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

回答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这句话,作为一句流传甚广的婚姻或伴侣关系中的分工表述,其评价并非非黑即白,而是 复杂且多维度的,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个体观念、具体实践以及潜在的风险来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评价这句话:

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演变: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的简化和浪漫化: 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是普遍的社会分工模式。男性承担经济责任,外出工作赚钱;女性承担家庭责任,操持家务、育儿,并维护家庭的温馨和美好(“貌美如花”可以引申为顾家、贤惠、能经营好家庭生活带来的美好)。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传统分工的继承和变通,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特质的突出和情感层面的表达。
回应早期女性解放的局限性: 随着女性解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职场。然而,在早期,很多女性可能因为社会观念、生育哺乳等原因,难以在职场上与男性完全平等。此时,一些女性选择将重心放在家庭和个人成长上,而男性则承担主要的经济压力。这句话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现实情况下的一种“合理化”或者说一种“取舍”。

二、 积极的解读与合理性(在特定情境下):

明确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模式:
聚焦个体优势: 如果一方(通常是女性)在某些领域(如家庭管理、人际关系、艺术、文学、美容等)确实拥有更强的天赋、兴趣或能力,并且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而另一方(通常是男性)在赚钱能力、事业发展方面更具潜力和优势,那么这种分工可以是一种高效的优势互补。
互信与支持: 双方基于对彼此能力的信任和对未来生活的共同规划,愿意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并给予对方充分的支持。例如,女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支持丈夫的事业;男性则可以安心在外打拼,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
实现个人价值与家庭幸福: 在这种模式下,双方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实现个人价值,并共同为家庭幸福而努力。女性“貌美如花”不仅仅指外表,更可以理解为经营出美丽温馨的家庭环境,培育健康快乐的孩子,让丈夫下班后有温暖的港湾。
暂时性的策略: 在某些人生阶段,例如一方在创业初期、生育哺乳期、或者身体不适等特殊时期,这种分工可能是一种临时的、必要的策略,以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个人选择的尊重: 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如果这是双方都心甘情愿、充分沟通并认可的模式,那么也应该予以尊重。毕竟,婚姻和家庭是两个人的事,共同协商和达成一致是重要的。

三、 消极的解读与潜在的风险:

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与固化:
限制女性的发展: 最主要的批评在于,这句话过于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的角色简单定义为“附属品”或“花瓶”,忽视了女性在经济独立、事业发展、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潜力和权利。这可能导致女性自身价值感的降低,以及在社会资源获取上的劣势。
加重男性压力: 同时,这也将“赚钱养家”的全部重担压在了男性身上,可能导致男性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缺乏喘息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经济上的不对等与风险:
经济脆弱性: 长期依赖对方的经济支持,会让被供养的一方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关系出现问题(如离婚、伴侣失业、健康问题等),被供养的一方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难以独立。
缺乏谈判筹码: 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也可能导致在家庭决策、关系相处中缺乏话语权和谈判筹码,容易被控制或不被尊重。
价值感的单一化与精神上的空虚:
女性的自我价值: 如果女性仅仅将“貌美如花”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来源,一旦年华老去、容颜衰败,或者伴侣的审美发生变化,她们可能会感到价值感危机和精神上的空虚。真正持久的“貌美如花”应该包含内涵、智慧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男性的压力与成就感来源: 如果男性仅仅依靠赚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可能忽略了情感交流、家庭参与等方面的重要性,导致人生目标过于单一。
关系的不平衡与潜在的控制:
权力失衡: 经济上的不平等往往伴随着权力上的不平等。掌握经济大权的一方,可能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产生控制欲。
牺牲感与不满: 即使双方当初达成了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可能会产生牺牲感或不满,认为自己付出的与获得的不对等,从而影响感情。
社会发展趋势的逆行: 在一个强调平等、女性参与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分工显得有些落伍,不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

四、 如何理性看待和实践(如果选择此模式):

即使选择这种分工,也需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并进行更成熟和平衡的设计:

重新定义“貌美如花”: “貌美如花”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表,更应包含: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健康状态、内在的修养和智慧、经营家庭的能力、教育孩子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它代表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家庭环境的营造。
女性的自我投资与增值: 即便不外出工作,女性也应 持续学习、提升自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可以在家开展副业或投资理财,保持经济的相对独立和与社会的联系。这不仅能增加底气,也能让她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男性的家庭参与与情感连接: 男性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应该 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关心伴侣和孩子,与伴侣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而非将家庭事务完全甩手。
共同的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 双方应 共同制定财务规划,并 预留应对风险的资金(如保险、应急基金),以备不时之需。被供养方也应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
灵活调整与沟通: 这种分工并非一成不变,需要 根据人生阶段和家庭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双方需要保持 坦诚、深入的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和不满。

总结: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这句话,在 理想化的、双方都高度契合且拥有极高情商的特定情境下,可以是一种 有效的互补和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双方的个人价值和家庭的幸福。

然而,在 现实中,它更倾向于一种不平等的分工,容易固化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经济和权力上的不对等,并潜藏着巨大的个人发展风险和关系危机。它更像是一种 浪漫化的口号,而非可持续、健康的长期婚姻关系模式。

在现代社会,尤其强调 平等、合作、共同成长 的婚姻观下,更健康的模式是 双方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互相支持对方实现个人价值。即使有侧重,也应是基于双方的意愿和能力,而非僵化的性别角色定义。因此,对这句话的评价,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看《汉武大帝》时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李夫人临终时汉武帝去看他,她用被子紧紧包着自己,任凭汉武帝如何劝说,都没有让他看到自己临终的容颜,要知道汉武帝当年对她可是一见倾心,后来又是恩宠有加,自己娘家还有哥哥李广利为刘家的江山冲锋陷阵,就这样她都不敢让汉武帝看到她美貌荡然无存时的脸。

这段并非电视剧虚构,《汉书·外戚传》中确有记载,而且这一段描述非常精彩,对人性的了解入木三分:李夫人病重,武帝前去探视。李夫人以被子蒙住脸说:“我病久了,样子难看,不能见陛下。我死后请您照顾我们的儿子和我兄弟。”武帝说:“你让我一见,当面嘱托后事不好吗?”李夫人回绝:“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我现在没妆饰,不恭敬,不能见您。”汉武帝不甘心:“你让我见了,我赏赐千金,给你兄弟加官晋爵。”李夫人不让步:“赏不赏赐权力在您,不在一见。”无论皇帝怎么说,她大被蒙头,就是不露面,后来干脆将头转向床里,只哭不说话。皇帝又伤心又生气,终是不忍强迫,至死都未见其容颜。

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责怪她:你也太任性了,皇上这样宠爱你,你就见他一面嘱托我们家族,有何不好?李夫人凄然泪下:你们哪里知道,我不见皇帝正是为了我们家族。我出身微贱,因为美而受宠。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皇帝给我们家这样多的封赏,完全是因为我的美色。要是让他看见我病成这样子,他心里一定厌恶,那我死后你们就危险了啊。

李夫人不仅貌美,也是绝顶聪明之人,她太清楚男人的“爱”,尤其是皇帝的“爱”是天下最靠不住的东西。前皇后陈阿娇是长公主之女,有显赫的家世;今皇后卫子夫有能征善战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皇帝要开边拓土,离不了他们。自家有什么?哥哥李广利虽当了将军,那全是因为皇帝宠自己,特别照顾,论军事才能,根本无法和卫霍比啊。自己的惟一财产就是美色,李家的所有恩赏也全由此得来。偏偏如今缠绵病榻,容貌尽毁,“资产”耗尽,儿子、兄弟、李家,眼看不保。所以李夫人死死蒙住被子,遮盖真相,拼命给皇帝留下曾经记忆中的美貌。因为她明白:大凡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

不难想象,如果当时让汉武帝看到她临死的容颜,以汉武帝的薄情还会不会对她念念不忘,还会不会对她家恩宠有加,这也不能苛责刘彻,我小时养了一直非常美丽的鸟,后来它死了,我舍不得扔掉它,于是把它的尸体藏在马槽底下,有一天我想念它,把他它拿出来,没看到一丝曾经的美丽,看到的却是满身蠕动的蛆,一下子吓的魂飞魄散,把曾经美丽的小鸟扔出几米远,以后再也没有思念过。

