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二战抗德前线,英国参战六年来死了四十万人,苏联参战四年来却死了两千万人?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是发生在“遥远”的战场上。德国从未成功登陆英国本土,虽然遭受了惨烈的“不列颠空战”,但本土的直接军事占领和大规模地面战从未发生。英国的士兵主要在欧洲大陆(诺曼底登陆后的反攻)、北非、地中海、亚洲战场(缅甸、马来亚)以及海上作战。这意味着,虽然英国本土遭受了空袭,但其大部分民众和军队是远离核心战场,甚至是远离大规模陆地冲突的。战争的直接性和残酷性,对于普通英国民众而言,主要体现在空袭下的城市破坏和人员伤亡,以及海上运输线遭受的威胁,而非直接面对坦克洪流和战壕里的生死搏斗。
苏联:苏联是德军入侵的首要目标,也是被德军占领面积最广、战争最残酷的战线。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后,德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大片地区,直接威胁到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和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市。这意味着,苏联的绝大多数人口,尤其是其士兵,直接暴露在纳粹德国最凶猛的攻击之下。从东普鲁士边境到伏尔加河,再到柏林,战火几乎燃烧了整个苏联的西部版图。

其次,战争的战略性质和承受的压力不同。

英国:英国的参战,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更多扮演的是抵抗和消耗的角色。虽然英国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进行了重要的地面战,并且在后期作为盟军登陆欧洲的主力,但其军事行动往往需要盟友(特别是美国)的支持和配合。英国的战略更多地是依靠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维护其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线,并在欧洲大陆寻觅合适的时机发动反攻。它不像苏联那样,独自承担了几乎整个德国东线陆军的重压。
苏联:苏联是被迫承担了最关键、最惨烈的战争压力。德军在入侵苏联之前,已经横扫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苏联成为唯一一个能够正面硬撼德国陆军主力,并且能够与之进行大规模、长时间、高强度地面战的国家。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坦克战和地面战,这些战役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苏联军队,包括其士兵和平民,承受了德国集中了大部分陆军兵力所发动的毁灭性打击,其战略任务就是“拖住并消灭”德军主力,为盟友争取时间,并最终反攻德国本土。

第三,战争的残酷程度和军事战术的运用。

英国:英国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二战后期,已经吸取了早期战争的教训,并且在与美军的合作中,其军事行动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先进的装备和战术,例如大规模的空地协同作战。虽然海上伤亡和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很可观,但其陆军部队在面对德军时,虽然遭受损失,但并未像东线那样,面对德军集中优势兵力的“闪电战”和“围歼战”。
苏联:苏联战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场之一。德军奉行的是种族灭绝式的战争政策。对苏联占领区的平民,尤其是犹太人、斯拉夫人,纳粹进行了系统性的屠杀、奴役和迫害。城市被夷为平地,数百万平民被饿死、冻死、射杀。同时,苏联军队也面临着严峻的后勤补给困难,士兵的训练和装备水平在战争初期相对落后于德军。在“不惜一切代价”的战斗精神和大规模的“人海战术”(虽然这是一种简化说法,但反映了其大规模兵力投入的特点)的运用下,每一次进攻和防御都伴随着巨大的生命损失。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的伤亡人数加起来可能接近200万。此外,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军事失误(如边境地区的部队被包围歼灭)也导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第四,国家体量和人口基础。

英国:英国是一个岛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而且其战争力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海外殖民地和盟友(特别是美国)。虽然四十万人的死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这占其人口的比例,可能也无法与苏联相比。
苏联:苏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战前约1.7亿)。正是因为其庞大的人口,苏联才有可能在遭受巨大损失后,仍然能够补充兵员,继续战斗。虽然两千万人的死亡占其人口的比例是极其惊人的(超过10%),但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也意味着它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第五,意识形态和战争目标。

