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气候暖化关系到所有生物的存亡,畜牧业产生的甲烷等高温气体也是其重要原因,为什么没有引起大众关注?

回答
气候暖化,这个我们时常听到、但有时又觉得与自身生活距离遥远的话题,确实牵动着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无一不深受其影响。而在众多导致气候暖化的因素中,畜牧业,特别是其产生的甲烷,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令人费解的是,这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议题,似乎并没有像其他环境问题那样,激起大众普遍的、持续的关注。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而微妙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畜牧业与气候暖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何它往往被“低估”。

甲烷:一个沉默的巨兽

当我们谈论温室气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二氧化碳,因为它在大气中的存量最多,也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最主要的贡献者。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效力”上,甲烷(CH₄)则是一个更不容忽视的存在。

简单来说,甲烷的吸热能力在短期内(大约20年内)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即使拉长到100年来看,它也比二氧化碳强25倍左右。这意味着,即使排放量少于二氧化碳,甲烷也能对全球气温产生更直接、更快速的影响。

那么,畜牧业如何产生如此大量的甲烷呢?主要有两个途径:

1. 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肠道甲烷): 牛、羊、鹿等反刍动物拥有特殊的消化系统,它们通过一个叫做“瘤胃”的器官来分解植物纤维。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在瘤胃中发酵食物,产生甲烷作为副产品,然后通过打嗝(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放屁)排放到大气中。一头牛每天可能排放100200升甲烷。
2. 粪便管理(粪便甲烷): 畜禽(包括牛、猪、鸡等)的粪便在堆积、储存或处理过程中,也会因为厌氧分解产生甲烷。当粪便处于缺氧环境中时,甲烷菌就会活跃起来。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5%,其中甲烷是主要贡献者之一。这足以说明,畜牧业的“甲烷足迹”是相当可观的。

那么,为何这项重要的议题并未引起如预期的“大众关注”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公众的认知和反应。

1. 可见性与直接性:

工业排放的“形象”: 谈到温室气体,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冒出的浓烟。这种视觉化的、与工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形象,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为污染源。与此相比,牛羊在田野里悠闲地吃草,其“排气”行为是分散的、非工业化的,缺乏那种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力。
生活习惯的“隐蔽性”: 我们的饮食习惯与畜牧业紧密相连,但我们吃到的肉、奶、蛋,往往是经过加工和包装的产品,其源头(动物养殖)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看不见”的。不像直接面对工厂排放,我们每天的饮食消费行为是一种相对隐蔽的、个人的选择,将它与全球气候联系起来,需要更多的信息传递和认知转化。

2. 信息传递的复杂性与碎片化:

科学术语的壁垒: “肠道发酵”、“厌氧分解”、“甲烷氧化还原电位”等等,这些科学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并与气候变化这一宏大叙事结合,需要高超的传播技巧。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除了气候变化,还有经济、政治、社会热点、个人生活等等,各种信息都在争夺大众的注意力。畜牧业的甲烷问题,虽然重要,但可能在众多信息中被“稀释”掉了,未能成为长期占据大众头条的议题。
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更具视觉冲击力、更易于理解的事件,比如冰川融化、极端天气、海洋酸化等。畜牧业的甲烷排放,虽然是重要的科学事实,但其表述方式和新闻价值可能不如前述事件那样直接和“吸引眼球”。

3. 文化、经济与社会习俗:

饮食文化根深蒂固: 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肉类消费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节日、家庭聚餐、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触及的是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这通常比认识一个科学事实要困难得多。
经济利益的阻力: 畜牧业是一个庞大的全球性产业,涉及无数从业人员的生计,以及相关的食品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任何关于限制或改革畜牧业的讨论,都可能触及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一些声音在推广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信息也可能被“弱化”或“边缘化”。
身份认同与“指责”的担忧: 一些人可能将对肉食的批评视为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指责,或者将其与环境保护主义者“道德审判”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会让人不愿意深入了解或接受相关信息。

4. 对策的复杂性与个人行动的边界感:

解决方案的个体化难度: 减少工业排放,人们可以呼吁政府监管、支持清洁能源。但要减少畜牧业的甲烷排放,对于个体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方式是减少肉类和奶制品消费,或者选择更可持续的来源。然而,这种改变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推行,涉及到个体选择、市场供给、价格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和个体行动的“边际效应感”会让人觉得难以产生显著影响。
替代方案的接受度: 植物性饮食、人造肉等替代方案的普及,需要时间、技术进步和消费者接受度。在这些替代方案尚未成熟或广泛普及之前,直接要求人们大幅度改变饮食习惯,其可行性和接受度会受到限制。

