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聚变的主要难点之一为什么是材料?

回答
核聚变,这个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技术,其实现前景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承诺着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产生的放射性废料也比核裂变少得多。然而,要让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克服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材料”绝对是绕不开的、也是极其棘手的一个。为什么材料会成为核聚变研究中的“拦路虎”呢?这背后有着非常具体和深刻的原因。

想象一下,在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区域,你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那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任何一种场景。它是一个极端到难以置信的“炼狱”。

首先,超高的温度是所有核聚变方案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磁约束聚变(如托卡马克和仿星器)还是惯性约束聚变,其目标都是将等离子体加热到上亿摄氏度,这是太阳核心温度的数倍。在这种温度下,物质早已不是固态、液态或气态,而是变成了一种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的“等离子体”状态。而反应堆的壁面材料,需要直接或间接承受住这种灼热的等离子体。虽然磁约束聚变通过强大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真空室内,避免其直接接触内壁,但总会有少量的粒子会逸出,形成高能粒子流轰击内壁。这些粒子的动能极为巨大,会对材料造成严重的“溅射”效应,即材料原子被高能粒子撞击后剥离。这不仅会损耗内壁材料,降低反应堆的效率,还会污染等离子体,影响聚变反应的稳定性。

其次,强烈的辐射是另一大难题。核聚变反应的核心是氢的同位素氘(D)和氚(T)发生聚变,产生氦核(α粒子)和中子。这些中子是能量的主要载体,但它们同时也是具有极高能量和穿透力的辐射。它们会轰击反应堆的结构材料,引起一系列恶劣的材料损伤。

辐照损伤与脆化: 高能中子会穿过材料内部,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将原子“踢出”其正常的位置,形成“空位”和“间隙原子”。这些点缺陷的累积会导致材料晶格结构发生畸变,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会显著下降,变得越来越脆,就像一块被反复敲打而失去韧性的金属。当材料变得脆弱时,它就更容易在运行过程中因应力或热冲击而破裂。

氦致肿胀和氢脆化: 中子与材料中的某些原子(例如金属中的杂质或合金元素)发生反应,会产生氦(He)和氢(H)原子。这些原子在材料内部扩散,并在晶界处聚集,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撑开晶界,导致材料体积膨胀(氦致肿胀),并使其在应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断裂(氢脆化)。想象一下,材料内部仿佛充满了微小的、不断膨胀的“气球”,最终将把材料撑裂。

激活效应: 高能中子还会与反应堆材料发生核反应,将材料本身的原子变成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这意味着反应堆的结构材料自身会变成放射性物质,虽然这些同位素的半衰期通常比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废料短,但这也增加了退役和处理的复杂性。

再者,热负荷也不容小觑。虽然等离子体被约束起来,但总会有一些热量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内壁材料上。特别是对于磁约束聚变中的“第一壁”(直接面对等离子体的内壁)和用于排放热量的“偏滤器”,它们会承受巨大的热负荷。当材料表面温度过高时,容易发生熔化、蒸发,甚至直接被等离子体腐蚀剥离。

最后,材料之间的兼容性与长期稳定性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聚变反应堆内部,不仅有结构材料,还有冷却剂、真空室壁、诊断设备等各种组件。这些材料需要在高温、高辐射的极端环境下协同工作,并且要能承受长时间的运行而不发生严重的性能衰退或相互反应。找到能够满足所有这些苛刻要求的材料组合,并保证它们在几十年的设计寿命内保持稳定,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各种先进材料。例如,在磁约束聚变中,第一壁和偏滤器通常采用钨(W)或铍(Be)等高熔点、高强度、低溅射率的金属。但即使是这些材料,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上述的各种问题。对于未来反应堆的结构材料,人们寄希望于一些新型合金,如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钢、钒合金、硅化碳化物(SiC)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在耐高温、抗辐照、低活化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潜力。

总而言之,核聚变材料的难点在于它必须同时应对极高的温度、强烈的粒子轰击和中子辐照、巨大的热负荷以及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这就像要求一种材料既要能在熔炉里不融化,又要能抵御无数微小弹片的连续轰击,同时还要保持自身的结构完整和性能稳定。目前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在面对如此严苛的挑战时,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而弥合这些差距,正是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基石之一。正是因为材料的这些“极端”要求,它才成为了通往核聚变之路上的一个重大“绊脚石”,需要投入巨大的科研力量去攻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烧水的时候,发现杯子融了,咋整?

