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材料领域被定位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展领域,人才缺口十分巨大的同时却有大量材料博士硕士毕业就失业?

回答
新材料领域之所以被摆在新国家战略发展轴线上的关键位置,其背后逻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未来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切洞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在能源储存、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乃至信息技术的基石——芯片,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中,都依赖于进口他人提供的新材料,那将是多么令人担忧的局面?新材料是这些尖端产业的“心脏”,没有性能卓越、可靠稳定的新材料,一切先进技术的设想都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发展新材料,就相当于握住了未来科技发展的“牛鼻子”。它不仅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培育新兴增长点的引擎,更是国家安全和自主可控的命脉。从国家层面来看,能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就意味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了战略主动权,能够抵御外部的“卡脖子”风险。

然而,一个普遍存在的尴尬现象是,尽管国家层面如此重视,人才需求如此迫切,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不少材料领域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在象牙塔出来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就业的困境,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缺口巨大”与“毕业即失业”之间的巨大反差,绝非简单的供需失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我们得谈谈这个“巨大缺口”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缺口,更多的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投入到产业应用、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端研发与工程化人才。我们国家在新材料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往往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放大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工程化环节,存在明显的短板。这就需要的是能够“落地”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小试的科研人员。

反观当下大量的材料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的培养体系往往更侧重于基础研究和理论深度。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研究的导向性非常强,学生接触到的更多是前沿的科学问题,论文发表、学术成果是评价标准。这种培养模式无可厚非,它为新材料的理论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问题在于,这种“科研向”的培养,与产业界实际需要的“工程化”人才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工业生产的流程、设备、成本控制、大规模生产的挑战缺乏直观的了解。他们可能擅长合成一种具有某种神奇性能的新材料,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稳定、高效地放大生产,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杂质、缺陷问题,如何让这种材料的成本降到市场可接受的程度。当他们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企业时,往往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

此外,新材料领域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细分的领域,比如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等。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应用场景和技术壁垒。而许多高校的培养计划,可能并没有完全跟上产业发展对细分领域人才的精确需求。毕业生可能获得了“材料学”的学位,但当企业需要的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用高温合金专家”或者“光刻胶关键单体合成工程师”时,他们的技能就显得不够“对口”。

再者,国内新材料产业,尤其是在高端应用领域,仍处于追赶和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技术积累和生产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它们可能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吸纳和培养这些毕业生,让他们从“科研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直接招聘已经拥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成熟人才,而这些成熟人才的供给本身就相对稀缺。

最后,还不能忽视的是,新材料产业的成熟和规模化发展,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很多前沿的材料技术,在实验室里可能已经实现了突破,但要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还需要大量的试错、改进和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毕业生可能会因为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确定,或者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而选择离开。

总而言之,新材料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和“博士硕士失业”的矛盾,反映的是我国在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是科研导向与工程化能力之间的脱节,也是细分领域人才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的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增加工程实践和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问题;需要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更明确的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引导和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技术转化和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这盘棋,需要科研界、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打破人才发展的瓶颈,让新材料的战略价值得到充分的释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很心酸的事实。作为刚刚逃离材料行业的材料学硕士,随便说两句吧。

新材料领域被定位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展领域,这是事实,国家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材料学科研工作,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导弹要上天、航母要下水、飞机要掐架,个个离不开材料学。但是缺德的是,肉食者现在的套路无异于空手套白狼,让科研工作者承担科研过程中的巨大成本,这和当年的青年下乡运动也没啥差别了。

每一个中国少年都有一个称为科学家的梦,每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都不想让自己的胸中所学成为沉没成本最终只能在酒席中用来泡酒。我们都是很实在的人,不求薪资直追金融IT,哪怕只要有个过得去的收入和待遇,让自己有个奔头,能看得到未来,这就齐活了。但是现实很骨感。这其中的成本太大,材料人可能会在脏乱差的工作环境迎接几十年的蛰伏,到最后发现两手空空,这种成本国家只愿意喊两句口号鼓励一下,企业直接无视,全让个人背负了。这种缺德事,没人愿意做。

