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含氟材料为什么疏水,不是应该与水有氢键作用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深入,而且触及了含氟材料(通常指全氟化合物)疏水性的本质。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氟原子有很多的电负性,它就能和水形成氢键,所以应该亲水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含氟材料的疏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而且它们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这种“反直觉”的现象。

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疏水性”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疏水性就是物质不容易被水润湿,水珠落在它上面会滚落,而不是摊开。这和物质表面与水的“亲近”程度有关。我们常说“相似相溶”,水是极性分子,它倾向于和同样极性的物质相互作用,比如形成氢键。

为什么含氟材料不亲水,反而疏水?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解释,我尽量给你捋清楚:

1. 极性的“屏蔽”与碳链的“惰性”: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 的结构很有意思,想象一下碳链(就像我们烤肉串的竹签),上面本来挂着氢原子,但现在这些氢原子都被氟原子“替换”了,而且是全部被替换。
氟原子非常非常“小气”,它把碳链周围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且氟原子自身的电负性虽然极高,但它和碳原子形成的 CF 键是极性键,意味着电荷分布不均匀,氟原子那边带点负电,碳原子那边带点正电。
然而,关键在于,在一个全氟化的碳链上,有大量的 CF 键,而且这些键的极性方向会相互抵消一部分,尤其是当碳链较长时。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氟原子将整个碳链“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高效的“保护层”。
这就好比给碳链穿上了一件“防水衣”。水分子(H₂O)是极性的,它会尝试去和别的极性分子“打招呼”,建立氢键。但这些氟原子就像是“冷漠的保安”,把水分子拒之门外,不让它们轻易靠近碳链。
想象一下,水分子带着它那“热情的”正负电荷,想来和碳链的极性键(CF 键)进行氢键作用。但是,氟原子这个“小个子”的电负性虽然高,它和水的氢原子之间形成的氢键强度,远不如水分子之间互相形成的氢键强度。换句话说,水分子“宁愿”和自己玩,也不愿费力去和这些被氟原子严密包裹的 CF 键“搭讪”。

2. 极低的色散力(London Dispersion Forces):
这是理解疏水性的另一个关键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很多种,比如氢键、偶极偶极作用、离子键,还有一种非常普遍但通常较弱的作用力叫做色散力,也叫范德华力的一种。
色散力是由于分子中电子的瞬时运动导致产生瞬时偶极,进而诱导邻近分子产生偶极而产生的吸引力。这种力的大小与分子的电子云大小、形状以及电子数量有关。
CF 键的极性非常高,这使得氟原子将电子“拉”得很紧,分散性(也叫极化性)很低。 也就是说,氟原子周围的电子云不容易发生瞬时极化。
因此,全氟碳链的整体色散力非常低。这意味着它和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微弱。
水分子之间虽然也有色散力,但它们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是强大的氢键。而含氟材料和水之间,因为色散力太弱,几乎没有多少“吸引”它们靠在一起的理由。
“不亲近”自然就是“疏远”,水分子宁愿保持它们之间的强大氢键网络,而不是去“屈尊”与这些低色散力的含氟材料相互作用。

3. 低表面能:
物质的表面能与其分子间的吸引力直接相关。表面能越低,物质就越不容易被其他物质“爬上”或“润湿”。
由于全氟化合物的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弱色散力)非常小,它们的表面能也因此非常低。
水分子来到含氟材料表面,想要“铺展开”需要克服含氟材料表面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又弱,水分子会倾向于保持自己紧密的液态结构,形成水珠,而不是“浪费能量”去和这个表面进行“不划算的”相互作用。
这就好比,你想让一滴水摊在光滑的玻璃上,玻璃表面还有点吸引力,水会稍微“铺展”一点。但如果是在一个非常“滑溜”的表面,水就会像被弹开一样,迅速滚落,这就是低表面能的表现。

氢键作用的问题:

你提到的“不是应该与水有氢键作用吗?”这个点,其实是理解的关键。

水分子是氢键供体和受体: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带部分正电)可以和另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带部分负电)形成氢键。
含氟材料(全氟化合物)的氢键能力:
碳原子:在全氟碳链中,连接氟原子的碳原子,由于氟原子的强大吸电子效应,会带上部分正电荷。理论上,这种带正电的碳原子可能作为氢键的受体。
氟原子:氟原子是电负性最强的元素,它吸引电子的能力极强。这意味着它非常不愿意放出自己的电子去与水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氟原子本身是极强的氢键受体,但是,全氟化合物中的氟原子都被碳原子牢牢地“抓”住了,它们的孤对电子被束缚得很好,参与氢键形成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更重要的是,CF 键是如此的强极性,电子云高度集中在氟原子上,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带部分正电)想要去“攻击”氟原子的负电荷,但氟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太“紧”了,水分子难以渗透。
水的“氢”: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参与氢键的供体。它需要找到一个电负性强的原子(如氧、氮、氟)的孤对电子作为受体。
为什么不形成强氢键?
1. 氟原子的“紧锁”:如上所述,全氟化合物中的氟原子虽然电负性极高,但它们被牢牢地固定在碳链上,而且 CF 键的电子分布使得氟原子的孤对电子难以被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捕捉”并形成稳定的氢键。
2. 相对强度:即使勉强形成,这种 CF…H 键的强度,远不如水分子之间 OH…O 形成的氢键强度。水分子更倾向于保持与自身强大的氢键网络,而不是去与含氟材料形成较弱的相互作用。
3. 空间位阻:大量的氟原子将碳链包裹起来,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位阻,进一步阻碍了水分子与碳原子或氟原子进行更深入的相互作用。

总结一下:

含氟材料(特别是全氟化合物)之所以疏水,是因为:

极低的分子间作用力(特别是色散力):CF 键极性强但分散性极低,整体分子间吸引力很弱。
难以形成有效的氢键:氟原子虽然电负性强,但在全氟化合物中,它们被碳原子束缚,难以有效地接受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且即使形成,强度也远不如水分子间的氢键。
极低的表面能:这是分子间作用力弱的直接结果,使得水不容易在表面铺展。

所以,并不是说含氟材料一点“极性”都没有,CF 键是有极性的。但这种极性被氟原子本身极低的极化性和空间上的严密包裹所“抵消”或“屏蔽”了,再加上整体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弱,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极强的疏水性,甚至可以说是“憎水性”。

这种特性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比如不粘锅的涂层、防水透气的衣物、防污的织物等,都是利用了含氟材料这种独特的疏水疏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出在认为“有氢键就不会疏水”,还有逆否命题,“疏水就不会有氢键”。

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多因多果的,没有教材上讲的那么简单。一种物质是否亲水,是否和水互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氢键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而已。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1]就指出,最简单的有机氟化物——氟甲烷在气相中可以和水形成氢键,却不溶于水(三氟甲烷溶解度就大了)。原因是氟甲烷和水形成的氢键不能降低互溶体系的能量。详细点的解释是,虽然理论计算指出氟甲烷形成的氢键强度几乎与水相同,但它必须作为双氢键受体与这些簇结合,这导致氟甲烷不能与水分子形成低能状环状的2D氢键网络,限制了它在水中的溶解度。

而含氟材料,比如含氟高分子疏水的原因就更复杂了。下面仅是可能的原因。

之前的一个回答提过,全氟烷烃不仅疏水,其他化合物也疏,甚至自己都疏,而且因为偶极相互抵消,极性很低,因此全氟化合物被称为“Gas-Like Liquids”(像气体的液体)。

这些和氟的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相关。氟原子的范德华半径只比氢原子大一些,比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小,而且由于相邻氟原子的相互排斥,使氟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主链中氟原子沿碳链作螺旋分布,把碳碳链严密地包裹住了,这样使得原子很难嵌入。而且氟碳原子的共用电子对大大偏向氟原子,形成一层负电荷保护。[2]下图是解释全氟烷烃溶解氧时用的示意图,体现了“螺旋状”,“分子间离得远”的特点。

上面这些性质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含氟材料表面能很低,疏水疏油。而且氟甲烷的例子也说明了这种体系即使能形成氢键,也不会降低体系的能量。

前几年一个其他院系的课题组来化院做实验的时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她老板看到PDVF加压后可以极化,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方案——PVDF滤膜电场加压后“一面带正电一面带负电”,因此可以吸附铵离子和有机阳离子(极化+氢键),起到类似离子交换树脂的效果。我能说这个故事是因为半年后她用实验证明这个想法不可行。

有时候过于简单的模型会带来误解

也没有嘲讽他们的意思,因为术业有专攻,他们基本没怎么学大学化学,不过他们又经常要做色谱之类的实验。有一次他们院的同学问过我一个问题“甲氰能溶于水是因为结构里有氨基吗?”。

我当时想了一个例子,向他们解释“溶解性的原因很复杂”,“存在氢键和水溶性不是特别相关”——如果认为丙酮和水互溶是因为羰基可以和水形成氢键的话,乙酸乙酯怎么就不互溶呢?

还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含氟材料疏水指的是全氟烷烃这类化合物,也有含氟材料亲水的例子。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21/acs.jpca.6b07063
  2. ^ Jean G. Riess (2005)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s of Perfluorocarbons and Perfluorocarbon Emulsions Relevant to In Vivo Oxygen Delivery,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 33:1, 47-63, DOI: 10.1081/BIO-20004665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