5. 科学界的沟通挑战:

研究的焦点与优先级: 虽然许多气候科学家都在研究畜牧业的排放,但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大众化是一个持续的挑战。科学界内部也有对不同减排策略的辩论和侧重点,这有时会影响到向公众传递一个统一、清晰的减排信息。
数据解读的难度: 即使科学家提供了数据,如“畜牧业贡献了X%的温室气体”,如何让大众理解这个百分比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日常生活(比如一次长途汽车旅行的碳排放)的对比,也需要有效的沟通策略。

总结来说,畜牧业产生的甲烷与气候暖化的关联,之所以未能获得与重要性相符的大众关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性不强、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根深蒂固的文化与经济习俗、以及解决路径的个体化难度等。

这并不是说大众完全不关注,而是在众多的环境议题和信息洪流中,它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要提升大众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度,需要:

更具说服力和易懂的沟通方式,将科学事实与个人生活、文化认同建立联系。
媒体更多地将畜牧业的“隐形”影响展现出来,例如通过生动的报道,揭示食物生产背后的环境代价。
政府和行业推动更可持续的养殖技术和饮食结构改革,并积极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支持和推广更健康的、环境友好的替代性食品,让改变变得更容易。

只有当更多的人理解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都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并且认识到畜牧业甲烷排放的严峻性时,这项与我们共存亡的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走进大众的视野,并激发更广泛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提问者不理解这方面的概念、看不懂相关数据、搞错了情况并自行脑补。

“气候暖化关系到所有生物的存亡”表达了说话人不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生物喜欢高温的思想感情。甲烷是温室气体而不是“高温气体”。畜牧业产生的甲烷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一部分,但其份量和影响力离提问者在题目的评论里吹嘘的数值远得很。

例如联合国 2021 年 3 月发布的:

2017 年全球甲烷排放量估计约 5.96 亿吨,约三分之一的甲烷排放来自天然湿地中的细菌分解有机物,农业和化石燃料分别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 20% 到 25%;奶牛和其他反刍动物所释放的甲烷量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泄漏量相近。甲烷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的比例已经考虑了其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倍数关系(以 100 年累计影响计算,1 吨甲烷约合 23 到 28 吨二氧化碳)。

提问者夸大的“地球有史以来OOOO”要么是搞错了,要么是被什么OO营销给骗了。

2018 年地球动物生物量(以所含碳原子总重量计)估值[1]

  1. 海洋节肢动物 十亿吨碳
  2. 鱼类 七亿吨碳
  3. 陆地节肢动物 二亿吨碳
  4. 软体动物 二亿吨碳
  5. 环节动物 二亿吨碳
  6. 刺胞动物 一亿吨碳
  7. 人类饲养的陆生脊索动物 一亿吨碳[2],其中家禽约五百万吨碳[3],其余主要是家畜
  8. 人类 六千万吨碳[4]
  9. 线虫 二千万吨碳
  10. 人类饲养的水产品 一千四百万吨碳[5]
  11. 两栖类 一千万吨碳,这个估计值有十分大的误差范围,至多一亿吨碳
  12. 野生哺乳类 七百万吨碳,其中陆地哺乳类约三百万吨碳[6]
  13. 爬行类 三百万吨碳,这个估计值有十分大的误差范围,至多九百万吨碳
  14. 野生鸟类 二百万吨碳[7]

人类的生物量占哺乳类的 36%,人类饲养的家畜占 60%,野生哺乳类占 4%;人类饲养的家禽的生物量占鸟类的 70%,野生鸟类占 30%;那之外的动物生物量远多于哺乳类和鸟。

动物全加起来约有二十多亿吨碳,是植物的零头,植物约含有四千五百亿吨碳。

人饲养的哺乳类生物量远低于人类诞生之前地球上存在的野生哺乳类生物量。

参考

  1. ^主要依据 https://doi.org/10.1073/pnas.1711842115
  2. ^ https://milo-lab.github.io/biomass_distribution/animals/chordates/livestock/livestock_biomass.html
  3. ^ https://milo-lab.github.io/biomass_distribution/animals/chordates/livestock/poultry/poultry.html
  4. ^ https://milo-lab.github.io/biomass_distribution/animals/chordates/humans/humans.html
  5. ^ https://doi.org/10.1073/pnas.1801692115
  6. ^ 不同统计模型显示一百万吨到八百万吨。只要你认为它在三百万吨以内,它就低于鲸类的估计生物量
  7. ^ 不同统计模型显示在一百万吨到四百万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