所以啊,以色相示人等到年老色衰那一天如何是好呢,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啊,再美的女人经过时间的摧残也总有一天会不敢看镜子中的容颜,所以古人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美貌这玩意消逝得太快,说得世俗一点,美貌会不断贬值,而金钱可以不断升值,而这个世界不管到什么时候,等值交换永远是主流,男人年轻时一无所有,为了得到美貌自然会承诺赚钱养家,但等他功成名就,你的美貌估计已经荡然无存了,如果你再没有其他价值,以男人的品性,他会不会感念你曾经的美貌,遵守自己的承诺从一而终呢?我觉得很难,有一句话说,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虽是有玩笑成分,但是如果你了解升官发财的中年男人你就知道你这话大致所言不虚。自古为什么推崇糟糠之妻不下堂是美德,就是因为做到的男人太少,更何况以大部分男人的能力,单独赚钱养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所以女人啊,你以为靠美貌便可安身立命未免太天真,也太危险。

user avatar

确实not fair,对男性不公平,对女性也不公平。

要求男性“赚钱养家”实际上是对男性的功能物化,而要求女性“貌美如花”则是对女性的性物化,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物化他人以及自我物化。

物化(objectification),指的是将人更多地当作具有某些功能的物品来看待,而忽视ta的人格和尊严。当物化发生时,被物化的一方不再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不再具有原本多元的价值,而是听从于社会比较后制定的、单一的价值标准。作为主体“我”的经历、体验、想法和感受,都变得不再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被环境及他人物化,人们也会逐渐无意识地“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Fredrickson & Roberts, 1997),将自己视作物品,为达到社会及他人认可的标准而忽视内心的感受

01.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物化

物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比如,在企业里,老板可能只看到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工具价值,将员工“工具化”,为盈利所用;而员工的生活、情绪和感受,全都要让位于工作成果的产出。

而在亲密关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将物化简单分为两个方面:

* 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是指将另一半仅仅作为承载性欲的物品来对待;另一半不再拥有完整的人格,而是被看作一具身体或身体部位的组合。

* 功能化,是指将另一半作为满足自身某些需要(除性以外)的工具;和对方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方具备某些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

通常,我们在谈论亲密关系中的物化时,侧重谈论的是男性物化女性的情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同样也会物化男性。男女两性都有可能被伴侣物化,并因此受到伤害。

那么,亲密关系中的物化具体可能有哪些表现呢?

* 对女性的性物化

a. 对女性外貌的评判。过度关注女性的外表和身体,以主流审美为参照,挑剔女性的外貌和身材,为女性打分;一旦女性被评为“低分女”,对于男性没有潜在的性价值,无法作为男性社交中被炫耀的资本,就意味着她整个人都是没有价值的。

b. 对女性性经历的评判。过度关注女性的性经验,认为没有性经验的女性才是“一手货”,有被男性独占的价值;而性经验越多的女性,被认为是越没有价值的。

* 对女性的功能化

a. 将女性当作“解语花”。强调女性为男性提供情绪疏导、支持和陪伴的价值。在这段关系中,女性成为了男性的情绪容器,处于附属地位。这些女性是失声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表达。

b. 将女性限定为“贤妻良母”。强调女性作为符合社会主流定义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价值,而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愿望、梦想和追求。即使女性原本就想要结婚生子,在一段功能化的关系中,她想要成为怎样的妻子和母亲、她个人婚育后想要的发展是什么,都是不被看到的。

* 对男性的性物化

Zurbriggen等人(2011)的研究指出,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对男性的身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性物化。对应到身边的现象是,近些年“男色”、“男声”逐渐成为消费品;当女性开始用“小狼狗/小奶狗”、“小鲜肉”等词汇称呼自己的伴侣时,也无形中对伴侣进行了性物化。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消费男色的女性依然未能逃离男性统治的社会结构,对男性的性物化,是部分女性找回主体权利过程中的一种反击策略(Tasker & Negra, 2007)。换言之,针对男性的性物化现象,本质上依然从属于父权的逻辑;而针对女性的性物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压迫。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完全等同的。

* 对男性的功能化

而另一方面,在私人的亲密关系情境中,对男性的功能化更为普遍,也更严重。例如:

a. 将男性当作“提款机”。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物质利益的价值。比如,女性在约会时要求男性买单、送昂贵的礼物;再比如,认为男性必须赚钱养家,否则就是无用的、无能的。

b. 对男性体能优势的利用。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服务的价值。包括采取操纵或要求的方式,将男性伴侣当作外卖员、电脑维修工、保镖,等等;一旦伴侣做不到这点,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

c. “求生欲测试”。要求男性在亲密关系中以女性为中心、服务于女性,做出符合单一价值的标准回答,否则就是“不爱她”。而男性自身对爱的表达和理解,在这一语境下也变得不重要了。

