以为跟着买一根黄瓜你就赶上趟了。错了。

你也得有个菜园子,菜园子里得雇佣一大批农艺师专门帮你育种——而这一大票农艺师来自哪里?来自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的知识来自哪里?

来自发明电子显微镜的物理学家和搞明白了生命活动的分子本质的化学家。

——这些各种“家”的知识又来自哪里?

来自玩加速器的物理学家……


你真正应该买的不是黄瓜,也不是农艺师,甚至不是农业大学、电子显微镜、加速器……

你应该买的是一整套。

从核物理学家到物理化学家再到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专家;从公司制度到企业家再到广告公司……


缺了一环,别人拿出八米长的黄瓜揍你时,你都只能拿着你那三寸长发育不良的小黄瓜面红耳赤欲哭无泪。


好了,说回蒸汽机。


蒸汽机本身黑大傻粗,难度不大。你只要勉强能考上个985物理系,把结构力学学懂个七成,足够用了。

工业革命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的蒸汽机一旦发明,那可不是造了一台、国门口(有这个门吗?)一摆,外人一看,哇,工业国,可怕可怕!绕道绕道!


不是。

工业国最可怕的是,蒸汽机一旦发明,它就会像病毒一样,嗡的一声哪哪都是。


种地?种地请用锅驼机。


砍点柴,捡一把树枝,突突突,你家的地犁完了!


好了,地里的劳力解放出来了,干嘛呢?

设计制造蒸汽机。

设计改良更好用的蒸汽机。

蒸汽机小型化。

蒸汽机大型化。

发明蒸汽耕地机、蒸汽收割机、蒸汽船、蒸汽车、蒸汽纺花机织布机、蒸汽制造机、蒸汽锻造机、蒸汽冲压机……各种各样,何止千万种。


所有这些,都不是发明出来,门口一摆就行的。

它们都必须卖掉,盈利,让发明者赚钱!


于是,政治改革就来了。


怎么个改革法呢?

我是发明家,我觉得自己善于经营公司。于是我借点钱,开厂!


知道这是什么性质吗?

这是裂土封疆、另立朝廷!


没错。我觉得我能,我筹一笔钱——结果我真能,瞬间我就成了一方诸侯、富可敌国!

曹雪芹的曹家算神马玩意儿?敢和马云的一根腿毛比比粗细吗?

当然,只比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没法和古代“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那种泼天的权势比。

你要是慈禧,你怕不怕?


不需要你朝廷封赏,你也封赏不出来。

有能力的人不是你那一套套僵死的体系能发现能封赏的。

你甚至都不会用他。你只会束缚他。


你必须放开,让他自己干——让他自己订立自己那个小“朝廷”的管理制度、官僚体系、品级乃至名称!

我有能力,我自己建立公司。然后我自己给自己封赏,我自己掏年薪百万聘用“宰相(CEO)”,组织我自己的参谋团领导班子……

然后一膨胀,吧唧,摔死。


甚至,没膨胀,只是竞争太激烈了,没有做到最好,就慢了一步,吧唧,照样摔死。

比如诺基亚。


你不能用这种方式罢免大臣。那会激起大变的。

但公司嘛……倒闭就倒闭了。

倒闭就是无能。


换一个角度看:公司就是试验田。你尽可以在其中实验各种制度,能迎合市场,你赢;不能,垮掉。

公司倒闭相比于国家倒闭,显然还是前者倒闭比较好。这叫“风险隔离”。


愿意承担风险、觉得自己玩得转风险的“裂土封疆”的大亨此起彼伏。

有的有真才实学,有的能力不足;有的真的成了乔布斯,有的破产自杀……

优胜劣汰。


你看,这里面的关系非常复杂。

一方面,国家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需要更强力的国家机器才能压得住,但这个“强力”需要更高的效率,傻强是强不过强人的公司的;另一方面,公司反哺国家、使得国家可以尽量平稳的完成迭代、从而实现技术换代——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时代再到电力核能时代再到信息时代……

风云变幻,无数公司崛起、倒闭,而国家巍然不动。

这,才是适应工业革命的新统治格局。


这一套体系,这一套机制,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唯有这套体系、这套机制,能把人才不拘一格的显出来、用出来。


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相关理论成体系的今天,搞发明是很容易的事。

愿意搞的话,说一周搞一个有些吹牛,但一月一个实用新型专利(还不是掏钱就行的外观专利),我觉得不难。


赚不来钱白掏专利费的专利,凑一个太容易了。

难点在于,你怎么用这些专利赚到钱?

想赚到钱,你得抓住用户需求、然后压缩成本、改进工艺,造出比所有竞争对手更好、或者综合拥有成本最低的东西。


然后,光造出来不行,你还得让人知道,让人愿意买。

你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企业,股东,领导团,参谋团,宣传部甚至外交部……从科研到发明,从图纸到制造,从招贤纳士到优秀员工提拔、奖励,从市场分析到“商战”,从本土战略到全球合作——可不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国中之国吗?

