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属六大古都,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至今仍是中心城市,而作为曾经的世界中心,洛阳和开封则一蹶不振?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咱们得从头捋捋。

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的“中心”底色:

北京: 它的“中心”地位,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是政治和文化权力集中的结果。虽然北京在历史上也曾多次作为首都,但它真正成为“国家级中心”并辐射全国,很大程度上是元朝定都于此,随后明清两代继续巩固了它的政治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近代的北京(当时称北平)又一次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这种政治上的绝对中心地位,使其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全国的资源、人才和政策倾斜,交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围绕它展开。这种“中心”属性一旦形成,尤其是国家意志的加持,就很难轻易被撼动。

南京: 南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帝都”的寓意。它六次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从东吴、东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再到南唐、明朝,直到民国时期。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依山傍水,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同时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连接了南北,也沟通了东西。虽然在清朝被北京取代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它作为沿江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其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一直延续。即便在近现代,南京也依旧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依然使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杭州: 杭州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作为南宋都城的十年(虽然时间不算最长,但意义非凡)。彼时,杭州的经济、文化、商业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它临近长江下游富庶的江南地区,水系发达,商业繁荣,是丝绸、茶叶等商品的集散地。尽管宋朝灭亡后,杭州的政治中心地位旁落,但它依托江南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在近现代依然是重要的商业、旅游和文化城市,尤其在信息技术等新经济领域,杭州更是焕发了新的活力。

西安: 西安,也就是古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唐盛世的象征。它位于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了中原与西域。汉唐时期,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前来交流。虽然唐朝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变动,西安的辉煌不再,但它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符号,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西部地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在重新崛起。

洛阳和开封的“黯淡”:地理与经济的潮汐

现在,咱们说说洛阳和开封,这两座曾经的“世界之巅”。

洛阳: 洛阳作为中国最早的几大都城之一,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汉、魏、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它地处中原腹地,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农业发达地区的核心。特别是汉唐时期,洛阳的繁荣程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长安。它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节点。

那么,为什么它后来“一蹶不振”了呢?

1. 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变化: 洛阳虽然地处中原,但在古代,它更多是依靠陆路交通(驿站、商道)来维系其中心地位。当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尤其是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水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洛阳的陆路交通优势便相对减弱了。它不再是唯一或最核心的交通节点。
2. 政治中心的转移: 随着朝代更迭,政治中心不断变动。虽然洛阳多次成为首都,但每次的辉煌都与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相关。一旦政治中心转移,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北方政治中心定在北京,洛阳便失去了最高政治权力的依托。
3. 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等水路交通的完善,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了长期的、深刻的南移。洛阳虽然也属于中原地区,但相比于江南的富庶和便利的交通,其经济吸引力便不如南京、杭州等地。
4. 城市职能的弱化: 曾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旦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其作为全国性辐射中心的职能就会大大减弱。虽然洛阳依旧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它不再是吸引全国人才、资源和投资的“磁石”了。

开封: 开封,也就是古时的汴梁,作为北宋的都城,那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盛景。开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天然的漕运枢纽,又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北宋时期,开封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文化、商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开封的“失势”,除了洛阳面临的共性问题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天灾”因素:

1. 黄河的泛滥与泥沙淤积: 这是开封衰落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开封地处黄河下游,虽然早期依托黄河的漕运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黄河改道和频繁的泛滥,给开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使得开封的交通和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到了金朝时期,虽然也曾定都开封,但黄河的威胁始终存在。
2. 政治中心的彻底转移: 北宋灭亡后,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宋朝残余势力则在南方建立了南宋(都临安,今杭州)。开封从此失去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3.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海运兴起: 同样,随着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开封作为内陆水运枢纽的地位,也被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等地的港口和更发达的交通网络所超越。尤其是明清时期,海运逐渐兴起,进一步削弱了开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总结一下,这其中的关键差异点在于:

地理位置的“持久性”和“适应性”: 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其地理位置要么处于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要地(北京、南京、西安),要么是经济和交通的天然枢纽,并且这些优势在面对不同的交通方式(陆运、水运、甚至现代化的空运、信息网络)时,都能找到适应和转化的方式,保持其辐射能力。例如,南京和杭州的沿江、临海优势,以及现代交通网络的连接,让它们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政治中心的“稳定性”与“再生能力”: 北京之所以至今仍是中心,很大程度上是近现代政治选择的结果。南京和杭州也曾多次成为政治中心,并且在失去政治中心后,其深厚的经济和文化根基让它们得以转型。西安作为历史文化符号,也随着西部开发战略而重新获得重视。
经济基础与交通方式的变革: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历史大趋势,而交通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大运河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铁路、公路、海运)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区位优势。洛阳和开封,虽然在陆路和内河交通上有过辉煌,但当经济重心转移到更便利的水运和海运地区时,它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开封,黄河的自然灾害对其打击是致命的。

