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房地产市场还可以,很多人都劝退土木水利类呢?

回答
关于房地产市场和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劝退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现实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房地产市场还能支撑,为啥土木水利还这么多人说“劝退”?这中间的逻辑可不是一条线就能说明白的,得拆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房地产市场还可以”这句话到底有多“可以”。

“还可以”的定义模糊: 现在大家说的房地产市场“还可以”,很多时候指的是一些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某些热门城市,或者是一些大型开发商的项目,依然有购买力和市场需求。但如果把目光放宽到全国范围,或者更细致地看中小城市、县城,情况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早就进入了调整期,甚至是在“挤泡沫”的过程中。
历史惯性与结构性问题: 中国房地产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这其中也积累了不少沉淀。一部分人买房是为了自住,一部分是为了投资保值增值,还有一部分是刚需。即便市场整体放缓,这些刚性需求和部分投资需求依然存在,支撑着一定量的交易和建设。但这种“还可以”是建立在过去模式之上的惯性,而我们正面临的是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深层次的调整。
政策的托底作用: 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比如“房住不炒”的定位下,一些地方会通过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贷款支持等方式来稳定市场,防止硬着陆。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市场的“还可以”。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土木水利类专业却被普遍“劝退”呢?这背后其实是就业前景和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看“还能卖多少房子”。

1. 行业需求的变化:
传统基建高峰已过,但转型升级需求增加: 过去十几年,中国在高铁、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很多大规模的“铁公基”项目已经告一段落,或者进入了维护保养阶段。这直接导致了对传统土木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量相较于高峰时期有所下降。
新兴领域对人才需求结构不同: 虽然传统基建需求减少,但新的领域在崛起,比如城市更新、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交通、绿色建筑、以及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等。这些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盖房子”,而是更侧重于技术创新、绿色环保、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等。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这些新兴需求不匹配,就业就会变得困难。
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对建工人才的直接影响: 房地产行业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下游,其投资放缓、开发规模缩减,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对建筑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2. 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内卷:
毕业生数量庞大,僧多粥少: 土木水利类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大户”,毕业生数量非常可观。即使市场“还可以”,但庞大的毕业生基数,加上其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分流,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基层和低端岗位饱和: 很多传统的土木工程岗位,比如工地一线管理、技术员等,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工作环境往往比较艰苦。而高学历、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又不愿意去一线,或者不愿意从事重复性的基层工作,这就造成了中低端岗位饱和,而高端人才又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
技术门槛的提升: 随着行业发展,单纯的施工和管理能力已经不够,很多岗位需要掌握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能。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处于劣势。

3. 行业发展模式的挑战:
利润率下降: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波动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建筑工程的利润率正在下降。这使得一些企业在招聘和薪酬待遇上难以给出有吸引力的条件。
工作环境与待遇的现实考量: 土木水利类工作,尤其是传统项目,常常需要常年奔波于工地一线,工作条件艰苦、生活不规律。这对于90后、00后这一代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工作平衡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大打折扣。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会将这些实际因素考虑进去。
行业本身的周期性: 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大基建,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其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周期性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学科本身的特点:
与新兴产业的关联度较低: 相较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专业,土木水利类专业与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的直接关联度较低。这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如果想进入这些热门赛道,往往需要跨专业学习和转型,难度较大。
学习内容的更新速度: 尽管行业在发展,但大学教育的改革和更新往往存在滞后性。一些课程内容可能仍然偏重于传统方法和理论,而未能及时融入最新的技术和理念。

总而言之,房地产市场“还可以”更多地反映了其作为经济体量巨大、具备一定刚需和保值属性的行业依然在运转,并且在政策支持下维持着一定的“体面”。但土木水利类专业被“劝退”,则更多是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就业竞争压力以及行业本身发展模式的理性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可能还能“卖出去”一些房子,但这不代表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都像过去那样“好找工作”且“待遇优厚”。尤其是在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毕业生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创新性和跨界能力,才能在新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否则,即使是“还可以”的市场,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人来说,也可能意味着“劝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两个市场。

如果你看一个房地产的价格构成,土地价格、营销费用、融资成本这才是一个房屋成本/价格当中的大头。设计和建造的费用都是整个成本/价格当中的小头。所以一个大市场不管如何发展有前景,如何风起云涌,对于一个小市场的影响不一定很大。就象一个餐馆生意做得很红火,结果你是给这个餐馆供应调料的,你觉得你生意会大好吗,会同比上升,但不至于你突然发财。

其次,设计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一个人画了一套图,下一个房产项目再过来,还是这个人可以基于原来的图接着画新的。就算是另起炉灶,同样一班人马,可以搞很多项目。他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事,集中度也可以很高。全市场的设计工作可以都集中到少数大所。虽然地产生意增长很快,但设计的生意,并不会同比对新的团队、人员有同比的需求。