纸杯烧水能行只是因为火力还不够大

user avatar

其实我主要的关注点都在物理上,对壁材料之类的问题不大了解。不过几位前辈已经把壁材料这一块的科普内容说的比较清楚了,我就从物理角度说一点吧。

如今激光约束路径以及被 NIF 的悲观结果泼了冷水,磁约束路径基本成为了实现聚变的唯一希望。而为了实现高品质的磁约束,必须提供强且稳定的磁场。而这一磁场需求也并非在做到“长时间维持较强磁场”之后便万事大吉,哪怕对ITER量级的装置而言,更强的环向磁场也意味着更大的等离子体电流与更高的等离子体密度——无论哪一个都对改善约束大有裨益。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将装置中的环向场提高一倍,那么实现相应等离子体参数所需的装置直径也基本上可以缩小一倍。凭借 10T 左右的环向磁场,MIT 的 Alcator 系列装置可以用不到一米的半径跑出与那些规模数倍于它的大装置接近的参数。这意味着用强场装置实现聚变的成本更低,也是 MIT 所鼓吹的“强场磁约束”路径的主要吸引力所在。

那么,既然强场约束装置看起来如此美妙,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将 ITER 的环向场提高一倍呢?答案很简单:目前的材料科学水平还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一、超导材料的一般限制

首先介绍一下关于超导的基础知识:超导态不仅有临界温度,还有临界磁场与临界电流密度。事实上这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在温度-磁场-电流密度的三维坐标系中的曲面。当超导体的状态处于这个临界曲面以下时,超导态才能维持,否则便会回到导电性较低的通常状态

所以对任何超导体而言,其工作区间都会被这一组电性能参数所限制。如今综合性能最佳的低温超导材料是 Nb3Sn 线材,它能在 4K 的低温下稳定产生 10T 左右的强磁场。

但这还远谈不上充足:超导线圈并不会直接面向等离子体,中间还会有冷却系统、中子减速层等诸多间隔。对 ITER 这样的大装置而言,即便将 Nb3Sn 线材的潜能压榨到极限,等离子体芯部对应的环向磁场也只会有 5~6T,这样的磁场足以维持聚变,但正如前文所说,环向场强度是多多益善的。

二、高温超导材料的潜能

与 Nb3Sn 一类的低温超导材料相比,高温超导材料的电性能看起来诱人不少。在 4K 冷却下常见的低温与高温超导材料的磁场-临界电流密度曲线如下图[1]。从图中能直观的看出以 YBCO 为代表的高温超导材料相比于低温超导材料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但高温超导材料也有其自己的问题:它们的力学性能普遍都太差了。直观地讲,Nb3Sn 本质上是一种金属合金,而 YBCO 本质上是一种陶瓷,其脆性会导致它在托卡马克场景中常见的巨大电磁应力之下表现得异常脆弱,远没有 Nb3Sn 合金那么强的鲁棒性。

总的来说,超导磁体与聚变能的研究方向一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

  1. ^David Larbalestier , SuperPower 10th anniversary, Slide 4 Schenectady NY, March 15, 2010 http://www.superpower-inc.com/system/files/2010_0315_Larbalestier+SP10th+Anniv.pdf
user avatar

刚刚看了 @小侯飞氘 的回答,深表赞同。我本人是研究聚变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这里我就从材料设计上的观点上略微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材料问题,我的关注点在包层这块,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机构[1]不过今天我们主要不说这个,我们说材料设计的问题。

