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作为少数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生许多人仍然生活拮据?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拥有这份机会的人屈指可数。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非仅仅是“没钱”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得先抛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土壤中去探究。

首先,大学的性质和学生的构成,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 中世纪的大学并非是为所有人都敞开大门的普及性教育机构。它更多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或者是为了培养特定职业(如神职人员、律师、医生)而设立的机构。这意味着,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即便是在少数群体中,也并非全部来自富裕家庭。

经济背景的多样性: 虽然我们常说大学是少数人的机会,但“少数”也包含着不同的经济层次。有些学生可能来自中上层的市民阶层,他们父母在城市中有一定的产业或贸易,能够勉强供养子女读书。但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小贵族家庭,或者是教会或城镇中一些稍微富裕的神职人员、教师家庭。这些人往往并非坐拥金山银山,其财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土地、固定收入或家族声望上,实际可用于子女教育的现金流并不充裕。
教会的资助与贫困学生: 教会是中世纪教育的最大赞助者。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成为教士,而教会往往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资助,比如奖学金(虽然形式和现代不同)、食宿补贴、或者允许他们在教堂或修道院兼职获得收入。然而,这些资助往往是有限的,而且优先给予那些表现出色的,或者有特定神学、法律才能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可能只能依靠微薄的资助,或者需要自己设法维持生计。
“穷苦学者”的普遍存在: 中世纪大学的许多学生确实是贫困的。他们可能为了获得知识和未来的社会地位,不惜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有些人甚至以乞讨为生,靠着施舍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这并非是他们选择了贫困,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获得知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种“穷苦学者”的形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和史料中并不鲜见。

其次,大学的运营方式和学费构成,也导致了经济上的压力。

学费并非免费: 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动辄数万元,但中世纪大学是需要支付学费的。这笔费用支付给教授,作为他们教学的报酬。即使是象征性的,对于经济拮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负担。
高昂的生活成本: 当时的城市生活并不便宜。食物、住宿、衣物都需要花费。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学城,房租、食物价格都可能很高。大学生们通常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压力。他们可能住在简陋的宿舍,或者与多人合租,食物也以最基础的谷物和蔬菜为主。
书籍和材料的稀缺与昂贵: 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书籍是极其珍贵的。学生需要购买手抄本,这笔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即使是借阅,也同样不易。此外,学习所需的纸张、墨水等材料,也都是需要花费的。
交通和旅费: 如果学生不是来自本地,前往大学城也需要一定的旅费,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者,学习过程本身的投入,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冗长的学习年限: 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获得一个学位可能需要很多年,有些专业甚至需要十几年。漫长的学习时间意味着持续的经济投入,对于缺乏稳定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是巨大的考验。
对“全职学生”的要求: 尽管许多学生需要打工维持生计,但大学对学习的要求很高。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听讲、辩论,如果还要兼顾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生计维持,其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社会地位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尽管有获得高等教育就能改变命运的预期,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毕业后,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找到高薪职位。有些学生可能需要继续在教会或某个贵族家庭中担任职务,才能逐渐累积财富或社会声望。这个过渡期也可能伴随着经济上的拮据。

最后,中世纪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和贫富差距。

普遍的贫困: 不要忘记,中世纪欧洲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现代。即使是富裕阶层,其财富也无法与现代富豪相比。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即使相对“好”一些,也只是在这个普遍贫困的大背景下显得不那么极端而已。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 虽然有教会和贵族的资助,但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倾向于更有权势或更有关系的人。普通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生,即使是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常常是艰苦的。这并非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大学的性质、他们自身的经济背景以及社会整体的经济状况,共同造就了这种普遍的拮据现象。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往往充满了荆棘和挑战,用极度的简朴和坚韧来换取那一纸文凭和未来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菲里奥迪亚斯巨佬邀请,萌新第一次被邀,内心还有些小激动

中世纪大学生花费主要集中在两点:日常费用和学杂费

先说日常费用,日常费用中大头主要是房租和饭钱,毕竟中世纪不存在网吧五黑包夜这种情况,日常娱乐也就是看看戏打打架做做保健,这都不是日常支出,但是不可能不吃饭。。。。。

饭钱其实不算多,《中世纪英国大学生活》里说过15世纪一个牛津的大兄弟花7个便士就能撑一个星期,不过这基本上也就是顿顿食堂的水平,隔壁维也纳人民生活则水深火热的多,《欧洲大学史》中说没钱学生一周才花2便士或3便士。普通学生每周花费在一先令左右(12便士), 当然了,顿顿有肉有酒的土豪肯定哪都有,我看过神罗土豪一年有50弗罗林零花钱的记载,要知道《巫师3》里一张奶牛皮42克朗,换算过来才14弗罗林了(手动滑稽)

房租也不算贵,《最初的大学》里说1245年-1250年间牛津住宿费平均每年8先令,我在网上有看到说剑桥一年住宿费20先令的说法,不过我已经想不到在哪看到的了,而带英1240-1250年间的具体物价可到这里查看

《欧洲大学史》也说过博洛尼亚大学一年住宿费50拉里,附近城市房租基本在30-130里拉之间,所以说日常费用大多数学生都是足够的

学费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复杂了,《中世纪英国大学生活》中估算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学位,这个比例显然不是天天逃课的学生拉高的

学费分为注册费、讲课费和书本费,其中注册费并不算高,最开始是向授课老师交钱,后来统一向校长交钱,而且这个费用不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钱的多交点,穷学生少交点或者干脆不交。

