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京都议定书,37个工业化国家和欧盟约定2008-2012要相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下降4.2%
结果,最后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没完成指标,一个增长了9.5%、一个增长了18.5%。
当美国给的理由是参议院未批准、加拿大给的理由是标准不公平直接退出。
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主要工业化国家承诺限制碳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1.5℃
结果,美国每年碳排放增量达到了2.5%,没有一年的碳排放受到了限制。
而要实现目标,美国在2030年之前必须相较2005年的碳排放下降57-63%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how dare you”同学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
我觉得吧,克里同学可以先去拜访一下美国各州,特别是高排放的红州,毕竟作为人均碳排放最高且没有之一的国家,还是先要做出表率的,是不?
和上次阿拉斯加双方互喷后依然谈完三轮一样,中美对对方都有大量的要求:
比如放开科技封锁,双方公平竞争,美元有秩序的灌水等。
比如带头增持美债,出让5G标准权,承认美国依然领导等。
但中国已经被逼到底线了,没有任何让步的空间。
美国则自己站到悬崖边上,国家层面后路多多但政客自己无法回退。
所以双方现在想缓解对抗但没有任何机会,中国在疫情期间完成了全国动员,疫情控制住后开始外交扩展完成了外部的初步动员,处境好一些。美国则连内部动员就没有完成,不断的造谣看上去热闹,但并没有起到转移内部矛盾的目的。外部五眼日本还口头支持,其他国家还都在观望。
所以美国政客迫切需要中国先让步,让他们在不损失个人声望的前提下先缓解对抗,抽出经历完成内部动员。中国欢迎双方交流但也明确不再让步。
现在中美需要一个类似"乒乓球外交的"的操作,打破现状的限制。
气候问题双方口头上都认可,是个不错的突破点,比如中国在已有的计划范围内和美国搞个合作,美国政客在内部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在美国那端打开交流的通道。当前,这样的前提是美国要在科技封锁上做出重大让步才行。
中美之间已经有了充分的互相了解,已经不存在任何战略误判的可能,这时候所谓的特使也就来装个样子。没看到他就算到了上海,也只能开视频会议吗?如果是来开视频会议的,跑来干啥?不过是大家都在一起装一下:我给过你机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