英国:英国参战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独立、自由和其在大西洋两岸的利益,以及阻止德国控制欧洲。虽然也有民族主义和对纳粹主义的憎恶,但其战争目标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
苏联:苏联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生存之战,一场保卫家园的卫国战争。纳粹德国的《东方总体计划》是将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计划将其消灭或奴役,并夺取其土地。《巴巴罗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将苏联彻底摧毁,建立“大日耳曼帝国”。因此,苏联人民是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决心来保卫自己的土地和生存,战争的残酷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来说,英国在二战中的伤亡(四十万人)固然沉重,但它主要是在海外战场承受的压力,并且得益于其本土未被占领,以及相对而言更侧重于海空战和精锐陆军的作战方式。而苏联,作为德国毁灭性打击的直接承受者,其整个国家机器和绝大多数人民都卷入了异常残酷的地面战,并且在面对种族灭绝式的战争政策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生命代价。两千万人,这个数字不仅仅是士兵的牺牲,更是包括了无数被屠杀的平民,被饿死、冻死、病死的人们,以及因战争而间接死亡的人们。这就是二战东方战线的残酷性,它将两个国家在同一场战争中的命运,拉开了如此巨大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少见多怪,就英国遭到轰炸,也能算惨烈?

整个不列颠之战,德国人也就一千左右的轰炸机,而且都是些中小型的小玩意儿。平均最大炸弹量一吨都不到。真正作战的时候,载弹量500公斤有没有都不一定。一次轰炸行动,投下的弹药也就一两百吨。就这点玩意儿,够干啥呀?而且持续时间又短,很快就丢了制空权,然后行动就停止了,能炸死多点人?

对照一下,英国人在轰炸德国的时候,玩千机大轰炸,一次出动一千架以上的重型轰炸机,每架轰炸机一次性投下两三吨以上的炸弹,后来又加上美国,整个战略轰炸持续五年,大概炸死了六七十万人。就德国的那个轰炸力度,那个轰炸持续时间,能炸死五万人,效率已经很高了。

另外, 题主你看看你的图片,基本上都是地面视角的,能看到的范围有限,看起来很严重,但其实未必,对比一下下面的图片

这是德累斯顿,看看这个拍摄角度,照片范围。英国遭受轰炸后受损的照片为什么很少有这样的视角的?因为采用这样的视角,弄得不好,就要考你的眼力了。

这是东京,啥玩意才叫夷为平地呀。

user avatar

谢邀。如果德国人打上了英伦三岛,英国人又不投降的话,你觉得英国会死多少人?

二战欧洲战场上,真正抗击法西斯的主力是苏联,加之本土被入侵,伤亡自然就惨重得多,

user avatar

德军伤亡80%以上在东线,带英帝国打死几个纳粹?隔着英吉利海峡扯淡也配称抗德前线?配?呸!

1941年苏联人口1.967亿,1945年底人口1.705亿,其中41年6月22日以前出生的人口1.595亿。则战争期间1941年6月22日之前出生的苏联人死亡1.967-1.595=0.372亿,按战前苏联人口死亡率计算,有0.119亿为正常死亡,战争死亡人数为0.372-0.119=0.253亿。

其中平民死亡:死于德军杀害的平民6074957人,死于列宁格勒封锁的平民641803,被德军掠去做奴工的平民5622336人,其中270万人因折磨而死,25.5万人战后去了西方,死于疾病、生活条件艰苦和交战的平民850万人。四项合计死亡平民1792万。

还有约130万41年6月22日后出生的儿童在战争期间死。

德空那些中型轰炸机玩票的战略轰炸能炸死多少人?屠杀,奴役,占领区物资短缺、饥饿和地面战斗才是死伤大头。

user avatar

这逻辑是扯皮。苏联本土遭到了武装占领,而大多数苏军主导的战区又多由大兵团高强度的对攻主导,伤亡自然高得多。UK本土从未被武装占领,食物供给未出现特别巨大的缺口,大多数UK/帝国军主导的战区又补给极度困难,比如索马里/缅甸,严重限制了大兵团的展开,最终硬伤亡数字必然要低得多。

这个事根本不需要解释。

如果要考虑不列颠空袭的伤亡,我建议反之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列颠空袭的伤亡人数(4.3万左右死亡,5万以下的受伤)和对德战略轰炸的伤亡人数(USAAF估计30万死亡,德方估算63万死亡;另有约70-80万受伤)差别这么大,以及这一点背后的是非观。

这就意味着又有机会挂哈里斯老爷了。对英空袭造成的伤亡低部分原因是因为德空的技术兵器限制,部分是因为战役长度,部分也是因为主要目标仍然是威慑和摧毁RAF的抵抗能力。