02.为什么我们反对亲密关系中的物化

1. 亲密关系中的物化,特别是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会增加女性患精神疾病风险。

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当男性以主流的审美挑剔女性的身体,女性会更容易被外界那些物化女性的声音所影响,对自己的形体感到更加不满意(Ramsey & Hoyt, 2014),认为自己如果“不够好看”,被伴侣嫌弃是正常的。长此以往,女性的精神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罹患包括焦虑、抑郁、体像障碍、进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Slater & Tiggemann, 2002; Tolman et al., 2006)。

2. 物化会让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忽视自我的价值感。

当伴侣将我们物化,只重视我们的某一部分功能,而忽略我们内心的体验、思考和感受时,我们会感到对方对真实的自己是不感兴趣的。我们也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怀疑原本的自己对对方而言不够好,不那么值得被爱。

为了博得另一半的欢心,我们会开始忽略内心那些不情愿的声音,分配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从多元的体验中获得成长,却转向对自己进行物化,努力提升自己在伴侣眼中某一方面的价值。

这种提升是以牺牲真实的自我为代价的。表面上看来,我们是在变得更性感、更贤惠或是更富有、更体贴,但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一直在隐隐地不安。因为一旦我们失去这些作为物品或工具的价值,我们也就会失去对方的爱。

3. 物化使得双方对性生活及关系整体的满意度下降

性物化看似是以一方满足另一方的性爱为目的,实际却会对双方的性生活造成破坏。心理学家Laura R. Ramsey等人(2014)的研究指出,当伴侣之间物化与自我物化程度较高时,女性的性欲会被压抑。她们会更难觉察到自身的欲望,性能力会下降,更有可能遭到伴侣性胁迫(sexual coercion)。而男性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也会显著降低(Zurbriggen et al., 2011)。

除此以外,伴侣间的物化会使得双方对整体的亲密关系都更不满意。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的人忽略了伴侣的需要和愿望,直接引起伴侣对关系的不满;也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会加剧伴侣的自我物化,使得伴侣心理压力骤增,从而让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Zurbriggen et al., 2011)。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反对伴侣对彼此的物化;我们所倡导的是,每个人都值得一段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

03.什么是“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

“全人体验的爱”(Whole-Person love)并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对关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中,伴侣双方接纳原本的、完整的彼此;他们之间爱的发生,是基于双方真实的吸引,而非因为一方具备某些特征或功能,能够满足另一方的需要。

充满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有以下的特点:

这段关系是真实的(authentic)。在全人体验的爱中,双方都能够觉察并保持真实的自我,也接纳真实的对方。

伴侣双方是平等的(equal)。这里我们谈论平等,不意味着这段关系处于真空之中,不包含任何权力斗争。全人体验的爱所指向的平等,更接近马丁·布伯在对话哲学中提到的“我—你”关系,即关系是两个主体间的一场相遇,而非主体对客体的利用。

两人在关系中拥有自主性(autonomous)。伴侣双方尽管互相依赖,也依然是有自主性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为自己负责。

这段关系是安全的(secure)。伴侣双方可以探索多元的自我、探索世界的不同面向,而后在他们回到彼此身边时,依然能获得支持、关怀和爱意。

• 这段关系是不可替代的(irreplaceable)。有全人体验的关系,是两个独特的个体携手走过的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关系中的两个人不可以随时被其他人或物品替代。

04.如何才能建立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

如果你在关系中感到自己被一定程度地物化了,或是还在单身中,想要建立一段有着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1. 对物化与自我物化保持警惕,懂得分辨哪些话语、评价是在物化一个人。你也需要真正理解,亲密关系不是买卖,不是关于物质与性的交易。消费主义塑造的“完美女人/男人”的幻象的确具有诱惑力,但接近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距离有全人体验的关系更加遥远。

2. 练习自我接纳,确立自我价值感。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有缺陷的、有违他人期待的部分。去了解功利价值之外的自己,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好奇心、梦想、恐惧和欲望。你要相信,这个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3. 自我坚定。那些物化你的人,可能会为你布下的甜蜜陷阱,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在实际与人交往、约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对方试图说服你:“别的女人/男人都这样,为什么你就不能?”、“你不答应我就是不爱我”。要敢于坚持自身的原则,戳穿这些谎言。

