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出土文物以墓葬为主,而宫殿遗址却较少?

回答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荣光的古都,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墙紧密相连。然而,当考古的铲子深入地下,发掘出的却往往是密密麻麻的墓葬,而曾经的宫殿遗址,相对而言却显得沉默许多。这背后,藏着一段并非偶然的历史烙印。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座城市的“性格”说起。西安,尤其是其前身长安,作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权力中枢——皇宫,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但与此同时,这里也是一个“生者为王,死者亦安”的地方。

历史的变迁与“新朝换旧朝”的逻辑

首先,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王朝更迭带来的破坏与重建。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的都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衰。当一个王朝覆灭,新的王朝崛起,为了巩固统治,往往会选择在原有都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甚至另辟新址。

旧宫殿的拆除与再利用: 对于前朝的宫殿,新君王可能认为其象征着过去的权力,或者是布局不合时宜,因此会下令拆除。拆下的建筑材料,比如砖瓦、木材,很可能被用于建造新宫殿,或者其他公共建筑。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拆旧楼盖新楼,痕迹被抹去了。
“都城”概念的迁移: 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个王朝,为了某些政治原因(比如避讳、军事考虑),也会选择在原来的都城范围内,或者稍稍迁移位置,建造新的宫殿区。这样一来,旧宫殿可能就被废弃,逐渐被黄土掩埋,甚至成为新的墓葬区。
战火与人为破坏: 长安也曾饱经战乱,特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时期,战火纷飞,宫殿建筑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在动荡时期,官方的保护措施往往难以到位,许多珍贵的建筑损毁严重,甚至被夷为平地。

宫殿的“消耗品”属性与墓葬的“永恒”追求

其次,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功能与生命周期来理解。

宫殿是“政治符号”: 宫殿是统治者权力与威严的象征,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它的设计、建造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政治目的。一旦王朝更迭,原有的政治符号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旧朝残余”的象征。因此,宫殿的生命周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王朝的生命周期。
墓葬是“个人私产”: 相比之下,墓葬更多的是满足个人(尤其是皇室贵族)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以及对家族荣耀的延续。虽然墓葬的规模和形制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但其根本需求——安葬逝者,获得永恒的安宁,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即使王朝覆灭,但如果墓葬没有被大规模盗掘,它本身的存在就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

考古发掘的“偶然性”与“选择性”

再者,考古发掘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偶然性”。

地下水位与土壤条件: 长安地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对土木结构的建筑遗址保护不利。而一些较深的墓葬,特别是石室墓,在相对干燥的土壤环境下,保存状况会更好。
发掘的侧重点: 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考古发掘往往是从发现大型陵墓开始的,例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等。这些陵墓本身就是宏伟的建筑工程,其出土的随葬品也往往非常丰富,能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提供大量信息。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考古学家可能会优先选择发掘那些有明确目标、可能出土重要文物的陵墓。
城市建设与遗址的“叠压”: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层层叠压在旧的建筑之上。一些宫殿遗址可能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地下信息层层叠叠,发掘难度极大,成本也高。而墓葬,尤其是早期墓葬,可能分布在城市外围或者早期建设时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区域,相对更容易被发现。

宫殿遗址并非“全无”

当然,说西安宫殿遗址“较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重要的宫殿遗址,例如:

汉长安城的宫殿遗址: 比如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虽然地面上已无踪迹,但考古发掘清晰地勾勒出了它们的轮廓和布局,揭示了汉代宫殿建筑的宏伟。
唐长安城的宫殿遗址: 如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等,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唐代宫殿的规模和精美程度。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修建,更是让一部分唐代宫殿的辉煌得以重现。

总结来说,西安出土文物以墓葬为主,而宫殿遗址相对较少,是多重历史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王朝更迭带来的“翻新”与“掩埋”。
宫殿作为政治符号的“易逝性”。
墓葬作为个人安息之所的“相对稳定”。
考古发掘的“选择性”与“客观条件”。

这些原因共同塑造了西安地下“藏品”的结构。当我们在西安探寻历史的足迹时,不仅能从巍峨的宫殿遗址中感受到帝王的气魄,也能从沉寂的墓葬中体味生者对永恒的追求,以及历史层层叠叠的痕迹。墓葬的丰富,恰恰印证了这座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无数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最终又归于尘土,而他们的故事,则通过这些地下宝藏,穿越千年,向我们娓娓道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话是不是问的有点歧义,是问为什么宫殿遗址少,还是问宫殿遗址出土的文物少?