0.一些前置科普

聚变堆(本文特指D-T聚变)辐照损伤,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聚变中子直接轰击材料带来的损伤。这类轰击可以直接将材料中的原子撞出晶格,产生大量的空位和间隙原子。在继续说明之前我们需要先科普一个概念来说明辐照损伤有多强:

辐照损伤的计量单位通常为dpa(displacement per atom),即表示平均材料中每个原子被撞出的次数。现有的快堆中,材料需要承受超过100dpa的辐照损伤量,聚变堆则要求更高。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概念,100dpa意味着材料中平均每个原子会被撞出晶格100次。即使是用于实验目的的工程实验堆,以中国CFETR设计来说一期工程要达到10dpa(预计21世纪20年代),二期要超过50dpa(预计21世纪30年代)。[1]

1.金属材料中的辐照损伤

显然,材料中肯定存在某种缺陷回复机制,否则100dpa之后晶格将不复存在,这与实验结果是完全相悖的。现有实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高dpa实验不再是梦想,至少现有结论表明800 dpa的辐照损伤不可能完全摧毁晶格[2]

实际上,材料中被轰击产生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绝大部分会相互弥合,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样。但问题就在于少数没有弥合的缺陷,他们相互聚集成为位错和空洞。前者,会导致材料强硬化;后者会导致材料肿胀。给大家放几张图吧

纯铜中产生的大量空洞(因为是He离子辐照的),大家可以想想一下如此高密度的空洞会导致材料肿胀成什么样子,这个实验是离子辐照代替的中子辐照,dpa峰值才6左右。[3]

中子辐照下9Cr2W低活化钢中的的位错环,注意这个是低活化钢,专门设计用在辐照环境下的,但是dpa只有大约0.1[4]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dpa升高到上百倍是什么结果......所以,必须基于辐照损伤去进行新材料设计。渐渐地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下规律:

  1. 相比于fcc(面心立方)的金属来说,bcc(体心立方)的金属更难发生辐照肿胀,所以现在正在发展的材料大都是bcc结构的,如铁素体/马氏体钢、钒合金。
  2. hcp(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似乎和c/a相关。一些六方的金属具有几乎完美的辐照损伤特性,比如Be。but......Be有毒,加工和冶炼成本高的恐怖。据说原料费是1kg的Be需要30k软妹币.....
  3. 界面的存在可以大幅度的改善辐照缺陷带来的性能降低,再加上还有抗蠕变的需求,所以ODS(氧化物弥散强化)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方向。但是ODS钢造价要是普通钢的好几倍。
  4. 相比于普通金属来说,有序合金的抗辐照损伤能力要强得多,but......力学性能太烂,完全没法使用。

仅仅考虑辐照损伤层面,大体上只能有bcc和hcp的金属可以使用,其他短时间内都没有应用的前景。这已经让材料学家们抓狂了,不过幸好Fe这个神器(可以)是bcc的,看起来还没那么糟。然鹅......这才是冰山一角。

2. 高温力学性能的限制

聚变堆目前的规划中对结构材料的高温性能要求不一,但是基于最基本的热机原理,工作温度越高反应堆的热效率越高。而限制工作温度的主要因素就是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对于绝大多数材料来说,不是在达到熔点才不能使用的。在远低于熔点时材料就会发生软化从而丧失力学性能;在更低的温度,如果有载荷的作用(结构材料本来就是承担载荷的,所以载荷不可避免)就会发生蠕变,从而逐渐变形。因此,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尤其是抗蠕变的能力。

不过还好,材料学家们对抗蠕变材料的研究早就已经起步了,所以相关理论和合金都还算有储备。我们有很多合金元素可以用来提高抗蠕变能力,还有ODS化这个神器,另外就是还有V合金这样天生高温性能好的材料。

除了蠕变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DBTT(韧脆转变温度)。如果DBTT太高了,材料将会长期处于脆性状态,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所以在材料学家们各种骚操作提高高温性能的时候还要兼顾DBTT这个东西。毕竟,大部分能提高高温强度和抗蠕变能力的操作......额,都会让DBTT升高