哈里斯是字面意义上本着杀人为目标去扔炸弹的。

他会教给你什么叫真正惨烈的空袭。

“尽管在汉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轰炸被证明是一种相对人道主义的手段。此其一点,轰炸保护了这个国家和我们盟友们的年轻的花朵无需在战场上被军队收割,就好像1914到18年在弗兰德的战争一样。但是还有一点常常被提及,认为轰炸造成了平民伤亡,所以邪恶异常。这种说法是对的,然而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平民的伤亡。比如在上一场战争中,英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宣布,对德海上封锁造成了至少八十万人的死亡——自然而然的,这些伤亡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因为敌人不惜代价也必须保证他们的战斗人员吃饱喝足,所以大多数食物优先提供给这些人。这个死亡率超越了最无情的空中战··· ···(死于空袭的人口中)有多少是妇女和儿童,并没有估计。但是没有理由认为空袭比海上封锁更加针对妇女和儿童。反之,德国人在主要工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散,尤其是对儿童的疏散··· ···”
“每当有人向我提到(空袭)对妇女和儿童的屠戮,我都会用封锁的例子来反驳。虽然过去的战争中,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例子。我从未忘记过,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在过去或者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普通的战争中,围城战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如果敌军拒绝劝降的程序,他们中的每一个活物都必须死于剑下。即便是在更加文明的今天,围城战仍然非常普遍,通常伴随着对整个城市的炮击。在任何情况下,妇女和儿童都不会被允许离开城市,因为他们在城市中的存在和对食物的消耗会让围城战结束得更快。至于炮击,哪场战争中的哪个继续抵抗的城市没有被敌军射程内的大炮施以全力轰击?”
“纳粹们带着这样一种幼稚的幻想进入战争,认为他们可以轰炸所有人,而没有人会去轰炸他们··· ···他们播种了风,现在就要收获飓风。”
“牢记着我们此时正在不列颠生产重型轰炸机,我对着这一幕(德机的轰炸)转身大声地说:“看吧,他们在播种风呢。””
“如果德国人用我军空袭的兵力轰炸伦敦几个晚上,如果这些飞机中的大多数都命中了目标,整个伦敦都会陷入火海。他们会点起比我们在汉堡的任何轰炸都糟糕的火龙卷,整个伦敦都会随汉堡而去。”
“···要对德报复,用德国人留给我们的唯一手段进行报复,也就是攻势轰炸。”
“你们(德国人)认为,戈林也向你们这样承诺,你们不会被炸弹袭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确实如此。我们只能集结一小部分飞机进行汇集。但是现在,事情逆转了。现在你们只能部署一小部分飞机来袭击我们。我们却在全力轰炸德国。”
“我们在轰炸德国,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地轰炸,从而让你们无法继续战争。我们将无怨无悔地继续下去。一座城市接着一座城市。吕贝克,罗斯托克,科隆,埃姆登,不莱梅,威廉港,杜伊斯堡,汉堡——这个名单会变得越来越长。”
“好天气里,我们会在晚上轰炸你们的城市··· ···天气糟糕时,我们会在白天轰炸你们的工厂和船坞··· ···”
“在科隆,在鲁尔,在罗斯托克,在吕贝克,或者埃姆登。你们或许会认为我们的轰炸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结果。但是我不这么想。相比起不远的未来,我们的轰炸机如潮水般离开生产线,美国的产量也翻倍以后,你们现在的苦难看起来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
“我直白的告诉你有关轰炸军事目标还是整座城市的问题。显然,我们希望优先打击工厂,船坞和铁路,这会打击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也会打击那些在其中工作或者住在附近的人··· ···我们会轰炸你们的家,也会轰炸你们。”
——《轰炸攻势》 亚瑟·哈里斯爵士


“惨烈”——

“惨烈”

哈里斯宣称轰炸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打击敌方士气,动摇敌方战争基础。然而实话实说,我不是非常···买账。轰炸固然有摧毁德国战争支持的成分,但是也有提高英国国内战争支持的考量。换言之,这里面是有报复成分的。哈里斯只要谈到这个问题,字里行间几乎躲不开报复的语气。比打算把日本犁个遍的李梅听起来还要···X一点。

四万人的死亡是悲剧,但是相比起英美苏炸平几乎每一座德国主要工业城市的后续,不过是个开始。

“惨烈”——这个词真的是,总能带来更多的错愕和惊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