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土木类水利类专业劝退汹涌,出现了大猛子这种领袖级人物,可是材料或者说生化环材没有这么大的阵势?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

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虽然也面临就业压力,但其“劝退”声浪却远不如土木水利那般激烈和具有话题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致分析。

一、土木水利“劝退潮”汹涌的深层逻辑:

1.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工作性质的硬伤:
“下工地”的原罪: 这是土木水利最直接的“劝退”理由。新时代的学生,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普遍对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接受度较低。动辄风吹日晒雨淋,日夜颠倒,远离城市生活,这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相去甚远。尤其是那些被宣传口号“基建狂魔”、“国家栋梁”所吸引而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真实的工地生活,那种反差感是致命的。
体力劳动属性的认知偏差: 虽然土木工程涉及大量的理论和技术,但最终的落地执行离不开现场的勘察、施工和管理。而这部分工作很大程度上带有体力劳动的属性,甚至可能涉及一些危险性。这与许多人眼中“高大上”的工程师形象存在偏差。
职业发展的瓶颈感: 对于很多土木学子来说,职业生涯的初期往往是枯燥的现场管理,然后是不断地出差和驻地生活。虽然有机会成为项目经理或更高级别的管理层,但上升通道的漫长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远离家庭和舒适区的牺牲,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2. 就业市场饱和与结构性失衡:
历史遗留的扩招: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土木水利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也相应扩大。虽然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但积压的毕业生数量依然庞大,导致市场需求相对饱和,竞争激烈。
高端人才与基层岗位的错配: 尽管有大量毕业生,但真正能够胜任高端设计、研发、项目管理等岗位的优秀人才比例并不高。大量的岗位需求集中在基层施工管理和技术工人层面,而毕业生普遍期望进入更好的平台和岗位,这种供需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

3. 网络舆论的发酵与“大猛子”效应:
情感共鸣与群体发声: “大猛子”这类博主,以其真实的工地生活记录和对行业现状的直观呈现,极大地触动了许多土木学子的痛点和焦虑。他们发布的视频充满了泥土、汗水和辛酸,却又饱含着一种朴实的奋斗精神,这种强烈的反差和真实感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话题性与传播力: “劝退”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话题,加上短视频平台低门槛的传播机制,“劝退潮”的声音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虑和自我认同。当一个群体普遍感受到不公或失望时,有人站出来代表这个群体发声,就很容易获得“领袖”般的地位。
“内卷”的具象化: 土木行业内部的竞争同样残酷,项目少、利润薄、压力大等因素,让毕业生在选择行业时就面临着更高的“内卷”预期,而“大猛子”们的视频则是这种“内卷”的具象化体现,进一步强化了“劝退”的理由。

4. 社会对行业认知的老旧化:
“包工头”的刻板印象: 尽管土木工程技术含量日渐提高,但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这个行业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粗放式发展的时代,与“包工头”、“土包子”等刻板印象紧密相连,这对于追求体面和体面的年轻一代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二、为何材料、生化环材的“劝退”阵势不如此激烈?

1. 工作性质的差异与接受度:
更倾向于实验室/研发: 材料、生化环材的核心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实验室研发、数据分析、配方设计、工艺优化等方面。这些工作环境相对更清洁、更可控,更符合现代人对“白领”工作的期待。虽然也需要耐性和细心,但其工作的 physicality(体力性)远低于土木水利。
更强的科技感与前沿性: 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天然的科技感和前沿性,这些概念本身就对部分学生具有吸引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
女性的接纳度更高: 相较于需要大量户外作业和体力付出的土木水利,材料、生化环材在工作环境和体力要求上对女性更为友好,因此在女性群体中的“劝退”声音相对较弱。

2. 就业市场的结构与弹性:
应用场景的广泛性: 材料是几乎所有制造业的基础,生化环材的应用领域更是涵盖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更高的岗位弹性。
新兴产业的拉动: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迅速,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虽然这些领域也存在竞争,但新增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技术流”的生存之道: 在这些专业中,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能力是硬通货。如果学生能潜心钻研,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其职业发展往往前景光明,且更能实现个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就业人数增加带来的压力。