看起来似乎只要节制一下,解决高温问题还是很有希望的。


......天真

3. 活化

要知道这个材料是在反应堆里的,还是中子能量高达14MeV的聚变堆。如此高能量的中子轰击原子时除了会将原子撞出晶格外,还会导致一些列的中子核反应。结果是什么呢?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核素

这就要了命了,要知道反应堆也是要维护检修和退役的,结构材料全变放射性的了这还让人活不。所以科学家们只能把可以选用的元素进行一下限制,这些被活化后放射性产物半衰期短的元素就是低活化元素。设计目标很明确,停堆个几个月放射性就很低了就行,这样处理成本就低很多了。

看上去还是很美好吧。但是等材料学家们看到所谓的低活化元素表的时候,直接就炸了,他其中的一个版本长这样[5]

能给材料学家们放手无限制使用的元素只有22个,就是上图汇总蓝色的区域。能做合金基体的只有Be、V、Fe......没了就算考虑到W铠甲再把W加上那也没几个可选的。

比较可怕的是紫色和红色区域的元素,这些都是要在合金中尽可能控制的,其中红色的格式要以ppm级别去控制。为啥,因为这堆家伙家伙的活化产物可能需要上万年时间来逐渐衰变。材料学家们都要哭了,看看这都是什么元素:Mo、Al、绝大部分稀土、Ni、Nb、Hf、Co......大部分钢中的合金元素都毙掉了

所以,以低活化元素做成的低活化钢的力学性能实际上要比普通马氏体刚差得远,没办法,一些必要的元素必须替换成低活化的。这也导致了低活化钢比如RAFM(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的性能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材料学家们表示我不慌,我一点也不慌,我们还有一个大招叫ODS化。通过弥散在合金基体中的ODS小颗粒,我们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抗蠕变、抗辐照。似乎一切都大有可为啊。

4. 冶金

很快冶金学家们就找上门来了,“谁给的材料设计,你给我出来!”

这是由于传统的ODS钢必须要使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去制造,且不说成本要高得多,粉末冶金法目前还是没法制备大尺寸部件,虽然搞粉末的材料学家很努力的在试图用喷射成型、3D打印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这里说个题外话,貌似某钢的喷射成型已经能做到5~10吨级了,计划好像是500吨级,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那搞粉末的估计会笑醒,诸君加油吧。)

部分材料学家们只能另辟蹊径去搞ODS钢的熔炼法制备,当然我本人是持悲观态度的。目前见诸报道的文献中并未有突破性的制备技术、而熔炼法做出的性能实在是太烂,ODS相也大的离谱。

不管怎么说,似乎冶金上的问题还是有希望解决的。

5. 焊接

“谁设计的材料你给我出来!”,搞加工的又来了,“你给我所ODS钢你让我们怎么焊接,你存心难为我是不是!”

刚刚我们说过ODS钢中大量的弥散相提高了材料的性能,但是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焊接的话,局部熔化再重新凝固,ODS相会在重力和固液界面张力的作用下严重偏析......焊接似乎不太可行。实际上早在粉末冶金诞生的时候材料学家们就知道这个问题了,这也是为什么ODS合金使用粉末冶金生产的缘故。

既然生产可以使用粉末冶金这样的纯固相烧结机制,那焊接能不能呢?当然也是可以的,比如搅拌摩擦焊和爆炸焊等。还可以捎带解决一下异种金属的焊接问题。

其实还有另一个思路,就是充分发挥粉末冶金的特色,一体化直接成形。只不过现阶段材料性能都不太过关,一体化成形这个思路只能往后排了。

6. 等离子体

除了高能量的中子外,聚变堆内大量的D、T、He也会不断轰击材料的表面。这些离子的能量要比中子低得多,似乎威胁不大。但很不幸,你还记得中子轰击产生的空位吗?这些离子会合空位复合形成He-空位复合体这样类似的东西,不断聚集从而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个问题是裂变堆中不曾出现的问题,会极大的加速材料的失效过程......