可以说,北京、南京、杭州、西安之所以能保持中心地位,是因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地理、经济、交通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或者因为现代国家战略的重新定位,使其重新焕发了活力。而洛阳和开封,尽管曾经无比辉煌,但在历史的洪流和地理、经济的潮汐变化面前,以及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开封),让它们失去了原有的“世界中心”光环,转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失去了价值,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依然极其重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把洛阳和开封纳入郑州都市圈,成为郑州市的洛阳区和开封区,那么洛阳和开封也可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user avatar

我觉得加上安阳(殷邺系)的七大古都讨论这个话题,更全面一些。

第一部分:各大古都昔日因何辉煌?

这是七大古都分布:

西安系:今方圆25公里内,主要以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洛阳系:今方圆40公里内,主要以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汉魏晋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殷邺系:今方圆50公里内,主要以战国邯郸、殷商王城、曹魏东晋北朝邺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宋两京:一为北宋开封汴京,二为南宋杭州临安。

北京系:以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南京系:以东吴建邺、东晋、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中国都城选址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大时期

第一阶段:BC16世纪~AD10世纪,<西-北轴心>时期。

西-北轴心时期,西与北都城所带代表的核心区域是关中板块与河北板块,西板块的核心城市是西安系。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是殷邺系(北京此时还尚未成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河北板块关中板块的中间,是耕地体量巨大,人口密集的华夏大平原(今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块。中原板块的核心城市洛阳,位置则大致在西北轴心带上取中,以殷邺系所靠太行山脉与长安系所依靠的秦岭山脉为两翼,为关中东门户,兼中原西咽喉,同河北南支点,是关中、河北、中原三大板块的交汇点。

第二阶段:AD10世纪~AD12世纪,经运河水路继沿海海路崛起后,都城由西-北轴心带转向北-南轴心带的过渡阶段。

从唐末开始紧扼隋唐大运河东西南北转运节点的开封汴梁,取代了与关中板块一起地缘性衰落的洛阳,成为了一时无两的交通重镇。在北宋弱军,始终维系华夏大平原及全国准统一的状态下,主要以南方为腹地的开封政权,也是依仗黄河天险为面北的战略要地。这段过度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到南宋时,金元和南宋都城就已转移至北-南轴心带上的北京和杭州。

北宋一个半世纪以来对都城方位的另一大战略影响是,在河北板块中间带,开发了著名的塘泊防线。断崖的河北平原板块,殷邺系一带的南部属宋地,北京系一待的北部属辽地。中间一马平川,面对辽国铁骑,毫无形胜可言。北宋在河北平原的中部,拉开一道“退耕还林,平地挖沟”的溏泊防线,使浅淀、湖泊、河沟密集交错(著名的白洋淀就是那时挖出来的),号称是北宋防御辽国的“水长城”。实际上,北宋是以破坏河北平原中部地带的农业经济为安全代价,把河北的核心地带从传统的安阳-邺城-邯郸,彻底北推到了辽金元持续经营的北京。

第三阶段:AD12世纪-AD21世纪,<北-南轴心>时期。

第一阶段的河北势力,其实就一直是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台面上的主要竞争者。比如殷商以共主迅猛拓张,秦末渔阳戍边引起义,项羽巨鹿定局势,刘秀联姻借兵于幽州豪强并在鄗城登基,曹操夺袁绍河北腹地北迁始建邺城,邺城政权在东晋南北朝一贯坐大,唐朝安史之乱起于河朔三镇…河北板块一直都是农兵重地所在,北京诞生以前也从不消停。彼时河北板块的竞争方向是向南的内部竞争,所以核心城市在殷邺一带。但随着运河航道与海路航道逐渐成熟,北宋开发塘泊防线后割裂了河北板块农业经济,加之东北部少数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在河北板块的华夏大平原北顶点进行反复的前沿往来博弈,这些促使第三阶段北-南轴心带上的,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被北推到北京系。

