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为发动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与其周边国家有领土纠纷吗?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自然会想到战败的德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变动。那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否和它的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战后德国的领土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的“领土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领土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并非是德国主动与周边国家“争”来的,而是作为战败国的惩罚和战后世界格局重塑的必然结果。

德国战后领土的巨变:

东部领土的割让: 这是最显著的变化。德国失去了东普鲁士(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一部分)、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但泽(今格但斯克)等地。这些地区被划归苏联(加里宁格勒)、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奥德河尼斯河线的确立: 战后,原有的东部边界被奥德河尼斯河线取代,这条新边界将大部分原德国东部领土划给了波兰。
德国的分裂: 战败后的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两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而柏林也被分割成东西柏林。

这些领土变动带来的“纠纷”: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这些领土的划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德国与其周边国家,尤其是波兰之间的“纠纷”或至少是“争议”。

1. 波兰与德国的领土争议:
波兰视角: 对于波兰来说,这是一次“收复失地”和“正义的边界调整”。因为在二战前,这些地区(特别是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在历史上与波兰有着深厚的联系,也曾是波兰的领土。而且,正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侵略,导致波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苦难。因此,波兰认为其新边界是公义的,是为惩罚侵略者、恢复历史正义的必要措施。
德国视角(早期): 在战后初期,特别是对于西德而言,对于东部领土的丧失,存在着一种“未被承认”的态度。虽然从军事和政治上无法改变现状,但官方上,西德一直认为战后边界并非最终边界,并保留了对这些失地的主张。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两国之间的潜在“领土争议”。
“撤侨”与“赔偿”: 伴随领土的变动,原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德意志族居民被大规模强制迁徙(“撤侨”)。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人道主义问题。德国方面后来也曾提出对部分地区和居民的“赔偿”问题,这在当时也为两国关系带来了一些摩擦。
《波茨坦协定》的争议: 战后处理德国问题的《波茨坦协定》中,虽然提到了德国的东部边界将“调整”至奥德河尼斯河线,但这并未被所有德国人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终边界,尤其是在早期。

2. 捷克斯洛伐克(现捷克)与德国的领土问题:
苏台德地区: 尽管这不是战后“新”的领土纠纷,但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纠葛,在二战后依然存在。战前,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但战后,这一地区又回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当时在该地区生活的德意志族人也被强制迁徙。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也让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

3. 苏联(现俄罗斯)与德国的领土问题:
东普鲁士北部: 战后,东普鲁士北部被划归苏联,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这里的原德意志居民也被迁徙。对于德国而言,这片土地是战后失去的最大一块东部领土。虽然从未发生过直接的领土主权冲突,但围绕加里宁格勒的地位,以及当地德意志族后裔的权益问题,一直是德国关注的焦点。

从“争议”到“和解”: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德国的分裂得以结束,统一的德国开始奉行一种更加务实和和解的外交政策。

《华沙条约》(1970年): 西德与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正式承认了奥德河尼斯河线作为波兰的西部边界。 这一条约是德国在领土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对战后边界的接受,也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二十加四条约》(1990年): 德国统一后,签署了《二十加四条约》,德国再次确认了其战后边界,包括与波兰的奥德河尼斯河线。 这也从法律上终结了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任何潜在争议。

今天的状况:

现如今,德国与其周边国家(波兰、捷克、俄罗斯等)之间,已经不存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领土纠纷”。 德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和国际条约,已经正式承认并接受了战后确立的边界。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抹去历史的痕迹。在波兰、捷克、俄罗斯的这些前德国领土上,仍然有一些历史遗迹和德意志族后裔,他们对于自己祖辈曾经居住过的土地,以及那些被掩埋的历史,可能仍然有复杂的情感。而德国政府,虽然不再主张领土,但也会关注这些地区德意志族后裔的文化权益和人道主义问题。

总而言之,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确实经历了极其重大的领土变动,这在战后初期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波兰之间,存在过不同程度的“争议”或“潜在纠纷”。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这些问题最终通过外交途径得到了解决,如今已不再构成实际的领土主权争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策层面上,通过二战末期和战后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已经基本不存在了(除了博登湖这样的个别案例)。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曲折。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东德率先承认了波茨坦确定的战后新德国边界,而西德则拖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正式承认。

但是在文化和民众心理层面上,很多弯恐怕还是很难转过来。

第二个层面所涉及的两个最关键的区域就是目前在波兰、俄罗斯和立陶宛控制下的所谓“东部领土”(Ostgebiete)和目前在捷克控制下的苏德台地区。如果大家细心阅读二战结束以来联邦德国在各种场合出版、使用的德国地图的话,会发现这两个区域内的地名都还是会被用括号标记上原先的德语名字,比如斯德丁(现波兰什切青)、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赖兴贝格(现捷克利贝雷茨)等等。

二战结束时,在这两个区域居住的德裔居民达到一千二百万之多,他们中近半数(主要来自苏德台)被驱逐到了德国西部的盟军占领区(苏占区则就近接收了大部分“东部领土”的难民),并大部分定居在后来的西德北威州、莱普州、和巴符州。如今的巴符州更是有四分之一的居民是前东部领土和苏德台地区难民的后代。对于这些人来说,驱逐和被迫迁移仍然是家族里非常鲜活的回忆,接触过的不少这些家庭的老人甚至仍然能够讲很流利的波兰语、捷克语、与意地绪语。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从心理层面上,这些民众恐怕都很难割舍与故土的联系,也很难去认同如今的既成事实。

1933年的种子,仍然在呼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