更可怕的在于聚变堆中的氚是通过中子核反应的方式自持的,比如和Li反应(之前错记成B了,年纪大了脑子不管用了)。所以氚增值系数不能太小,太小的话氚就越用越少,反应无法持续进行,类似链式反应那样。但是你材料把氚都给我留在空洞里了,反应凉了啊!这个问题就是氚自持的问题,是和材料并列的聚变堆三大问题之一。

7. 辐照对析出物的影响

由于辐照过程的特殊性,辐照时材料总的空位和间隙原子浓度都是远远超过饱和浓度的,所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正常状况下稳定的ODS相可能会在辐照过程中变得不稳定,如果ODS相不稳定了......那么ODS钢的性能......材料学家们不敢想了

此外就是由于辐照过程这个异常的不平衡态的存在,可能会在材料中形成大量非平衡态析出物,结果就是材料可能因此发生致命的性能退化。比如某些钒合金在辐照后表现出了超过100%的辐照硬化率,这简直就是骇人听闻了(作者见到过超过700%的硬化率,真是......无语)。

8. 总结

我们把上面的问题穿起来:聚变堆用的结构材料必须能对抗100dpa甚至更高的辐照损伤,具有很低的中子活化(意思就是你只能用三分之一个元素周期表),抵抗近500℃的高温,具有极小的D、T、He滞留,要能良好的焊接和制备,不能因为辐照诱导析出物出现大幅度的性能退化......可以预见的未来内其实这些问题都不好解决,更别提一起解决了......这真不是材料学家的锅,实在是BOSS太强推不动啊

这里面很大的问题其实是物理问题,所以要求设计辐照材料的人是一个懂材料的物理学家或者一个懂物理的材料学家......讲真,这样的人不好找,更别提一个队伍了。

9. 实验

除了上面材料设计问题外,实验问题也尤为突出:

现在根本没有14MeV中子的辐射平台,所以只能拿裂变堆去实验......实验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来积累dpa,然后样品出堆后还要埋起来,不然剂量太高不能操作。实验人员操作中子辐照后的样品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安全性,毕竟都是要吃剂量的。

这里还要说一个行业内的梗,在辐照领域中子辐照后的样品称为hot样品,做中子辐照后样品的实验室被称为热室。据说某位长者说(我并没有试过啊),hot样品用手抹起来有热的感觉所以叫hot。对应的,没辐照的就叫cold样品。曾经有一次投稿的时候审稿人要我解释hot和cold什么意思,老板当即表示怼他,这都不知道都敢审中子辐照的稿...哈哈哈

除了中子辐照外,离子辐照和电子辐照是更常用的手段。离子辐照只需要一个离子注入机或者粒子加速器就能进行,相对中子辐照成本低而且没有放射性。问题是高能离子和高能中子的碰撞机理不一样,离子辐照只能穿透1~3μm后的样品,做宏观测试很麻烦,而且很多文献已经表明离子辐照和中子辐照的偏差很大。

电子辐照是利用超高压电镜,用高能电子去轰击材料。好处是实验是原位的,而且可以很方便的改变温度和剂量,所见即所得。问题是电子能量不够高,世界最强高压电镜才3MeV的电子,大部分都是1~1.3Mev。此外,高压电镜太少,国能更是一台能用的都没有,做实验只能出国。

所以,除了材料设计问题外,做实验都是很麻烦的事情。一个博士生整个在读期间都不一定够做一次中子辐照的......电子辐照虽然快点,但是预约是个大麻烦。最便宜的离子辐照,做一次也是按万收费......所以时间和钱都是大问题。