作家Vironika Tugaleva在谈论当代社会中对人的物化时,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不是一块可以被随意贴上评判标签的路牌;人不仅仅是一具可以丢失、保存或扔掉的肉体;人也不能被某种旧有的思想禁锢或代表。你必须和一个人共同经历些什么,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谜。你越是觉察你自己,这个谜一样的你也就越有趣。寻求真相的回报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奇迹,是爱。”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关系中探索自我,联结彼此,建立全人体验的爱。

以上。


Reference:

Fredrickson, B. L., & Roberts, T. A. (1997).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2), 173-206.

Ramsey, L. R., & Hoyt, T. (2014). The Object of Desir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9(2), 151–170.

Slater, A., & Tiggemann, M. (2002). A test of objectification theory in adolescent girls. Sex Roles, 46(9/10), 343–349.

Tasker, Y., & Negra, D. (2007). Interrogating Post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Bibliovault OAI Reposi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olman, D. L., Impett, E. A., Tracy, A. J., & Michael, A. (2006). Looking Good, Sounding Good: Femininity Ideology and Adolescent Girl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85–95.

Zurbriggen, E. L., Ramsey, L. R., & Jaworski, B. K. (2011). Self- and Partner-objectific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sociations with Media Consump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ex Roles, 64(7-8), 449–462.

点击查看以往高赞回答: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user avatar

这句话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规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了,哪天女方要是老了不再貌美如花了,就属于单方面违反合同,那么男人自然也有权解除赚钱养家的义务,转而和另一个能够做到貌美如花的女性建立合作关系。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user avatar

我想下面这个故事,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在美国一家大型网上论坛的金融版发表了这样一个帖子:我怎样才能嫁给有钱人?

“我下面要说的都是心里话。本人25岁,非常漂亮,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谈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给年薪50万美金的人。你也许会说我贪心,但在纽约年薪100万美金才算是中产,本人的要求其实不高。这个版上有没有年薪超过50万美金的人?你们都结婚了吗?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嫁给你们这样的有钱人?我约会过的人中,最有钱的年薪25万美金,可是要住进纽约中心花园以西的高级住宅区,年薪25万美金远远不够。我来是诚心诚意请教的。有几个具体的问题:第一,有钱的单身汉一般都在哪里消磨时光?请列出酒吧、饭店、健身房的名字和具体地址。第二,我应该把目标定在哪个年龄段?第三,为什么有些富豪的妻子看起来相貌平平?我见过有些女孩,长相如同白开水,毫无吸引人的地方,但她们却能嫁入豪门。而单身酒吧里那些迷死人的美女却运气不佳。这是为什么?第四,你们怎么决定谁能做妻子,谁只能做女朋友?注明:我现在的目标是结婚。”——波尔斯女士


下面是一位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


“亲爱的女士: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看完了贵帖,相信不少女士也有跟你类似的疑问。让我以一个投资家的身份,对你的处境做个详细的分析。我年薪超过50万美金,符合你的择偶标准,所以请相信我并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从生意人的角度看,跟你结婚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再明白不过,请听我解释。抛开细枝末节,你所说的其实是一笔简单的‘财’‘貌’交易:一方提供迷人的外表,另一方出钱,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但是,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你的美貌会消逝,而我的钱却不会无缘无故减少。事实上,我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但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是增值资产,你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你现在25岁,在未来的5年里,你仍然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丽的容貌,虽然每年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它是你仅有的资产,十年以后,你的价值堪忧。用华尔街术语来说,每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而不宜长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购入。年薪能超过50万美金的人,当然都不是傻瓜。因此我们只会跟你交往,但不会跟你结婚。所以,我劝你不要苦苦寻找嫁给有钱的人秘方。顺便说一句,你倒可以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年薪50万美金的人,这比碰到一个有钱的傻瓜胜算要大。希望我的回贴能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对租赁感兴趣,请跟我联系。”——罗波·坎贝尔(J·P·摩根银行多种产业投资顾问)

如果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故事而已,那么请搜索一下那些有钱人,有几个发达后不换老婆,不养小三的?

如果不知道都有谁,那么我举个例子,Donald J. Trump现在的妻子已经是第三任了。

user avatar

回一句

你负责含辛茹苦

我负责吃喝嫖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