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作为少数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生许多人仍然生活拮据?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拥有这份机会的人屈指可数。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非仅仅是“没钱”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得先抛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土壤中去探究。

首先,大学的性质和学生的构成,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 中世纪的大学并非是为所有人都敞开大门的普及性教育机构。它更多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或者是为了培养特定职业(如神职人员、律师、医生)而设立的机构。这意味着,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即便是在少数群体中,也并非全部来自富裕家庭。

经济背景的多样性: 虽然我们常说大学是少数人的机会,但“少数”也包含着不同的经济层次。有些学生可能来自中上层的市民阶层,他们父母在城市中有一定的产业或贸易,能够勉强供养子女读书。但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小贵族家庭,或者是教会或城镇中一些稍微富裕的神职人员、教师家庭。这些人往往并非坐拥金山银山,其财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土地、固定收入或家族声望上,实际可用于子女教育的现金流并不充裕。
教会的资助与贫困学生: 教会是中世纪教育的最大赞助者。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成为教士,而教会往往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资助,比如奖学金(虽然形式和现代不同)、食宿补贴、或者允许他们在教堂或修道院兼职获得收入。然而,这些资助往往是有限的,而且优先给予那些表现出色的,或者有特定神学、法律才能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可能只能依靠微薄的资助,或者需要自己设法维持生计。
“穷苦学者”的普遍存在: 中世纪大学的许多学生确实是贫困的。他们可能为了获得知识和未来的社会地位,不惜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有些人甚至以乞讨为生,靠着施舍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这并非是他们选择了贫困,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获得知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种“穷苦学者”的形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和史料中并不鲜见。

其次,大学的运营方式和学费构成,也导致了经济上的压力。

学费并非免费: 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动辄数万元,但中世纪大学是需要支付学费的。这笔费用支付给教授,作为他们教学的报酬。即使是象征性的,对于经济拮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负担。
高昂的生活成本: 当时的城市生活并不便宜。食物、住宿、衣物都需要花费。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学城,房租、食物价格都可能很高。大学生们通常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压力。他们可能住在简陋的宿舍,或者与多人合租,食物也以最基础的谷物和蔬菜为主。
书籍和材料的稀缺与昂贵: 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书籍是极其珍贵的。学生需要购买手抄本,这笔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即使是借阅,也同样不易。此外,学习所需的纸张、墨水等材料,也都是需要花费的。
交通和旅费: 如果学生不是来自本地,前往大学城也需要一定的旅费,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者,学习过程本身的投入,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冗长的学习年限: 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获得一个学位可能需要很多年,有些专业甚至需要十几年。漫长的学习时间意味着持续的经济投入,对于缺乏稳定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是巨大的考验。
对“全职学生”的要求: 尽管许多学生需要打工维持生计,但大学对学习的要求很高。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听讲、辩论,如果还要兼顾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生计维持,其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社会地位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尽管有获得高等教育就能改变命运的预期,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毕业后,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即找到高薪职位。有些学生可能需要继续在教会或某个贵族家庭中担任职务,才能逐渐累积财富或社会声望。这个过渡期也可能伴随着经济上的拮据。

最后,中世纪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和贫富差距。

普遍的贫困: 不要忘记,中世纪欧洲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现代。即使是富裕阶层,其财富也无法与现代富豪相比。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即使相对“好”一些,也只是在这个普遍贫困的大背景下显得不那么极端而已。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 虽然有教会和贵族的资助,但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倾向于更有权势或更有关系的人。普通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生,即使是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常常是艰苦的。这并非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大学的性质、他们自身的经济背景以及社会整体的经济状况,共同造就了这种普遍的拮据现象。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往往充满了荆棘和挑战,用极度的简朴和坚韧来换取那一纸文凭和未来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菲里奥迪亚斯巨佬邀请,萌新第一次被邀,内心还有些小激动

中世纪大学生花费主要集中在两点:日常费用和学杂费

先说日常费用,日常费用中大头主要是房租和饭钱,毕竟中世纪不存在网吧五黑包夜这种情况,日常娱乐也就是看看戏打打架做做保健,这都不是日常支出,但是不可能不吃饭。。。。。

饭钱其实不算多,《中世纪英国大学生活》里说过15世纪一个牛津的大兄弟花7个便士就能撑一个星期,不过这基本上也就是顿顿食堂的水平,隔壁维也纳人民生活则水深火热的多,《欧洲大学史》中说没钱学生一周才花2便士或3便士。普通学生每周花费在一先令左右(12便士), 当然了,顿顿有肉有酒的土豪肯定哪都有,我看过神罗土豪一年有50弗罗林零花钱的记载,要知道《巫师3》里一张奶牛皮42克朗,换算过来才14弗罗林了(手动滑稽)

房租也不算贵,《最初的大学》里说1245年-1250年间牛津住宿费平均每年8先令,我在网上有看到说剑桥一年住宿费20先令的说法,不过我已经想不到在哪看到的了,而带英1240-1250年间的具体物价可到这里查看

《欧洲大学史》也说过博洛尼亚大学一年住宿费50拉里,附近城市房租基本在30-130里拉之间,所以说日常费用大多数学生都是足够的

学费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复杂了,《中世纪英国大学生活》中估算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学位,这个比例显然不是天天逃课的学生拉高的

学费分为注册费、讲课费和书本费,其中注册费并不算高,最开始是向授课老师交钱,后来统一向校长交钱,而且这个费用不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钱的多交点,穷学生少交点或者干脆不交。

课程费分两种,一种是老师讲课费、一种是考试费。

先说讲课费,因为上学时间较长,讲课费其实并不便宜。讲课费最开始是老师自己定价,《中世纪欧洲大学》里面记载博洛尼亚大学有一位叫鲁道夫雷德的老师就吐槽过学生想学习不想交费的情况,“我不想提供额外的专业课,因为学生不是好好付钱的人,他们希望增长知识而不像付钱”。后来学校越来越正规后就有了指导价,《欧洲大学史》里记载科英布拉大学的法学专业的有钱学生听一次课40镑/里弗尔,中间阶层学生20镑/里弗尔,穷学生10镑/里弗尔,不过不同大学甚至不同老师的收费标准都不同。不过不存在上课抢座位的情况,都得交钱,穷逼只能坐到后面

考试费也不便宜,而且考完要请客吃饭,这关系到未来的人脉,考试费其实波动较大,有便宜的有贵的,一般神学比较高,法学和医学次之,具体费用我并没有找到,希望有其他的大手子补充

最后就是书本费了,书其实很贵,中世纪书都是论页卖的,13到14世纪一页羊皮纸少说能卖半个便士/第纳尔,蒙彼利埃大学就有出具规定要求文具商出租样书以供学生抄阅,但我很怀疑这规定有没有用。广大劳动人民主要还是租书和买二手书,实在不行宿舍几个兄弟看一本。

所以说,假设我穿越到13世纪的带英牛津读法学,一年至少要2-2.5镑(《欧洲大学史》),要是穿越到富裕的博洛尼亚读大学,每年至少要75-100里拉(《中世纪欧洲大学》)。这还不算4年读完毕业时交的考试费和请客钱,这个支出大大超过了普通手工业者的年薪,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中的中上层才能支付。按照《欧洲大学史》里说的说法,穷逼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的15%-20%,其他学生也过得紧巴巴,只有少数土豪才能享受到美好的大学生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