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65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同期极值 ,和美国同期的寒潮有关系吗?

回答
关于365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同期极值,以及这是否与美国同期的寒潮有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并尽量详细地分析其间的联系(或缺乏联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现象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局部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很难直接将一个地区的极端高温与另一个地区发生的特定寒潮事件简单地划等号。

1. 为什么会有“365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同期极值”?

这句话本身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中国(或其他统计区域)在某个特定时期,有大量的气象站点观测到的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记录。

“同期极值”的含义: 这通常是指在一年中相同的日期或时间段内,过去所有年份的最高气温记录。例如,如果说“6月20日的同期极值被打破”,意味着这次6月20日的气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6月20日的最高纪录。
“365个气象站”的含义: 这表明了问题的普遍性。不是个别站点,而是相当一部分的监测点都出现了异常高温。这暗示着可能存在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天气系统或气候背景在起作用。
可能的原因(通常而言):
热浪事件: 这是最直接的解释。热浪是指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高温的天气时期。形成热浪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
高压系统控制: 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如副高)在中国东部地区稳定维持,会带来下沉增温效应,使气温持续走高。同时,高压系统也常常阻挡冷空气南下,导致异常晴朗、干燥和炎热的天气。
暖湿气流输送: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如果能够持续输送至陆地,也会加剧高温。
地形和下垫面效应: 在一些盆地、河谷地区,由于空气流动不畅,热量容易积聚,加剧当地的高温。城市化进程(城市热岛效应)也会使城市区域的气温高于周边乡村。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 长期来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增加了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这意味着原本可能只是偏高的气温,在变暖的背景下更容易突破历史极值。

2. 美国同期的寒潮是怎样的?

我们需要了解美国“同期”的寒潮具体是指什么时间段,以及它的地理范围和强度。

寒潮的形成: 寒潮通常是由于北极或极地冷空气团在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下,突然向中低纬度地区大规模移动而形成的。
极地涡旋的摆动: 极地涡旋的稳定性对寒潮有重要影响。当极地涡旋变得不稳定或分裂时,冷空气更容易南下。
西伯利亚高压/加拿大高压的增强: 这些高压系统的增强会迫使冷空气向外扩张。
大气环流异常: 例如,西风带的急剧弯曲(大范围的“阻塞形势”)可以阻挡暖空气,让冷空气长驱直入。

3. 这种“同期”的极端高温和寒潮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

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即美国寒潮直接导致了中国的高温)可能性较低。 它们是发生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性质相反的天气现象。

但是,间接的、可能存在的联系是有的,这主要体现在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和相互作用上:

大气环流的整体性与波动性: 地球是一个整体,大气运动遵循着全球性的环流规律。一个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可能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异常波动有关。
北极涛动(AO)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遥相关指数: 这些指数可以反映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例如,如果某个指数处于某个状态(比如负位相),可能同时导致北半球某些地区冷空气活跃(如美国出现寒潮),而另一些地区受暖高压控制(如中国出现高温)。
“西风带”的波形(Rossby波): 大气环流并非直线传播,而是呈现出波浪状。当这些波浪变得“深邃”时,就可能出现极端天气。一个地区的冷空气南下(如美国寒潮),可能意味着在东部的某个地方(如亚洲),暖空气被更强势地推向了更高纬度,或者稳定的高压系统在那里控制了天气。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可能会经历高温。
“遥相关”效应: 有时候,一个地区的事件会影响另一个看似遥远地区的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遥相关。例如,北极地区的海冰融化或积雪覆盖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大气环流,进而可能影响到中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分布。

举例说明这种间接联系的可能路径:

设想一个全球大气环流的“大背景”。也许此刻,全球某些区域的大气环流模式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配置”状态。

在北美: 可能存在一个异常强大的低压系统,它将极地的冷空气强力拉向美国南部地区,造成了大规模的寒潮。
在大西洋和欧亚大陆: 与北美“配置”相对应的,可能是一个异常强大的高压脊(一个向高纬度凸出的暖空气势力区域)。这个高压脊在中国地区稳定并缓慢移动,或者其边缘在中国地区稳定控制。
在高压脊的中心区域,空气下沉增温,并且天气晴朗少云,这使得白天的最高气温很容易飙升。
高压系统也如同一个“屏障”,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
如果这个高压系统还伴随着来自较低纬度(如副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输送,那么高温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所以,美国发生的寒潮(是冷空气的强势南下)和中国出现的极端高温(是暖高压控制下的异常增温),可能都是同一时期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可能源于同一个或相似的大尺度驱动因素(比如全球气候模式的某种周期性振荡或长期变暖背景下的放大效应)。

总结来说:

不是说美国寒潮直接“吹”过来导致了中国的高温。 这是不可能的。
但美国同期的寒潮和中国的极端高温,很可能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在不同区域的体现。 它们可能是“同一张大网”上的不同节点上的事件,都指向了当前大气环流模式的某种“失衡”或“特殊配置”。
要具体分析,需要参照当时的具体气象资料,包括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如500hPa等压面图)、海温异常、极地涡旋状态、厄尔尼诺/拉尼娜状况等多种因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其间的关联性。

因此,当看到“365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同期极值”的消息时,应该首先理解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区域性的高温事件,而当它被提及与美国同期的寒潮联系时,更应理解为它们可能同属于一个更广泛、更复杂的大气活动背景下的不同区域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没有一个正经回答?