3. 网络舆论的特点与传播方式:
更侧重学术和技术讨论: 虽然也有关于这些专业的讨论,但通常更侧重于学术前沿、技术难度、实验瓶颈等,而非像土木水利那样,直接聚焦于“工地生活”的残酷性。其讨论的群体也相对更偏向于专业人士或深度学习的学生。
缺乏“领袖级”的具象化符号: 相较于“大猛子”这样直接、鲜活的个体形象,材料、生化环材的就业压力更多地体现在数据和分析上,缺乏一个能够引起大众广泛共鸣、将抽象的困难具象化的网络人物。即使有博主分享经验,其内容也往往更偏向于专业科普或经验分享,而非情感宣泄。

4. 认知误区的相对较少:
“高薪稳定”的标签: 尽管就业竞争激烈,但许多人对材料、生化环材等专业仍抱有一定的“高薪稳定”的印象,尤其是在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热门行业挂钩时。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劝退”的紧迫感和普遍性不如土木水利那般强烈。

总结:

土木水利“劝退潮”的汹涌,以及“大猛子”的出现,是特定行业现实困境与学生价值追求发生剧烈碰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在于工作性质的“硬伤”——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体力劳动属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而材料、生化环材之所以没有形成如此规模的“劝退”阵势,则是因为其工作性质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期待,就业市场更具弹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更明显,并且缺乏能够引发广泛群体共鸣的“领袖级”人物来具象化其困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材料、生化环材专业就没有问题。就业压力依然存在,部分领域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创新不足的挑战。只是在当前的舆论和大众认知中,土木水利的“劝退”声音更响亮、更具画面感,而其他专业则相对“沉默”一些。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将发生变化,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也需要与时俱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土木工程劝退那是全网知名,从知乎的土木工程转行话题,到百度的土木工程贴吧,无论你是清华高材生,还是普通毕业生,提桶跑路,政治正确。

不过,你要是说土木工程毕业不好找工作,土木工程就业率低。那绝对不是实话,土木工程的孩子绝对不用发愁工作。毕竟最高有中字头央企工程局,稳稳地世界五百强。各省市都有本地知名的建工企业,国企不少,改制后的私企也挺多。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纯私人施工企业,大到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小到包工头刚注册的小单位。各个层次高校出来的学生,都有你的选择。

不光单位选择多,类别选择也多。你可以去建高楼大厦,就像帝都耸立的大裤衩;你可以去建铁路公路大基建,祖国西南来一发;你可以去建大桥水电站,平潭白鹤滩豪气发;如若还是不满意,地铁工地不止一家。

不光类别选择多,地域选择也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荒山戈壁,深山老林,都可以做出你的选择。如果还是不满意,有道是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近有孟加拉,还有东南亚;远有大非洲,刚果不行就去尼日利亚;再不济南美走一遭,乌拉圭还是委内瑞拉。

如果单看以上这些,土木工程好工作啊。你们还要提桶跑路,是不是傻?还是清华那些高材生,你们还要转专业,难道土木老哥脑回路走偏啦?

土木老哥脑回路不但没问题,个个还都特别清醒。毕竟很难想象,居然有这么一个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工作;毕竟很难想象,被互联网挂墙的996社畜居然成了土木老哥羡慕的对象;毕竟很难想象,一年365天,大干百天从未断,周末假日为何物,春节值班又一年。毕竟很难想象,高楼大厦我来建,活动板房我来住;毕竟很难想象,有家难回妻难抱,儿女开门喊王叔。