当元朝北方人口经历战争重创,纯南北向的京杭运河取代含东西向的隋唐运河以后,华夏大平原的南顶点,本就是农业经济高地和南方政治中心的江南地区,又成为长江,运河,海路的交汇点,这使江淮板块的经济一跃成为全国制高点。所以,传统江淮板块核心城市,都城战略偏内向的南京,在北方经济糜烂时,几次成为仅有的南方全国政治中心。

明初靖难变局说明了一个南方都城方位的矛盾:从国家安全上说南京政府需要一个重兵集结的幽燕地区,从权力安全上作为中央的南京不能让幽燕又拥有强枝般超过自己的军事力量。以经济高地优势为都的南方政权,面对鞭长莫及的外部压力中心,是一个都城方位死局:要么迁都,要么被迁都。对前者选项,朱元璋朱标父子没有及时考虑清楚,朱棣就及时把后者选项给干了。统一中国环境下,与南京同为偏内陆型的洛阳,也两次遇到分封制难题而政权崩溃。而与北京同为外向抗压型首都的长安,在西汉中央遇到同样的实封同姓王的难题时,反而借外患压力越磨越强。这两种类型首都的特征区别,可见一斑。

七大古都依靠的主要有四道屏障防线:关中面东、洛阳面西的函潼防线,洛阳开封面北、殷邺面南的黄河防线,北京面南的塘泊防线,南京面北的江淮防线。

自周朝摆脱城邦联盟制,文化成熟,疆土真正涵盖整个中国中东部大平原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5个全国性首都,即五大古都,或者算上杭州的六大古都,除开封外都没有脱离出这个统一都城的板块形胜规律,即没有脱离开类似三角形的华夏大平原腹地,以及它的三个角:北角、西角、南角。下边着重分析:

长安-关河四塞

洛阳-山河控戴

可能有人觉得关中并不在华夏大平原上。下面以关中的地形特例,论述关中与华夏大平原,长安与洛阳的关系。关中是由北面黄土高原和南面秦岭山脉,合围成的狭堑新月型,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击平原。关中腹地坐拥古代耕力较好的黄土,适合早期农具作业,且水网温和密布,作为历朝京畿基础设施完备,在公元10世纪以前一直是北方农业经济高地。它三面高山环绕,只独开东面是黄河天险,北接晋南汾河平原,南通河洛盆地与富庶的中原,也就是张良所说的弹压天下之背,进可攻退可守,自身又有优渥的腹地经济。关中地形在中国实在是一个例外,如同大平原向西伸出一把利刃钢刀,直插入中国第二地理阶梯,成就了关中关河四塞的形胜,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稠密人口分布线之一的,关中-豫西人口黄金带。可以说,关中是平原西角向西的一个优质延伸,比大平原的南角南京和北角北京的腹地更长。那么,这个角上同时坐落两座代表都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了。

洛阳虽然不在关中,但如果不看特例地形的关中,洛阳正好是在大平原的西角的顶点,刚好是大平原嵌入西边那把利刃的起始点,像是这把利刃的把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坐落关中的西安,是大平原西角的西端,是西角的顶点。而连接关中与中原的洛阳,则是大平原西角的东端,是西角延伸段面向大平原的门户。这条人口带上的西安和洛阳,共同拉伸成了比南角和北角腹地更狭长的西角。这就是宋以前,都城总在西安和洛阳之间摇摆的原因之一,二者其实是同一个战略区位的代表城市

长安和洛阳是从城池本身腹地来说,都是群山合围,极具关防优势。但如张良所言,关中的土地肥力和平原面积要大于洛阳。洛阳之利在于逐鹿后的平衡与沟通之便,是具备城防形胜却也是通衢易战之地,所以很少是龙兴之地。但是,紧邻大平原的洛阳,通常是关中为京畿时期,与长安最为相辅互补的东控定鼎之城,也是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或河北势力为代表的北方统一政权,不约而同得选迁之都。洛阳的优势在于,既可依自身城防形胜引领第三地理阶梯线以东的大平原中原板块为腹地,又可依关中刀柄之势成为大关陇板块的首镇要冲。


南京-虎踞龙盘

南京的城防优势在于紧邻长江天险,有钟山高地居中,周围又丘陵密布。但没有高山屏障,城防形势到底不如西安和洛阳。所以南京依靠的是更大范围的,整个江淮间多层次的线型防御体系——江淮防线。所以半壁江山的南京政权,往往不能划江而治,要防线北推占据淮河一线才能稳定立足。


