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我驻瑞典大使馆两个月内 3 次提醒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回答
您的驻瑞典大使馆在两个月内三次提醒中国公民注意安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可能的原因、大使馆的职责、以及对中国公民的影响等方面。

一、 可能导致大使馆密集发出安全提醒的原因:

大使馆发布此类提醒,通常是基于对当地安全形势的评估。在两个月内三次发布,表明存在一些持续或升级的安全隐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频发的治安事件:
暴力犯罪上升: 瑞典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治安问题有所显现,包括枪击、爆炸、帮派冲突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针对普通民众的附带伤害风险增加。
盗窃和诈骗增多: 游客或居住的外国公民可能更容易成为扒窃、抢劫、电信诈骗或网络诈骗的目标。
种族歧视或仇恨犯罪: 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国际社会对某些地区和国家可能存在的针对特定族裔或国籍的歧视和仇恨犯罪保持警惕。如果瑞典出现了针对中国人或其他亚洲面孔的歧视性事件或仇恨犯罪的迹象,大使馆会对此进行预警。

特定活动或节日的安全风险:
某些大型活动、集会或节日期间,人流量增大,可能增加踩踏、盗窃或骚乱的风险。
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宗教节日,也可能因参与者的不同而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

地缘政治或社会不稳定因素:
虽然瑞典总体上是稳定国家,但任何国家都可能面临外部或内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这可能间接影响社会治安。
社会经济压力、移民问题或政治分歧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安全。

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的完善:
大使馆的安全部门可能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当地安全信息的收集能力。以前可能存在的风险,现在被更早、更频繁地识别并发出预警。
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也使得大使馆能够更及时地向公民传递信息。

对过去事件的警示和预防:
如果过去曾发生过针对中国公民的重大安全事件(例如,在某个特定地点或特定情况下发生的严重袭击或诈骗),大使馆会根据经验吸取教训,对类似的潜在风险进行预警。

“过度保护”或“谨慎原则”的体现:
大使馆作为海外公民的代表,其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的安全。在面对不确定或潜在风险时,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宁可“误报”而保持警惕,也绝不希望发生严重的后果。

二、 如何评价大使馆的行为?

从职责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大使馆的行为:

1. 履行职责,体现担当: 大使馆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保护在华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在短时间内三次发出安全提醒,表明大使馆高度重视中国公民在瑞典的安全状况,并积极履行其保护职能。这是对公民负责任的表现。

2. 信息传递及时有效: 在信息时代,及时准确地传递安全信息至关重要。大使馆通过多种渠道(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领事APP等)向在瑞典的中国公民发布提醒,是确保信息能够触达目标人群的有效方式。

3. “预防为主”的策略: 安全提醒通常是“预防为主”的一种策略。通过预警,可以提高公民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例如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提高警惕性、保管好个人财物等,从而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

4. 对国内舆论的回应和安抚: 如果国内社会对在瑞典的中国公民的安全表示担忧,大使馆的频繁提醒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表明国家在关注海外公民的安全。

5. 可能的“过度反应”或“信息解读差异”:
公众角度: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频繁的提醒可能会引发焦虑感,甚至对瑞典的整体安全状况产生过度负面的印象,影响其在瑞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大使馆角度: 大使馆可能掌握着比公众更详细、更直接的安全情报,或者其预警的标准比普通公众更高。因此,其判断和行动可能与公众的直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有时也可能存在“狼来了”效应,即如果频繁发出提醒但未发生重大事件,公民的警惕性可能会下降。
信息来源和准确性: 评价其行为的有效性,也取决于这些提醒是基于确凿的证据还是潜在的风险预测。如果基于坚实的证据,则其行为更显必要;如果基于模糊的担忧,则需要权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对中国公民的影响:

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最直接的影响是让在瑞典的中国公民更加了解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
避免夜间独自外出,尤其是在治安较差的区域。
妥善保管个人财物,不露富。
注意辨别可疑人员和情况,尤其是在公共场所。
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了解当地报警电话和寻求帮助的途径。

可能产生担忧和不安全感: 如前所述,频繁的提醒可能会让一些公民感到不安和焦虑,对在瑞典的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需要理性看待信息: 公民在收到安全提醒时,也需要理性分析信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区分是普遍性风险还是特定情况下的风险,避免过度恐慌。同时,大使馆发布的提醒也为公民提供了与当地政府沟通的参考点。

