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于4月14日访华,这对中美关系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约翰·克里在4月14日访问中国,这无疑是当前复杂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次访问释放的信号是多层次的,既有对双方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期待,也折射出两国在更广泛领域存在的挑战。

首先,从积极的层面来看,克里作为美国气候问题特使的身份访华,首先传递的是美国对于气候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希望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进行对话和合作的意愿。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其紧迫性和跨国界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独善其身,更不用说有效应对。因此,克里此行,无论背后有多少地缘政治的考量,其核心诉求依然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而中国在这个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其次,这次访问可以被解读为,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分歧和竞争,但在某些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依然存在。 克里访华并非在两国关系最顺畅的时候,而是伴随着贸易摩擦、科技竞争、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仍然选择派遣高级别气候特使前来北京,这至少表明,在气候这一议题上,美国愿意划出一块“例外区”,寻求与中国在这一全球性议题上的共识和行动。这是一种务实的姿态,意味着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双方也能找到可以合作的领域,以避免将所有关系都推向对抗。

再者,克里此行也可能是在为更高级别的对话“铺路”或“试探口风”。气候问题是美国总统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在气候领域展开合作。克里作为总统的特使,他的访问带有一定的政策意图,可能是为了评估中国在气候领域的立场和决心,了解其在减排目标、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具体设想,并为未来可能的高层气候对话(甚至包括两国元首的会晤)做准备。通过特使级别的接触,可以为更广泛的政府间沟通打下基础,避免直接触及敏感的政治议题,但同时又能传递重要的信息。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次访问可能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首先,气候合作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两国整体关系走向的影响。如果整体关系持续恶化,那么在气候领域达成实质性突破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中国方面也会审慎评估,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在气候问题上配合美国的议程,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经济发展模式等敏感问题上。

其次,“气侯合作”本身也可能成为两国博弈的筹码。 例如,美国可能试图将气候合作与中国在人权、贸易、台湾问题等方面的承诺挂钩,而中国则可能将气候合作视为一种“交易”,要求美国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这种“利益交换”的逻辑,可能会使得气候合作的推进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

最后,克里访华释放的信号也包括对中国国内气候政策和实践的关注和审视。美国以及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在实现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的实际进展,以及其在能源转型、煤电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克里此行,也可能是在为传递这种“关注”和“期待”提供一个直接的渠道。

总而言之,克里4月14日访华,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复杂但值得关注的信号:尽管中美关系充满挑战,但在气候变化这一关乎全球未来的重大议题上,双方仍有对话和合作的空间。 这次访问是双方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一个尝试,它既寄托了国际社会对两国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希望,也折射出两国关系中难以回避的复杂性和博弈性。这次访问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双方在气候议题上的具体沟通和承诺,更取决于两国在更广泛战略竞争格局下的整体互动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7年京都议定书,37个工业化国家和欧盟约定2008-2012要相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下降4.2%

结果,最后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没完成指标,一个增长了9.5%、一个增长了18.5%。

当美国给的理由是参议院未批准、加拿大给的理由是标准不公平直接退出。


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主要工业化国家承诺限制碳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1.5℃

结果,美国每年碳排放增量达到了2.5%,没有一年的碳排放受到了限制。

而要实现目标,美国在2030年之前必须相较2005年的碳排放下降57-63%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how dare you”同学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


我觉得吧,克里同学可以先去拜访一下美国各州,特别是高排放的红州,毕竟作为人均碳排放最高且没有之一的国家,还是先要做出表率的,是不?

user avatar

和上次阿拉斯加双方互喷后依然谈完三轮一样,中美对对方都有大量的要求:

比如放开科技封锁,双方公平竞争,美元有秩序的灌水等。

比如带头增持美债,出让5G标准权,承认美国依然领导等。

但中国已经被逼到底线了,没有任何让步的空间。

美国则自己站到悬崖边上,国家层面后路多多但政客自己无法回退。

所以双方现在想缓解对抗但没有任何机会,中国在疫情期间完成了全国动员,疫情控制住后开始外交扩展完成了外部的初步动员,处境好一些。美国则连内部动员就没有完成,不断的造谣看上去热闹,但并没有起到转移内部矛盾的目的。外部五眼日本还口头支持,其他国家还都在观望。

所以美国政客迫切需要中国先让步,让他们在不损失个人声望的前提下先缓解对抗,抽出经历完成内部动员。中国欢迎双方交流但也明确不再让步。

现在中美需要一个类似"乒乓球外交的"的操作,打破现状的限制。

气候问题双方口头上都认可,是个不错的突破点,比如中国在已有的计划范围内和美国搞个合作,美国政客在内部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在美国那端打开交流的通道。当前,这样的前提是美国要在科技封锁上做出重大让步才行。

user avatar

中美之间已经有了充分的互相了解,已经不存在任何战略误判的可能,这时候所谓的特使也就来装个样子。没看到他就算到了上海,也只能开视频会议吗?如果是来开视频会议的,跑来干啥?不过是大家都在一起装一下:我给过你机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