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不会担心分封会导致诸侯割据,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周朝那样的诸侯割据局面?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

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使得他们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寻找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本身就蕴含着“割据”的种子,但同时又被其他因素制约,使其不像周朝那样走向全面、大规模的瓦解。

欧洲中世纪的“分封”与周朝的“分封”有何不同?

根源与目的不同:
周朝分封(宗法制下的封建): 核心是为了巩固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统治,通过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将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天子仍然期望对这些诸侯拥有绝对的宗主权,定期朝贡、参与战争是义务。这是一种“家天下”的延伸。
欧洲中世纪分封(封建制/Feudalism): 它的兴起更多源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和安全需求。当时的国王(即使有)权力非常有限,无法有效统治广阔的领土,也无法提供普遍的安全保障。于是,国王将土地(封地)授予有能力、有武力的贵族,以换取他们效忠、提供军事援助、贡献财政等。这是一种契约关系,基于土地和军事义务,更多是“权力的委托”而非“亲情的延续”。

权力基础不同:
周朝诸侯: 他们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周天子的册封,理论上是周天子在地方的代理人。虽然血缘亲近,但这种权力体系是自上而下的。
欧洲封建主: 他们的权力基础是他们自己掌握的土地、武装力量和对领地上农民的统治权。国王只是他们名义上的最高领主,但实际上,他们对自己封地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甚至可以对自己的领民行使司法权。国王的权力往往仅限于自己的直属领地,或者依赖于封建主们的支持。

为什么欧洲中世纪没有发生“周朝那样的”诸侯割据?

这里需要澄清,“周朝那样的”诸侯割据,指的是周天子名义上的最高权威逐渐丧失,诸侯之间互相攻伐,最终导致“礼崩乐坏”,周天子沦为象征性元首,天下陷入长期的战乱。欧洲中世纪确实存在诸侯争霸、战争频发,但其“割据”的性质和结果与周朝不同:

1. 缺乏统一的、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与“天下共主”的绝对权威:
周朝的“天下”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和政治概念,周天子是“天命所归”的共主。宗法制是维系这种秩序的重要纽带,即使诸侯强大,名义上仍然是周天子的臣属。
欧洲的国王,特别是早期,其权威更多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军事力量以及对特定区域的实际控制上。他们常常是众多强大的封建主之一,需要与他们讨价还价,而不是拥有像周天子那样不容置疑的宗主地位。因此,也就谈不上“周朝那样”的、由上而下的权力崩塌。

2. 土地与权力的“多重效忠”与“碎片化”:
欧洲的封建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契约精神”和“多重效忠”。一个贵族可能同时效忠于多个领主,比如他既是某大公的封臣,也是国王的封臣,而国王又可能是另一个更强大国王的封臣(这种情况在后期的法国尤其明显)。
这种土地和权力的高度碎片化,使得权力关系变得极其复杂。一个诸侯要“割据”,不只是与国王作对,还可能要与其他的同级或更高级别的封主作对。这增加了“诸侯大规模联合起来对抗国王”的难度,也使得国王虽然权力受限,但可以通过在不同势力之间玩弄平衡术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3. 教会的制衡作用:
天主教会是欧洲中世纪一个极其强大的、超越世俗君主的权力机构。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和精神权威。
教皇可以革除君主的教籍,号召十字军,这对君主和贵族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教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世俗君主和贵族无休止的混战,并且教会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有时能充当调解者,有时也成为政治斗争的一方。相比之下,周朝的宗教祭祀虽然重要,但并未形成一个独立于王权的、能与之抗衡的强大神权组织。

4. 经济与军事技术的局限性: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缺乏大规模的商业流通和城市税收。国王的财政来源非常有限,难以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来直接镇压地方势力。
军事上,重装骑士是核心力量,这使得军事力量掌握在拥有土地和财富的贵族手中。国王需要依靠这些贵族的军事支持,才能进行战争。
虽然欧洲也存在“割据”,但诸侯的军事能力与国王的差距,不像周朝后期那样,诸侯国之间可以动辄倾举国之力互相攻伐,甚至威胁到周天子的王畿。欧洲的“割据”更多表现为地方贵族的强大自治权,以及在 King 权威下的相对平衡。

5. “君主”概念的演变:
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更像是“部落首领”的延续,或者说是“第一贵族”。他们的权力是“竞得”而非“世袭”(尤其是在查理曼帝国之后,皇位和王位常常需要选举),并且需要教会加冕,其合法性需要多方承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后期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国王的权力才逐渐加强,通过发展城市、招募雇佣兵、统一法律等方式,逐渐削弱封建主的权力,这才逐渐走向“王权高于一切”的模式,但这已经是中世纪晚期甚至近代的趋势了。

那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真的不担心吗?

