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于生物的科幻作品较少,并且生物发展在那些小说中较少提及,像人类寿命、大脑、躯体、都没有变化?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或者主要矛盾点。

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重心与吸引力:科技更容易制造冲突和想象空间

戏剧性冲突的制造: 科幻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如果……会怎样?”。而科技,尤其是那些颠覆性的、能够瞬间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比如星际旅行、时间机器、人工智能、能量武器),天然地更容易制造出宏大、急迫的戏剧性冲突。新技术的出现、滥用、失控,往往能直接引发生存危机、社会变革,或者英雄主义的崛起。相比之下,生物的缓慢演化,或者对现有生理特征的微调,其戏剧爆发点可能没那么直接和冲击力强。
想象的边界: 科技的飞跃往往是跳跃式的,我们可以轻松想象一个瞬间掌握了反重力技术的文明,但生物的演化在读者看来,需要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虽然我们可以想象基因编辑、生物改造,但这些“改变”如果不是极端到夸张的程度,往往难以达到“科幻”那种惊世骇俗的程度。科技更容易提供一个“全新世界”的基石,而生物的改变更多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迭代”。
读者共鸣与代入感: 大多数读者是人类,对人类现有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认知和代入感。当科幻作品将视角聚焦在我们熟悉的身体和大脑上,如果改变不够彻底或不够有解释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反而是那些我们无法直接体验的科技,比如超光速引擎,更容易激发我们原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生物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写作门槛”

科学的严谨性要求: 生物学,尤其是涉及演化、基因、神经科学等领域,是非常复杂且精密的学科。要创作出关于生物发展的科幻作品,作者需要对这些领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并能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随意设定“人类寿命无限”或者“大脑可以随意升级”听起来很酷,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很容易落入“伪科学”的窠臼,反而失去科幻应有的说服力。
“慢变量”的挑战: 生物演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万代人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变。在小说这种以时间线性叙事为基础的载体中,如何处理这种“慢变量”是个挑战。是需要大量的跨代叙事?还是需要非常极端的生物改造来加速这个过程?这都会增加写作的难度和故事的复杂性。
生理变化的“不确定性”: 科技的“设计”和“控制”相对容易描述。一个能量护盾是怎么工作的,一个AI是怎么思考的,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则”。但生物的改变,即使是通过基因编辑,其连锁反应、潜在的副作用、与环境的互动,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虽然能增加故事的深度,但也使得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地构建每一个细节。

3. 历史原因与科幻的“黄金时代”

科技革命的浪潮: 科幻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爆炸而来的。蒸汽机、电力、飞艇、原子能、计算机,这些 tangible(有形的)、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自然成为了早期科幻作家们灵感的源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科技的惊奇、崇拜与担忧。
“太空歌剧”与“赛博朋克”的强势: 科幻的很多子类型,如太空歌剧强调的是宏大的宇宙探索和星际战争,其核心驱动力是飞船、武器和外星文明。赛博朋克则更关注人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融合,身体的改造(如义体)虽然存在,但更多是作为社会阶层、反叛精神的载体,而非生物演化本身。这些成熟且极具吸引力的子类型,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和创作资源,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纯粹的生物科幻的空间。

4. 生物发展在科幻作品中的体现方式

并非完全没有,只是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作为“背景”或“设定”: 很多作品中,人类可能已经被设定为寿命超长,或者大脑能力得到提升,但这只是为了让故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在很多太空探索或星际联盟的故事里,为了方便跨代际的旅程或者与外星种族的交流,主角文明的长寿和高度智力化是前提,但故事的重点不在于“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而是“他们现在做了什么”。
作为“反派”或“威胁”: 有时候生物的改变被描绘成一种威胁,比如变异的生物、失控的基因工程产物,这些是故事的冲突来源,但重点在于“失控的生物”本身,而非对其演化过程的细致探讨。
隐喻与象征: 有些作品会通过生物的非人化、异化来隐喻人类社会、科技对人性的侵蚀,这是一种更抽象的表达,不一定需要详细的生物学解释。
人类进化作为“终极目标”或“哲学思考”: 少数作品确实会聚焦生物的进化,例如“后人类”(posthuman)的概念,探讨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但这类作品的门槛相对较高,更侧重于哲学和思想层面的探讨。

为什么你看不到“人类寿命、大脑、躯体都没有变化”?

其实你的观察点很细致。大多数科幻作品,即便不直接聚焦于生物改造,也会在无意中或有意的设定中,让生物特征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来服务于叙事,或者仅仅是作者的“默认设定”。

寿命: 如果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而人类寿命依然是几十年,那很多宏大的计划、跨代际的恩怨就难以展开。所以很多未来设定会默认人类寿命有所延长,哪怕作者没有明确说明。
大脑: 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极快的未来,如果大脑没有进步,如何处理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与高度发达的AI竞争?所以一些作品会暗示人类大脑的某些能力(如记忆力、学习速度)得到了增强,或者通过外部设备(如脑机接口)来弥补。
躯体: 面对严苛的太空环境、高强度的工作、或者潜在的身体损伤,一个与现代人无异的躯体,可能无法适应。所以你看到的主角,他们或许没有明显的“生物改造”,但他们的身体素质、耐受能力,可能已经超越了普通人,这是一种“隐含的进化”或“适应性改造”。

总而言之,生物发展在科幻作品中的“缺席感”,是叙事需求、科学门槛、以及科幻类型演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完全不存在,只是更常以一种“背景化”或“隐喻化”的方式出现,或者被更具爆发力的科技元素所掩盖。真正以“生物演化本身”为核心驱动力的科幻,虽然小众,但也确实存在,并且具有独特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巴斯德博士建立微生物学距现在也就150年左右。