四、 总结评价:

总体而言,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两个月内三次提醒中国公民注意安全,是其履行保护海外公民职责的主动行为,体现了对公民安全的重视和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通过预警,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降低潜在风险。

然而,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还需要综合考虑:

提醒的实际必要性和依据: 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情报支持这些提醒。
对公民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是否会过度引发焦虑,影响正常生活。
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是否能真正帮助公民规避风险。

作为公民,应当重视大使馆的安全提示,但也应保持理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自我保护。大使馆的频繁提醒,也可能促使中国公民与当地的执法部门或社区建立更好的联系,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更有效地寻求帮助。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还可以关注以下信息:

提醒的具体内容: 每次提醒具体指出了哪些安全风险?是针对特定区域还是普遍性的?
是否有具体的事件作为背景: 是否有报道佐证这些提醒的必要性。
瑞典当地媒体和政府的反应: 瑞典官方如何看待这些安全问题。
其他国家驻瑞典使馆的类似行为: 其他国家的使馆是否有类似的频繁提醒。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和全面地评价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安全提醒方面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瑞典近十年来治安都没法说好。实话实说我觉得大使馆现在才这么干都晚了。

维基上面瑞典有个特殊待遇

瑞典手榴弹袭击事件列表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别的国家都是啥不可言说教袭击啥啥的,就瑞典单独领了个手榴弹袭击。

机翻一下开头就能笑炸

爆炸事件在2015大幅增加,瑞典警方调查了大约100到150次爆炸事件。[ 1 ] [ 2 ] [ 3 ]在2015年8月瑞典城市Malm报告了超过30起爆炸事件,[4 ]从2014的总数中上升了25。[6][7]根据瑞典警方的说法,在所有类似的欧洲和非欧洲国家中,使用手榴弹进行犯罪活动是前所未有的,唯一具有类似特征的国家是那些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例如墨西哥,那里正在发生毒品战争。一项研究显示,从2008-2014年,瑞典的人均致命枪击事件是挪威和德国的4到5倍。

瑞典警方自己都觉得跟墨西哥一个调调了

The Swedish government wants an amnesty period where grenades can be handed in to the police without punishment in an effort to get the explosives off the country's streets, Dagens Nyheter (DN) reports.

The hope is that criminals will choose to give up some of the grenades that are in circulation during the proposed three-month amnesty between October 2018 and January 2019.

瑞典警方计划

在2018年10月-2019年1月

来个手榴弹大赦

只要你们乖乖把手榴弹上缴

就免于起诉。

本朝上次号召上缴武器不起诉是哪年来着……这都8102年了啊。

还有一篇中国人去旅游的文章,2011年登在《人民公安》上了

丢了东西别指望警察

尽管瑞典是一个平静富庶的国家,社会福利好,人口素质高,犯罪率低。但是,导游还是一再提醒我们要看管好自己的背包、钱包、相机等贵重物品,因为外来移民小扒手也是防不胜防的。导游提示我们,你的物品一旦丢失了,就等于没办法找回来了。

尽管人口素质好,钱包丢了找不到……

作者你确定你这么写不是黑吗?

这种状况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因为到此旅游是流动性的团体,再加上瑞典多年来社会治安好,警察们一直无所事事,养尊处优,自然也就缺乏“实战经验”。特别是警察也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你要是赶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丢失物品,得,你去报案,人家只能登记备案,一切得等上班后再做处理。可是警察等得了,失主往往却是心急如焚,哪能等得了,这就形成鲜明反差。你等不了,值班警察明确告诉你,找回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好多外来移民都是无档案可查。言外之意“你也别等了”。


曾震惊全球的1986年瑞典首相被枪杀一案,尽管新闻中常有报道称案情有重大突破,凶手即将被抓获,可至今仍毫无结果。


当然,作者其实也给出了原因,因为瑞典警方执法比较束手束脚规矩大。

瑞典警察与北美警察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时却截然不同。北美警察,包括美国、加拿大,当警察对你有所怀疑想抓捕你时,你稍有反抗的表示,警察就有开枪的权力,以保警察自身安全。可是瑞典在抓捕嫌疑人时却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化”。