西安宫殿遗址少吗?

西安含宫殿的国保遗址

  1. 唐大明宫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单位)
  2. 汉长安城遗址(第一批国保单位),包含未央宫(世界文化遗产),长乐宫,桂宫等宫殿遗址
  3. 秦阿旁宫遗址(第一批国保单位)
  4. 西周丰镐遗址,即西周丰京城与镐京城(第一批国保单位)
  5. 秦咸阳宫遗址(第三批国保单位)
  6. 唐华清宫遗址(第四批国保单位)
  7. 汉建章宫遗址(第七批国保单位)

洛阳含宫殿的国保遗址

  1.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单位),包含宫城太极殿遗址
  2. 隋唐洛阳城遗址(第三批国保单位),包含宫城紫薇宫遗址
  3. 东周王城遗址(第七批国保单位)

南京含宫殿的国保遗址

  1. 明故宫遗址(第六批国保单位)
  2. 朝天宫,非遗址(第七批国保单位)

北京含宫殿的国保遗址

  1. 明清故宫,非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单位)
  2. 清颐和园,非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单位)
  3. 清雍和宫,非遗址(第一批国保单位)
  4. 清圆明园遗址(第三批国保单位)

综上来看,西安能达到国保级高标准的宫殿遗址不少...而且级别普遍高,也是最多的。四大古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宫殿数量更不用说了。

这里南京的朝天宫,北京的雍和宫,严格来说还不算是帝王宫殿,甚至不算离宫行宫。这些以“宫”为名的遗址,也都是宫殿建筑群,包含诸多单体宫殿建筑。

西安这里,还都没算上隋唐时期的朝宫,太极宫。因为现代西安市的城市格局,叠压了唐长安城,所以唐长安城遗址的保存程度都已经不达标了。唐代长安城三大内的太极宫、兴庆宫,都进不了不名单,那些城外的禁苑离宫,今天就更没什么高级别遗址可言了。像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遗址,就在西安自强路边一个单位大院里,就剩个小土包了...

西安建都由于年代久远,木构建筑肯定是留不下的,北京宫殿时间距离近,要知道中国土地上最后一个皇帝职位消失是1945年,最后一个皇帝本人去世也是建国后了,到现在才几十年而已。西安的遗址和北京留存下的实体建筑紫禁城肯定没法比。其实南京也挺可惜的,要不是太平天国时期把南京故宫给毁了,中国起码能留下两座京师宫城级别的宫殿建筑群。

西安宫殿遗址出土文物少吗?

这个是真不多。不过各大古都的宫殿出土文物貌似都不多吧?毕竟能抢的,宫殿还在的时候就被古代人抢完了...宫殿都没有了,何况是宫殿里的物品。即使是北京故宫这唯一的存苗,大部分宫廷文物不是也都流出了。

但是呢,西安及关中地区非墓葬出土的重量级与长安宫廷、帝王相关的文物,也不在不少数。

  1.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
  2.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
  3. 景云铜钟【唐】
  4.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
  5.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
  6. 八重宝函【唐】
  7. 铜浮屠【唐】

全国64件一批禁止出境文物里,非墓葬出土的长安帝王相关文物就有7件。

像西安碑林还有唐玄宗与唐肃宗的石台孝经,大明宫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咸阳宫出土的龙纹空心砖,未央宫出土的上万枚西汉官署刻文的骨签,丰镐遗址出土的包括多友鼎、孟簋在内的居民区窖藏青铜器。周、秦、汉的都城遗址出土了很多是下水管道、瓦当一类的城市设施组件,所以关注的人不多而已。这些去博物馆都是能看到的。