并非如此。欧洲的君主们非常担心。他们一生都在努力平衡与强大封建主的关系,防止他们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王位。例如:

约翰王(英格兰): 他的权威受到强大贵族的挑战,最终被迫签署了《大宪章》,限制了王权。
法国的“王权”: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法国国王的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巴黎周围的 ÎledeFrance 地区,大部分领土由强大的公爵和伯爵们自行管理,他们甚至拥有铸造货币、征收赋税、召集军队的权力。

总结来说: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格局,与其说是“没有发生诸侯割据”,不如说是“以一种与周朝截然不同的方式,长期处于一种权力分散、贵族强大的‘割据’状态,但这种状态被教会、复杂的多重效忠关系以及技术限制所制约,并未导致类似周朝那样,一个形式上统一的朝代被内部的强大诸侯彻底推翻和肢解。”

周朝是“中央集权的早期尝试,其瓦解是由于宗法和礼乐制度的失效,导致名义上的中央权威彻底崩溃,地方诸侯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统治者。

而欧洲中世纪则是一种“王权与封建权力并存”的混合模式。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封建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王国,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这种模式虽然不稳定,但它允许君主在不颠覆现有框架的情况下,逐渐积累和强化自身权力,最终导向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所以,与其说欧洲君主“不担心”,不如说他们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权力结构,使得他们即便“担心”,也只能采取一种“以分封换取有限支持,并试图在复杂关系网中维持平衡”的策略。而这种策略本身,就决定了欧洲中世纪的“割据”与中国古代周朝那种“天下共主”的崩塌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君主会担心啊

1.亨利二世围攻图卢兹,路易七世到达图卢兹,逼退了亨利而且还让雷蒙伯爵再次向他效忠,一箭双雕

2.亨利二世镇压叛乱后第一件事就是强拆城堡

3.圣路易限制七世数量;自理查一世开始金雀花国王也限制骑士数量和权利,亨利三世时期正式颁布法令,但是基本没效果

4.法国王领持续扩张整合,这个查一查就行

5.威廉一世在castrum最流行的地方之一诺曼底和曼恩拿到了自由进出封臣城堡的权利

6.威廉一世让所有的封臣,不管是在法国还是在英国,都是他的直接封臣,而且在英国将传统的大陆领主权分割出一部分给郡长

7.英国和西西里国王都曾清查过贵族门户判断他们是否有权利持有正在持有的土地(英王爱德华一世因反对声太大放弃了)

8.爱德华一世颁布法令禁止领主将土地转让给教会,以便征税或者直接没收

9.亨利四世在萨克森的王领建成(失败了),萨 克 森 岛

10.英王对威尔士爱尔兰领主的施压和控制,以及头衔虚衔化的尝试

这些只是涉及到土地的例子,随便一想就出来十条,而封建关系和人身依附、司法权甚至森林打猎息息相关(我个人觉得forsta本身可以看成一种直辖领),而且自治市、教会甚至大学也在封建体系里有自己的位置,君主加强自身打压领主的例子根本数不完

您佬觉得君主不担心分封割据可能是因为国王不太阻止公爵分,公爵也不阻止伯爵分,以此类推,好像中世纪领主都不在乎自己领地碎成抹布似的。但通过次级封臣将大领地其实肢解是国王(特别是法王)常用的限制大领主的手段 ,你可以类比下汉武帝的推恩令