人性化是怎么体现了呢,作者给举了个例子

2009年5月,瑞典发生3人持枪抢劫银行并枪杀两名警察事件,在围擒抢劫者行动中,两位警察目睹劫贼的汽车迎面开来,仍旧按常规十分客气地先行举手礼,再示意他们停车。可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暴徒们的子弹就雨点般地向他们扫来。在案发后的第3天,另一名歹徒被发现,警察向其喊话,歹徒拒捕拔腿就跑,警察开枪击中歹徒小腿,将其抓获归案。
事后,一位自称是现场的目击者向法院告状。告的不是抢劫者,而是警察。控告这位警察违反职业道德,无故开枪伤人。因为他声称亲眼所见疑犯在被捕时没有反抗动作,警察不应该开枪。现场再没有另外的目击者来替这位可怜的警察作证。这下可好,杀人抢劫团伙的其他人员还携带着巨款逍遥法外,这位警察却先被抓起来了。几个月后在国际刑警组织的援助下,才把这伙抢劫者全部抓获,可开枪的那个警察却被判了两年刑。这也是富国瑞典警察破案低的一个原因。

PS:但是我没看见扔大活人的时候有啥束手束脚的,大概因为目击者不会替外国人告瑞典警察?

把老账翻完翻新的,最近瞭望智库出的,当然因为有蹭热点嫌疑放在了最后

这篇文章可信度与维基列表冲突,当然,冲突不是因为写多了,而是写少了。

今年1月,瑞典一位63岁的公民丹尼尔在骑车回家的途中,随手捡起了一个“玩具”。
“砰”的一声,他被这只形似玩具的手榴弹炸死了.
据统计,这已经是2014年以来瑞典发生的第39起类似的炸弹爆炸事件了,其中接近80%的案件都发生那些警方划定的危险区域内。

跟上面维基那个表单的150冲突,大概作者是没做机翻只数了数列表有多少爆炸。

2016年,瑞典警方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划出了55个“生人勿进”街区,不建议本国公民和游客随意进入。
这些区域暴力犯罪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街区,团伙强奸、街头枪击、抢劫杀人......潜藏着巨大危险。
到2018年,“生人勿进”街区已经增长到了61个。

PS:所以在隔壁如何看待环球时报扔大活人那个问题中一大堆人旁征博引说瑞典华人说瑞典警察依法执法的行为的时候我就很费解啊。

从维基到杂志到新闻媒体可都列举了瑞典近几年多少破事,乃们上来一大堆瑞典是个和平XXX的国家,诸位瑞典华人是被瑞典警察保护进了无菌室连手榴弹爆炸都听不见吗?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总之,大使馆到现在才提醒中国公民瑞典那地方是个啥玩意,我觉得口气轻了,时间晚了。

另外,根据瑞典手榴弹袭击wiki的实况报道。以及人民公安登载文章的描述。

我们可以发现,瑞典警察在抓捕时受到严格的要求,提前开火你可以告他。

然而同时一没啥效率二拦不住手榴弹袭击。

大概是因为案子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抓空手嫌疑犯自己不会受伤。抓武装嫌疑犯被人打伤了还容易被告。

所以在瑞典安全程度,空手<拿枪<拿手榴弹。

经此总结,个人建议去瑞典旅游的诸位中国公民想办法手持火箭筒。保证瑞典警察会彬彬有礼的先对你敬礼再说。

文明国家按照你手持武力的级别对你予以相应的尊重,这绝对武德高地典范。

PS:以上结论有玩笑有正经,请大家自行辨别。

user avatar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平均一天能接2个中国游客丢失财物的案件,都这种情况了中国政府提醒下自己的公民都不可以吗?中国人是人,不是ATM谢谢,ATM你特么还点用卡呢,你们瑞典人靠大脸刷钱啊?

其次,对于瑞典人,中国驻瑞典大使说的很好。

桂大使问,你去过中国吗?

对方答,几年前去过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大使说,欢迎你和你的同事多去中国。你们任何时候去中国都会感到很安全,不会发生类似这3名中国游客遭警察粗暴对待的事件。


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半夜把你们瑞典人扔到八宝山公墓的时候,你们瑞典人可以同样发布旅游安全提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