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瑞典气候女孩格蕾塔·通贝里被评为 Nature 2019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回答
格蕾塔·通贝里被《自然》杂志评为2019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首先,从《自然》杂志的选择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规但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传统上,《自然》杂志的年度十大人物多是那些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家,比如发现了新物种、提出了革命性理论、开发了关键技术等等。而格蕾塔·通贝里,一位十几岁的瑞典学生,她并没有在实验室里进行过任何科学实验,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同行评审的科学论文。她的“科学成就”在于,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科学界关于气候变化的共识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并成功地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青年行动。

从这个角度看,《自然》杂志此举可以解读为:科学本身,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狭窄的实验室和学术会议。科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如何能够被理解、被接受,并最终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格蕾塔·通贝里正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催化剂。她将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科学机构发布的、可能晦涩难懂的报告,用一种简单、直接、充满情感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唤醒了无数人的危机意识。她的“科学人物”身份,与其说是她个人的科学贡献,不如说是她成为科学声音最强有力的放大器。

更深层次地,这反映了科学界对气候危机紧迫性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渴望。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尽管科学界对问题的存在及其成因已经有了高度共识,但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行动却往往滞后于科学警告。《自然》杂志将格蕾塔放在“科学人物”的行列,或许也是在 呼唤一种新的“科学实践”模式,即科学传播和科学动员。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挑战时,科学家需要更积极地介入公共讨论,而像格蕾塔这样的年轻人,则能够有效地弥合科学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然而,将一位非科学家列入“科学人物”的榜单,也 引发了关于“科学”定义的讨论。有些人可能会质疑,《自然》杂志是否在“过度解读”科学的边界,甚至有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炒作之嫌。毕竟,科学的基石是严谨的实证和理性的推理,而格蕾塔的行动更多地依赖于她的勇气、 conviction 和演说天赋。将她与那些埋头苦干了几十年的科学家并列,可能会让后者感到不被尊重。

但换个角度看,格蕾塔的行动恰恰是对科学方法的一种间接证明和有力支持。 她所倡导的“停止化石燃料”、“保持升温幅度在1.5摄氏度以内”等诉求,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她反复引用科学家的警告,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她并非在“否定”科学,而是在“呼唤”基于科学的行动。她的影响力,正是来自她能够将科学的严谨性,转化为道德上的紧迫感。

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来说,格蕾塔无疑是2019年乃至近几年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活动家之一。她的“周五气候罢课”(Fridays for Future)运动席卷全球,激励了数百万年轻人走上街头,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气候行动。她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质问世界领导人“你们怎么敢?”的场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画面。她的出现,迫使人们正视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并引发了关于代际公平、责任追究等重要议题的讨论。

因此,评价格蕾塔·通贝里被评为《自然》年度科学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这更像是一个 信号,预示着科学与社会互动模式的演变,以及科学在解决全球性危机中的角色转变。

积极的一面是,它承认了科学传播和公众动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它表彰了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桥梁”人物,认识到科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上。这鼓励了更多科学家和公众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也为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如何与公众沟通提供了借鉴。
但也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评价可能带来的对“科学”定义模糊的风险。 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不应被淡化。同时,将行动家与科学家并列,也需要谨慎,以免过度拔高行动家的影响力,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基础性工作。

总而言之,格蕾塔·通贝里登上《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单,是一次富有争议但深刻的事件。它挑战了我们对“科学家”的传统认知,也展示了科学在塑造我们当下和未来中的强大力量,以及与社会连接的无限可能性。它提醒我们,在科学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面对如此紧迫的全球挑战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恕我直言....在座的诸位........

从纯道义角度。不控温室效应,岛国沿海低洼国家会面临整个国家被淹没的巨大的麻烦,地球不需要人类保护,但人类确实需要在气候问题上通力合作全局协调来保护我们自己。

从政治角度,当然这个小女孩不过是个被背后政治势力推出来实现政治目的的棋子,并没什么值得尊敬的。但是在座诸位从政治角度抨击前也应先想想清楚她是有利于我们的棋子还是不利于我们的棋子。

或许至今很多人的意识还停留在当年美国要求中国节能减排,以及某位院士说过这是想剥夺我们的发展权等等论述,这在当时当然符合我们当时的利益,但是现在情况已经起了变化。在党的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下,我国现在已经大面积展开了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按几年前我们怼人家的逻辑,有人或许会问,那这岂不是自己限制自己的发展权?

要回答这个问题,国家的考虑是方方面面的,稍举几例以开拓大家思维

国内根本原因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要注意到我们现在的旧的发展模式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经济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发力为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某需要去产能的高污染行业,我们可以通过环保的门槛,主动加剧竞争卡死大量缺乏竞争力通过污染降低成本的小厂,促进行业自发的进行良性竞争整合重组资源并从而提高行业利润和自我造血能力,从而不但让产业告别政府补贴还成为政府纳税大户。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求我们接下来的发展是必须保护环境的,毕竟就算自己苦点忍了,谁也不想自己孩子天天吸霾是吧。

国际,环保改革需求创造的巨量天然气需求,一可作毛熊长效续命丸(中俄天然气管道日前已经开通),二可作美帝(现在的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后已经成为能源出口国,不得不说美帝科技实力还是强无敌啊)想吃的一块肥肉,作为谈判筹码统战能源界财阀。三,就像第一段提到的,我们对气候变暖的危机感虽然还不是迫在眉睫,但国际上有不少国家是切实的直面海平面上升甚至整个国家被淹没的危险的,而现在国际上,我们是节能减排的标兵,美国碳排放不减反增,并且根本不想理会什么气候会议,这也有利于我们拉拢更多盟友。这些国家虽小,但是有一些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近来与弯弯断交与我们建交的一些南太平洋岛国,未来能有助于我们突破第二岛链的封锁,甚至有机会把军港设到美国的大跟班澳大利亚的家门口。

丁院士的理论当然依然正确,关键在于我们的在环保、碳排等议题上的转型需要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节奏来分阶段进行,而不能在错误的时间点迎合某些国家抑制我们的目的,其实不止是环保方面,金融、市场、网络等方方面面未来的开放节奏全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说,我们作为节能减排的标杆型国家,当有人高举气候安全大旗狠批川普等政客,我们偷着乐还来不及。当然,这种事用不着我们特地冒头,让他们互怼,我们闷森发大财,仄是坠好滴。

所以评价就是,nature干得漂亮,小女孩你真棒(滑稽。jpg)


关爱小贴士: 为什么碳排和治理空气污染扯在了一块? 因为作为新能源发展完善前,煤炭的最主要过渡替代品,天然气相比煤炭不仅产生的污染近乎为0,而且产生同等能量排放的CO2的量只有煤炭的一半左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