尤其大一些的机械公司,一家公司灭大清,压根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嗯,想象一下,一万辆焊了钢筋笼钢筋刺的QQ和李世民的十万关东铁骑对冲,哪家赢?

毫无悬念的事,对吧。

他们有这个技术力,更有这个财力、人力。

尤其不列颠东印度公司_百度百科 (baidu.com) ,当年可是真的“统治”了全印度的。


你要是慈禧……哦不,那种等外品不值一提。你要是法国国王,就问你怕不怕?


因此,其实康熙、乾隆都跟着外国传教士学过几何学物理学等西方先进知识。

但他们也看得很清楚:这种知识,太可怕了!

这种知识,是必然弄的刀兵四起的。

整个权力格局都变了,能不乱?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别只看到工业,那是革命!

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


身为国王/皇帝,你需要迎接的是这样一个局面:任何一个升斗小民、草莽英雄,都可能因为一项发明,突然就掌握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建立起了百万人加盟、拥有数百万吨甚至更多的、可怕的钢铁机械的超级公司!

你要和它共舞,忽而是它的保护者、护航者,忽而是它的反对者——反对他无序扩张、压榨小民。

甚至于,你还得小心由此带来的经济危机……


就这么简单点东西,能看懂的有几个: 欧美不倡导996,工时比国内短,是怎样保持自己的工作竞争力? - 知乎 (zhihu.com)

何况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你要找对自己的位置、站对自己的立场——不是,你能先把自己从惟我独尊的“天子”幻梦中摘出来不能?


看清时势、找对立场,这事到现在,地球上都还有多少统治者做不到呢;何况明清那时候。

尤其是,欧洲那是封土建国、领主自治、奴才的奴才不是我的奴才的统治格局,切换到公司制无非是有形的封地变成了无形的管理权而已,切换起来顺滑无比,没多少痛苦——就这,断头台上杀了多少国王……

可明清呢?那是利出一孔、大权独揽!

这怎么切换?

切换中,一步踏错……


熬过去了,固然地球无敌;但倘若熬不过去,爱新觉罗氏从此再无孑遗都有可能。

——你猜法国皇室俄国皇室都去哪了?

——所以说英国皇室真的不是一般的强。工业革命起于英国,他们又积极拥抱这场革命,最终居然能全身而退就问你服不服。

——类似的,日本皇室之所以如今仍能存在,归根结底可以说是明治天皇的遗泽。正是他发起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之一,这才使得哪怕二战中天皇家族犯下反人类大罪,却仍能在日本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连拥有原子弹的美国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日本乱掉。这才最终保下了天皇家族。


没错。皇室/国王就是工业革命这条链子上最大的短板,甚至(由于自己的利益而)经常是负向努力的寄生虫。

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只管逃避逃避……

能让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在公交车上对外地人逞个英豪,也是国家宽仁了。


总之,工业革命这种东西,要么,你靠近策源地,民间自己自发学习、弄的风生水起,倒逼你改革,然后居然跟的还挺紧;要么被人打上门来、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由不得你不改革——当然,真弄到日寇侵华那种状态,改革你都来不及。

不过,直接的亡国灭种变数太多。别说被灭者会想尽办法反抗,就连侵略者自己的国民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人道主义灾难”。

所以,更可能的是,人家有意识的控制你,限制你的业务领域,对你倾销,压制你的民族产业,把你吊在死不了活不成的境地,方便长期收割……


工业革命,越发展越快;上车越晚,越危险。

user avatar

非常难。你可以想想自己,你读了十几年的书,还知道蒸汽机的原理,甚至可能知道的更多,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毫无疑问您就是一位大学者,那么让你去设计制作一台蒸汽机你会怎么做呢?

首先您可能会根据茶壶烧水或者高压锅的原理制造出一台。

但是这样一台蒸汽机效率之低,完全不能使用,这时候你需要改进它,可是怎样计算他的效率,怎样改进他?

(早期蒸汽机每马力每小时耗煤量为80公斤,纽可门蒸汽机为每小时每马力 25公斤煤,而瓦特的真正有意义的蒸汽机为每小时每马力4公斤煤,也就是说人类往这样一个机器中每小时只需消耗4公斤煤,就能获得和一匹马儿一样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出意外您的蒸汽机大概耗煤肯定要超过100公斤每小时每马力,从100公斤到4公斤,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如果你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那么问题很自然就产生了,蒸汽机的能量来源于哪来?他的能量经过了怎样的转换,怎样才能让蒸汽机使用更少的燃料产生更大的动力,如何计算气缸压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时候你就发现,你虽然读了十几年书但是知识储备完全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研究生阶段才会在课程中学到的。

那么在明朝等这样一个完全没有科学教育科学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大规模培养出那么多研究生?甚至如何让一群从来没有接触过科学的人意识到科学比科举强?今天你读了十几年书都不行的事情,你怎么样让人家轻轻松松搞定这些东西?