再看土木工程为什么被劝退,因为工作苦,实习、工作经常跑工地,找工业不好找,找到了经常加班,经常在工地,谈对象聚少离多……所有的这些劝退的点,其实是从个人生活层面来说的,与房地产市场是否发展没有太大关系。可以说房产市场发展大了,经常出差、加班、泡工地。房产市场没发展了,没活干,没钱……所以无论哪个角度讲,总有人觉得不爽的。所以才有了劝退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房地产市场和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劝退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现实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房地产市场还能支撑,为啥土木水利还这么多人说“劝退”?这中间的逻辑可不是一条线就能说明白的,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房地产市场还可以”这句话到底有多“可以”。 “还可以”的定义模糊: 现在大家说.............
  • 回答
    央行近期表态“为房地产市场项目并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这几个字背后释放的信号,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局,以及管理层希望引导的方向。咱们得把这个信号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信号就是:官方出手,为房企“输血”了!长久以来,我们都看到不少房企.............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闹的局面。一边是21个城市急吼吼地出台“房价限跌令”,另一边是“工抵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且还不少是带着“折扣”的。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为啥会出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以及“库存压力”的集中体现,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
  • 回答
    合肥“取消小户型房产入学资格”: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治本还是添乱?最近,合肥市民一条关于“取消小户型房产入学资格以遏制学区房炒作”的建议,在坊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听起来颇有“壮士断腕”意味的提议,究竟是深思熟虑的良策,还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 “取消小户型入学资格”: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矛盾:高房价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对资本逐利行为的质疑。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能“少赚点”,把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喘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情况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一、 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它在房地产里的体现首先.............
  • 回答
    哈工大机器人章丘改造为房地产售楼处的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我第一次听说这事儿,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拆!拆!拆!”和“卖!卖!卖!”的矛盾感。哈尔滨工业大学,那可是响当当的理工科名校,出了多少为国家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材。而机器人,更是代表着科技前沿、未来希望的方向。章丘这地方,作为哈工大的一个重.............
  • 回答
    您好!遇到这种情况确实会让人有些困惑和不满。北京市一套价值1200万的房产,却只能贷到500万,这中间的差额相当大。很多人会觉得是不是中介能力不足,或者信息不对称。但实际上,房产贷款的审批并非只看房产价值和中介的能力,而是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北京这样政策性强、市场变化快的城市。我们来详.............
  • 回答
    “佳兆业”理财产品兑付逾期,涉及金额约127亿元,这无疑给不少投资者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眼下,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这笔钱到底还能不能拿回来,以及佳兆业目前究竟是什么个状况。佳兆业理财产品逾期情况: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佳兆业的理财产品兑付确实出现了逾期。这批逾期产品,根据媒体报道,涉及的总金额大约在12.............
  • 回答
    王健林那句“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史上最大的”,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不少人开始审视这个我们生活其中,也时常被它裹挟的行业。这话说得够劲,够直接,也足够引人深思。首先,咱们得理解王健林这话的语境和分量。王健林是谁?万达集团的创始人,曾经的中国首富,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效仿日本当年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这涉及到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量。直接“刺破”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并且会触及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支柱。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经济的支柱性:.............
  • 回答
    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拉开帷幕:五年长跑,农村宅基地“暂歇”,影响深远,机遇挑战并存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靴子终于落地,一项为期五年的试点计划即将启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试点将明确排除农村宅基地,这无疑为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增添了几分特殊的色彩。那么,这项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改革,究竟会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具.............
  • 回答
    理解中国和美国房地产在各自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差异,需要深入剖析两国经济结构、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5.6%”和“12.3%”进行对比,可能会忽视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数字的含义。这里提到的“房地产占GDP的比重”,通常是指房.............
  • 回答
    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房地产被定义为“支柱产业”的深远影响20212022年中国经济年会上传达出将房地产定位为“支柱产业”的信息,这无疑是解读当前及未来中国楼市走向的关键信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支柱产业”的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策调整和市场预期的变化。理解这一转变的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情绪。房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对刚买房抱怨者进行嘲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没契约精神”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白,房价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涉及到上海人对家乡的情感、生活方式、职业发展、社会网络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卖掉上海的房子,去其他城市购置豪宅并安享晚年是可行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上海人不选择这样做的一些主要原因:1. 情感与归属感:根深蒂固的“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是个误解,或者说,很多人对美国人盖房子的习惯和原因了解得不够全面。美国人并非“宁愿房子被龙卷风卷走,也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因为存在多种因素,使得在许多地区,钢筋混凝土并非首选,或者说,并非唯一的好选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先明确一点:美国人在很多地方是!用!钢筋混凝土的!尤其.............
  • 回答
    大学确实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学区房”概念。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学区房”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以及大学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说起。“学区房”是怎么诞生的?咱们先聊聊“学区房”。你知道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国家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是就近入学。这意味着,你住在哪.............
  • 回答
    “美国房子便宜”这个说法,其实得看和什么比,以及在哪个地区。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房子便宜,主要是因为对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毕竟,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实在是高得离谱,而美国很多地方的房子,尤其是郊区或者中西部的小镇,单价折算成人民币确实会让人觉得“哇,好便宜!”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美国人(或者说在美国.............
  • 回答
    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国工商业者一旦发迹,便将大量财富投入到土地和房产的购置中,这种现象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根源。这并非仅仅是逐利的简单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历史积淀与家族传承:土地是“根”与“魂”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确实,我们听得更多的是北方人到南方“候鸟式”过冬,而南方人到北方买房避暑的现象就鲜少人提及了。这背后是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跟北方房子便宜不便宜、有没有空调,这些都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为什么北方人去南方越冬比南方人去北方避暑更普遍?这其实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