像西安何家村遗宝,出土的窖藏金银器就多大一千多件,多是皇室用品,有不少全球孤品。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皇室珍宝更多达两千余件,包括许多皇家丝绸服饰。就这一窖藏一地宫两次出土的皇家文物,就已经是举世罕见了。如果不加北京那些一直传世的宫廷文物来比的话,西安宫廷文物的非墓葬地下文物出土量是很可观的。

西安的统一朝代:西周、秦、西汉、隋、唐,都属于古代历史上中央权威或集权制度鼎盛的时期,除了西周王陵不树不封,根本不让后人找到,其他秦汉唐的帝陵,都是相对非常奢侈的那种。《两都赋》就批判了西汉与西京的弘大奢侈。比如,文景之治成果下建造的汉阳陵,如今出土的文物就非常多。而汉武盛世时期的汉茂陵,更是陪葬天下膏腴,不过因为太招摇,而且处在关中渭水边的要道上,东汉还没建立,就已经被绿林赤眉那些起义军盗得差不多了。当然,西安这边最著名的还是中华第一手办狂人秦始皇的陵墓。他的墓不好盗,水银太多,据西安本地路边社报道,秦始皇陵一旦打开,水银外泄的毒气会污染方圆四十公里,西安市区都保不住...但尽管如此,项羽也盗过一波。秦汉能这样搞,确实是国力在支撑。

而唐朝,作为另一大盛世朝代,唐朝皇帝就学精了,全部埋到关中平原边缘,交通最不方便的山里去了。皇帝都是因山为陵,把自己埋到海拔高达1000多米的山上,盗墓成本高了许多。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被盗。但高宗和武则天的中国唯一躺俩皇帝的合葬陵,据说民国军阀在山上炸了一圈,还是没找到墓道的具体位置,是唐代最为完好的陵墓。相传里边现在还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所以郭沫若当年就极力鼓动国家去挖陵,国家挖明定陵,保护技术不过关,糟蹋了不少文物,吃了一欠,就给否了。

秦汉、隋唐作为古代集权制度的两次重建与兴盛阶段,以及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隋唐的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次较接近的盛世三连弹时期,这时帝王陵寝的修建与陪葬规格非常高。西汉还一度实行陵邑制度。汉唐的皇帝,像在位三十几年的秦始皇,在位半个多世纪的汉武帝,在位三十几年的唐高宗,处于盛世阶段,他们都是从继位开始修建陵园,一修十几、几十年。陪葬的文物也是极其奢侈。当时的达官贵胄的墓葬陪葬规格,也普遍高于其他朝代。

而像一些弱势朝代,就不提分裂时期了,就连统一但版图最小的著名王朝,北宋,皇帝都是死后才开始建陵。皇帝先殡于宫中,一般半年左右的时间建好帝陵,而后才将遗体入葬。随葬的规格,自然与强盛朝代,举国之力数十年修建和征集陪葬的汉唐帝陵没法比。

其实关中的秦汉唐帝陵,能盗得,早在古代就被盗空了,留下的都是不值钱的,只有研究价值的。难盗的,像秦始皇陵、二圣乾陵,到现在还不知道到底里边什么情况。上行下效,当时的盛世风气使然,西安与关中地区的贵族墓葬,陪葬也颇为贵重。历朝历代至今但凡有所发掘和出土,高质量文物积累就越来越丰厚。所以,即使把禁止出境国宝的出土地区也统计一,还是关中与西安最多。西安地下文物,就是与仍在延续都城的北京相比,也不遑多让。所以《国家宝藏》节目,第一季陕博拿了两个小里小气的巴掌大的国宝出来,结果故宫与上博拿出来的文物,反而一共能凑出三件都是出土自关中的大气国宝。到第二季出来,其他省份拿出来的传家宝里,还有在长安待过的文物...第三季西安竟然直接上了两家博物馆,出镜率和每季必上的故宫打了个平手...但从出土地来算,关中文物已经超过故宫了。从概率上讲,西安相关文物出现频次也是太显了点。

所以,西安及关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墓葬出土文物特别多,级别也高,所以地下文物看陕西。但是如果翻翻前几批古代建筑的国保单位,西安一个市的地上文物数量也不差,不然前阵子西安机场扩建工程发现3500座古墓也不会上了热搜,还没两天地铁8号线1800座古墓紧跟着又上了热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