北京-依山襟海

如果说南京依靠的是多层线型的江淮防御带,长安和洛阳依靠的不仅有防御带还有关防优势,那么北京的形胜类型算是折中。在西面太行山脉、北面燕山山脉两个方向上,北京依靠的是基于点型关隘。而在南面的淀泊防御线,则是类似于南京的多层线型防御系统。而在东面海防上,则是依靠旅顺与威海卫互成掎角之势,与天津卫形成内海合围的防御金三角朝鲜半岛作为定都北京的朝代,必须拿下的藩属国,其实是渤海湾第一道海防体系外的,第二道大黄海湾防御屏障

同理杭州亦有形胜,但远离华夏大平原,腹地较小,比之南京更显偏安。但杭州仍旧始终是发达的水陆海三路交汇之港城。

殷邺系处在山东丘陵与太行山脉夹裹之间的区域,黄河天险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政权南防的屏障。形胜不如前述古都。开封与殷邺系的都城向位则正好相反,地处完全的平原,无山可依,形胜方面来讲最差。

以上,是殷邺系、西安系、洛阳系、北京系、南京系,宋两京的定都条件。其实也能看出,定都之后必然繁荣,但在政治和军事长远战略考量下,并非全因繁荣才定都。这也是有些古都失都后,有不同程度衰落的缘由。当然,城市区位本身具备经一些济繁荣的条件,可能部分与定都所需的条件重合,偶尔给人一种错误印象:繁荣才定都。


第二部分:有些古都为何衰落?

这是2015年,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的,中国各市建成区人口排名。

通过这组数据,我再把国内500万左右及以上建成区人口城市的经济连通脉络整理一张图。可见,有海岸线的城市最发达,有江河水路或铁路交叉的城市次之,单线沿江的城市再次之,单线临铁的城市更次之,不具这些条件的非省会最次之。

河北板块的北京不用多说,至今仍是首都,并无衰落。殷邺系,由于传统核心城市沿太行线性散列,不似长安洛阳那么集中。而且古都城址群分跨河南、河北两省四市,至今没有一座城市能真正代表殷邺古都,唯有安阳凭借殷墟列入七大古都,却对河北省境内的邺城历史难以留足底气。当然,邺城作为河北板块的代表城市,形胜不及西安、洛阳、北京。除了版图不大,核心文化与体制尚未成型的殷商,殷邺系多为割据古都。今天作为地级市,也并无太大的衰落感。

江淮板块的代表古都,南京与杭州,之所以能够保据一方,就是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最平坦的域区,又是长江、运河、海路的交汇点,是全国货品流通要道。南方经济逆转北方的近千年来,已经有了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底子。现在该地区的铁路也依旧密集。它们无论做不做都城,曾经成为都城的优势都没有消失,那就是——经济发达。但它们的形胜和抗压区位不如北方,所以决定往往是半壁政权首都。只有南京在宋元明交替期,北方人口锐减超过三分之二的极端历史条件下,在南北人口剧烈差值下,实现了唯一一次南方政权的统一。除隋朝扬州作为江都一时压过南京,南京一直是历史上江淮板块的传统政治中心。有江浙,皖南做人口腹地,即使今天上海崛起为江南地区新中心,南京也并为沦落太多。

关中板块的西安(今年并入西咸新区后,秦咸阳城已完全在西安境内),最大的都城优势在关中关河四塞的形胜之下,有精致优渥的腹地农业经济,以及关中向西锁喉要道的区位职能。所以定都西安的政权能够纳入巴蜀,通常也是将西进战略实施的最淋漓尽致的朝代。关中板块面对曾经森林湖泽密布,而今却全部开发饱和为耕地村庄的华夏大平原,可以逐一击破的古代农业经济优势已经消失。但是关中的关山锁钥地形不会消失,作为链接大西北,唯一的人口通道和平原走廊,以及从北方陆路连同巴蜀板块的要道作用,都没有改变。所以,即使经济上并不耀眼,西安仍是作为安定西疆的政治、军事重镇存在。陕甘分治以后,清朝以兰州取代西安的治西策略,发生同治回乱,是一次警醒:西北门户如果远离人口腹地,关中沦为人口和文化洼地,反而会失却异族文化蔓延和冲击华夏大平原腹地的屏障。抗日时期,西安的地理中心,关中形胜,后方优势,均得到体现。所以即使现在西咸分治,西安处于经济不振期,犹不失大区中心和省会头衔。