参考

  1. ^ a b 徐玉平, 吕一鸣, 周海山, et al. 核聚变堆包层结构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J]. 材料导报, 2018(1):2897-2906.
  2. ^ Chen T , Aydogan E , Gigax J G , et al.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and void swelling of a 12Cr ODS ferritic-martensitic alloy after high-dpa self-ion irradiation[J].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5, 467:42-49.
  3. ^ Gao J , Liu Z J , Wan F R . Limited Effect of Twin Boundaries on Radiation Damage[J].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 2016, 29(1):72-78.
  4. ^ Zhang Y F , Zhan Q , Ohnuki S , et al. Radiation-hardening and nano-cluster formation in neutron-irradiated 9Cr 2W low activation steels with different Si contents[J].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9, 517:1-8.
  5. ^ Kimura A. Overview of fusion structural materials options: Radiation effects on materials[C]//ICFRM-16. Beijing, 2013
user avatar

我博士课题的研究对象正好是聚变堆第一壁材料,简单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吧。

第一壁材料,也就是直接包裹等离子体的那层材料(下图中的钨装甲),它在聚变堆中的服役环境最为恶劣,面临的材料问题也最严峻。

我的研究主要涉及第一壁材料的两个核心问题:高能中子辐照、以及高通量氘(D)氚(T)等离子体轰击。

一、高能中子辐照

目前研究的基本上是最容易实现的D-T聚变:

每个D-T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1 MeV的中子。由于中子不带电,无法用磁场约束,会直接轰击到第一壁材料上产生损伤。

14.1 MeV是个很大很大的能量,要知道材料中束缚原子的都是各种化学键,其键能大约在1~10 eV之间。也就是说,一个14.1 MeV的中子所携带的能量,足以破坏上百万个普通的化学键,这无疑会对材料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

在聚变堆里,高能中子就像一颗颗射向材料的子弹,不断的撞击金属原子,打断其周围的化学键,迫使原子离开原来的位置,从而破坏规整的原子排布:

原子被击跑了,原来的地方自然就留下一个坑(空位)。一个个这样的坑在材料内部积累聚集起来,就变成了大的孔洞:

另外,被击跑的原子并不会消失,而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扩散到材料表面上去。原子不断的从中心往表面转移,材料就慢慢的像空心泡沫一样肿胀起来了,这种尺寸的变化对正常服役的材料是致命的。

除了辐照肿胀,中子辐照在材料中产生的大量缺陷也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得材料变硬、变脆、更容易断裂,从而影响聚变堆的安全运行。

中子还会和材料进行核反应,改变材料的元素组成(例如金属W会变成Re, Os, Hf, Ta)。时间一长,材料的组分会变得和一开始时完全不一样,这对材料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中子辐照问题虽然在裂变堆中也有,但裂变堆的中子无论在能量还是通量上都要比聚变堆要低很多,因此,裂变堆材料的技术也无法直接移植到聚变堆中。

二、高通量氘(D)氚(T)等离子体轰击

聚变堆对D-T等离子的约束并不完美,反应堆中会有大量的D-T离子轰向第一壁材料。由于T燃料价格十分昂贵(上亿RMB一公斤),在聚变堆中都是通过中子和锂反应来循环利用的:

为了避免T呆在材料中不出来,第一壁采用的是金属中对氢亲和力最弱的钨。T进入钨中后难以和材料本身有效结合,只好重新跑出来,继续参与聚变。

虽然钨本身不和T结合,但是中子辐照会产生的孔洞对T的吸引力却非常强,T一旦跑进孔洞中去就很难出来了(详情可参考我最近的这篇论文[1])。这就使得T燃料滞留在材料内部,从而破坏上面的T循环,使得T越用越少。没有T了,自然无法进行聚变。

此外,作为气体氢的同位素,D-T在进入材料孔洞中后会形成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挤在有限的空间内,会产生十分高的压强(理论上限大约是30 GPa[1]),从而挤出氢气泡,使材料进一步开裂,造成严重破坏:

裂变堆中基本上没有D-T问题,这个问题对聚变堆材料来说是全新的,目前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基础的科学现象都还没有得到解释(例如在没有中子辐照的情况下,氢泡依然可以形成),距离研发出商用聚变堆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了,聚变的产物——氦——对材料的影响也很大,不过这一块我不是很熟,就不展开了。做氦泡的同行如果感兴趣可以写一写。

