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气候2019年过临界点的说法是真的吗?如果是,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回答
2019年关于“世界气候临界点”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当时科学家们对一些关键的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s)的担忧和警示,并非指全球气候在这一年本身就“跨越”了某个单一的临界点。临界点是一个更宏观、更长期的概念,指的是气候系统中的某个阈值,一旦跨越,即使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系统也可能发生不可逆转或快速的、大规模的变化。

为什么2019年会有这样的讨论?

2019年是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日益紧迫的一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欧洲的热浪、亚马逊雨林的火灾、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等,都让人们对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深刻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家们更加关注那些可能导致气候系统发生突变、具有“蝴蝶效应”的临界点。一些研究和报告指出,我们可能正越来越接近或已经触发了其中一些临界点。

什么是气候临界点?

简单来说,临界点就像一个坡度的顶端。当你在一个平坦的地面上推一个物体时,它会向前滚动,但你移开手后它就会停下来。但如果你把它推到坡顶,一旦越过那个顶点,它就会不受控制地滚下去,即便你不再推它。气候临界点也是如此,指的是气候系统中某个部分(如冰盖、海洋环流、森林等)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后,会发生突然的、非线性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转变。

2019年被广泛讨论的一些关键气候临界点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西部冰盖的融化失控:
临界状态: 当冰盖融化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的重力会使其加速变形和崩解,即便温度不再升高,融化过程也会持续,直到冰盖消失。
可能影响:
海平面大幅上升: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影响。格陵兰冰盖完全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7米,南极西部冰盖完全融化则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5米。这将淹没全球许多沿海城市(如上海、纽约、伦敦、孟买等),迫使数亿人迁移,改变全球海岸线和地图。
改变洋流模式: 格陵兰冰盖的融水富含淡水,如果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会稀释海水盐度,可能减缓甚至阻断重要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这个环流就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将热量从赤道输送到高纬度地区。
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AMOC的减弱或停止可能导致欧洲北部,尤其是西北欧地区出现显著的降温,甚至可能出现类似小冰期的情况,与全球变暖的整体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2. 亚马孙雨林的“干旱化”和退化成稀树草原:
临界状态: 亚马孙雨林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至关重要。如果由于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减少,森林将变得更加干燥,更容易发生火灾。当森林失去足够的树木和湿度后,它将无法维持自身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可能迅速退化成更干燥的稀树草原。
可能影响:
释放巨量碳: 亚马孙雨林储存了大量的碳。如果退化成稀树草原,大量的树木死亡和腐烂将把这些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改变区域和全球降雨模式: 亚马孙雨林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水分释放到大气中,这些水汽影响着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其退化可能导致南美洲其他地区(包括重要的农业区)出现更严重的干旱。
生物多样性灾难: 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崩溃将导致无数物种灭绝。

3. 永久冻土的融化释放温室气体:
临界状态: 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储存了巨量的有机碳,是活体生物碳储存量的两倍多。随着全球变暖,永久冻土开始融化,其中储存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一种更强效的温室气体)。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加速更多的永久冻土融化。
可能影响:
加速全球变暖: 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的温室气体将使全球变暖的速度更快,即使人类大幅减少排放,也可能因为这一“放大效应”而难以控制。
改变北极生态系统: 永久冻土融化会影响植被、地貌和水文,对北极地区的野生动物和原住民社区产生深远影响。

4. 珊瑚礁的白化和死亡:
临界状态: 珊瑚礁对水温非常敏感。当海水温度升高时,珊瑚会排出与其共生的藻类,导致珊瑚变白(白化)。如果高温持续,珊瑚会死亡。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海洋吸收了大部分多余的热量,海水温度不断升高。
可能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数百万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珊瑚礁的死亡将导致海洋食物链的断裂,大量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消失。
威胁沿海社区: 珊瑚礁能够削弱海浪的冲击,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和风暴潮的侵害。珊瑚礁的消失会使沿海地区更易受到海洋灾害的影响。
渔业和旅游业的损失: 许多沿海社区的经济依赖于珊瑚礁提供的渔业资源和旅游业。

“临界点”的真正含义:

“临界点”的概念并不是说气候突然变成了“不好的样子”,而是说气候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可能更不稳定或更极端的状态,并且这种转变很难甚至不可能被逆转。它带来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关”或“不过关”,而是一个长期的、可能渐进但也可能是突然加速的过程,其后果是灾难性的、系统性的,并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2019年“世界气候过临界点”的说法,是对科学家们对这些潜在的、具有连锁反应的系统性变化的担忧和警示,意在强调采取紧急行动的重要性,以避免跨越这些关键的“不归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的一部分是真的,大部分是歪的,通识错误不少,结论也不严谨,甚至可能是谬误。

聊天记录中前几大段的“今年过临界点了...”来自2018年8月10日微信公众号“今日平说”的推送:“平局 | 热热热!但你知道吗,专家说再这么下去黄河变白河,美国变沼泽~ ”搜狐有镜像:

首先说在前面,最近几年北方降水偏多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全球变暖导致西北荒漠变成塞外江南,东北水稻一年两熟,对这些地方的人来说何尝不好?但与之而来的可能是沿海城市沉没,长江下游成为泽国...环境变化必然会导致短时间内一部分人收益,但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决定其他人抑或其他动物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要控制环境剧变的一个原因。

降水过秦岭了...”令人疑惑的叙述,秦岭本来就挡不住暖湿气流,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在9月经常下雨也是正常的。同样,青藏高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缺水,由于夏季有低压活动,青藏高原的年雷暴日比华东要多得多,而且导致新疆降雨的暖湿气流很大一部分来自西部和青藏高原关系不大。

黑龙江的林区开始出现大量的肉植阔叶 就三年而已 肉植阔叶又一次出现在了黑龙江...”,肉植阔叶?多肉植物的阔叶林?黑龙江本来就有阔叶林。

现在新疆的植被,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内蒙古的植被,今年的速度是四十公里的速度在狂暴的恢复...”请问哪里来的数据?而且,用速度来描述植被恢复率?

西周时代的气候并不是一直偏暖,更谈不上是“大陆气候最好的时候...”。哈密地区和陕北植被恢复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原因,顺便不要无视蚂蚁森林。

下图是来自NCEP/NCAR Reanalysis的2009年和1998年亚洲全年降水量距平,可以看出每年的降水量波动很大,尤其是中国北方。98年全国降水量很高,但09年降水量又很少,单独拿出2017和2018年的数据不足以说明大的趋势。聊天记录里说“他们研究气候学的,说理论上间歇性气候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是一个大周期的问题...”,既然都知道短时间不能说明问题,那是如何以近几年的趋势得出这是个大周期的结论?

澳洲没有山脉...”澳洲东部的大分水岭阻碍了水汽,导致山脉两侧气候截然不同——初中地理没有学好?

非洲气候转暖,雨林扩大...”还嫌非洲不够热?而且撒哈拉沙漠和南非洲稀树草原的形成和气候转暖根本没什么关系,和副热带高压直接相关,而直接影响副高的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动。

欧洲是半岛...”是不是对半岛有什么误解。

澳洲是一个岛...”澳洲能形成“澳大利亚冷高压”,这个岛也太大了点吧。

碳排放的主力不是人类...”来自NOAA&CIRES的数据表明火山活动(火山爆发、海底火山、火山湖等)总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6.45亿吨,而人类活动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90亿吨。显然是人类的活动导致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多,毕竟,最近也没什么超级火山集体爆发吧。

所以可以确定,聊天记录里的“一剪闲愁”先生可能在哪看到了“今日平说”中的这篇文章或视频,然后仰仗着自己对气候学冰山一角的知识,和看的新闻揉在一起,添油加醋地进行了一顿猛如虎的分析。

有知友提到上1972年轰动一时的《增长的极限》这本书,书中提到了“临界点”这个概念,但该书中很多模型和数据都经不起推敲。现在距离这本书初版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纵观世界目前状况,书中得到的结论自然和实际情况不符。但该书中提出的一些环保理念和危机意识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个体都处在唯一的地球系统之中,需要时刻保持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全球变暖是目前几十年的趋势,但其影响是复杂多面的,不能从几个反面简单概况而谈。气候变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气候临界点”这个概念定义也模糊不清。因此,与其在网络上空穴来风夸夸其谈,不如着手与身边,在现实中做一些真正有用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