课程费分两种,一种是老师讲课费、一种是考试费。

先说讲课费,因为上学时间较长,讲课费其实并不便宜。讲课费最开始是老师自己定价,《中世纪欧洲大学》里面记载博洛尼亚大学有一位叫鲁道夫雷德的老师就吐槽过学生想学习不想交费的情况,“我不想提供额外的专业课,因为学生不是好好付钱的人,他们希望增长知识而不像付钱”。后来学校越来越正规后就有了指导价,《欧洲大学史》里记载科英布拉大学的法学专业的有钱学生听一次课40镑/里弗尔,中间阶层学生20镑/里弗尔,穷学生10镑/里弗尔,不过不同大学甚至不同老师的收费标准都不同。不过不存在上课抢座位的情况,都得交钱,穷逼只能坐到后面

考试费也不便宜,而且考完要请客吃饭,这关系到未来的人脉,考试费其实波动较大,有便宜的有贵的,一般神学比较高,法学和医学次之,具体费用我并没有找到,希望有其他的大手子补充

最后就是书本费了,书其实很贵,中世纪书都是论页卖的,13到14世纪一页羊皮纸少说能卖半个便士/第纳尔,蒙彼利埃大学就有出具规定要求文具商出租样书以供学生抄阅,但我很怀疑这规定有没有用。广大劳动人民主要还是租书和买二手书,实在不行宿舍几个兄弟看一本。

所以说,假设我穿越到13世纪的带英牛津读法学,一年至少要2-2.5镑(《欧洲大学史》),要是穿越到富裕的博洛尼亚读大学,每年至少要75-100里拉(《中世纪欧洲大学》)。这还不算4年读完毕业时交的考试费和请客钱,这个支出大大超过了普通手工业者的年薪,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中的中上层才能支付。按照《欧洲大学史》里说的说法,穷逼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的15%-20%,其他学生也过得紧巴巴,只有少数土豪才能享受到美好的大学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拥有这份机会的人屈指可数。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非仅仅是“没钱”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得先抛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土壤中去探究。首先,大学的性质和学生的构成,与我们.............
  • 回答
    在西方福利制度下,华人作为少数族裔,有时确实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境,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并非是制度本身恶意针对华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让我们理解西方福利制度的核心。这些制度通常建立在普惠和集体责任的理念之上,旨在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安全网,例如失业救济、医.............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其农业的面貌之所以以棉花、林果等少数作物为主导,并非偶然,而是多种自然、历史与经济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光照资源却极为丰富。这种“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新疆农业生产最基础的限制.............
  • 回答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荣光的古都,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墙紧密相连。然而,当考古的铲子深入地下,发掘出的却往往是密密麻麻的墓葬,而曾经的宫殿遗址,相对而言却显得沉默许多。这背后,藏着一段并非偶然的历史烙印。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座城市的“性格”说起。西安,尤其是其前身长安,作.............
  • 回答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成功发射和运行,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科学意义和技术成就都极其辉煌。然而,在中文互联网的热搜榜上,它确实不像某些其他热点事件那样“爆炸式”地出现。究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信息传播的特性与目标受众.............
  • 回答
    淮扬菜,这中国饮食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精细的刀工、讲究的选材、温润的口味,以及对时令食材的极致运用,被列为四大菜系之一,地位显赫。然而,当我们漫步于神州大地,尤其是在非淮扬菜发源地之外的城市,想要寻觅一家地道的淮扬菜馆,却常常感到比想象中要困难一些。这并非是因为淮扬菜不被大众喜爱,恰恰相反,许.............
  • 回答
    唐家三少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读者,并成为网络文学界的传奇,绝非偶然。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如此引人入胜,我认为有几个核心的亮点,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唐家三少独特的魅力。首先,宏大而自洽的世界观构建是唐家三少作品的基石。他非常擅长创造一个庞大、细节丰富、且逻辑自洽的幻想世界。无论是《斗罗大陆》系列中的.............
  • 回答
    蒙德里安的作品,特别是他标志性的“新造型主义”(De Stijl)时期,确实是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的无彩色系为主。至于绿色,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蒙德里安对色彩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精炼后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艺术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平时追的少年漫画,好像确实很少看到那种“世界系”的影子。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但和一些其他题材相比,少年漫画里“世界系”的比例确实显得比较低。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搞明白什么是“世界系”。简单来说,“世界系”就是故事的舞台非常个人化,主角和少数几个.............
  • 回答
    “《轻音少女》的成功,为何未能成为芳文社与京阿尼更紧密合作的敲门砖,反而成了两者之间几乎唯一的、令人扼腕的交集?”这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又略带一丝遗憾的动漫界经典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轻音少女》本身的光辉,拉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芳文社和京阿尼各自的运作逻辑和市场策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你说“没有任何一个靠写言情小说而出名的作家”,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你接着又补充说“不是指的网文”,这一下子就点出了关键,也说明你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信息。我个人觉得,你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跟你接触的“圈子”确实有关系:首先.............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我17岁了,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像刚刚迈过孩童的界限,却又还没完全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周围的朋友们,要么为考试成绩焦虑,要么沉浸在各种小团体和秘密里,要么,就好像突然间对某个偶像、某个游戏、某个爱好一头扎进去,闪闪发光。而我呢?感觉自己就像一片被风吹来吹去的叶子,没有根,没有方.............
  • 回答
    关于满足少数特殊癖好者的作品是否能被法律定义为“淫秽物品”,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诸多考量的法律问题。法律对“淫秽物品”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司法判例以及具体法律条文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在于“淫秽”的定义:法律对“淫秽物品”的定义通常是衡量作品是否.............
  • 回答
    关于《少年包青天》的成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在今天看来,一部“抄袭”的作品能够火爆,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经典,这里面门道可就多了。这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被人拿放大镜盯着,一旦有点影子,就会被舆论淹没。首先,咱们得承认,《少年包青天》它“借鉴”的痕迹,尤其是在案件设计和一些人物设定上,确实挺明.............
  • 回答
    .......
  •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