------------干货分割线-------------

聚变堆第一壁材料这个课题我做了大概有5年,感觉这真心是块难啃的骨头。

聚变堆中的服役环境是极端严苛的,这意味着做相应实验的难度也十分大。例如,研究聚变堆材料,显然需要进行中子辐照实验,但这个星球上的中子源(特别是高通量中子源)是十分稀缺的,做一次中子辐照实验不仅耗资巨大,还可能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来积累足够的中子损伤。文献中能够找到的中子辐照数据屈指可数,这对新材料的研发显然是不利的。

现在研究聚变中子辐照,往往采用离子辐照来类比(依然很贵啊!!!)。可离子毕竟带电,在材料中的穿透深度很浅,只集中在材料表面几个微米内。而中子往往能穿透整个材料,引入均匀的辐照损伤。因此,离子辐照的结果有多少能用于中子辐照还真不好说。

另一个研究思路则是利用超级计算机,直接在虚拟世界中模拟中子辐照对材料的损伤,这也是我们正在干的事情。

但这个思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要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模型,其时间尺度横跨飞秒到年,空间尺度从埃米到厘米,中间几十个数量级的差别犹如天堑。没有任何超算能够精确的模拟这一过程,我们只能用各种“真空中的球形鸡”来简化模型。如何在计算速度和精度之间平衡,也是一门艺术。

当然,多给我们打点钱建几座超算,这样的暴力美学也是极好的。

参考

  1. ^abHou, Jie, et al. "Predictive model of hydrogen trapping and bubbling in nanovoids in bcc metals." Nature materials 18.8 (2019): 833-83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19-0422-4
user avatar
不可以像纸杯烧水那样吗?烧水也是发电,不能将热量传导出去吗?

你点堆火不会放出大量中子把纸杯上的碳氢氧原子变成别的元素;只要不把纸杯直接丢进酒精/煤油里,酒精/煤油本身不会随着火焰自己大量的跑到纸杯上。

而核聚变放中子,壁材料分子组成变了;金属原子的原子序数没变,也会在中子轰击下发生位移,氢等离子体再轰击入材料分子间隙中,壁材料结构毁了。

可控核聚变,在恒星可以靠引力场,不在恒星就总要有磁场来约束以产生足够的温度压力吧。

产生磁场的磁体不能直接与发生核聚变的等离子体接触吧,总要隔开;氢气作为燃料,本身都漏完了也不行。所以壁材料至关重要。

并且,由于涉及纳米材料技术,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其技术难度上甚至高于等离子体物理的控制技术的部分。所以说是主要难点。