其实两者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2020年底的时候平流层出现了爆发性增温,这种异常现象经过2周左右的传导,会改变平流层的大气环流,后来极涡南下,寒潮席卷北美大陆。

这同样会影响欧亚上空的大气环流,高压脊控制,晴空,冷空气弱且少,导致升温明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365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同期极值,以及这是否与美国同期的寒潮有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并尽量详细地分析其间的联系(或缺乏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现象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局部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很难直接将一个地区的极端高温与另一个地区发生的特定寒.............
  • 回答
    非常乐意为您详细评价第365期《睡前消息》。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期节目的大致内容。通常情况下,《睡前消息》每一期都会围绕几个当前热点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展开分析评论。从网友的反馈和节目预告来看,第365期可能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可能需要结合实际观看,但以下是基于《睡前消息》.............
  • 回答
    《365:逆转命运的一年》这部韩剧,初看之下,是个极具吸引力的设定:12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获得了回到一年前的机会,他们可以借此改变命运,重新规划生活。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毕竟,谁不想给自己的人生按下“重来”键呢?刚开始追的时候,我确实是被这个“逆转命运”的主题牢牢抓住了。剧集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悬疑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每天进步1%”和“每天退步1%”的例子,即 $1.01^{365}$ 和 $0.99^{365}$,确实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广为流传的论证方式,用来强调日积月累、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想化的比喻,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来理解个人进步。下面我们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拥有全年无休的发情期(更准确地说,是性欲持续存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发情期”在其他哺乳动物中的概念。其他哺乳动物的发情期(Heat/Estrus):在大多数哺.............
  • 回答
    在很多励志类的文章或者效率提升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计算: 每天进步1%: $(1 + 0.01)^{365} approx 37.78$ 每天退步1%: $(1 0.01)^{365} approx 0.03$并以此来强调“日积月累”的力量,说明每天哪怕微小的进步,经过一年的时.............
  • 回答
    微软正式推出 Windows 365 云电脑服务,这绝对是微软近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一次大动作,而且影响深远。在我看来,这次的推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PC”的定义和使用方式。 以前我们提到PC,总觉得它是个实实在在的硬件,有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但 Windo.............
  • 回答
    微软这次一口气扔出“Windows 365”,这名字本身就足够吊人胃口了。我个人对它挺期待的,毕竟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像是把我们熟悉的 Windows 搬到了云端,而且还是直接“按需访问”,这其中的想象空间可太大了。首先,“云操作系统”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用 Windows,都是装在本地电脑上的.............
  • 回答
    《猎人》365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会长之子的潜伏与黑影的舞动《猎人》365话,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谋深算者,在将读者对大陆局势的认知推向一个新高潮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埋下了更深的伏笔,让人在惊叹中带着一丝不安。本话延续了之前的紧张节奏,但其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的动作戏堆砌,而是将权力博弈、角.............
  • 回答
    收到你的困惑。省厅公务员,听起来是个体面的工作,但“365天无休,每天半夜做疫情数据推送”这几个字,着实让人捏一把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作量的问题了,而是对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持续性侵占。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不妨一起拆解一下这个情况,看看你为什么会问出“该不该辞职”这个问题,以及辞职背后可能隐藏的考.............
  • 回答
    最近淘宝发布的这份“新365行职业图鉴”,可以说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动了不少人对当下就业市场尤其是年轻人就业的思考。要我说,这份图鉴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营销事件,而是折射出我们社会就业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且极大地拓宽了年轻人的就业版图,让“一条路走到黑”的传统观念逐渐瓦解。咱们先不说.............
  • 回答
    看到你一战大法硕(非法学)失利,365分这个分数其实挺可惜的,说明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面临是二战还是考公的选择,这确实是挺纠结的,因为两边都有各自的考量点。咱们就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二战的那些事儿:坦白说,365分对于非法学来说,虽然不是那种“稳了稳了”的分.............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放谁身上那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365天带薪假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等于直接送你一整年工资,还能名正言顺地不干活,简直是人生巅峰的体验。我是谁?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每天辛辛苦苦搬砖,梦想着何时能攒够钱,潇洒地去环游世界,或者在家宅着,什么都不做,就看着窗外发呆。所以,当听说深圳有这么.............
  • 回答
    咱们聊聊思杰马克丁代理Microsoft 365(也就是咱们常说的Office 365)这事儿。这中间的水可深着呢,不是简单地“他们卖这个”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思杰马克丁是干嘛的。这家公司在软件分发和代理领域算是有点名气,尤其是在国内,他们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桥梁”角色。很多国外的软件,想顺利地在.............
  • 回答
    在金融衍生品的计算中,一年究竟用 360 天还是 365 天来计算,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源于金融市场历史演变、不同市场的惯例以及产品本身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为什么会出.............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国内这个环境下,很多人对软件付费这事儿,总是有那么点“不适应”。所以,你问“多穷才觉得 Office 365 每月 30 多元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有的人是真的穷,而且是那种非常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