再往细点说,如许多答主提到,这里也有高校绩效考核的锅,就是大家平时可能会听到的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大家没事可以翻翻材料文章大户AM、JACS、Angewandte等,各种纳米啊光敏啊JANUS啊乱七八糟的,张口就是“为xxxx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些文章说的是不是事实,字面上确实也没错,但是如果作为一种材料,那就是瞎瘠薄扯淡。材料科研人士不懂么?当然懂,他们比谁都懂。硕士毕业答辩的时候,一哥们的文章是一步法制备纳米片,制备的过程非常简单干净,一个教授感慨说,这个工作不错啊,很简单的方法。然后那哥们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合成纳米材料很简单,但是所需要的前驱物的合成需要两周……然后大家都是会心一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有人说,我能在半小时内做出一台电脑。大家跪着说哇怎么做。然后那货说,给我一个主板一个CPU一个GPU一个硬盘……

而真正有用的是什么材料?简单的说就是结实耐操成本低的东西。现实是,现在已经很少有新的材料被发明出来,绝大多是在原料材料上的提升和改进,顶了天就是把paper中的材料进行工业化。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对材料性能的提升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新的理论和方程,很有可能是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后的结果。这种结果放在学院派科研工作者眼中就是又土又low的东西:肯定的啊,你降低了xxx的性能肯定就提高了xxxx性能啊,这种文章谁给你发。

感受到了么,这就是产学研的脱节。学院派材料科研工作者需要纳米啊量子点啊乱七八糟的高精尖的材料去发paper,这种idea说好听点就是领先工业化50年,说难听点就是一点用都没有;工业派材料科研工作者费了吃奶的力气把外墙外保温岩棉板的绝热系数从0.04降到0.035然后发现文章没办法发也不适合发,毕竟原理摆在这里的嘛……

但是学校不考核行么?当然不行。中国人多,偷奸耍滑的人一点都不缺。如果不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对高校和研究员的人进行评估考核将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水平最高的、掌握话语权的就是这拨人,谁来考核?就算考核了,凭什么你说他的科研成果有意义我的就没意义?准绳在哪里?用paper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进行绩效考核,很有可能是唯一的可行的方法了。

所以要我说,这事就像公司的leader,天天画着大饼让员工加班是没用且虚伪的,肉食者想让广大材料科研人员出点汗放点血那自己就要先割块肉出来做出表率。否则这个烂摊子干脆就让它彻底烂掉吧,大家都解脱,现在毕竟是文明社会,即便未来有强盗再次闯进门来,他们手里面拿着的估计也不会是枪,而是合同,不怕。

作为无数材料学逃兵大军中的一员,我并没有什么负罪感,只是略略有点遗憾。毕竟梦想和情怀都是要背负巨大的成本,这个成本,很多人背负不起。

我用初心换富贵,阎王能否饶两斤?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吧,还真的有点难。

首先,新材料被定位为国家重要战略,这个是肯定的,而且也绝不是决策失误。但国家想要什么样的材料,那就不是一般人知道的了,其实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一般情况下是不知道的。高校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是落后于时代的,而这里面还牵扯信息不对称的鸿沟。有相当之多的高校里的教授搞得东西都是公开的,大家都搞的东西。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同质化——即同一个领域有大量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些领域完全没有合适的毕业生。

其次,材料这个行业,无论说的多么高端(这里不是讽刺),在制备过程中也许是非常枯燥的,方法就是十分低级的试错。这就意味着需要很多人去试错,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的收入就会很少

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国家重要战略,从经济角度那有可能完全是赔本买卖,但是那是战略需求,不做不行,做了面又很窄,需要量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大面积就业。

最后一个问题是材料研发纯粹是长线积累,经验至上。现在这种社会条件,学生应该也是不看好这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