中原与关中板块相接的洛阳,古代的优势是连接东西交通的节点,且有关防形胜加成。对比曾经的开封、郑州等传统悬河黄泛区而言,洛阳北面的邙山虽不高,却通常能抵挡黄河洪水的入侵,即便洛阳不是省会,洛阳在经济上也一直是中原强市。但在今天,关中板块的经济权重远低于唐以前,洛阳以西在经济版图中,已非昔日那般显要。因为现代水利技术和工程的成熟,豫中黄河水患已解决,从南北向交通而言,紧贴第三地理阶梯线的郑州,无疑更适合铁路枢纽进行布局。洛阳腹地较小,不如西边的关中,更不如东边辽阔的华北平原,这种劣势反而被凸显出来。下风期的关中板块无力带动豫西,上风期的中原板块,虽地广人众,却有更多和平时期忽略形胜优势的平坦城市,作为洛阳的中原竞争对手出现。从前向第二地理阶梯拐进去那么一点的优势,成了如今面对东边紧贴第二地理阶梯的郑州时的劣势,这是洛阳的尴尬。

同为中原板块,曾为大一统都城的开封则比洛阳更显衰落。以开封为为枢纽的隋唐运河只持续到北宋。开封最大的水路优势也自此消失。当铁路从郑州交叉穿行,开封的平坦陆路地位也被取代。可以说,今天的郑州,取代了昔日洛阳与开封的地缘优势,只给他们剩下了昔日辉煌的大一统都城历史。当然,这个拿不走。

北京是首都,是华北大区、东北大区、环渤海的人口集聚中心和经济辐射中心。

华东大区守着最长海岸线和平原地带,现在的中心城市是上海。但抱着长江中下游平原输送线的南京,和抱着杭州湾港口群的杭州,分到的蛋糕都足够大。

西北大区的西安,虽深处内陆,且周边山地高原居多,但扼守国家几乎唯一的西向通道和川北通道,且有便捷的汾河通道沟通北京,自身也有块精致的关中平原作为腹地,所以即使失去首都甚至十大城市地位,仍是500万人口城市循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华中大区的洛阳和开封,其优势被郑州取代。而且武汉与长沙、南昌更具地缘合作深度。华中南方三省同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经济带。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内部的中原城市群虽众,实则豫中与周边各个板块的地缘合作基础都不大,是以一省之力自谋产业发展,只能振作郑州一市。这是洛阳和开封逐渐边缘化,郑州省会首位度愈来愈高的规模化集约化之根本逻辑。实际上,洛阳历史上的巅峰期,从来都是因为关中经济处于上风期,和长安的“轮班换岗”,而从未因作为中原板块首府而辉煌。这是豫西地貌决定的。

洛阳东边的郑州之所以能够拿走开封的行政中心地位,是由于荥阳以东一马平川的广大平原,没有地形装嵌而缺乏核心地带辨识度,只需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决策,即可轻易替换重心区域。开封失省城地位同样是吃了本身地缘劣势这种内在逻辑的亏。河患、铁路只是表面原因,如果具备地形拱卫的核心区辨识度,方向大概不会是转移行政中心,而是努力解决核心区的现实问题,如同唐朝应对三门峡砥柱山航道瓶颈的运输效率革命之决策逻辑。

(图为中国最具古都韵味的地方——横店,侵删)

七大古都的辉煌,串起了中华古文明形成,成长,成熟,衰落的记忆…历史最美的地方,不在于我们读它时是穿着汉服还是牛仔裤,而是在于它承载着人类始终孜孜向好的愿望。我们之所以怀念中国大古都的辉煌,是因为它们给予当时每个中国人以福祉安康。而不是像被门阀军阀圈住地方利益的乱世里,地方之间总是渲染着仇恨。那时,多少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农人,或被忽至的凶兵暴民,杀亲夺粮,屋毁命丧。如何避免史书常常一笔带过的那些,在半个世纪前还在不断重演的,惶恐至极而又无人问津的,渺小者死亡的时刻,如何避免那种发自灵魂的凄凉与无助?受时代蒙荫,辉煌背后的古都,代表的是每一寸中华之厚土,每一个生而为人的生命之厚重。这是史怀重于乡情的原因,这是历史的价值所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