阅读更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核聚变,这个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技术,其实现前景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承诺着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产生的放射性废料也比核裂变少得多。然而,要让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克服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材料”绝对是绕不开的、也是极其棘手的一个。为什么材料会成为核聚变研究中的“拦路虎”.............
  • 回答
    磁约束核聚变小型化的“软肋”:反应温度与离子自由度的纠缠磁约束核聚变,这门承载着人类清洁能源终极梦想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模拟太阳内部的极端环境,让轻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碰撞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要将这艘“人造太阳”缩小,变成小型化、可控的装置,却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这道门槛,是否主要卡在.............
  • 回答
    《论核战争下的骑兵突击战术》这篇文章的核心,并非是天真地畅想在核打击后,昔日万马奔腾的骑兵能重新主宰战场。恰恰相反,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揭示并批判性地审视传统军事思想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核武器)时的僵化与不适应,以及借此引申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反思。这篇文章首先会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姿态,勾勒出在遭受核打击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金属材料应用领域的“痛点”。简单地说,你并没有“膨胀”,而是对核工业对材料的要求和市面上我们能接触到的奥氏体不锈钢之间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确,奥氏体不锈钢确实是核动力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且重要的材料。 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之所以被青睐,主要是因为其.............
  • 回答
    伊核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伊朗核协议(JCPOA)的恢复或替代,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而言,无疑是一个牵动多方神经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主要国家积极推动其解决,背后是多重利益的考量和地缘政治算计。下面将详细阐述伊核问题解决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积极推动的原因: 伊核问题解决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可.............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好奇《JOJO的奇妙冒险》会不会有以中国为核心的故事。说实话,荒木老师作为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漫画家,他的想象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而且JOJO系列本身就充满了对世界各地文化、历史、艺术的致敬和融合。所以,从理论上讲,中国绝对有可能成为JOJO故事的舞台,并且出现以中国为核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高质量的架空历史 MOD(比如《KR:至高权力》,《TNO:最后的黎明》,《RF:新纪元》等)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国,或者说以法兰西岛(ÎledeFrance)为核心的高卢地区,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主角国家”般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剧情线、复杂的政治动荡和关.............
  • 回答
    闪电战(Blitzkrieg)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地“歼灭对方主力”或“瘫痪对方指挥系统”,而是通过快速机动、分割包围和信息瘫痪,将敌方指挥系统与主力部队的协调能力彻底摧毁,从而实现“以最小代价迅速取得胜利”。这一战术的精髓在于信息控制和心理震慑,而非单纯依赖兵力数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闪电战的核.............
  • 回答
    .......
  • 回答
    评价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的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而是反映了监管层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考量。一、 郭树清论断的背景与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郭树清作为银保监会主席,其发言代表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官方.............
  • 回答
    关于核武器能否消灭《诡秘之主》中的序列0,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探讨,涉及到力量体系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规则。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核武器在咱们现实世界中的破坏力有多大。一枚当量的核弹就能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高温、强光、冲击波和强烈的核辐射。这些力量足以摧毁城.............
  • 回答
    CMOS图像传感器(CIS)的技术核心,是一个既包含“器件”也包含“电路”的复杂集成体,它们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现代影像技术的飞跃。理解这一点,是剖析为何主流厂商多为设计厂商,以及器件优化由谁来完成的关键。器件与电路:相辅相成的技术基石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CMOS图像传感器的核心构成。.............
  • 回答
    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的这项公告,说实话,一出我就看到了,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就是:“这操作,有点不一样。” 它确实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波不小的讨论,褒贬不一,各有各的道理。咱不带偏见,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这事儿。公告的本意:鼓励主动报告,早期控制疫情首先得承认,出台这样的政策,肯定是有它的考量的。官.............
  • 回答
    核聚变的实验,说白了,就是在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那个巨型“能量工厂”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是在地球上,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来复现它。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因为它涉及到极端的高温、高压,以及对物质状态的精准控制。核心目标:让原子核“合并”并释放能量核聚变最根本的原理就是,把两个比较轻的原子核,比如氢的同位素氘(d.............
  • 回答
    可控核聚变的实现,说起来真是人类科学探索中最具挑战性的几大难题之一,它就像是驾驭一颗微型恒星,需要极其精准的控制和巨大的能量投入,才能换取那最终的、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其中的难点,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而是涉及到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首先.............
  • 回答
    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绝非仅仅是能源供给方式的革新,它更像是一枚投入人类文明洪流的巨石,激荡起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形态变革。如果这一梦想照进现实,其影响之深远,之复杂,足以重塑我们对世界运转方式的认知。首先,能量的极大丰富与廉价将彻底颠覆经济格局。 想象一下,一个近乎无限、清洁且成本低廉的能源来源,将是.............
  • 回答
    核聚变,这项人类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的终极能源梦想,一旦真正实现并大规模应用,它将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突破,更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我们所知的世界。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文明的跃迁。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将是能源的极大富足与民主化。想象一下,我们不再需.............
  • 回答
    龙行巨链: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前沿探索与未来之路可控核聚变,这项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技术,承载着人类对清洁、无限能源的终极梦想。在中国,这项被寄予厚望的科学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向前推进,逐渐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甚至成为领跑者之一。中国可控核聚变:厚积薄发,日新月异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