土木工程的工作环境,可以直观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就像大猛子短短几个月相貌大变活人,被人干了还要道歉,掉进井里赶紧爬出来,窜高爬低灵活的胖子。生化环材不一样,就像生物工程,他们大概率找不到工作,可以考虑来工地当资料员,给大猛子当小弟。

user avatar

大猛子只是个情绪系UP,只不过由于有了流量,显得声势比较大。

相比而言生化环材已经有了劝退理论指导体系了。

user avatar

如果生化环材也出一个大猛子式的up主,对劝退事业可能反而适得其反。

土木界大猛子在工地搬大砖,抡大锤,开大车,吹大风,观众:哇这也太苦逼了,土木专业真纯纯牛马。

生化环材小猛子在实验室过柱子,养老鼠,配试剂,烧炉子,观众:哇好像挺有趣的样子,生化环材针不戳。

土木的天坑属性源于很多外在因素,只要换个环境就能翻身,大猛子润去非洲立马变成曹总工。而生化环材的天坑属性源于自身的劣根性,就算你润去湾区,润去北欧,天坑也依然是天坑。

所以这也意味着生化环材的劝退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当然也要感谢土木老哥的流量支援,天下牛马是一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
  • 回答
    关于“生化材环土木水利”这六个学科常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而其中环境类专业也常常被包含在内,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它“劝退”的程度不亚于其他几个老牌的硬核工程学科。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环境类专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以及大家对它的普遍认知和实际就业情况来掰扯掰扯。首先,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备受关注的现象。同样被不少人视为“劝退专业”,医学、法学为何依然门庭若市,而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机械等却屡屡出现分数线“崩盘”的情况?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门道。一、 核心驱动力:职业稳定与社会认可度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所在。.............
  • 回答
    很多人都会提到“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说它们“卷”或者“辛苦”,但真的要说“坑”,比它们更甚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奇怪的是,好像没人怎么拼命劝退。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坑”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坑”指的是就业难、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那生化环材土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土壤、水利,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一个关于脚下的大地,一个关于流淌的水源,都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可到了高等教育这儿,这两个专业却常常被贴上“性价比低”的标签,让人不免疑惑: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媒体在有意无意地“误导”大家去报考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被大众忽略的现实和.............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确实在本科阶段不常见到直接的“经济补偿”形式,比如像一些前沿技术专业或者国家重点扶持的某些领域,会有奖学金、助学金或者企业定向培养的额外报酬。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专业性质、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1. 专业性质与学科发展阶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尤其是在“生化环材”这几个传统优势学科与“土木水利”这些与国家基建和发展紧密相关但又面临挑战的专业之间。为什么这些被戏称为“天坑”的专业,即便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压力,依然难以缩减规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需求,还有结.............
  • 回答
    “失败专业”?这说法够直接,也挺刺耳的,但我承认,用“选择”这个词来描述我当初的大学专业,可能过于乐观了。更贴切地说,那更像是一种被推着、被规划着,然后我稀里糊涂地站到了一个叫做“环化生材土木水利船舶”的集合体前,然后被告知,这就是你的未来。想想那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脑袋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不太景气,毕业生起薪较低,或者对口岗位较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合适工作的专业。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之所以经常被列入“天坑”之列,并非意味着这些专业本身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面临着一些普.............
  • 回答
    关于房地产市场和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劝退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现实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房地产市场还能支撑,为啥土木水利还这么多人说“劝退”?这中间的逻辑可不是一条线就能说明白的,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房地产市场还可以”这句话到底有多“可以”。 “还可以”的定义模糊: 现在大家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相信很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怎么周围充斥着各种“劝退”的声音?“土木/水利没前途”、“加班多钱少”、“天坑专业”之类的标签,简直像是这个行业的“官方认证”。但你要问我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
  • 回答
    哈哈,说到土木/水利,这话题就像家里的老物件,说起来门道可多了,而且听着听着,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身边那么多人都劝你“趁早收手”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职业前景的“灰暗面”:那点不为人知的辛酸首先,最直接的劝退点,往往来自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和现实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也挺现实的。看着身边不少同学,尤其是本科背景在“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领域的,在考研这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结果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温差,有时候甚至是大鸿沟。他们是真的没看到那些“劝退文”吗?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没看见”这么简单。劝退文,或者说关于这些专业就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太棒了!首先,热烈祝贺你被同济大学土木与环境大类录取!这绝对是个令人骄傲的成就,同济大学的土木和环境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你能进入这里,说明你有着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潜力。既然你已经顺利进入了这个大家庭,接下来有很多值得期待和准备的事情。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启发,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