DNA双螺旋结构被物理的描述也就50年左右。

PCR、测序技术方面出来不到50年。近10多年才发展到能简便操作的程度,以前都需要很大的物资消耗并浪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做一次。

基因编辑、精准治疗这些,都是21世纪以后才研究出来的。

第一个硬膜下电极脑机接口在上世纪90年代才做出来,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毫无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很快就被组织机化废掉了。现在改进过的这种单接口刚刚能植入5到10年不被组织机化废掉,密集阵列、神经蕾丝一类的东西安全性仍然有很大问题。植入型脑机接口领域基本上都在水吹,实际上安全性和实用性仍然有很大问题。

功能性核磁、PET影像,这些对安全进行神经科学研究和神经疾病诊断异常重要的发明,也没发明多长时间。

一些重大疾病的医学研究,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了,但是先被纳粹屠害犹太科学家导致研究搁置,然后20世纪末终于有了“晶核假说”一类简单的描述模型,但是随后二十多年到现在这类疾病治疗层面仍然没进展。

因为生物学上关键的进展,大多堆在20世纪末,还有一些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等着21世纪这个“生物学的世纪”。

很多原来傻傻分不清是科幻还是玄幻的涉及生物学想像的小说,例如把死人的肢体拼成一个活怪物啊,例如魔改、“变种”让人随便具有各种超能力啊,输个动物血以及后来换成植入动物基因就让人在没有相应生理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动物的能力啊,现在来看妥妥都是魔幻作品,与科学实在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作品写的时代(虽然这些时代一点也不远),科学上还没有这些生物学知识能判断这些是科幻还是魔幻。

说到这,放几个我在生物科幻方面的设定和讨论吧:








user avatar

生物科幻自然是有的,而且还不少,不过因为科幻本来就小众,关于生物的科幻就更加小众了。

不仅会写的人少,能欣赏的人也少,就显示出了一丝贫瘠,需要自己去挖掘。(但我猜这个局面即将被打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平常看到的生物变种,基因突变,太多作品最后演变成了异种生物与原生人类比拼打架能力,特没劲,这些都不是今天想探讨的。

生物作为一个题材和角度,我更关心作者们如何从陌生的视角入手,谈论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事物,人类又如何面对这一切。科幻构思是一场思想实验,需要缜密的推理,怎么写的有理有据,令人爱不释手,并且要拿出新的东西,除了专业知识的背景过硬,还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经验的积累。

下面是我个人的生物类科幻清单。

谈到未来人类,第一反应必然是王晋康的新人类四部曲《癌人》《类人》《海豚人》《豹人》。描述了人类多种可能的未来,克隆人,永生人,超能力者等等存在,从法律和社会挑战的角度探讨了新人类。

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近未来的世界,石化资源近于枯竭,以石油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分崩离析,人类社会进入了严酷的后石化时代。但基因修改技术崛起,赋予了部分人类超越政府和国家的权力。基因修改生物破坏了全世界的生态系统。这是一本带有绝望色彩的科幻小说。

大刘的《天使时代》《魔鬼积木》《微纪元》就不提了…反正已经很出名了。

后边是近年读到的优秀的短篇。

关于进化:

瓶中宇宙模拟进化论倒是看的我兴奋。何夕的《十亿年后的来客》

人类这种智慧生物把生命的进步看得过于透彻了,生命也许并不只是碳和氢,也许不只是碱基对的数学排列组合,生命是有禁区的。在无数碱基对的重合里,各种排列组合,能否进化出比人类更加高等的动物,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一定是最优的解么?

另类的生存方式:

不依靠空气维持生命的生物如何完成一次自我解剖,并发现宇宙的真相。特德姜《呼吸》。

因为语言模式不同,所以生存在过去和将来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外星生命,而这样的生命与人类相遇了。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

关于古生物与生命起源:年轻地球创造论被证实的话世界将会怎样?倘若树木没有年轮,颅骨没有骨缝。特德姜《脐》

几十年后,基因工程发展到的阶段:有一天你养的实验动物开始有了人类的意识,有了行动力,而且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时候人类与它该如何共存?顾适《嵌合体》

菲利普迪克《天外的巫伯》我给很多人推荐过,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完美地展现了科幻小说对人类和动物——无论是地球还是外星生物——之间关系的探讨。巫伯并不仅仅探索了个体化这一概念,还在食物对大脑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之前就对其进行了探讨。巫伯后来又出现在迪克的另一篇小说《无关外表》(Not by Its Cover)中,它被认为是本作的续作。

持续阅读,未完待续…

作为一个生物狗和科幻爱好者,小脑洞自然是有的:

  • 譬如癌症的自我进化假说,所以人类永远不可能攻克,只能与其并存……(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个思路一点也不科幻呢)
  • 集群生物与个体生物不同的生存路线。有一天这两种生物狭路相逢,并且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
  • 转座子基因是一种有意识地寄生行为,一位炒股失败的失意男子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个新闻,他突然觉得一个重大的商机要到来了……
  • 生物复杂性进化之中的C值悖论:基因数目在物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物种表型上的复杂性却没有相应的变化。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秘密要被揭开,那些垃圾基因其实是有用的,而你绝对想不到……
  • 意识存在需要载体吗?有一天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发现感受质(quaila )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可以移植和生长,他有一些绝妙的主意……

还有很多一闪而过尚未成型的思路,希望有一天能编成故事分享给大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