至于诸侯割据

法兰西五霸:布列塔尼,诺曼底-安茹-曼恩,阿基坦,弗兰德,勃艮第

撒克逊七雄:威塞克斯,肯特,麦西亚,诺森伯利亚,东盎格利亚,苏塞克斯,埃塞克斯

三家分法:西法兰克,中法兰克,东法兰克

三家分中法:洛泰尔尼亚,阿尔勒,意大利

这不是很像周朝嘛!(确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一听就很欧洲,仿佛欧洲文明独有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自我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只有欧洲有“中世纪”,并非因为其他文明不存在那个时间段的“类似”时期,而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标签,以及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涵义,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研.............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末期,决斗的舞台上,迅捷剑(Rapier)和小剑(Smallsword)逐渐取代了双手剑(Greatsword)成为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军事以及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双手剑在中世纪盛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关于武器选择、战术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有趣交织点。咱们不妨从头细说,看看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欧洲,剑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如”刀或枪,却依然能占据战场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得承认,单论“刺”这个动作,枪无疑是更有效率的。枪头尖锐,能够集中力量,直接穿透铠甲或者造成严重的穿刺伤,而且其.............
  • 回答
    要说全身覆甲的欧洲中世纪骑士被蒙古骑兵打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战术、装备、地理环境,甚至兵员素质都摆出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欧洲中世纪的全身覆甲骑士,尤其是到了高地时期(大概13、14世纪),那可是战场上的“移动城堡”。全身的锁子甲、板甲,再配上头盔、手套、.............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欧洲中世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暗时代”的景象,充斥着战乱、瘟疫、愚昧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那个时期确实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然而,如果你漫步在欧洲的乡村,或者穿梭在那些古老的小镇,看到那些依然巍然屹立、线条优美、甚至装饰华丽的.............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拥有这份机会的人屈指可数。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非仅仅是“没钱”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得先抛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土壤中去探究。首先,大学的性质和学生的构成,与我们.............
  • 回答
    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中世纪欧洲,我大概会选择定居在一个气候温和、靠近大西洋的法兰西沿海小镇,或许是勃艮第地区某个葡萄酒产区的边缘,但又不完全脱离贸易的便利。我想象中的那个小镇,不会是阴森森的森林深处,也不是战乱频繁的边境地带。我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安定、有一定规模,能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又不至于过于.............
  • 回答
    要说中世纪阿拉伯文明的光辉,再谈及近代的相对落后,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长得如此繁茂,必然是根系深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而后来枝叶渐疏,甚至枯黄,也必定是环境变迁,养分不足,病虫害侵袭。阿拉伯文明也是如此。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一个黄金时代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课题。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的相当长时期内,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制度,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后来,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如同一株被压抑后猛烈爆发的植物,迅速崛起,并在近代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 回答
    欧洲文艺复兴后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黑暗的中世纪”但科技进步却相对缓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而是要考察两者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并非.............
  • 回答
    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所以被认为是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关键时代,是因为它在经历了罗马帝国崩溃的动荡之后,孕育、塑造和奠定了现代欧洲在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基础。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变革、冲突、融合与创新,其影响深远至今。以下将详细阐述中世纪如何造就了欧洲社会和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公共洗浴的现象和习惯会发生变化。并非中世纪的欧洲人“完全不洗澡”,而是他们的洗浴方式、频率以及对卫生的观念与古罗马时期有很大的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古罗马的时代,看看他们的公共浴场究竟是怎么回事.............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战争,参战双方军队人数相对现代战争而言确实显得“少”,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原因。将中世纪战争人数少的原因剥离得过于简单,反而会掩盖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人数相对较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较少”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如果和古罗马时期的大规模军团,或者后来.............
  • 回答
    欧洲古地图中里海形状与实际大相径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地理认知、绘制技术以及信息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早期地理知识的局限性是根本原因。 遥远而神秘的区域: 在古代和中世纪,里海区域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充满.............
  • 回答
    说起欧洲中世纪的自耕农,他们的餐桌可不像贵族那样堆满珍馐,而是朴实无华,但绝对是能量的来源,足以支撑他们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他们的饮食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耕种的作物以及季节的变化。主食:面包和粥,永远是主角在中世纪,面包是绝大多数欧洲人,尤其是自耕农的食物支柱。但他们吃的那种面.............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军队的构成、装备和作战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但总体而言,它们呈现出一种与现代军队截然不同的面貌。想象一下那个时代,战场上更多的是盔甲的碰撞声、马匹的嘶鸣声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而非枪炮的轰鸣。军队的构成:身份与职责的交织中世纪军队的核心并非完全由职业士兵构成,而是由社会等级和义务.............
  • 回答
    想象一下,当一位中世纪的欧洲农民放下劳作,一家人围坐在简陋但温暖的餐桌旁,那场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们的餐桌上,你很难看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精致餐具。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餐具的概念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侈。他们最常用的“餐具”就是自己的双手,这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工具。无论是吃炖菜、面包还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