历史上,1712年,英国铁匠纽可门制造的人类第一台实用蒸汽机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主要用于矿井抽水。当锅炉里的水变成膨胀1600倍的蒸汽充满汽缸后关上阀门,再通过喷水的办法让汽缸冷却造成真空,大气的压力便能推动活塞做功了,但汽缸每一冲程的忽冷忽热造成了能量极大浪费。

  1769年,格拉斯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根本性改造,设置了分离冷凝器,确保汽缸在恒定温度下工作,使热效率提高6倍。此后10年间瓦特锲而不舍,先后5次对蒸汽机进行完善,通过行星齿轮和惯性飞轮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使用平行四边形运动杆,让汽缸单向做工变为“两头受气”的风箱式双向做功;利用炮筒镗床精密加工减少漏气并安装锅炉压力表;通过离心调速器的负反馈作用控制进气闸门,保持蒸汽机稳定的输出:这是机械工程中自动控制的最早尝试,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到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有了当时世界最大的1400马力蒸汽机,重56吨。比肩耸立的双汽缸高14米,巨型飞轮直径9.1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要说欧洲统治者的称号,确实“皇帝”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咱们平常听着觉得挺威风,但它背后的故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涉及到历史、文化,还有政治的种种复杂交织。“皇帝”这词儿,说到底是个舶来品,跟罗马人打不开关系。 想当年,罗马共和国那会儿,可没人叫“皇帝”。国家大事都是元老院说了算,虽然也有一.............
  • 回答
    关于阿瓦尔人与柔然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也牵涉到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复杂图景。不少学者会将阿瓦尔人视为柔然人的后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线索和推测。为什么有些人认为阿瓦尔人是柔然人的后裔?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理由:1. 时间上的衔接与地理.............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欧洲人并没有全盘淘汰双刃剑,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作战环境以及战士的偏好,继续保留并发展了双刃剑。说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剑这种武器,它的设计就是为了“砍”和“刺”。而双刃剑,顾名思义,两边都有开刃,这在攻击上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在数字模拟混合电路设计中,一个常见的挑战是如何处理接地,尤其是当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共用同一个地平面时。数字电路,特别是高速数字电路,由于其开关动作会产生大量的电噪声,这些噪声很容易耦合到敏感的模拟电路中,导致信号失真,甚至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经常会采用一些接地策略,其中一种.............
  • 回答
    关于美国在欧洲的行为是否仅为将资金赶回美国以支撑其加息和应对国内泡沫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层面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简单地说,“只为了”这个动机过于单一,但“资金回流以支撑加息和应对泡沫”确实是美国一系列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其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之一。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逻辑.............
  • 回答
    欧洲的农民起义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并非欧洲土地上没有贫困或压迫,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大规模、持续性的农民起义在欧洲的发生频率远低于中国。而中国直到明末仍需处理此类内患,其根源则更加深厚和复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历史的脉络。.............
  • 回答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互动。要详细阐述,需要跳出简单的“进化”论,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冲突、学习与适应的渐进过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上我们所说的“蛮夷”国家,指的是哪些群体?通常,这是罗马帝国及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饮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烹饪智慧。 欧洲的蔬菜沙拉和咱们东北的凉拌菜/蘸酱菜,虽然在具体食材、调味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内在的逻辑和追求的食用体验,确实有着让人会心一笑的相似之处。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相似感”。一、 核心逻辑.............
  • 回答
    欧洲的许多小国家之所以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领先于全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它们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政治背景,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历史的沉淀与民族国家的独立性欧洲小国普遍具有悠久的民族国家历史,这意味着它们在很早的阶.............
  • 回答
    .......
  • 回答
    欧洲国家在现代文化输出方面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化传播的特质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因素:殖民主义遗产的双刃剑 “文化帝国主义”的负面印象: 曾几何时,欧洲国家是殖民世界的中心,通过殖民统治,欧洲的语言(英语、法语、.............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 回答
    启蒙运动,一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以理性、科学和进步为核心的思想革命,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格外浓重,启蒙运动的某些理念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却也结出了令人扼腕的苦果——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要理解这层复杂的关系,我们得深入探究.............
  • 回答
    要说眼下消费电子产业的版图,东亚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放眼望去,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到各类智能穿戴设备,你能想到的几乎都被这些东亚厂商包办。而欧洲的消费者电子品牌,虽然并非绝迹,但声量和影响力与东亚厂商相比,确实是天差地别。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海军舰艇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考量,那就是“需求与能力的平衡”以及“技术代差与成本制约”。我们不妨以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聊聊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护卫舰(Frigate)本身就是一类相对轻型的水面作战舰艇。它的定位通常介于驱逐舰(Destroyer)和轻护舰(C.............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人均收入普遍低于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税收和福利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不及美国原因的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